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87年,韩少功译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景凯旋译出《为了告别的聚会》,昆德拉在中国正式亮相。
2、我们经历过的事情吧,想想它们重演如昨,甚至重演本身无休无止地重演下去!这癫狂的幻念意味着什么?
3、托马斯不媚俗的两个例子:既不签署反悔声明,又不在释放政治犯的声援书上签字。
4、(瘦竹按:1996年,作家韩少功在出版《马桥词典》时曾引发了一场著名的笔墨官司。文学评论家张颐武、王干批评该书抄袭了米洛拉德•帕维奇的《哈扎尔辞典》,韩少功最终胜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百度云)。
5、米兰•昆德拉(1929年——),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是以作者母语捷克文写成。而他的长篇小说《慢》、《身份》和《无知》,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以及新作《相遇》则是以法文写成。《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戏剧代表作。
6、你是否认识到,人们之所以不知道如何简单地阅读卡夫卡,正是因为他们想要破译卡夫卡?
7、一种新艺术诞生之非凡时刻给了拉伯雷的书以难以置信的财富;一切都已经在那里了:似真与似假,隐喻,讽刺,巨人们与正常人们,轶事,思索,真正的和虚构的旅行,智慧的争吵,纯粹卖弄口舌的离题。(瘦竹按: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美国作家约翰•巴思《烟草经纪人》也具备这些特点。)今天的小说家,十九世纪的继承者,对早期小说家这个绝妙混杂的宇宙以及他们身居其中的快乐的自由不由生起含有羡慕之情的怀旧。
8、我的每一部小说都可以题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或《玩笑》,或者《好笑的爱》;这些标题是可以互换的,它们反映了很少的几个主题,这些主题一直困扰我,定义我,不幸的是也约束着我,我没有别的东西要说、要写。(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百度云)。
9、昆德拉在国内出版的作品我读了十之八我觉得最出色的除了这本之外,就是《小说的艺术》和《被背叛的遗嘱》。昆德拉对小说历史和小说艺术的分析,精彩至极,一个一流大师对其他大师的评点,不可错过。他还有本短篇小说集《欲望玫瑰》,也非常好,读过的人大概不多。记得其中有一篇是关于坟墓搬迁的,“死了很久的人要给新死的人让位”,充满寓意。
10、如果你不懂得想象本身是有价值的,那么你就不懂艺术,尤其是现代艺术。
11、今日推荐的经典书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描述的背景是1968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当时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的风潮。
12、托马斯和特丽莎去瑞士,并最终去乡下,与布拉格之春可以说有直接的关系。
13、反复叙事:每一次重复都意味着不同的角度和动机,反复叙事影响了小说的叙事时间,它造成了故事时间的穿插和倒错。
14、(影片中对萨宾娜这条人物线的处理并没有原著丰满)
15、穿超短裙的布拉格少女在苏联坦克面前,挑逗苏联士兵,那些士兵一个个欲火如焚,他们知道怎么对待反抗的捷克人民,却不知怎么处理穿超短裙的少女。
16、作为一种哲学概念,媚俗于20世纪早期被引入;而米兰·昆德拉之后在其作品中又分别从哲学、政治、美学三个层面上阐释的“媚俗”这一词语的内涵。不难发现,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也体现了作者对其的理解。
17、——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18、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19、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20、灵与肉实际讨论的是情与性的关系,当然,不只情与性。
21、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对于一个女人而言,爱情是不是人生的全部?
2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捷克与斯洛伐克联合,1918年10月28日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23、这位学姐曾和我一起去看孟京辉的话剧《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也曾在未名湖畔的长椅上闭眼听我朗诵顾城的诗。我在去看话剧的公交车上对她说,如果我有三次生命,一次愿过诗人的一生,一次愿过社会学家的一生,一次愿过流浪者的一生。想不到一语成谶,在我的半生中,我把这三次生命都过了。然而我和学姐并没有进一步的故事,因为当时我胆子太小。
24、新版本译者是许钧,译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5、托马斯:医生,特丽莎的恋人、丈夫,萨宾娜的情人,与众多女性的肉体关系。
26、她却和托马斯有着本质的区别,她只是想证实托马斯告诉她的做爱和爱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显然她得到的是肯定的答案。可以说特蕾莎的爱情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托马斯的放纵。
27、1948年,19岁的米兰•昆德拉考入布拉格查理大学哲学系后,经常去听音乐课。后来又到布拉格电影学院读电影专业,并在那里毕了业。
28、“在我以为,小说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带给我(勉为其难地称之为)审美的福祉,一种不知怎么,不知何地,与存在的另一种状态相联系起来的感觉,艺术(好奇心、柔情、善意和迷狂)是那种状态的准则。这样的书不多,其余所有的都是有议题的垃圾或某些人所谓的思想文学,常常也有一些有议题的垃圾,由一些巨大的石膏体带进来。这些石膏体被小心翼翼地传过一代又一代,直到有人带了锤子过来,一通好砸,砸的是巴尔扎克,高尔基和曼。”
29、媚俗的根源就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30、自福楼拜以降,小说家都试图消灭故事情节的花招。这样一来,长篇小说变得比最乏味的生活更加乏味(法国新小说派作家格里耶)。然而,有另外一种方式绕开对情节的怀疑以及情节的陈腐方面,这就是把它从可能性的要求中解放出来。你故意选择不大可能地讲述一个不大可能发生的故事。卡夫卡恰好就是这样构思《美国》的。(同时也包括他的另外几篇长篇《变形记》《城堡》《审判》等)
31、布拉格:提及布拉格人们很想起另外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卡夫卡,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布拉格度过。
32、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33、面积不到广东省的一半,人口不到深圳市的一半。
34、——要活在真实中,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除非与世隔绝。一旦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得适应旁观我们的目光,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无一是真了。有公众在场,考虑公众,就是活在谎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