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迄今为止,我从未见过一个小孩拿起古代经典就欢喜雀跃、手不释卷,天才总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一般而言,小孩进入经典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必须慢下来。首先要过的是情感这一关,不抵触,不畏惧,进而有一点喜欢和主动,最终的学习效果必是好的。相对于成年人,孩子进入经典自有他的优势。语言上的障碍,成人和孩子差别并不大;但成人机巧日生,孩子混沌未开,更容易从整体上进入作品。这种整体性的吸收能力或曰学习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外在世界对小孩来说是一个整体,小孩也是从整体上去吸收外在的世界。一个简单的例子:成人读《心经》,常从义理入手,主要是用大脑在学习。而在敦煌期间,小班的几个女生,读过听过《心经》后,在房间里以保温水壶当木鱼,边敲边唱着玩,唱、打、玩、乐,是用整个身体在学习。准确点说,此时她们没有“学习”的意识,只是全身心地在玩。再如《诗经》,没有和孩子们读它之前,我以为它不适合小孩读,那么多的生僻字!读过(选读1/5)一轮后,感觉恰恰相反。生僻字其实是对成年人而言的,一般成年人不认识的字叫作生僻字。小孩处于识字阶段,难度大的字和难度小的字,对他来说是一样的难度,反正好多字不认识,有拼音在嘛,读就是了,反而少了畏难心理。诗句读来又琅琅上口,从声音和节奏上,小孩凭借他的整体性吸收能力,即能进入这部“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的作品。《老子》也如此,有人以为小孩难以理解《老子》中的大道理,但“理解”仍是成人化的概念,小孩为什么一定要用“理解”去学习呢?或者说,小孩为什么一定要“理解”它呢?成人又“理解”它了吗?一部《道德经》是老子的生命经验,是“活”出来的。无论小孩还是成年人,我们最终要在自我的生命中去经验它。而这已经超出课堂教学的功能范畴了,经典诵读课的责任只是帮助孩子们获得文明的意识和进入文明的能力。譬如很多土生土长的雁荡村民,并不觉得雁荡山有多么美,破坏它多么令人揪心;倒是我们这些准备扎根乡村的外来者,懂得欣赏它爱惜它,主要原因即在于有无自觉的文明意识(当然那种一边觉得雁荡山很美、一边因有利可图而去破坏它、受过现代文明教育的“精神分裂者”就另当别论了)。经典诵读课大致顺序是:《诗经》第《老子》第《论语》第《心经》第四。道儒释三家,诗文二途,都能兼顾。这四部作品容易读诵,且是中华文明的主干部分,读熟它们,其他部分和枝叶自可延伸开去。要遵循孩子们的学习特点,切记不要死读经典,不要长时间地读,不要把大道理勉强灌输给孩子们,当某些大道理明显带有国家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文化复古的幻觉时,尤其应当警惕。“少则得,多则惑。”
2、-----------------------------
3、fǎnyǐngrùshēnlín,fùzhàoqīnɡtáishànɡ。
4、XT(名字以开头字母代替)。刚开始我看她最小,想让她读少一点。没想到她出口成章,哇哇哇一口气背出来好多首唐诗。她说在“小时候”,家里有本唐诗的书,妈妈教她读过。XT在读诵方面没有问题,由于年龄最小,义理方面得过且过,不做要求。平时活蹦乱跳的,喜欢读唐诗,这就是最好的状态。
5、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6、白话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7、复fù照zhào青qīng苔tāi上shàng。
8、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9、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0、níróngfēiyànzǐ,shānuǎnshuìyuānyāng。
11、考评标准:读熟或背熟,大部分篇目能够默写。基本字词、常识无障碍。体会诗句的节奏和语气。与自己相比的进步程度。主动学习的程度。其余,皆不求甚解,得过且过。所有同学都达到了基本要求。
1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4、百bǎi川chuān东dōng到dào海hǎi,
15、教育部消息:今年9月起,中小学将统一换教材!
16、SQ同学,上学期期末,她的书法展示是“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学期期末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都是颜体。看来我们的SQ真是跟李白拼上了,跟唐诗拼上了!SQ写李白的诗句,气若吞牛,即使不能吞一头大牛也能吞一头小牛吧,相当有气势!这当然得益于她数年如一日痴迷地阅读,蓄养而成的充沛的内力。所以,对她的经典诵读乃至阅读写作,我相当地放心,只需日积月累即可功力日深渐入佳境。大班的同学,如能在阅读上与SQ比拼一下内力,倒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