1、创作心理分析中的精神分析研究。申家仁在《〈红与黑〉:富有启示的成功》中最先运用了文艺心理学,从创作的心理过程中主客体互动的角度阐释《红与黑》。在赵隆勷的《司汤达和〈红与黑〉》一书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对司汤达的心路历程与其作品的对应关系的研究中,韩中一在对司汤达的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分析中,都发现了其写作的内倾性与精神分析意识,认为司汤达是一个专心致志于把自己的经历和苦乐都注入其所创造的人物身上的作家。
2、陷于爱情的女子是盲目的。她可能傲慢、聪慧,出身良好,举手投足都是优雅,对围绕身边的男子不屑一顾,甚至嘲笑那些陷于情感的人。一旦她命定的主神降临,这个人,也许在旁人看来,平庸、轻浮,浑身是缺点,不知如何她偏就奉他为神明,一举手一投足都牵动心思。他的刚愎被惊叹为“自信”“自傲”,他的固执,被惊叹为“执着”,他的多疑与反复,被认为是“思虑细密”,他的笨拙,被当作“朴质”。她不许旁人说他半点不好,只要有人稍稍异议,马上以其全部智慧反唇相讥,认为别人是“居心叵测”。女子的天性是,她全部的生活都以情感为重心,这就注定了一个陷入爱情的女子,会以她的幻想,无限放大爱人的优点。一个女子,如果说爱上一个人,不如说,她爱上的是她的想象。
3、人们做着最残忍的事,却没有残忍的精神。《红与黑》
4、开篇明义,于连是《红与黑》中的主人公。《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一部有着深刻文学内涵和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文学作品,主人公于连是一个真实的而又爱憎分明的人,他所代表的是那个时代里与命运抗争,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人生命运的人物缩影。(司汤达)。
5、 10月27日14:30(周日,周末场)
6、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最盛行的一种小说类型是由司各特开创的历史小说,融合中世纪浪漫传奇、哥特式恐怖小说因素和苏格兰历史故事。司汤达却认为即时、客观地记录事件,是描绘时代风貌最好的办法之一。于是,他把自己的创作作为历史小说的一种延续与发展,只是故事情节不再发生在遥远的、理想化的过去,而是发生在作者与读者都生活于其中的当下。《红与黑》的副标题是“1830年纪事”,Chronique(编年史)这个本属于历史编纂学领域的术语,被作者化为诗学工具:把小说当作当代历史来写。小说最初的副标题是“19世纪纪事”,后来改成更精确的“1830年纪事”,可见作者的相对性原则在步步推进:即使在一个世纪当中,风俗习惯也随着政体、社会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面貌。
7、我爱力量,我所爱的力量,一只蚂蚁所显示出来的可以和一只大象显示的相等。
8、于连形象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他的矛盾性,是典型的圆形人物,具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既反映了法国当时同阶级的人物的共性,又带有自己鲜明生动的个性。他的性格复杂、矛盾,有一切人共有的两而性,体现人性的光辉,但有一个性格轴心即确立自我,可谓是具有典型的艺术魅力和审关效果。他的性格呈现出四组矛盾的方面,体现人的内心深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特征,具有丰富多彩的生命内涵。而这个形象也有其真实性,代表了法国及全人类的特征,含有深刻的历史意蕴。
9、司汤达,1783年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城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1842年因为突发的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这样一位文学巨人,司汤达墓志铭是什么呢?司汤达逝世后司汤达简介,在他的墓志铭上写着这样一段话:米兰人阿里戈·贝尔长眠于此,他活过、爱过、写过。这一墓志铭简单明了,不矫揉造作,并且精练,将司汤达的一生都概括了。司汤达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有很多作品,包括数部上篇,数十个短篇故事,还有数百万字的随笔、散文等。司汤达以精准的人物心理分析和精练的笔法而闻名,被誉为是最早和最重要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虽然司汤达的人生不到六十岁,而且在文学上起步也很晚,但是他给人类所留下的文化遗产却是很巨大的。
10、在监狱里最不幸的不幸,他想,就是不能关上自己的牢门。
11、1823年到1825年,他陆续发表了许多文论,并收录在《拉欣和莎士比亚》中。此后,司汤达开始转入小说创作。期间在巴黎出版了《罗西尼传》。
12、1817年司汤达使用笔名M。B。A。A在意大利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意大利绘画史》。不久,他首次用司汤达这个笔名,发表了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司汤达)。
13、《红与黑》虽然写的是主人公于连一生奋斗的过程和其浪漫的爱情故事,但它把具有童大意义的社会题材作为结构小说横纵经纬的重要因素,并使之成为主人公活动的典里社会环境和依据,因而充分显示了它的现实主义艺术方向。小说比较深刻地反映了法国19世纪30年代的社会现实。小说中写到了拿破仑热烈而奔放的时代,新兴资产阶级的日益发展和繁荣,以及法国几十万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渴求自由平等,渴望战争的强烈愿望。小说中也再现了波旁王朝复辟后,耶稣会和修道会独揽大权,肆虐横行,以及保王d和反动教会如何沆瀣一气,视人民为敌的残酷现实。更重要的是,小说中还反映了波旁王朝在覆灭前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以及资产阶级自由d企图东山再起的勃勃雄心。
14、莎士比亚的墓志铭:看在耶稣的份上,好朋友,切莫挖掘这黄土下的灵柩。让我安息者得到上帝祝福,迁我尸骨者定遭亡灵诅咒。
15、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始祖"。——俄国作家高尔基
16、1842年3月22日傍晚司汤达在巴黎街上行走时突然患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于23日清晨2时去世。当时他手头还有好几部未完成的手稿。
17、这个物质世界的位置使他露出了微笑,它向他描绘出了他渴望达到的精神世界的位置。高山上的洁净空气把平静,甚至把快乐注入了他的心田。《红与黑》
18、同年,他注册了戏剧学校,并在那里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情妇梅兰妮(MélanieGuilbert)——一名法国戏剧演员。他很快就被梅兰妮忧郁的气质所吸引,爱上了她。司汤达在日记里写到:“她是爱我的,和这样一颗温柔的心灵在一起,我将非常幸福。”
19、“母亲去世的那一刻,年少的一切欢乐便结束了。”而后,萦绕童年的,是贝尔对父亲乃至家乡的厌恶。
20、《红与黑》是司汤达最好的小说。它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当时生活的法国社会的一些现象,也涉及了从法国各省到首都巴黎的许多地方风俗。它描述了许多不同身份和阶层的人的生活。从皇帝贵族到普通百姓。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和矛盾。
21、这份资料全国通用,帮助很多考研学子成功通关!
22、那些残酷的话,她也是第一次不需要冥思苦想就如此得意地脱口而出。
23、1814年拿破仑下台,波旁王朝复辟。资产阶级的革命派遭受镇压,封建的王公贵族则弹冠相庆。在这种形势下,司汤达觉得除了遭受屈辱,再也不能得到什么,便离开祖国,侨居意大利的米兰。
24、带着欣赏和尊敬看待女性,用细腻的笔触使每一个女性跨越时空,获得永恒的热烈和真诚!
25、《红与黑》被誉为灵魂的哲学诗,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19世纪卓越的政治小说,现代小说之父的经典著作,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司汤达简介,美国作家海明威开列的必读书,被英国小说家毛姆认为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26、不管是理智方面,还是情感方面,他都能两相兼顾,驾轻就熟。让·皮埃尔曾在《文学与感觉》中禁不住称赞,“司汤达的笔下藏着爱的深情,在激情的推动下去争取、追求最高的、炽热的幸福。他也热爱民法典,因为法律调节着人际关系。司汤达的主人公,他的欲望似箭一般飞往未知的事物,没有任何拖累它的内涵,也没有任何阻挡它的先入为主的意念。”
27、司汤达在《红与黑》中表现了卓越的心理描写的天才。他继承了莎士比亚描绘人的心灵的激荡和热情的最精细的变化的事业,以出色的心理小说《红与黑》开创了欧洲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流派之---批判现实主义的先河。司汤达亦被评论家们称之为伟大的心理作家。司汤达的审美心理机制是内向型的。在哲学上,他接受的主要是孔狄亚克和爱尔维修的理论;在自然科学方面,他研究生理学,研究关于人的气质的理论。尤其是对人的气质的研究,引导他倾注于对人的欲望、情感产生之规律的研究,使他养成了热衷于观察人的心灵世界之奥秘的习惯,他曾立志做一个人类灵魂的观察者。
28、然而,在美蒂尔德眼里,司汤达是一个年长自己10岁,没有名望、金钱,且腿短、肥胖、丑陋的男人。相对于达鲁夫人的温柔回绝,美蒂尔德可谓是冷酷无情。她愤怒地命令司汤达马上离开,并且不允许再对她谈论爱情。痴情的司汤达不肯放弃,他写信向心中的爱人倾诉痛苦,希望仍然可以被接见。1819年的春天,司汤达在得知美蒂尔德的行踪后,悄悄追随而去,结果被美蒂尔德撞个正着,美人就此与他决裂。
29、理智根本抵挡不住这种回忆,这种抑制只会使回忆更美好。《红与黑》
30、1821年意大利革命失败,许多爱国者身陷囹圄时,司汤达被警察当局作为烧炭d人的同情者而驱逐出境,之后回到巴黎。
31、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是一首"灵魂的哲学诗”。——《外国文学史》
32、贝尚松是法国一座古城,城墙高大。初到神学院,那门上的铁十字架,修士的黑色道袍,和他们麻木不仁的面孔都使于连感到恐怖。院长彼拉神父是西郎神父的老相识,因此对于连特别关照。他对于连说:“嘻笑就是虚伪的舞台”。
33、侯爵瘦削而矮小,有一对十分灵活的眼睛,头上带有金色假发。他是个极端保皇d人,法国大革命时,他逃亡国外,王朝复辟后,他在朝中取得了显赫的地位。于连每天的工作就是为他抄写稿件和公文,侯爵对于连十分满意,派他去管理自己两个省的田庄,还负责自己与贝尚松代理主教福力列之间的诉讼通讯,后又派他到伦敦去搞外交,赠给他一枚十字勋章,这使于连感到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34、优惠票价:80/180/280/480/680/880元
35、《红与黑》作为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经典著作之用凝练的笔法撰写了于连这个悲剧人物的一生,于连个体是复杂和多面的,于连的价值观是多变的,在早期阶段,于连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热血青年,但是到了中期阶段,于连为了个人的利益不得不妥协,到了后期更是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
36、然而谁又会想到这如姑娘一般白皙、温柔的容貌背后竟会隐藏着一种宁可死去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的坚如磐石的决心。《红与黑》
37、神学院里,于连渐渐看穿了那里的尔虞我诈和教派纷争,失去了对教职的热情,堕入深深的忧郁里。后经彼拉神父推荐,他来到巴黎,成了木尔侯爵的秘书。
38、于连虽然出身低微,但他不像父亲和两个哥哥一样碌碌无为,不甘心做一个木匠。天资聪颖的他努力读书,希望通过知识来反抗命运。就和所有奋发向上的年轻人一样,需要伯乐发现自己的才华。
39、然而好景不长,1806年,司汤达和梅兰妮这段感情仅仅维系了两年,便干涸枯竭了。此时的司汤达放弃了成为剧作家的理想,他又一次投靠到表兄达鲁公爵门下,在部队找到一份差事。此时的他对仕途充满了信心,渴望功名利禄。他在日记中写道:“工作好比狩猎一般,我要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那段时期,司汤达算得上是顺风顺水,得益于在战争委员会的功绩,他谋得了个总督的官职。然而,他忘却了表兄之于自己的恩情,爱上了达鲁公爵夫人。他性格羞涩,迟迟不敢表露出自己的情感。下定决心告白之前,他,和于连一样,为了预设的目标,做好了详细的“进攻”计划。
40、于连在狱中时想到以前和雷纳夫人以及马蒂尔德小姐的种种感情瓜葛,并为自己的行为懊悔和反思,所以他在最后的辩护中没有拒绝上诉,而是选择对固化的社会阶层与上层社会的丑陋进行无情地揭示。
41、《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出生在一个小城的木匠家庭,从小与自私的木匠父亲和两个粗俗的哥哥生活在一起,缺少母爱的关怀。他自己体弱瘦小,但却聪明而勤奋喜欢读书,于连从小就跟随谢朗神父学习宗教神学,并在拉丁文学习方面展现出异于常人的造诣和天赋。他最喜欢读的是拿破仑的《圣埃伦岛回忆录》,可以说这本书形成了他早期对社会的认识。
42、服务指南——图书馆开馆时间,交通指引,如何办理借书证及相关功能服务。
43、2018文学考研人最合理的备考策略!(值得收藏)
44、起初,于连并不爱玛特尔那清高傲慢的性格,但想到“她却能够把社会上的好地位带给她丈夫”时,便热烈地追求起她来。玛特尔也知道于连出身低微,但她怀着一种“我敢于恋爱一个社会地位离我那样遥远的人,已算是伟大和勇敢了”的浪漫主义感情,因此,她在花园里主动挽着于连的胳膊,还主动给他写信宣布爱情。为了考验于连的胆量,她要于连在明亮的月光下用梯子爬到她的房间去。于连照样做了,当晚她就委身于他了,过后玛特尔很快就后悔了。 一次,他们在图书室相遇,她边哭边对于连说:“我恨我委身于第一个来到的人”于连感到痛苦,他摘下挂在墙上的一把古剑要杀死她,玛特尔一点都不害怕反而骄傲地走到于连面前,她认为于连爱她已经爱到要杀了她的程度,便又与他好起来。夜里于连再次爬进她的房间,她请求于连做她的“主人”,自己将永远做他的奴隶,表示要永远服从他。可是,只要于连稍许表露出爱慕的意思,她又转为愤怒,毫不掩饰的侮辱他,并公开宣布不再爱他。
45、单单他们的吵嚷就足以使体质脆弱的人神经错乱。这些吃得饱穿得暖的乡下人,只有在使出两肺的全部力量大叫才能感到那种吵吵闹闹的快乐,才能觉得表达得完全。
46、在有法律之前,只有狮子的力气,饥饿寒冷的生物需要的需要才是自然的,一句话,需要不,受他人敬重的那些人,不过是那些犯罪时侥幸未被当场捉住的坏蛋罢了。
47、从以上描写可以看出:作者描写人物心理与描写人物行动结合在一起,做到由表及里,静中有动,表里一致,动静结合,为小说的情节发展作了辅垫,作者以高超的心理描写技巧刻划人物,使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完整和丰满,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
48、我可以蔑视世界上任何危险,眉头都不皱一皱。
49、也就在此时,于连的心态发生了一些变化,他想要成为上流社会的人士,但他同时也对富人阶层的内心充满了鄙视。正是这种不平衡的心态,才让于连迫切地想要出人头地,在于连进入神学院学习之初,于连非常胆怯畏缩,但是到后来,他开始意识到教会信徒的虚伪,开始不再盲从权威。虽然于连不再盲从权威,但是于连深知只有借助神学的道路才可以真正让自己跻身上流阶层。
50、“为创作能使1823年的观众感兴趣的悲剧,应该走拉辛的道路,还是莎士比亚的道路?”司汤达在檄文中提出的这个首要问题,自1770年就已在欧洲各国引起各种形式的思考与辩论。十八世纪后半叶,随着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式微,各国批评家纷纷发掘莎士比亚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作家,将他描摹自然、深刻描绘人心的艺术作为典范。德国狂飙突进运动中,赫尔德与年轻的歌德呼吁创作民族戏剧,将莎士比亚作为应当效仿的典范;在法国,勒图尔纳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反对盲目追随古典主义戏剧规则的“正确、规整的诗人”。
51、于连一开始并不喜欢玛特尔高傲的性格,但是当于连发现自己可以依靠玛特尔成功跻身上流社会后,于连开始虚伪地追求玛特尔,虽然于连对马蒂尔德是有爱情的,但是其中算计的因素居多。依靠马蒂尔德,于连就获得了向上爬的阶梯,在此时的于连看来,自己个人的利益要比所谓的爱情重要多了。
52、司汤达(1783~1842)。原名马里-亨利·贝尔(Marie-HenriBeyle),“司汤达”(又译斯丹达尔)是他的笔名,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53、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才能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
54、市长的年轻漂亮的妻子是在修道院长大的,对像她丈夫那样庸俗粗鲁的男人,打心底里感到厌恶。由于没有爱情,她把心思全放在教养3个孩子身上。她认为男人“除了金钱、权势、勋章的贪欲以外,对于一切都是麻木不仁”。最初,她把于连想象为一个满面污垢的乡下佬,谁知见面时却大出她的意料:面前这个年轻人竟是这样白皙,眼睛又这样温柔动人。以为他“实际上是一个少女”故意假扮男装。她对于连产生好感,甚至觉得“只有在这个少年教士的心里,才有慷慨、高尚、仁爱”。瑞那夫人的女仆爱丽沙也爱上了于连,爱丽沙得到了一笔遗产,要西郎神父转达她对于连的爱慕,于连拒绝了女仆爱丽沙的爱情。瑞那夫人得知此事心里异常高兴,一股幸福的流泉泻落在她的心海里,她发觉自己对他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一种感情。 夏天市长一家搬到凡尼镇乡下花园别墅居住,晚上乘凉的时候,全家聚在一株菩提树下,于连无意间触到了瑞那夫人的手,她一下子缩回去了,于连以为瑞那夫人看不起他,便决心必须握住这只手。第二天晚上他果然做了,瑞那夫人的手被于连偷偷地紧握着,满足了他的自尊心。瑞那夫人被爱情与道德责任折腾得一夜未合眼。她决定用冷淡的态度去对待于连。可是当于连不在家时,她又忍不住对他的思念。而于连也变得更大胆,他在心里暗想:“我应该再进一步,务必要在这个女人身上达到目的才好。如果我以后发了财,有人耻笑我当家庭教师低贱,我就让大家了解,是爱情使我接受这位置的”。
55、一个具有天才的禀赋的人,绝不遵循常人的思维途径。
56、1806年至1814年期间,司汤达回到巴黎随拿破仑的军队转战欧洲大陆,在1812年从莫斯科大撤退时,他担任后勤军官。
57、司汤达不只是分解爱情产生的过程,他对爱情本质的思考也非常深刻。他认为,爱情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爱情是文明的奇迹。他把爱情视为一种激发人的力量的美好情感,爱情在伦理学上是一切感情中最强烈的***。
58、司汤达从小由于祖父的影响,接受了自由、平等的思想。成年以后,他阅读了启蒙运动思想家爱尔维修、孟德斯鸠等人的作品,巩固了少年时代所接受的启蒙思想的教育,同时也奠定了他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天主教会的思想。在法国与欧洲封建势力斗争的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司汤达勇敢的跨上了战马,三次随拿破仑大军远征万里司汤达简介,驰骋疆场。法国王政复辟时期,他虽然离开了沸腾的法国政治生活,侨居意大利,但却始终关注着国内的政治斗争形势,同时积极投入到意大利民族解放事业,并且拿起了手中的战斗的笔,在文学创作中持续自己的政治理想,抒发了追求自由的革命之情。
59、5月17日11:18-5月21日11:17
60、司汤达的原名是亨利·贝尔,可他却用各种笔名代替他的本名进行创作。他乐于哄骗众人,把世人当作他取乐的对象。作为一名作家,最重要的无非是将自己塑造的世界编造出天衣无缝的真实。无论是读者,还是他的亲友,都在司汤达编织的故事当中“饱受煎熬”。他们常自以为摸清了他的套路,实际却又陷入另一个迷雾当中。
61、《红与黑》这部小说的故事据悉是采自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闻》所登载一个死刑案件。在拿破仑帝国时代,红与黑代表着“军队”与“教会”,是有野心的法国青年发展的两个渠道(一说是轮盘上的红色与黑色)。
62、司汤达(1783—1842),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创始人。本名亨利?贝尔,1783年1月23日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城。7岁丧母,从小受外祖父影响,很早便阅读了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的著作。年轻时曾加入拿破仑军队,先后随拿破仑南征北战。波旁王朝复辟后被扫地出门,在意大利旅居7年,开始从事写作,完成《海顿、莫扎特、梅达斯太斯的生平》、《意大利绘画史》等。1822年,匿名为英国报刊撰写巴黎的通讯报道,这些文章在他死后集成《英国通讯集》。1823—1825年,发表文艺论文《拉辛和莎士比亚》,提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此后创作了一系列小说《阿尔芒斯》、《红与黑》、《红与白》、《巴马修道院》,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红与黑》和《巴马修道院》。
63、主人公法布利斯和作者一样崇拜破仑,但当他去投奔这位皇帝时,正好赶上了滑铁卢的失败,而后来这段经历使他成了追捕的对象。他投身教会,在谈情说爱和游戏人生中消耗自己的人生,最后隐退到巴马修院,在悒郁中死去。故事曲折动人,人物生动,烘托出时代的风云变化。
64、除了司汤达,还有哪位作家敢于让自己笔下的人物,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还是这么自我克制,不慌不忙地考虑每一步行动呢?
65、《红与黑》是我平生最受益的书籍。——法国作家纪德
66、1832年到1842年,是司汤达最困难的时期,经济拮据,疾病缠身,环境恶劣。但也是他最重要的创作时期。他写作了长篇小说《吕西安·娄万》(又名《红与白》),《巴马修道院》,长篇自传《亨利·勃吕拉传》,还写了十数篇短篇小说。
67、司汤达把于连看作自己,在于连的故事中寻找自己的渴望。他毫无保留地将这一形象塑造出复杂难辨的真伪集合体,使观众对这一人物产生爱恨交杂的情感。“于连是一位小说家曾经创造出的最有趣的人物之一。他有时候会让你满怀恐怖;有时候又赢得你全副的同情;但他拥有一种内在的一致性,所以对这个人物尽管你经常会感到不寒而栗,你还是会全盘接受。”
68、一个人只要他有纯洁的心灵,无愁无恨,他的青春时期,定可因此而延长。
69、如果他是一棵软弱的芦草,就让他枯萎吧;如果他是一个勇敢的人,就让他自己打出一条路出来吧。
70、司汤达创作《红与黑》时,拿破仑领导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已经失败,他想用自己的笔去完成拿破仑未竟的事业。他要通过《红与黑》再现拿破仑的伟大,鞭挞复辟王朝的黑暗。为此作者以“红与黑”象征其作品的创作背景:“红”是象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命;而“黑”则意指僧袍,象征教会势力猖獗的封建复辟王朝。
71、在错误面前,个性是那么渺小和无力。《红与黑》
72、23就有火一般的羞红,虽然并不是因为犯了罪。
73、于连在市长德?瑞那家中担任家庭教师时,俊美的容貌和文雅的举止令德?瑞那夫人对他倾心。于连则出于对市长的报复和对上流社会的挑战,主动向她表示爱情。一封匿名信使私情败露,于连被迫离开,转入贝尚松神学院。
74、如果他是一棵软弱的芦草,就让他枯萎吧;如果他是一个勇敢的人,就让他自己打出一条路出来吧。
75、对于一个二十岁的青年。他对世界的憧憬,以及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是压倒一切的。
76、小说描写的于连个人奋斗的悲剧,这在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是极为惯见的社会现象。波旁王朝复辟后,许多小资产阶级青年失去了拿破仑时代靠个人天赋晋官加爵的机会。他们去等级森严的巴黎进行个人奋斗,但只有少数人成功了。大多数人却失败了。这就是王朝复辟后整整一代小资产阶级平民的现实遭遇,于连的悲剧也正是这样一出富于时代特征的悲剧。
77、小说描写了复辟时期法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剧烈变动,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勾勒出当时的社会生活。《红与黑》是根据当时司法公报上刊登的一则家庭教师杀害女主人的社会新闻,创作而成,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时代色彩。
78、瓦莱里曾说:“关于司汤达的话,说不尽道不完。”关于《红与黑》话,同样也说不尽道不完。这是这部作品丰厚的思想和艺术内涵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