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山错落案前灯,小字斜看目欲瞢。一日新知犹半解,四围暮色暗初凝。窥园兴去春无那,糁径花深月有恒。我与岁时皆寂寞,故从幻海待秋澄。(观书有感)。
2、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
3、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所以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想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从而生动形象地阐明自己的读书感受。
4、思考二:人之初,性本善。人性的纯洁高尚就像源头活水,它能让我们面对世界,展现清亮的、动人的光辉,它能让我们轻松自在而行。这里老师可以给孩子们举一些展现人性方面的例子,可以举一个正面的例子,可以举一个反面的例子。正面的例子,比如说什么人一直做一些什么很好的事情,然后他是遵循自己的人性。我暂时没有想到一个很好的故事。反面的例子,比如说《天下无贼》当中刘德华演的那个角色,一开始也很坏,但是最后为了保护朋友而死,也体现出他人性光辉的一面。
5、“半亩方塘一鉴开”,朱熹在山村里读书,兴味正浓。他悠然自得地抬头一看,眼前是一方半亩大小的池塘。这本是最平凡不过的景象,在中国南方的村落中,这样的池塘随处可见。但到了朱熹的笔下,它却独有一种深刻的寓意。在朱熹眼中,“方塘”最大的特点是清澈,他用了一个比喻,那就是“鉴”,也就是镜子。在文学的角度上,这个譬喻并不出奇,但在理学的思想体系中,它却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在儒家看来,人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要面对种种诱惑与干扰,而君子的道德修养就是要不被外境所惑,清晰明了地把握生命的方向,也就是孔子说的“知者不惑”。这种境界仿佛一面明镜,它能够照见人间的各种事物,而不落一丝一毫的灰尘。“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物来不乱,物去不留”,便是这层含义。
6、回复任意诗词即可搜索过去发布的诗词,比如:床前明月光。
7、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8、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渠:他,指方塘。那(nǎ)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9、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10、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1、(梅云点评)于疫情弥漫之时,蛰居一室,养志读书。其气格诗风,略似康乐,读之忆大谢“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徵在今”(《登池上楼))之句,真欲手挥目送,尚友古人,与前贤相视一笑,莫逆于心也。董晓
12、那就过渡到第三个板块“吟诵品诗,通古人之情”。学习古诗最终不是仅仅为了考试,为了背、默,其实是为了“通古人之情,感自我之心”。这句话课件出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然后告诉他们“通古人之情,感自我之心”,最好的途径就是吟诵古诗。接着带着孩子们标出平仄,借助手势,老师示范着诵,然后学生一起来一遍。
13、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4、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15、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16、翻译: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17、郑忠青,山西阳泉教研室,中学高级教师。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首都师范大学“古诗文吟诵和创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理事。
18、一是吟诵设计应依据学情,以学定教。这节课的设计不知面对的学生有无吟诵基础。假设,学生没有吟诵基础,那么第三环节中“标出平仄,借助手势,师示范诵”这一环节就过于简单、仓促。学生如果初学吟诵,要从认识平仄入韵开始,“一二声平三四仄,平声吟长仄声短”“长是延展仄是强调”“入声读短韵字拖长”等这些基本的吟诵规则要教给学生。一般初学吟诵,先教诵读,掌握诵读规矩,如近体诗的“入短韵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在诵读基础上学习吟咏,指导学生“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因为相比于诵读,吟咏有旋律,有点难,初学可以诵读为主,熟练后吟咏为重。如果学生都有《中华经典诵读》这本书,还处在听吟诵、品吟诵阶段,我认为,浙江省永康市龙川小学的教法可以借鉴,先用普通话平调读,再教给学生平长仄短规则后诵读,然后借助吟诵谱吟咏,在听吟诵基础上点播一下深化理解。
19、曾经学张玲写《我的天才梦》,张说,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
20、(梅云点评)疫中恰逢春雨,遂步老杜秋兴之韵,此亦“观书有感”也。“更胜秋”之“胜”,按理应读去声,然唐人对此字往往读平,韩昌黎“绝胜烟柳满皇都”可證;颔联出句第五六字用仄,对句第五字救之以平,足见谙于诗法。一结强调南昌疫情严重,并值“倒春寒”节候,故盼青帝垂怜,送回春暖。不惟联想甚丰,且见悲悯之怀。稍觉“复”字欠稳耳。樊令(鹤洲)
21、刚日经来柔日史,前贤嗜此贯如绳。始皇霸业遗刘项,至圣鸿图合道僧。千载兴亡频扼腕,众生哀乐竞填膺。英华过眼若流水,汇作清池心底澄。
22、(梅云点评)据《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第四句用王仲任之典,以赞青苑书店不仅允许青年学子对插架群书只看不购,且设板凳供其安坐翻阅,乃至抄录,三十年来,青衿之贫寒者,因此而成材,必为数不少也。此律尾联亦醰醰味永,情融于景,言外蕴不尽之意。徐良
23、
24、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25、(梅云点评)以良禽择木以喻学子与青苑之不解之缘,并赞美青苑书店不被喧嚣风气所染,树老根深,叶密枝繁,留取读书种子,以延儒学之一脉也。黄勇辉(桓笛)
26、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这首诗用水上行舟作对比,说明读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过程,要在渐进中穷尽事理,初学时需要“推移”之力,到后来探得规规律,懂得事理之时,就能“自在”而行了。朱熹在这首诗中是讲读书的方法,但一样无怎样读书的影子。用一种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诉了人们怎样读书。是的,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要学的知识太多了,各种各样的书让人们目不暇接。如果人们急于求成,不花功夫去一点点的积累知识,就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方法。要读大量的`书,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不成,人们只有在学习中摸索一套对自已有意的方法,才能扩大知识面,让那些知识象个图书馆一样存贮在人们的脑中,这样人们就学倒了大量的知识,并学有所用。
27、在《观书有感》中,朱熹用清新、朴素的语言描绘山村中的小小“方塘”,从而寄寓深厚的人生哲理,引人深思。这是朱熹诗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他还有另一首名作《春日》:
28、空绝风神叹古今,发源谁似漆园深。卧身樗瓠堪同宿,曳尾泥涂更独吟。岂彼真言凭化境,自因天籁彻初心。轮扁大道无能应,拾唾前人恐不禁。我辈从来旧俗尘,可曾醒眼悟风神。喟然孰叹吾同点,憾矣谁谈物外身。列子御风犹有待,匠人运斧恐无亲。共看至乐何成趣,与接庄周只是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