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新课标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王安石的诗句)。
2、这是一首非常有哲理的诗词,不怕浮云遮住我的眼睛,因为我站在最高一层。时至今日,这句名言依然被不断引用。
3、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此教之之道也。——王安石
4、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春夜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5、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6、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伊吕两衰翁。
7、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王安石(王安石的诗句)。
8、B.“千里”“没云”运用夸张手法,写出麦苗和黍稠密茂盛、长势喜人的景象。
9、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0、作品注释注释:(1)数:几枝。意思:墙角有数枝梅花。(2)凌,冒着。意思:在寒冷的冬天独自开放。(3)遥,远。意思:远远看去好像是雪。(4)为,因为。 暗香,幽香。意思:幽香飘来才知道那是梅花。
11、A.第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
12、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13、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14、-(晋)陶渊明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
15、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16、“道有本有末。本者万物之所以生也。末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本者,出乎自然,故不假乎人力而万物以生也。末者,涉乎形器,故待人力而后万物以成也。”----王安石《王文公文集·老子篇》
17、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
18、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战罢两奁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
19、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20、译文: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黄莺几声清脆的啼叫,惊醒了我的午觉。一梦醒来,我恍恍惚惚还觉得自己好像仍然在旧日所住的半山园中。
21、故古者教士,以射、御为急,其他技能则视其人才之所能,而后教之,其才之所不能,则不强也。——王安石
22、可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新旧势力的几度拉锯之后,变法失败,而王安石也随着变法几度沉浮。
23、(解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摧。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脸、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
24、②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中间两联通过对野草、鸣鸠、旧蹊、新径、朱门、画楼的描写,阐释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之理。
25、B.颔联承上议论,表达的意思与欧阳修《伶官传序》冲所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有相同之处。
26、平岸小桥千嶂抱,揉兰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午枕觉来闻语鸟,攲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