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莫言作品为诺贝尔奖所青睐,别有用心之人竟炮制出一套说辞:对西方评委溜须拍马,他何德何能啊?(为什么莫言获奖中国尴尬)。
2、莫言的写作经验,主要来自对西方小说的简单化模仿,而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的创造性继承,或者,换句话说,“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只是其装点性的外在表象,从西方文学趸来的“魔幻现实主义”才是他叙事的经验资源。“魔幻现实主义”激活了他的想象力,但也使他丧失了对“客观性”的敬意和感知能力。他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主观而任性的想象力。由于一味地根据随意的想象来展开叙事,所以,在莫言的小说里,就形成了一种违反逻辑和事理的叙事模式,即人物的情感和行为突然变来变去的“瞬间转换模式”。也就是说,作者常常不是按照人物的性格逻辑和事理逻辑来写人物,而是按照自己主观设计的套路来展开叙事。(为什么莫言获奖中国尴尬)。
3、明白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规则与标准,大概就可以明白莫言为什么能够获奖,决不是有些网友所说的,莫言是靠讨好西方什么的获奖,因为五位评委有绝对的权力决定获奖者,不受文学之外的任何因素的影响,更不允许任何权利机构与国家的参与。
4、由于排斥“思想”,莫言的文学思想与小说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浅薄与破碎的特点。莫言曾在《天堂蒜薹之歌》初版的卷首,杜撰了一段斯大林语录:“小说家总是想远离政治,小说却自己逼近了政治。小说家总是想关心人的命运,却忘了关心自己的命运。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他梦中听到的“斯大林”的这一通高论宏议,给人一种文理不通、莫名其妙的印象。“小说”作为一个客体的自在之物,怎么可能自己“逼近了政治”呢?为什么关心“人的命运”与关心“自己的命运”,竟然是一种对立关系而不是同一关系呢?在这里,莫言显然缺乏一种彻底而坦率的精神;他完全曲解了小说家的主体责任:应该有所为的是人,而不是物;伟大的小说家应该勇敢地关心人类的命运,而不是仅仅关心“自己”的利害得失。所以,这句话似乎应该这样说:“小说家总是想远离政治,政治却自己逼近了小说。小说家总是关心自己的命运,却忘了想关心人的命运。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这样来表达小说家的“悲剧”是不是会更准确一些呢?是不是显得更有“思想”一点呢?
5、我问:那么谁能成为第二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6、我记得,1999年底在上海交通大学附近的一家餐馆,莫言讲了一个猫精和穷光棍汉张三的诙谐故事。这个故事在莫言的家乡山东广泛流传着,他的小说《猫事荟萃》也曾写过这个故事。
7、《檀香刑》中,莫言对种种酷刑的详细描写也确实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受害者一定是被砍了五百尺的刀,最后一刀下去杀人,早一刀下去就是刽子手的失败。”可正是这极其残忍的描写手法,向读者传递的声音却是:世间无人不冤,有情皆孽。大悲悯同情好人,大悲悯也同情坏人!《檀香刑》难道不是一部大悲悯之作吗?
8、一个文学奖项的水准和影响力,决定于它的评委的素质和修养。然而,任何一个文学奖的评委会,无论其专业精神有多强,鉴赏水平有多高,判断能力有多好,也总有它力所不逮的地方。例如,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来讲,由于文化的同构性和语言的可转换性,阅读、理解和评价包括俄罗斯文学在内的西方文学,通常来讲,并无太大的滞碍,但是,一旦涉及迥乎不同的中国文学,他们便难免不陷入茫然的尴尬状态。
9、莫言能够获奖,是因为他的创作,他的作品。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予莫言的颁奖词是: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有着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他很好的描绘了自然。”“他比拉伯雷、斯威夫特和马尔克斯之后的多数作家都要滑稽和犀利。他的语言辛辣。”“莫言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人遗忘的农民世界,虽然无情但又充满了愉悦的无私。每一个瞬间都那么精彩。作者知晓手工艺、冶炼技术、建筑、挖沟开渠、放牧和游击队的技巧并且知道如何描述。他似乎用笔尖描述了整个人生。”
10、投稿须注重文学艺术,不涉及政治敏感问题的纯文学作品。一旦投稿,则视为授权本平台。
11、不知不觉中,时间过去了近两个小时。我实在不好意思再浪费莫言的时间,就起身准备告辞。这时候,莫言令我非常感动地说他很受启发,而且赠送了我一条他家乡生产的香烟。
12、这也许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红高粱家族》开创了当代中国文学直接与西方“对话”的范例。当然,这一点当然也得益于张艺谋电影改编的推动,但如果没有莫言小说所创造的浓郁的“东方情境”,对民族传统文化在新语境下的张扬,也不会有一举成功的电影《红高粱》。某种意义上,当代西方人的“东方想象”,是从这部小说和由小说派生出来的电影开始的,它对中外文化与文学交流所产生的影响,无论如何高估也不过分。
13、2018年5月12日这天,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举办成立五周年纪念仪式,并启动系列学术活动。作为写作中心的主任,莫言主持了纪念仪式。看上去,他的头发越发稀疏,那颗硕大的头颅,越发大了起来。
14、在《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为何可以跟田晓霞恋爱?
15、“哈哈,那时候还算年轻,经常会很狂妄地下点类似的断语。”他说,“不过,因为那几年跟国外很多搞汉学的、搞翻译的常有交流,知道那个时候国外对中国作家了解最多的,就是莫言和余华。这是最主要的依据。你在国内影响大,在国际上没有人知道,你得不了诺奖,这不是基于你个人爱好,咱说了也不算。”
16、一直以来,莫言受到的最难听谩骂,就是所谓的名不配位。很多人都认为他的做根本配不上这个世界最高奖项。甚至还认为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奖,都是因为侥幸以及运气的成分在里面,所以他算不上是一个好的作家,作品也缺乏专业的肯定。
17、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是树大招风,在拿到这个最高奖项之后,受到的关注肯定就多了起来,甚至还有了中国文学界第一人的称号,这一下子就引起了文学界的不服。在当今的社会上,一直都有不服的事情出现,特别是同行之间,这种情况比比皆是。一直以来,攀比是一种很常见的事情,导致莫言在拿到这个奖项之后,名气、热度以及财富都接踵而来,这时候成为了很多人眼红的对象,所以泼脏水也随之而来。
18、至于诺贝尔文学奖,是根据诺贝尔的遗愿,是要奖励那些“在文学领域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杰出作品的人士”,诺贝尔本人生前始终对热爱文学有着深厚的兴趣,非常推崇浪漫主义文学,所以他才会在遗嘱中,特地设立一项文学奖。在1900年6月29日颁布的《诺贝尔基金会章程》中,对其专项奖项文学奖的评判对象给出如下定义:“不仅包括纯文学,而且包括在形式和风格上具有文学价值的其他文学作品”,从而使文学奖扩展到了整个人文学科的范畴。
19、这些可能与莫言经历过特殊年代有关,莫言以魔幻现实主义闻名,除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对其的影响外,其自述“想象力来自于饥饿和恐惧”。故为了写实批判,莫言坚决表示,“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不会因为读者就改变自己的写法,所以哪怕一些读者受到了刺激,甚至自己遭到了一些争议,莫言也认为,是由于自己触及了人类的灵魂深处,鞭挞了丑恶。这正是自己追求的。
20、 莫言获奖后有两段答记者问,大意是说《透明的红萝卜》现在看来还是他最好的作品,再让他写肯定写不出来了;获奖就几天的兴奋,很快会消失,获奖后的路还得靠自己一步一步走下去。举国喧嚣中尚能保持这份诚恳、朴实和淡定,难能可贵。
21、很多人都怀疑莫言是“暗箱操作”,甚至作家陈丹青也在电视节目中暗讽莫言,直言自己从来没看过莫言的作品,但十分确定莫言获奖与他的作品无关。
22、因为现在中国教育的思维定式,培养答题式人才,我们现在了解的文学家也都仅仅是局限于中小学课本上的作家,超过课本的话就较少人会去了解,而莫言的文章又很少出现在课本上,所以我们对他的了解也仅仅只是停留在诺贝尔奖得主上,无法深入,热度也很容易下降。
23、其实在拿到诺贝尔奖项之前,莫言也是一个很出名的作家,不仅风格受到同行的认可,就连作品都有很多人买单。曾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他还表示中国要获者这个大奖至少要等上100多年,但是才过了4年,这个奖项就落到了他的头上,这对于他来说,是个荣耀,也是一个陷阱。
24、不只读者,各位业界人士对莫言的评价同样是众说纷纭。尤其是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出版后,著名作家刘白羽直接称莫言是“中国的蛀虫”、“对不起几代中国人浴血奋战创造的这个国家”;作家魏巍也称其作品是“歪曲了d和国家的历史”。
25、 我也怀疑那种认为莫言晚近长篇是向中国经典章回体小说“致敬”的说法。我认为恰恰在经典章回体小说面前,莫言们是没法“致敬”的,因为传统章回体小说绝大多数成于众人之手,历经数百年演化,最后呈现为多种文体复合、多种思想混杂、汇聚漫长年代文化与生活百态的巨型文本(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而《红楼梦》、《金瓶梅》等据说是个人创作的长篇小说,因为作者的博学多能与长期积淀,更因为作者的倾尽才力毕其功于一役,呈现为另一种形态的文化汇聚性巨型文本。总之经典章回体小说和90年代以来盛行于中国文坛的“小长篇”有本质的不同,莫言们一定要“致敬”,当代外国不少作家类似的轻型长篇或许倒是合适的对象吧?
26、《檀香刑》之后,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莫言一鼓作气创作了三部重量级长篇小说《四十一炮》《生死疲劳》和《蛙》。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在发布莫言获奖消息时,提到的莫言五部长篇小说中有三部是他在这十年中创作出版的:《檀香刑》《生死疲劳》和《蛙》。
27、这是他接连获得重大国际奖项——包括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法国骑士勋章等——的一个原因。
28、要知道,摘得这样一个奖项,本该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甚至有可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人。但是莫言却出现了不受国人认可,甚至还带有辱骂的词语。尽管一直以来,我们都有荣耀的追求是前进的,可是在得到之后,却出现了模棱两可的一面,喜欢的人为他庆祝,讨厌的人为他谩骂,这些都是为了一件事情,就是他的作品。
29、在最近的十几年中,莫言与少数几个当代中国作家,已成为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的人物。当我2000年在德国客座讲学时,曾看到海德堡的弗里德里希中学的孩子们,每人手中都有一本德文版的《愤怒的蒜薹》,我想这也许是莫言本人最不起眼的一部长篇了,但居然也成为了一所欧洲中学的外国文学专题课程的读物,可见其影响之巨。
30、投稿邮箱:zyzuojia@sina.cn
31、将魔幻与现实切换得如此隐秘又传神,又讽刺得如此淋漓尽致,这就是莫言的一贯风格。可能也正是这种稍显“国际化”的文风较易被西方国家所接受吧。而早年间西格弗里德·伦茨小说腰封上“莫言最推崇的作家之一”几个大字,也恰恰验证了这一观点。
32、莫言和土地的关系是这样一种“紧张”的关系:他对土地的爱和“恨”几乎是一样的多,是土地给了他丰厚的记忆、经验、才华和灵气,但也是土地给了他磨难的童年、贫瘠和残忍的心灵创痛。宗法世界的温情与暴力、善良与恶毒、希望与幻灭始终是一样多的。和鲁迅等先代作家所经历的一样,正是这样一种关系催动着他的爱心和激情,去书写那拯救和沉沦、创造和死灭、批判与颂扬的博大命题。
33、在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之前,有多少人听说过莫言?有多少人看过莫言的作品?恐怕很少。在莫言获得这一荣誉的2012年,品石均刚刚开始工作。我真的很惊讶他能获得这样的荣誉。他的能力被全世界所认可吗?作为一名文科学生,我很荣幸在他的学习生涯中阅读莫言的著作《檀香刑》。如果我要描述阅读本书后的感受,我认为“呕吐”应该更合适。在他的描述中,读者似乎在现场,但同时他们也看到了另一件事,那就是人性的恶性。“死亡”是可怕的,但是在莫言的笔下,我看到了另一件事:生命胜于死亡。最初的身体痛苦已全部转移到精神上,这是人类的耻辱,使每个人的内心都非常沮丧。
34、折磨了中国作家数十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梦想,就这样再次以令人愕然的方式变成了现实。“诺奖”终于在颁给曾经是中国人的“中国人”之后,再次颁给了现在仍然是中国人的中国人。
35、其实作品旨在嘲讽当时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当时很多女婴被流产这一社会现象,但这一极其违背感官审美的描写手法,一度成为了众人对其严加批判的理由。而“吃人”这一文学情节的描写与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极为相似。
36、让我感到欣喜的是,莫言听了我的自我介绍后,丝毫没有摆大作家的架子,跟我约好时间,让我到他家里去。而且细心的莫言还详细讲了到他家去的路线。
37、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文学委员会主席帕·瓦斯特伯格介绍了莫言的作品,阐述了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瓦斯特伯格的颁奖辞全文如下:
38、说真话,勇敢地写作,让人道主义的光辉照耀文学,心怀包容一切的思想去寻求爱的真谛。用文学的力量让民族的灵魂健康起来。
39、莫言的作品,没有被客观对待。多数人抱着看热闹的心理,随意给莫言泼脏水,反正是法不责众。
40、这也实在是甚未足怪的事情,因为,汉语是一种表意性很强的“深度语言”,而西方的语言则属于表音性较强的“浅度语言”。对西方人来讲,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几乎就是一个无法进入的封闭结构,实在是太难理解、太难掌握了,张爱玲在《忆胡适之》中说:“我们‘三字经’式的名字他们连看几个立即头晕眼花起来,不比我们自己看着,文字本身在视觉上有色彩。他们又没看惯夹缝文章,有时候简直需要个金圣叹逐句夹评夹注。”汉语文学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和“意味”,实在太幽隐、太微妙、太丰富了,要一个中国人“契其要领”已经很难,要一个外国人心领神会就更属不易,包括那些孜孜无倦、用力甚勤的汉学家,“犹不可得其仿佛大概”,也都很难深刻地理解和准确地评价中国文学。
41、所以救急的办法,是不要让大家知道西方人胡说了些什么,先拿到奖再说。
42、所以,我们应该选择的态度就是:说大人,则藐之;说诺奖,则藐之,——“藐”也者,当然不是一种傲慢自大的态度,不是目空一切的心理,而是说我们要有自信心和自尊心,就是别仰着脖子看花了眼,把很轻的东西看得很重,把很小的东西看得很大,把很丑的东西看得很美。面对“诺贝尔文学奖”,我们需要的,就是鲁迅的那种不卑不亢的高贵态度和谦光自抑的自知之明。
43、 据说获奖消息传来之后,莫言的书开始热卖,这也成了许多人大肆庆贺的理由。但获奖之前读者为什么并不爱读莫言?获奖之后为什么立刻趋之若鹜?只有两种可能解释:第若无诺奖刺激,莫言对中国读者本来并没有什么吸引力;其次,许多中国读者的文学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太差,只有等“洋大人”发下话来,才晓得该看谁的书。用鲁迅的话说,就是我们因为对自己的文学并无“印象”,所以只好急得团团转,向各类的外国人“打听印象”。
44、作为一部书写现代中国历史的小说,我以为《丰乳肥臀》在贯彻一个作家的历史良知方面,体现出了最大的勇气,在接近民间的真实和人民的意志、“老百姓”的意识方面,达到了“最大的限度”。它对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充满血泪和诗意的波澜壮阔的书写,是无人可比的;它对人民和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切关注和感人描写,它的秉笔直书的勇毅与遍及毛孔的锐利,在所有当代文学叙事中堪称是首屈一指的;它在把历史的主体交还人民、把历史的价值还原于民间、在书写人民对苦难的承受与消化的历史悲剧方面,体现出了最大的智慧。
45、一众读者便又开始指责莫言“丑化”姑姑,丑化中国人,而作品本意所要表现的“在当时那个实行计划生育时代背景下,姑姑为何从新生命的迎接者而瞬间转换为了生命的终结者”这一深层次性的社会问题却无人加以思考,而对于“何为生命、如何赎罪”等精神层面的救赎之道,更是无人提及。
46、尽管在获得诺奖之后,他也曾一度不敢轻易出手,但是还好,他走了出来,“忘掉一切,想怎么写怎么写”。
47、那几年,张清华刚从山东师范大学调到北京师范大学执教,就住在北师大校园里。我离得近,常走过去聊天。当时就有个疑问:北师大校园里为什么有那么多乌鸦?这个疑问一直保持到现在。
48、我于是明白了,也许“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这样一句话的意义,不在于民族文化本身的重要性,而在于人类本身的共通性。莫言对文化的理解的确有了更大的深度,他也许一直在寻找当代中国人与外部世界、与西方文化的对话途径,而且也确实找到了,这是一种很有效、很生动和直观的、很深入和多面的对话方式。我想,这是莫言真正成为一个大作家的标志,他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同时又充满着人类共同性的东方文化的书写,他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批判和弘扬、捣毁和确立、超越和归根,无论对中国和世界来说,都绝对不是一件小事。
49、我们的文学正处于一个文化转型和价值混乱的艰难时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考验。我们的作家应该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对社会问题和历史苦难的发现和揭示上,应该致力于“新国民性”的重建,为提高中国人的文化修养和人格发展,提供切实的帮助和积极的支援。
50、其实直到今天,我也没有看完莫言的全部作品。这不能全怪我,要读完莫言的小说,的确是一个体力活。我粗算过,他的作品总量至少有一千万字,仅是长篇小说,当时就已经有十几部。有几年间,往往是一本还没看完,莫言又出新书了。
51、■莫言的创作并没有达到我们这个时代精神创造的最高点。他的作品缺乏伟大的伦理精神,缺乏足以照亮人心的思想光芒,缺乏诺贝尔在他的遗嘱中所说的“理想倾向”。他的获奖,很大程度上,是“诺奖”评委根据“象征性文本”误读的结果,——他们从莫言的作品里看到的,是符合自己想象的“中国”、“中国人”和“中国文化”,而不是真正的“中国”、“中国人”和“中国文化”。
52、当然,还是会有一些志同道合者对莫言先生表示支持。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著名汉学家马悦然先生便是一位。马悦然认为,那些批评莫言的人,大多都是没看过莫言作品的人,这对他很不公平。
53、那些名人名家们,无不参与到口水战中,一波未平,又起一波,把莫言弄得个孤立无援。而百姓大众们,也不比名流们仁慈,批评、谩骂,声声不绝、乌烟瘴气,差一点要拿出祖宗的牌位来。
54、在莫言的小说中,可以很容易发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意识流小说的内心独白、心理分析、感觉印象、幻觉梦境、时空颠倒等;有魔幻现实主义的隐喻、象征、预言、神秘、魔幻;
55、古人云:“得之不休,不获不吝。”然而,最近几天,一些中国人却因为“诺奖”之“得”而大“休”特“休”——兴奋得简直到了失去“自持自尊”的程度了。他们不仅把十几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当作中国文学的“评鉴人”,而且,似乎还陷入了业已实现“大目标、大远景”的幻觉里。
56、他们对丑陋的国民性格视而不见,一味地把莫言作品的深刻当尖刻,主观上一口咬定莫言无底线、无原则,将笔下的中国民众肆意抹黑。
57、在席勒的作品里,瑞士的民族英雄退尔拒绝向奥国总督盖斯勒用来侮辱瑞士人的那顶“帽子”敬礼。盖斯勒的手下认出退尔就是放走牧人鲁特赫德的人,罪不可赦。盖斯勒在退尔的儿子头顶上放了一个苹果,只要退尔用箭射中苹果,就可以免罪。神箭手退尔一箭射中。最后,盖斯勒死在退尔的箭下,瑞士民族获得了解放。在这个故事里,退尔是被逼无奈才向儿子头上的苹果射箭的,然而,在《红高粱》里,没有任何人把酒盅放到余司令儿子的头上,并强逼他拿枪射击,——他之所以有如此疯狂的举动,完全出于一种不可理喻的冲动,即证明自己的儿子是否“有种”。这种幼稚而疯狂的行为,在任何心智健全的中国人看来,都是不合情理、不可思议的。虽然它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格格不入,也与中国的“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毫无关系,但在西方读者的“误读”中,却有可能被错以为《三国演义》中的传奇英雄的壮举,有可能被误解为神秘莫测的“中国性”和倜傥不羁的“中国气质”。
58、 对于”诺贝尔文学委员会对莫言颁奖辞“的全文,我细细看了看,才知道为什么颁奖辞的全文很难看到。我不清楚莫言对这份颁奖辞是如何看待的,但我知道,政府的相关人士看到一定会很尴尬的。
59、「新书推荐」长安街读书会第20190904期干部学习新书书单
60、何谓创造性翻译?即将原著精髓加入个人理解,产生自成一派的翻译风格。
61、可以说,正是由于莫言和他的几个同代作家的存在,中国当代文学才保持了其精神的屋脊和应有的高度。
62、好了,我们把话题回到当年对莫言的那次采访。
63、可为什么人们对鲁迅的嘲讽倍加赞赏,对莫言却只有批判和谩骂呢?难道仅仅因为鲁迅“丑化”的是旧时代的中国人,而莫言嘲讽的,是活在当下的我们吗?
64、类似的尴尬还发生在著名作家贾平凹身上,笔耕不辍几十年,创作长篇小说将近20部,却很难称他有什么代表作品。
65、当舆论缺失正常导引,必将滑入另一个极端,无辜的莫言被牵扯进来,一日不得安宁。莫言有他的信仰,不肯歌功颂德,一个敬业有良知的作家本色,不愧如此。
66、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这不仅对于其他的作者起到了一种激励的作用,这对于我国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有荣誉的称号。在此前我国在国际上获得的奖项并不算是很多。而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物上,西方的人要占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