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经典语句网
菜单
经典句子 伤感句子 唯美句子 爱情句子 励志句子 网名大全 精选文案

苏格拉底被投票处死文案汇编97句

来源:精选文案 发布时间:2023-12-27 07:58:13 点击:59次
经典语句网 > 精选文案 > > 苏格拉底被投票处死文案汇编97句

苏格拉底被投票处死

1、但是,作为西方的第一哲人的苏格拉底却没有这样的好命。作为西方基督教的精神象征的耶稣基督也没有那样好的运气。苏格拉底直接被人以“不信国家的神,教坏青年”的罪名被法庭判处了死刑,死法是被喝毒药而死。耶稣基督死得就更惨烈,他代人类受过,为了赎人的原罪,而甘愿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死,虽然三天之后复活,但是,就现实中的人而言已经是死而不能够复生。

2、于是,苏格拉底最终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们的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最终自己饮下毒酒,平静赴死。

3、他也不喜欢讲道理,只喜欢骂人,对敢于创新,敢于质疑问难的学生,向来就是劈头盖脸地一顿臭骂。什么“朽木粪土”、“小人哉”,这种作风使得现在他的传人也是充满了脏言秽语。除了骂人,一点道理也不会讲。

4、与这场战争有关的一系列事件终于导致了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死。其中之一是阿尔西比亚德斯的叛国行为,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阿尔西比亚德斯去了斯巴达并在对雅典的作战中为斯巴达人提出了颇有价值的建议。这就难免让许多雅典人认为苏格拉底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对阿尔西比亚德斯的行为负责。

5、其实翻开柏拉图全集,开篇第一篇就会弄清其中的原委。苏格拉底是被处死的,他的死是通过民主的途径,用投票的方式进行的。当时参与投票的人数达到五百多位。赞成处死与反对处死的票数也极为接近,按照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申辩,双方只差了30票而已。就是相差的这30票,最后要了苏格拉底的性命。

6、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苏格拉底是伟大的智者,他的死亡为何被称为“价值万千”?

7、专制的特征在于集权,商鞅作为战国法家李悝的弟子,以法家理论立国,先以帝道,继之王道说秦孝公,最后定格于非常实用的霸道之术事君,整个秦国严刑峻法,实施连坐,编制户籍,奖励军功,把百姓固定在土地之上,维护秦王的专权。所以,法律在商鞅的治国理念中,更多的是一种愚民驭民的工具,是掌权者手中的利器,没有成为社会公器,更不是一种制度信仰。在这种制度下,个体存在不是自由平等的公民,而是上下服从的臣民,秦王更是凌驾于法律之上。当商鞅面临被告发时,他深知这就是生死抉择。在这种专制的体制下,没有合理的审判和辩护,惟一的选择是背叛自己制定的法律制度,放手一搏,以求一线生机。几千年前苏格拉底与商鞅的生死分野,是东西文化的差异,亦是制度张力的不同方向。专制制度下,法律只不过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统治者手中的工具而已,个体必然没有任何自由权利可言。民主制度下,若缺乏法律的合理保障和约束,民主也必因缺乏理性被滥用,同样损害个体权利和自由。(苏格拉底被投票处死)。

8、可能正是因为如今的我们对苏格拉底的了解太过有限,才让苏格拉底的历史剪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种符号与象征。苏格拉底喜欢质疑,喜欢提问,喜欢否定一般人观念中的常识,他鼓励周围的人思考世界的真相,却从来不揭晓标准答案,这是如今的我们所推崇的思想自由。苏格拉底的死即是殉道,雅典不惜违背自由的原则,让一个人仅仅因为自身言论而付出生命的代价。苏格拉底的死成就了苏格拉底,别的我们就不太清楚了。

9、苏格拉底死于雅典民主制度,更准确地说,是死于陪审制。

10、苏格拉底一生虽然收学生,四处义务讲学,但是他从来不收一分钱,在法庭上苏格拉底为自己辩护说,他从来没有收过学生一分钱,直接的证据就是他非常贫穷,他说:“我从来没有做过任何人的老师,但若有人愿意来听我谈话,按我的吩咐去做,无论是青年还是老人,我也从来没有吝惜给他们机会;他们与我谈话,我不收费,也不拒绝与没有钱的人谈话。我做好准备回答人们的提问,无论贫富一视同仁,如果有人宁可听我讲,回答我的问题,我同样也作好了准备。如果他们有人变成一位好公民或者变成一位坏公民,那么要我对此负责是不公平的,因为我从来没有向任何人许诺或灌输过任何学说。”(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一卷》、《申辩篇》,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22页)。

11、首次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影响深远……

12、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早年在柏拉图学院学习,后来受马其顿国王征召,教授13岁的亚历山大学习希腊文化。亚历山大出征后,他回到雅典创办了自己的学校。

13、要解开谜团,还得对雅典民主做个考察。事实上,前五至前四世纪的激进民主是苏格拉底审判的一个极关键的因素。何谓“激进民主”?Democratia。从字面上看,它很像democracy,但内涵并不同。这是一种由群众通过公民大会、公民法庭等直接行使军事、政治、外交、法律和祭祀大权的氏族民主。其与现代民主的最大区别是:公民不仅参与军政首脑的选举,而且直接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在现代民主中,公民只是选举出议员和行政首脑替他们立法和行政,并不参与也不可能直接参与立法和行政。换句话说,希腊民主是直接民主,现代民主是间接民主。直接民主只有在共同体规模很小的条件下才是可能的。

14、“我试着劝告你们每一个人,不要老惦记那些有实际好处的事物,要时刻想想你们的灵魂。”

15、苏格拉底为人类提供了一种过自我省察生活的范本。他提供的批判精神与批判能力,是人类改正错误的重要途径。他对自己的定位是这样的:“神特意把我指派给这座城市,它就好像一匹良种马,由于身形巨大而动作迟缓,需要某些虻子的刺激来使它活跃起来。在我看来,神把我指派给这座城市,就是让我起一只虻子的作用,我整天飞来飞去,到处叮人,唤醒、劝导、指责你们中的每一个人。”(同上书,第19页。)苏格拉底后来成为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人物。

16、     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当然还有一个更为深层的原因。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同现代世界形形色色的民主政治殊为不同。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demokratia)一词由“人民”(demos)和“统治”(Kratos)复合而成。显而易见,民主政治即人民的统治,强调的是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以及公民在政治生活中近乎绝对的平等权利。值得注意的是,“人民”是一个集合名词,它体现作为一个整体的公民群体,个人完全被隐去了。而在现代的民主政治中,在理论上享有政治主权的群体多被称为“纳税人”(taxpayers),时而也称为“公民”(citizens),几乎不用“人民”这一集合概念。在英文中,无论是“纳税人”还是“公民”,所体现的都是由个体而组成群体。其中个体有所显现,未被完全隐去。这种看似细微的差别却反映了一个根本性的不同。在现代的民主政治中,个体一面从属于群体,一面却享有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享有自由。但在古希腊,个体是完全从属于群体的,他没有脱离于群体之外的自由。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个体只有在属于城邦(亦即群体)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不属于城邦的个体要么是鬼神,要么是兽类。群体的意志和利益高于其它一切,为此可以牺牲个体的利益和权利。雅典一条独特的法律即最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依法雅典人每年可以放逐一位政治领袖,由公民大会投票选出。因以破碎陶片充作选票,而得名“陶片放逐法”。投票时只要在陶片上刻上名字即可。无需过失,也无需罪行,只要获得票数超过六千,即遭流放。    

17、记得有一个哲学家说过:在你活着的时候,你不知道死亡,当你死了之后,你已经不必关心死亡了。

18、而且,如果定罪和量刑程序合二为也会导致没有办法进行真正的量刑辩论。因为被告方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定罪问题的论证上,而无法在定罪问题尚无结论的时候,花费更多精力在量刑辩论上。在有限的庭审时限内,律师必须在无罪辩护和量刑辩护中进行选择,否则就会自相矛盾。

19、直到监刑官把毒酒递给他,他还平静地问,能不能用一点酒,祭奠一下神明。

20、时代背景是:雅典刚刚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失败,需要重振精神,战争的失败,被人解释为是雅典娜神对雅典城不敬神的惩罚,而补救的办法就是惩罚那些质疑雅典娜或其它天神的人……

21、用民主投票的方式处死了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这是人类民主历程中第一个冤假错案。给人类的警示是“多数暴政”的可怕。这直接为后来的民主政治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样板,体现出来的现代民主政治的原则就是:“服从多数,保护少数”。同时还告诫世人,人类的犯罪有许多种,但是唯独思想犯是荒谬的,因为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人,不能够因学术思想以及言论上的不同而受到惩罚。这次控告苏格拉底的罪名就是“不信国家的神,而只信自己的神,并且以较弱的论证驳倒较强的论证,从而教坏年青人。”这也为后来西方走上民主法治直接提供了理论依据。

22、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但却与当局统治相向。1787年达维特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创作了《苏格拉底之死》。

23、苏格拉底的童年是在雅典的黄金时期度过的。伯里克利作为当时的雅典执政官,是雅典的辉煌与盛世的缔造者,因此后人们常把雅典的黄金时期直接叫作为伯里克利时代,从公元前461-公元前429年,历时32年。

24、随后,他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直到他死后,人们才发现他的天才。

25、苏格拉底说:难道你不认为我一辈子都在进行着这件事情吗?

26、毛姆先生刻画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著名的画家高更。

27、根据当时的雅典法律,只要别人告你死罪,不管你事实上是否有罪,都可以主动请求把自己流放,就可以不用进入审判阶段,更不会被执行死刑,期满之后回来还可以继续竞选公职。但是苏格拉底也没有利用这一制度,而是直接进入了量刑阶段。

28、民主派虽比寡头派更仁慈,但僭主暴政毕竟发生不久,杀戮的惨景仍历历在目,城邦上空仍飘荡着血腥之气,要他们没有一点报复心,是不可能的。寡头派的血债并没能真正得到清算,而苏格拉底与寡头派头目的师徒关系又尽人皆知,民主派怎么能不伺机报复?即便无法指控他直接参与了杀戮,也并非找不到其他理由来治他。加之城外的贵族派武装此时正蠢蠢欲动,就更得好好震慑一下他们了。克里提亚和亚西比德等难道不正是受其教导才变坏,才给城邦造成了巨大伤害?寡头派死硬分子此时不正在雅典远郊埃留西镇组织还乡团,磨刀霍霍,欲杀回雅典变天?故此,苏格拉底之死是必然的。他是被牺牲的。

29、前416年,民主的雅典人投票决定对弥罗斯岛居民进行灭族性大屠杀,原因很简单,这个弱小城邦想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保持中立,既不跟雅典也不跟斯巴达结盟,而在雅典民主派看来,这不啻是蔑视其权威,挑战其作为提洛同盟盟主的地位。据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雅典人执行了这次灭族屠杀,杀死了弥罗斯岛所有男子。

30、当年的雅典陪审制实行的是定罪量刑程序分离的审判制度。也就是说,要想给苏格拉底判处死刑,雅典人必须要先进行定罪投票,只有在确定被告人有罪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量刑投票,两次投票都要过半数才可以判处一个人死刑。

31、要知道,首先,在当时,根据雅典法律的规定,其实苏格拉底是可以拿罚款抵消死刑的。

32、让我们把目光再次转到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的雅典。前四〇三至前四〇二年,雅典通过了一项旨在使两派达成和解的法令。僭主暴政被推翻以后,民主派为了维稳,也考虑到斯巴达可能进行军事干涉,决定不搞秋后算账,而是打起了统战牌,跟寡头派达成了一个既往不咎的协定,以“宽恕法令”形式将之固定下来。据此法令,民主派不得对寡头派提出政治起诉,不得追讨被其没收的财产。这意味着,民主派虽然翻了身,但碍于“宽恕法令”,也因斯巴达威胁,却难以申冤。想要报仇雪恨,就得想法儿绕过“宽恕法令”。

33、以我的现状而言,年纪又大,跑得又慢,已经被二者中跑得较慢的死亡追上了,而我的原告虽然身手敏捷,但由于行不义之事而被跑得较快的罪恶追上了。我离开这个法庭的时候将去受死,因为你们已经判我死刑,而他们离开这个法庭的时候,事实本身判明他们堕落的、邪恶的。他们接受他们的判决,就像我接受我判决。”(同上书,第29页。)还说:“如果人死时毫无知觉,而只是进入无梦的睡眠,那么死亡真是一种奇妙的收获。”(同上书,第30页)最后苏格拉底说:“我们离开这里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但是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同上书,第32页)

34、                           

35、     然而,对雅典人来说,这桩案子非但不是一个难以解开的结,它根本就不成其为一个问题。因为整个案件完全是依照雅典城邦的法律来审判的。起诉苏格拉底的三人都是雅典公民,以美莱特斯为首,他们显然是依法提起公诉。在《欧提弗罗篇》(Euthyphro)之首,苏格拉底说他正要到“王者执政官”处应美莱特斯之诉。这位王者执政官是专门负责有关敬神的事务的,对苏格拉底主要的指控是不敬神和敬事新神,因此需要到彼处备案。至此,案件正式进入审判程序。    

36、且重点在于,其实最后的审判中,根据“当时人”的记载,雅典审判团其实对苏格拉底进行了两轮的审判,且法庭给予了他充分的申辩机会——根据色诺芬和柏拉图的记录(收录于《苏格拉底的申辩》),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用最简洁有力且通俗易懂的方式,一一驳斥了所有控罪。

37、苏格拉底一生经历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即伯利克里时代,以及古希腊的衰落时期……

38、如果没有了精神信仰,如果没有了对真理与真相的追求,那么,一个人的生命无异于行尸走肉,即使在世俗的生活中有如孔子那样快乐,有如孟子那样浩然,其实也不过是一只快乐的猪。但是,西方的圣哲不同,苏格拉底说,如果他不能够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他不能够追求真理,如果他必须违心地承认自己的错误,那么,他宁愿选择死,也不愿意苟活。

39、苏格拉底的死是一个悲剧,也是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一个悲剧。起诉苏格拉底的是三个雅典公民,他们依照法律、以怠慢神灵和蛊惑青年人的罪名,在法庭指控苏格拉底。而审判苏格拉底的陪审团是由500个雅典公民组成的,在第1轮投票当中,苏格拉底因为280票比220票被判是有罪的。

40、由于希腊民主是一种氏族形态的原始民主,现代意义上的专业法庭和职业律师根本不存在,所以不仅任何公民可以起诉任何被认犯法之人,而且从理论上讲任何公民都可在民众法庭上发表意见,揭发控告任何个人尤其是公职人员的违法行为。这意味着,任何手握权力者都受到密切的监督和制约。从权力应受制衡这一民主原则看,普通公民监督并约束公职人员以防止其滥用公权,乃天经地义,希在粗陋的氏族式民主的操作中,任何担任公职者,无论贤或不肖,随时都可能陷入被动和危险。不仅任何人可以起诉任何人,而且判决结果取决一个超大“人群”—几百至五六千个公民聚在一起组成的民众法庭—的投票,而非取决于少数专业律师和法官依法依据进行的辩论、商议和斟酌。

41、苏格拉底之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富有趣味的事件,有人用这个事件探讨希腊民主制度的缺陷,有人用这个事件探讨城邦与哲人这样深奥的政治哲学问题。但我不打算沿着前者的路线探讨,不打算通过考察审判苏格拉底的制度机制,去发现什么问题,寻找对今天有价值的意义。

42、可是,苏格拉底是怎么想的?当他听到有220个陪审员认为他无罪之后,竟然有些意外,甚至还有点失望。苏格拉底有个学生叫色诺芬,他说苏格拉底的本意是想在法庭上激怒陪审团给他定罪。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仍然有这么多人觉得他是被冤枉的。你说苏格拉底的死能归咎于雅典的陪审制度吗?当然不能。

43、他们骄傲地行使着刚刚到手的"公民审判权",为"民主"的雅典进行着一项需要慎重但伟大的事业——审判"伟人"苏格拉底。

44、随着探索的深入,苏格拉底名气越来越大,他向人问问题,往往能让人发现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原来自己真的无知。

45、倘若苏格拉底只是抱着这种对雅典政制近乎偏见的反感安度余生,恐怕如今我们眼中的苏格拉底也不过是个智慧过人的哲人罢了(虽说这也很了不起了)。然而苏格拉底被雅典人处死了。苏格拉底的死激起了无数人对他的思想的好奇:究竟是怎样的思想竟让以民主自居的雅典城邦亟欲抹杀之而后快?通过柏拉图和色诺芬的努力,苏格拉底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最终得以确立。当我们认识到苏格拉底的思想是多么地具备创造性之后,我们在赞赏他的同时也加强了自己对于雅典民主制度之局限性的固有印象。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如果雅典真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则苏格拉底的言论原本是不足以让它处死他的。

46、苏格拉底拒绝出逃,饮鸠而死,是恪守法律,守法即正义,遵循法律的尊严权威……

47、保持自己原来的样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为此要付出代价,可是如果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要违背真实的自己而活着,那比死还可怕。

48、他先后几次上战场,是战场英雄,可是他并没有沉迷于名声,就算在战场上,他也随时思考,随时寻找。

49、因为,他内心坚信,如果按照学生的意愿选择逃亡,将会违背自己一生信奉的哲学观念,并将进一步损害雅典法律的权威。

50、可是如果认真去翻阅故纸堆或许就可以发现一个令人颠覆的问题——苏格拉底是被雅典陪审团判处死刑的,且以高票360票赞成,对140票反对的压倒性"多数民主"合法判决的。

51、民主本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政治制度的架构依据,充分贯彻尊重个体权利和自由的理念。苏格拉底的死是以民主的形式去完成一项法律的判决,体现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社会的整体自由权利得到实现,但结果却是令人遗憾的,并没有体现法律所追求的正义。苏格拉底作为民主真理的追求者,曾明确表示反对演讲家和蛊惑家用语言来取悦多数,把民主变成私欲的表决机器,政治便成为失去理智的修辞。非常遗憾,雅典民主从一开始就有这个倾向,虽具备现代民主的形式,却不具备现代民主的理性精神,缺乏法律的保障和约束。所以,苏格拉底最后选择服从判决,也是为了捍卫法律,以身殉道,给雅典上了最后的民主一课。

52、还记得《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思特里克兰德吗?

53、  现代人——尤其是西方人——惯于拿现代的民主来衡量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认为平等与自由理所当然都是民主政治的内容,因此苏格拉底之死才成了难以解开的结。斯东甚至天真地提出,如果苏格拉底以言论自由为辩护的根据,他就可能找回自己的清白。也许苏格拉底比谁都明白,他的同胞们是不会把言论自由当回事的。     

54、不仅如此,苏格拉底还不断刺激陪审团。他居然建议陪审团宣布他是公民英雄,在他刑满释放之后,在他的余生之中,每天都要在市政厅为他供食。于是陪审团终于被彻底激怒了,即便那些本来同情他的人也临阵倒戈。

55、僭主统治激起了强烈反弹,流亡在外的民主派积蓄力量,很快卷土重来,与寡头派在雅典城郊展开激战,寡头派败北,克里提亚和卡尔米德均在战斗中被杀。这时,斯巴达方面见寡头派不得人心,也出于牵制正迅速崛起的底比斯的考虑,没有进行干预,而是默许雅典恢复民主政体,民主派遂得以复辟。僭主暴政只持续了八个月,但期间以种种罪名杀害的雅典人竟高达一千五百人,几与伯罗奔尼撒战争最后十年战死的人数相当。

56、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406年,两年后,随着雅典的衰落,苏格拉底再一次发现他面临着强大的反对势力。在斯巴达胜利者的压力下,雅典成立了一个30人团为雅典的新政府起草法律。但是这个30人团很快就蜕变成哪个一个横暴的寡头统治集团,他们专断地迫害以前拥护伯利克里民主秩序的人,为自己聚敛财富。仅仅过了一年,这个寡头集团就被暴力推翻了,雅典重新建立起了民主秩序。但是很不幸,被推翻的寡头集团里有一些人是苏格拉底的好友,尤其是克里提亚斯和查米德斯。这使它又一次因诛连而获罪,如同先前在阿尔西比亚德斯的案中他因为是叛徒的老师而被入狱一样。这时候人们对苏格拉底的愤怒已经发展到对他的不信任。

57、一个人知道自己该怎么活,而不是人云亦云,不是随大流,不是从众,那这一生,就是成功,这一辈子,就不会白活。

58、耶稣是为世人赎罪的圣贤,他是西方世界以基督教思想为底色的文化标识。而苏格拉底则是为追求真理而献生的人,他是西方哲学世界的象征。在西方的思想史上,没有一个人的影响力能与苏格拉底比肩。

59、他也找公认的最聪明有知识的人辩论,可是结果都不如人意,所有这些人,都说不出个所以然。

60、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统领西方哲学二千多年,以至于有哲学家说:“整个西方哲学就是柏拉图的注脚。”

61、这种定罪量刑程序分离的意义十分重大。如果定罪和量刑程序是合二为一的,这就会导致量刑反制定罪的现象发生,也就是以量刑结果为导向回头寻找合适的罪名,这样就严重违背了司法的规律,产生“欲加之刑,何患无罪”的司法乱象。

62、以至于这个判决结果,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苏格拉底是人民公认"该死"之人,要知道虽然出于历史的局限(不可细考真正"公民"身份),但当时的雅典陪审团,理论上是通过抽签随机,由500名"任意"雅典公民组成的陪审员。

63、看来,不讲政治,就不可能知道苏格拉底之死的真正原因。苏格拉底不仅是个哲学家、道德家,多少也是个政治人。他之被判刑处死,是在西元前三九九年,即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战败投降后的第五年。此时,激进民主派与贵族寡头派的冲突主导着整个希腊世界,数百个城邦大致分为民主制与寡头制两大政体。而所谓寡头制,按现代标准仍是民主制,或不那么激进的民主制,斯巴达政制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64、苏格拉底是怎么做的呢?作为辩方,他不愿意提出任何一种刑罚。他的逻辑是,只要他提出具体的量刑建议,哪怕很轻,都等于承认自己犯罪。要么被判死刑,要么无罪释放,在这两者之间没有中间地带。这样一来,陪审团即便认为死刑判决过重,但苦于没有第二种选择,只能陷入一种尴尬。

65、临死之前,苏格拉底对学生克利托留下了对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嘱托:“克利托,我们曾借过克雷皮乌斯一只公鸡,不要忘记付钱给他。”

66、实际上,这种方式特别有利于被告人。比如,英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实行了陪审制。当年因为社会治安状况恶劣,所以重刑主义倾向十分严重,即便是盗窃几便士的轻微盗窃犯罪人,也要被判处死刑。

67、                       

68、陶渊明前半生为了生活,在官场进进出出,可是每一次进入官场,总是不开心,在彭泽县任职期间,上级要来视察工作,同僚告诉他,应该穿衣打扮,摆出笑脸,列队欢迎。

69、“我控制不住自己。假如有人掉进水里,那么他游泳的本事高明也好,差劲也好,都是无关紧要的:他要么挣扎着爬出来,要么就被淹死。

70、“如果我一辈子不忠于自己内心的声音的话,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开心。”

71、但是,由于英国的司法制度实行的也是定罪与量刑程序的分离:先由陪审团决定被告人是否有罪,再由法官决定他应该被判处何种刑罚。这样一来,一旦轻微盗窃的行为被认定为盗窃,后面的量刑结果就肯定是死刑,这样的罪刑关系显然太过严厉。

72、我们对苏格拉底熟悉而陌生。他是希腊哲学的创始人之桃李满天下,柏拉图、色诺芬都是他的学生,而亚里士多德是他学生的学生。

73、终于有一天,一个诗人,一个想出名的政客,一个富商,将苏格拉底控诉了,罪名有第一是腐化年轻人,第二是他创造了新神,不信国家规定的神。

74、苏格拉底企图将哲学从天上拉到地下,他对形而上学不感兴趣,他真正的兴趣是伦理学。苏格拉底虽然相信神,但和孔夫子一样,他反对人们研究神,认为这是对神的大不敬。讽刺的是,苏格拉底最后被处死其中竟然有一项罪名是亵神。

75、此后苏格拉底又说,他愿意支付一米那赎罪金;因财力有限,只能付这么多。一个米那!这不又是在羞辱法庭!?柏拉图等人急忙叫他答应付三十米那赎罪金,由他们担保付清,但所造成的影响已覆水难收,而此前所说在“普吕坦内昂”享受供奉云云所导致的后果肯定更加严重。凡此种种,一定使法庭上很多人尤其是寡头派中强硬分子相信,被告简直是在搞笑,在捉弄他们,羞辱他们!很多人本来倾向于中立,不打算判他死,现在见他如此不识好歹,便难免改变立场。结果,苏格拉底即使表示愿支付30米那赎罪金,第二轮投票仍以压倒多数否决了这一看似合理的方案(他终究认罪了,所以说“合理”),赞成判死者比第一轮投票判有罪者多出了80人,即360人对140人。至此,苏格拉底的牺牲几成定局。

76、第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结果,任何事情,都会有结果,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当然,结果好自然是皆大欢喜,但对于不好的结果,也要有勇气去面对。

77、但是雅典在那个时代就实现了定罪和量刑程序的分离,被告完全可以在定罪阶段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进行无罪辩解,等到定罪结论作出后,再集中精力为自己进行量刑的辩护,在两个阶段都可以无所顾忌、充分展开辩护,从而有效避免了两个程序合二为一带来的自相矛盾的尴尬。分析到这里,你还能说它的司法制度就真的那么落后吗?

78、没有公职,又从不收学生学费的苏格拉底确实穷,穷到常常连一双像样的鞋子也穿不起,他的家庭孩子的生活,都由太太打理。虽然他当过国家的议员,大小也算是一个官了。当法庭通过投票判苏格拉底死刑之后,法庭按照法律程序,还安排了他可以花30个明那的钱赎买自由,但是苏格拉底倾家荡产、东挪西借,也只能够拿出一个明那的钱,一个明那当时约合中国古代的十两银子,约436克。正是这一明那的钱,再次激怒了法官。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克里托都在场,声言可以为老师付赎金,但是法官已经被一明那的赎金提议而激怒了。而当时智者四处收罗学生,每收一个学生的学费就是5明那,那些智者每教6个学生,就足够有苏格拉底的赎金。这就是当时的雅典城邦的真实情景。每次想到苏格拉底为人类留下的这种悲壮的情怀,就情不自禁,悲叹不已。相比孔子收学生,虽然有教无类,但是必要的条件却是“自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

79、如果他赢得这个官司,就是他所蔑视的雅典民主的胜利,因为这个体制并没有迫害这个城邦的英雄人物。所以他要不断挑衅陪审团,以死证明雅典民主是错误的,而无罪释放只会证明他反对的东西的正确性。

80、事实上,当死亡真正降临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平静的。

81、这位在"世界"拥有极高威望,在雅典却毁誉参半的哲学家被"忍无可忍"的雅典人们,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化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

82、但是,在孔子那里呢?孔子说话概念不清,逻辑不明,一个“仁”的概念,先后有几十种不同的解释,几乎到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人鬼都在就说胡话的地步。

83、苏格拉底为了做自己,把生活越过越穷,还得罪了越来越多的人,最终因此丧命,这就是代价。

84、当你做了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回首一生,发现自己活得尽兴,并且还将以这样的方式活下去,直到死亡降临。

85、自从我接触了西方的两个人之后,我对孔子就没有了信心。这两个人,一个是苏格拉底,另一个是耶稣基督。一个给我逻辑理性的思维能力,一个给我以人生的信念。在这两个人面前,孔子其实真如文化的侏儒,思想的驼背,立不高,也站不稳。要让我再回到孔子那里,其实已经是很困难了。这种感受,有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样,一个人站在更高的山峰上看过了风景,再要站到一个土堆上来观风景,就会了无生趣。

86、而对他处以死刑的判决,被后世大多归结于"民主的暴政"。

87、为了更好地了解苏格拉底之死的来龙去脉,还得知道对当时的法律制度有所了解。若把沿自氏族制度的雅典政制与现代制度作一个简单比较,不难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在现代社会,诉讼由一职业阶层即律师和法官来进行,在雅典情况却并非如此;在现代社会,因任何诉讼都需要专业化的法律知识,被告一般会请辩护律师,但这种情形对雅典人来说可以说闻所未闻。古希腊根本就不存在职业化的法官和律师概念。事实上在氏族制遗风远未脱尽的雅典,法律仍相当粗糙,还没有从与政治、宗教和习俗中完全分化出来,立法、司法职能与军事、政治、宗教等职能仍有很大程度的重合。相当于法官、律师和陪审员等职能由谁来履行?由民众法庭来履行,而民众法庭又由抽签产生的数百到数千名“法官”兼“陪审员”构成。从“人群心理学”的角度看,在“人群”中,本来能够独立思考的个体不复存在,人们“思想和感觉中的道德约束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突然爆发”。如此这般,要总能做到公正合理,实在太难了。

88、     现代人——尤其是西方人——惯于拿现代的民主来衡量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认为平等与自由理所当然都是民主政治的内容,因此苏格拉底之死才成了难以解开的结。斯东甚至天真地提出,如果苏格拉底以言论自由为辩护的根据,他就可能找回自己的清白。也许苏格拉底比谁都明白,他的同胞们是不会把言论自由当回事的。    

89、西方哲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爱琴海岸,在那里产生了一批“爱智者”,古代世界最早的哲学家。其中,以古希腊黄金时代的三位大哲学家最具盛名: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90、这些部落精英都是苏格拉底朋友圈的重要人物。为了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让我们回到前四〇四年。是年,雅典在持续二十七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最终战败投降,斯巴达军队进驻雅典,雅典人被迫拆毁防御性“长墙”和数百艘战舰。接下来,斯巴达在寡头派中指定了一个三十人委员会,为战后雅典制定法律法规。但这些人组成小集团,大搞恐怖政治,不经审判便对民主派大开杀戒,抄没其财产,并将很多人放逐。把民主派赶尽杀绝后,他们便在内部杀起温和派来。这就是臭名昭著的“三十僭主”暴政,首脑人物正是克里提亚,柏拉图另一个亲戚卡尔米德则为其头号帮凶。

91、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苏格拉底为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余波甚至绵延至今。苏格拉底以他的实践和人格为后世哲学家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92、几千年前苏格拉底与商鞅的生死分野,是东西文化的差异,亦是制度张力的不同方向。公元前399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很多雅典人急匆匆赶往广场上的民主法庭,500位雅典公民组成一个庞大的法庭,对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进行审判。审判程序相当民主,首先是原、被告先行辩论,然后举证,最后陪审团投票。陪审员们在经过民主程序的起诉、辩护后,最终以280:220的投票结果,以不崇拜神灵和腐蚀青年的罪名判处老人死刑。黄昏行刑时,老人微笑着看了看陷于悲痛的朋友们说:“告诉人们掩埋的只是我尸体。”然后从容安详饮鸩而亡。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93、直接因素是:公元前399年,三个公民起诉苏格拉底,经过陪审团的审判……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94、最后的结果,已经可想而知。在量刑阶段,同意判死刑的陪审员有360人,不同意判死刑的140人。也就是说认为他不但有罪,还认为他应该被处死的人数在苏格拉底的几番操作后,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0人。

95、他在申辩中说,自己一生,做的事情都是正当的,如果人家要他闭口就可以放过他,他也绝对不会答应。

96、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苏格拉底在一生的辩论中所惯用的技巧。他称自己为助产士,顾名思义助产士只帮助别人生孩子,自己却不生育。他的辩证法与助产士的共同点在于,他只提出问题,而自己却不回答这些问题,通过向别人提问题而最终把对方引向一个与自己的立场矛盾的点上。支撑他与别人谈论的动力,是一天他的朋友开瑞丰到德尔菲神庙问是否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女祭祀回答说没有,他为这个问题感到困惑,并决定亲自去检验一下神的意旨的真理性,然而在与形形色色的人交谈后,由于苏格拉底所使用的辨证法,让所有的答问者都没给出一个能让苏格拉底感到满意的答案,因此苏格拉底领悟出一个道理,别人没有智慧的原因在于他们自认为有智慧,他比别人高明与智慧的地方在于他一无所知。

上一篇:剑来佳句摘抄文案汇编66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精选文案

  • 苏格拉底人生格言文案汇编33句
  • 电影苏格拉底先生文案汇编73句
  • 苏格拉底十大爱情名言文案汇编55句
  • 子路为什么被剁成肉泥文案汇编70句
  • 关羽头颅被割图片文案汇编101句
  • 苏格拉底和失恋者的对话文案汇编27句
  • 苏格拉底读书名言文案汇编75句
  • 苏格拉底名言未经文案汇编74句
  • 查找昵称不在了是不是被删除了【经典网名107个】
  • 团结的人民永不被击溃文案汇编48句
  • 被气的心情很不好说说文案汇编52句
  •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被誉为文案汇编45句
  • 被感情伤透的网名昵称【经典网名127个】
  • 茨威格被高尔基称他为什么文案汇编101句
  • 苏格拉底名言名句大全梦想文案汇编37句
  • 苏格拉底人生哲学格言文案汇编42句
  • 精选文案相关栏目

    推荐精选文案

  • 康德不可知论的名言文案汇编50句
  • 军训歌曲强军战歌文案汇编14句
  • 描写春天的古诗名句文案汇编37句
  • 麦克阿瑟上将文案汇编62句
  • 万马奔腾的意思文案汇编34句
  • 蜗居的文案文案汇编81句
  • 一望无边造句10个字文案汇编29句
  • 关于勤奋努力的成语文案汇编37句
  • 最新精选文案

  • 苏格拉底被投票处死文案汇编97句
  • 剑来佳句摘抄文案汇编66句
  • qq初始头像文案汇编24句
  • 人物动作描写200字文案汇编112句
  • 毫不犹豫造句五年级文案汇编32句
  • 关于读书的优秀作文文案汇编91句
  • 10个数学小故事20字文案汇编51句
  • 古代名人爱祖国的故事文案汇编83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