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用是一种现代社会无法或缺的个人无形资产。诚信的约束不仅来自外界,更来自我们的自律心态和自身的道德力量。——何智勇
2、小和尚拜见师父,师父在吃饭,狼吞虎咽。第二次去,师父在睡觉,呼噜连天。第三次他一见面便问:“师父你还在努力修行吗?”师父答:“当然。”小和尚又问:“如何努力?”师父答:“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小和尚不解:“这和常人有何不同?”师父笑道:“自然不同。有些人该吃饭时不肯吃,百方搜求,该睡觉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3、如果说我们有可能把握这种实践话语的认知作用的话,那么,这种可能性就在于准确描述:从道德视角来看,在论证过程中,作为合理动机进入话语的个人兴趣是怎样改变其作用和意义的。因为,只有那些获得主体间承认并表现出来的兴趣,才能说是实践话语的结果,而且,这些兴趣可以进入有效规范的语义学内涵当中。只有能够普遍化的价值取向能够超越这些界限,因为它们能够被所有参与者(和当事人)用充分的理由接受下来,并被用于规范各种需要调节的实质内容。一种"兴趣"如果在不同语境中得到了其他成员的赞同,它就可以说是"价值取向"。也就是说,一种兴趣如果要从道德视角受到重视的话,就必须摆脱第一人称视角的束缚。一旦它被转译成一种主体间性的评价词汇,它就超越了愿望和偏好,成为道德论证范围中普遍价值的候选对象,承担起论据的认知功能。话语中所出现的愿望或偏好,只有在描述一种价值的时候,才经得起普遍化的检验,而且,这种价值在调节各种实质内容的时候得到了所有参与者的承认。
4、 ①一个民族,老当益壮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强;一个民族,未老先衰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弱。——皮埃尔·顾拜旦(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起人)
5、信用是难得易失的,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池田大作
6、报复 | 挑礼物 | 狼人杀 | 游戏 | 爱情
7、所以,不能期望道德哲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或者会成为你能依赖的拐棍。学习哲学使依赖于自己、自我批判及自我选择的必要性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了。它使你更有理性,更负责任,更富有人性。
8、但是,鲁迅没有想到,他学习成绩优异,竟会引起一些日本学生的嫉妒。在这些日本学生眼里,中国留学生是"低能儿",是不能取得好成绩的。他们甚至认为,鲁迅所以每回考试都是好成绩,是因为老师把考题透露给了他。他们看不起中国留学生,这使鲁迅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刺激。1905年学校里发生的另一件事,给鲁迅的刺激更大。
9、道德哲学是一种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的探究?在任何直接的意义上,它当然不是实践上的探究。道德哲学不能,而且也不想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这一点必须由我们自己决定`然而,道德哲学又不是纯粹理论的。多数人研究道德哲学都不是仅仅为了娱乐,这一探究是由现实生活中向题产生。如果我去怀疑先前我毫无疑问的道德信念,或者如果因而我自向是否有足够的理由接受或拒绝,那么,我就要认真地弄清关于正确和错误我应当相信什么。面临行为准则的冲突,询间是否有足够的理由接受一种信念而反对其余的信念,实际上是询问哪一种(如果存在)确实正确。如果我们成功地说明了哪一种信念是真正正确的,那我们就几乎说明了我们应当怎样行动。所以,像柏拉图那样,把道德哲学作为“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的探求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关于道德的道理论据)。
10、③+④+⑤有健全之身体,方能有健全之精神。
11、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
12、 文体是开放的。侧重关于“体育运动”的感触,可以写成记叙文或散文;侧重对“体育运动”的思考,偏重理性,可写议论文。
13、至于在这些社会议题的讨论上要考虑道德层面多一点还是科学层面多一点,我认为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对社会的期许——我们希望这个社会更符合人类生存的目的还是自然界的目的?以及,我们所认为的人类生存目的,到底是什么?
14、● 「万能优质素材」,赶紧抄到积累本上,绝绝子!
15、"政治"一词在其第二层意思当中所涉及到的就不是一定的实质内容,而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地位,而这正是政治正义性概念所追求的目标:它们要把自己当作是合适的部件而组合到不同的世界观当中。它们也只有在一种全备性学说当中才能得到解释,尽管它们的引入被认为和被"解释"为独立于世界观的语境,也就是说,它们的引入是令人信服的。政治自由主义也希望能得到这样的地位。由于政治概念同时又必须在政治自由主义理论框架内得到解释,因此,这里所说的"开放"(freistehend)也就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为一切可以进入"重叠共识"的正义概念明确了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谓词"开放"本身又必须符合解释它的理论:"作为公平的正义"是最佳选择。从自我指涉的角度对"开放"的使用,可以说是一种政治要求。罗尔斯希望自己的理论在"无限思考均衡"(4)的前提下能构成一个基础,以便让美国社会(乃至任何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都能获得一种政治的基本共识。
16、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宋〕朱熹
17、 典型任务限制。关于“体育运动”,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这就要求考生要围绕“体育运动”来构思立意。考生要“以上述名句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所谓合理就是要合乎逻辑,且两三句之间要进行有机关联。
18、良知是上天给于我们的道德观念。卢俊说:“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尽管我们有自己的道德准则,但我们在判断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是好还是坏时,都要以这个原则为依据。我们把这个原则称之为良知。”
19、身体为根,精神为枝。体育为教育之根。(再次强化中心论点,承上启下。)
20、但是,一个哲学家不能仅仅依靠逻辑分析。如果他希望自己的向题和建议引起在特定领域中更内行人的兴趣,那么,他对于所谈论的问题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往的大哲学家往往是某些专门领域的内行:亚里士多德精通生物学,笛卡儿和莱布尼兹在数学上都是内行。如果你不了解物理及其历史,你就不应思考物质变化概念。如果你不懂法律,你就不能很好地思考刑事责任的概念。然而,某些概念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事物有关,如知识本身和谬误比较的概念、真理和谎言的概念、人和事物的概念、正确和错误的概念。
21、 一般认为,一个人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就已经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了。但是,冯友兰却不这么看,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还不是一个理想的人,还有比道德境界更高的境界。这个境界冯友兰称之为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是冯友兰境界说的真正用意之所在,也是其哲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哲学观的依据。
22、"形而上学"一词在与"政治"的对立中获得了自身的意义。由于宗教和文化都已经多元化,因此,现代社会的基础在于就政治正义性问题所达成的一种"重叠共识",它对世界观保持中立。毫无疑问,任何一种理论,如果想促成这样一种共识,都是"政治的",而非"形而上学的"。当然,由此并不能得出,政治理论本身只能在"政治领域"当中活动,而且可以丝毫也不涉及哲学争论。哲学讨论可以在不同的方向上超越政治领域。哲学是一种设计,是共同追求真理的一种制度,并非一定要和(政治自由主义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保持着一种内在联系。如果我们在解释"开放的"概念的认知地位时,同时也牵涉到了对于理性和真理的非政治讨论,那么,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进入了形而上学问题和形而上学争论。本文接下来的讨论就是要间接地阐明这一点,目的是要尝试揭示一种开放的正义概念的认知地位,这里所说的开放性,是就明确的政治意义而言的。
23、(5)罗思曼.(2006).还原论的局限:上海译文出版社.
24、"政治"的本质在于中立性,这一点主要表现为"作为公平的正义"。罗尔斯对此的解释是,"作为公平的正义"概念是开放的。而且,罗尔斯还用他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对此加以了说明:
25、今天,我们聊一聊“论据”。申论文章中常用的论据有两类: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一般事实、典型事例和统计数据;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科学公理和国家政策文件。其中,最常用的是典型事例和名人名言。而这两类论据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积累。
26、在进步这个问题上,哲学似乎不同于科学,我认为很容易发现这种差异。然而,也存在着哲学和科学是相似的这一非常重要的方面。它们两者基本上都是理性的事业。合理性是渗透哲学和科学的精神标志。在这一方面,哲学同科学一样,不同于宗教和富于想象力的文学(或者通常讲的艺术)。我决不是说,宗教和艺术是非理性的或无理性的。我的意思是说,它们不总是把合理性作为至高无上的目标,而哲学和科学却是这样。我认为,哲学不像科学那样,在各方面都不同于宗教和艺术。否则,将是对我的严重曲解。然而,在哲学和科学上以合理性为核心的共性,比起两者之间的差异更为重要。其合理性在于两方面:一致性的要求和真理的追求。一致性是内部连贯问题,要通过逻辑检验。真理是与有关的事实相符合问题,要通过观察检验。
27、面对"重叠共识"思想,我们有必要阐明一下罗尔斯所说的"合理性"一词。尽管正义这个开放的概念在被接受时要依赖于形而上学的真理,但这种政治概念还是应当具有一种"合理性",以便使那些奇异而又相互不透明的真理能够得到公开的承认。就有效性而言,正义的公共概念与非公共学说之间存在着一种令人不安的非对称关系,因为前者提出的是一种比较微弱的"合理性"要求,后者则强烈要求"真实性"。正义的公共概念最终要从非公共的理由那里获得自己的道德权威,这一点是反常规的。一切有效的东西,都必须能够得到公开论证。有效的命题出于同样的理由而获得普遍的承认。由此看来,"赞同"一词具有两重意思。寻求妥协的各个派别能够赞同出于各自理由而得到的结果,而论证的参与者要想达到合理的共识,就必须依靠同样的理由。这样一种论证实践建立在一种共同公开取得的共识基础之上。
28、但是在道德层面上,如果我们接受人有在不干涉他人生活前提下选择自己生活的自由,那我们就可以肯定的说,攻击同性恋这样的事是错的。
29、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汉〕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