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由此我想到學術研究中人們經常所謂的“小題大作”。是的,大題可以小做,小題可以大做,關鍵在怎麽去做。做得好,還是做得不好,全在於能否下真功夫、大功夫,不忘初心而始終堅持。我以爲,霍著之所以取得佳績,與其鍥而不舍,數十年如一日的學術堅守密切相關。我初識霍生玉是上世紀末。1997年我到湖南師範大學任教,記得第一次給本科生開《音韻學》的選修課,生玉是這門“令人生畏”課程的少數選課者之一。此後課前課後常有接觸,她的勤奮好學給我很深的印象。不久,生玉繼續讀研深造,畢業論文選擇作《荀子》與楊倞注的訓詁研究。應當説這就是她與《荀子》及楊注語詞研究結緣的開始。雖然碩士畢業之後參加工作,但無論多麽繁忙,研究的腳步從未停止,擴大閲讀,收集資料,一點一滴積累,孜孜不倦,一做就是十來年。2011年,她以優異成績考入復旦攻讀博士學位。此時,十多年所積累之優勢盡顯,其《荀子》語詞的研究得到長足的進展,從最初一個個詞語的考釋,發展到現在俯瞰千年的演變軌迹,終於登上了又一新的臺階。走筆至此,我良多感慨。其所經歷,屈指算來,二十有餘年矣。鄭板橋詠岩竹詩有云:“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霍著從酝釀到逐步實施到成書出版,其立意之堅、耗時之久、用力之勤、經歷之曲折,雖然算不上“千磨萬擊”,但用“咬定青山”數字來形容,還是貼切的。二十年的堅持,二十年的辛勤,奉上這部著作,難道不是堅韌不拔的“岩竹”精神的真實寫照?
2、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荀子简介及人生经历)。
3、荀子在人性论上发展孔、孟的人道观,根据“克己复礼”的思想提出性恶说,在性恶说的基础上,荀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修己之道。他强调不能“从人之性,顺人之情”,认为外在礼法的约束、君师的管教起决定作用,因而强调隆礼,主张用隆重的“礼义”来区分人们的名分和等级,使人们的社会关系协调一致,从而增强力量、征服万物、得到利益。“崇礼”是荀子修学论政之本,因人性恶而有欲求,当求之而无餍,便发生纷争,故必须立礼义、法度以节制之,因此,荀子强调礼乐的重要,认为“礼者,治办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名之道也,功名之总也”。荀子所说的“礼”与孔子所言之“礼”,在作为人的行为准则这点上是一致的,但内容已有很大的分别。荀子认为上自人君治国之道,下至个人立身处世之理,以至起居饮食的细节,无不包含,不但是人类行为的准则,也是言论思想的规范。因此,“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4、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恶)也。”(梁启雄)
5、 学报邮箱:jdrwxb@jiangnan.edu.cn(荀子简介及人生经历)。
6、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7、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8、你在朋友圈分享了一篇文章,没几个人点开看,但你发了一组生活照却收到了无数点赞,其实更多的人只会关心你的外在,而极少有人去在意你的喜好。
9、在儒家的思想史上,荀子占据着重要地位。一方面,荀子本人的学术思想影响深远。他弟子众多,其中韩非子和李斯都天下闻名。西汉的思想家陆贾、贾谊、董仲舒等人都深受荀子的影响。荀子的弟子鲍丘子传儒学于申公,申公弟子众多,有一千多人,其中不少都在汉朝做了大官。鲍丘子还有一个弟子是西汉皇室成员楚元王刘交,刘交的后人中刘向、刘歆都是著名的学问家。荀子的学术思想不论是在西汉皇室,还是官僚阶层和民间都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荀子对儒家五经的传承有着关键的作用。《诗经》中的毛诗、鲁诗、韩诗三派都是出自荀子。《春秋》中的《左传》和《谷梁传》也是出自荀子。大小戴编辑的《礼记》中有很多篇幅和《荀子》这本书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荀子学派对五经的传承至关重要。
10、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劝学》
11、有人会说,这种人为的区分是不是不公平?凭什么哥哥要比弟弟优先?做官的就要比耕田的享受更优厚的待遇?这其实是根据人的能力和资历来确定的标准。哥哥比弟弟大,如果不按照年龄来确定分配标准,两个人争起来就没完没了。做官的比耕田的需要更高的能力,所以待遇也更优厚。如果你不满意自己的待遇,你也可以好好学习,去做官。而且荀子认为,即使是贵族,如果没有能力,也要降级为平民百姓;而平民百姓如果有能力,也可以通过学习晋升为卿相士大夫。所以,在荀子的社会理论中,社会的阶层并不是固化的,而是可以流动和变化的。
12、你说想学习一些新的事物提升自己,他说都一把年纪了何必再折腾自己。
13、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14、在儒家的思想史上,荀子占据着重要地位。一方面,荀子本人的学术思想影响深远。他弟子众多,其中韩非子和李斯都天下闻名。西汉的思想家陆贾、贾谊、董仲舒等人都深受荀子的影响。荀子的弟子鲍丘子传儒学于申公,申公弟子众多,有一千多人,其中不少都在汉朝做了大官。鲍丘子还有一个弟子是西汉皇室成员楚元王刘交,刘交的后人中刘向、刘歆都是著名的学问家。荀子的学术思想不论是在西汉皇室,还是官僚阶层和民间都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荀子对儒家五经的传承有着关键的作用。《诗经》中的毛诗、鲁诗、韩诗三派都是出自荀子。《春秋》中的《左传》和《谷梁传》也是出自荀子。大小戴编辑的《礼记》中有很多篇幅和《荀子》这本书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荀子学派对五经的传承至关重要。
15、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而同时批评其“无儒”。这说明他在坚持儒学的基本信念的前提之下,还在努力争取扩大儒家的政治空间。
16、开学后,教学之外,一直为讲课比赛做着准备。研作品、悟教参、读作者,查阅资料、构思教学设计……熬夜、掉发、忙碌,焦虑……时而觉得生活一团糟,时而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淖;时而羡慕别人好似都是大神、气定神闲,时而观照自身“我怕不是个傻子”无可救药……
17、罗宾威廉姆斯说:我曾以为生命中最糟糕的事,就是孤独终老,其实不是。
18、我們不得不説,將《荀子》中“古詞”與唐代楊倞注中一對一注釋的“今語”詞彙作歷史比較的研究,藉以歸納戰國末期到中唐時代詞彙的差異和發展,進而探求自戰國至唐代約千年之間漢語詞彙歷史演變的某些特點及規律,這種思路自有其合理性,無疑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19、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
20、荀子和孟子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荀子为什么要那么针对孟子呢?荀子所批判的孟子的“五行”思想仁、义、礼、智、圣,我们可以发现孟子注重的是个人的品德情操的修养,也就是儒家所说的“内圣”。而荀子更注重的是先王的礼法制度,并以礼法制度来建功立业,也就是儒家所说的“外王”。当然,孟子思想中也有外王,荀子思想中也有内圣,只是他们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孟子更加坚持儒家的理想,而荀子则比较切合现实。孟子只效法先王,而荀子则不仅效法先王,也效法后王。所谓的先王,指的是尧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圣王,至于尧舜之前的,荀子就不谈了。所谓的后王,指的是和荀子差不多同时代的君主。荀子认为,你光跟那些君主谈王道,谈仁义,这是没用的,没人愿意用仁义来克制自己。你要跟他们谈怎么建功立业,他们才有兴趣。孟子谈的那一套,中看不中用,这便是荀子对孟子批判的根源。就个人境遇而言,孟子一生碰壁,而荀子比孟子要好一些。
21、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提出:“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认为上天是最高意志,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国君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然而,孟子又绝非完全地否认主观能动性。《孟子·告子下》又劝勉:“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虽然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前提是“天降大任”,仍具有非常浓烈的唯心宿命的色彩。
22、本書稿爲訓詁學、漢語史研究著作,重點是依據《荀子》和楊倞注中所表現的語言現象,研究上古漢語詞匯到唐代的發展變化。全書材料翔實,以點帶面,研究方法科學可靠,結論基本可信,有不少創見,是當前《荀子》語言詞匯研究的最新成果。
23、网上曾有人发起一个投票:不论结婚还是交友,你觉得必要条件是什么?
24、本科四年里,住在一个寝室的6名女生共获得16余万的奖助学金,毕业前,6人全部考研或保研至名校。
25、李涤生:《荀子集释》,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版,第543页。
26、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27、姚海涛.荀子“兼”论大义述(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1(01):79-
28、为了丰富自己的思想学识,荀子满怀着救世的愿望,离开了赵国,来到了燕国。荀子在燕国逗留期间,燕王哙和子之对荀子的观点大加非难,不予重视。面对着人生的冷遇和挫折,加之燕国出现的混乱,公元前264年,年轻的荀子决定到当时的文化中心齐国的稷下学宫游学。战国时期,齐国的统治者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争霸中原的政治目的,在都城的稷门附近,创立了稷下学宫,以求吸引各国的学者来此探讨治世之道。
29、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居功甚伟。汉代儒学,不仅“礼学”出自荀学,“诗经学”乃至于“春秋学”都与荀学有关。
30、荀子是儒家经学早期传授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修身和处世之道,认为不能“从人之性,顺人之情”,认为外在礼法的约束、君师的管教对个人修养起决定作用,因而强调隆礼。在处世方面,他更注重人为的能动作用,主张人定胜天,反对怨天尤人。可以说,儒家思想发展到荀子,不仅其体系趋于完整、系统,而且也开始从封闭逐渐变成开放,这无疑为秦汉以来的儒家对各家学说之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一个阶段的忙碌有了一个小小的休止符,我们不感谢忙碌,不赞美起早贪黑、作息混乱,但就是这样的时光给我们磨砺让我们成长,就是这样的时光让我们忙碌过后一点小小的娱乐也倍觉惬意,让你觉得那些松松弛弛平平常常的日子那么舒服,难得的与孩子相处的时光是那么幸福,下班翻两页《小说月报》,也看几个脱口秀演员的表演;也读余秀华,觉得她长得其实挺好看,诗歌写得热烈而大胆;也陪孩子一起摇头晃脑地唱“你笑起来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样”“大西瓜和芒果和苹果和雪梨,我最喜欢的还是小玉米 ”……
32、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
33、荀子的社会理论是以他的人性论为基础的。荀子认为人性中有恶的倾向,也有能力知道什么是善,并做到善。要防止人走向恶,必须借助礼来克制恶的倾向。人学习礼之后,就能克服自己本性中的恶,如果你能不断地用礼修饰自己,最终完全领会礼的精髓,你也可以成为圣人。我们前面打过一个比方,荀子站在半山腰,感受到的是石头往下滚的力量,看到的是人本性中恶的一面,在荀子的理论中,人本性中没有礼的精神,礼是外在的、人为的东西,他把礼叫做“伪”。“伪”就是人为。就好像人生下来不会制作木器,学了技术之后就成了木匠,礼和木匠技术是类似的东西,都是人为发明的。木匠手艺显然是由最早的木匠发明的,礼则是更早期的圣人发明的。但是荀子没有说明,礼究竟凭什么会被圣人发明。荀子强调,普通人学习礼,可以成为圣人,那么最开始的礼又是怎么来的呢?荀子没有说。其实人类之所以产生文明,根本上还是古代那些天生的最聪明的圣人观察天文,明白了天道,然后用天道指导人间事务,发明了各种文明制度,并由后人不断地完善。所以,荀子虽然没有明说,但他的理论中仍然暗含着,人类的善,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人的本性。
34、 人生的每一次相遇 都是久别重逢
35、再来说说荀子的人生经历。这个也有很多疑点,因为各种典籍对此的记载简略而模糊。综合《荀子》《史记》《战国策》《风俗通义》《盐铁论》,还有刘向的《孙卿书书录》等书籍中关于荀子的记载,我们可以大概勾勒出荀子下面这些经历:
36、(摘要) 经梳理、归纳、研判可见,荀子“兼”论涵摄礼、法、术三大思想维度。其理政之“兼”角度言之,可名之为兼覆、仁厚之礼政;其权衡之“兼”角度言之,可称之为兼别、权衡之法则;其宽容之“兼”角度言之,可曰之为兼人、宽容之术治。荀子将“兼”所可能涵摄的维度升华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将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兼而有之、统而用之,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战国学术合流之时代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朗显出荀子思想的批判熔铸、建构创造之理论特色。
37、就在書稿修訂過程中,我有幸以“《毛詩》古注中的語詞替换與漢語詞彙演變的研究”爲題獲得了2018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雖然國家社科項目與本書稿的研究對象不同,但二者都是立足於古籍母本與其後世注文的詞彙比較所開展的詞彙演變研究,研究思路和方法一脈相承。而且,國家社科項目的獲准立項,一方面更堅定了我立足於注釋材料研究詞彙史的信心,從而放心大膽對本書稿作深入修改;另一方面也爲本書稿的最終完成提供了經費支持。
38、本書的出版得到了江蘇師範大學文學院的大力支持和資助,沙先一院長和張仲謀教授給本書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正是在他們的關心和幫助下,本書才得以順利出版。本書還承上海古籍出版社姚明輝博士認真審定和評閲。姚明輝編輯的高度責任心和極度嚴謹的作風,令人感動!在此一併致謝!
39、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40、☞每一个情绪稳定的人背后,都是高情商和大格局
41、而马克思在革命低潮时期,在许多人对革命抱有怀疑的时刻,仍然坚定革命信仰,他用振聋发聩的呐喊“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行者!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唤醒和鼓舞了无数的革命友人,重燃战斗激情。就像歌中唱的那样“你是一个火种,点燃这片沉睡的土地……几度浮沉,又几度崛起。”对于我们来说,乘势而上似乎都很艰难,我们到处都在听着“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声声慨叹,而马克思“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伟人气魄,四海之大又有几人欤?
42、人生不过短短三万天,不如与一个知你冷暖,懂你悲欢的人在一起,远离那些让你心力交瘁的人。
43、愿你智慧,愿你从容,愿你不断强大,任他细雨斜侵,我自坐拥王城。
44、不一樣的視角,一樣的堅守——序霍生玉《古詞今語——〈荀子〉與楊倞注詞彙比較研究》
45、從復旦畢業已經三年有餘。三年來,我對學位論文作了較大修改,全書由原來的四章變成了現在的七章,將原第三章第三節“楊倞注複音詞構詞的語義理據探究”獨立爲第五章,新增了第四章“楊倞注複音詞衍生的語用目的分析”、第七章“楊倞注研究與《荀子》整理”這樣,第第五章的内容就分别從語用和語義兩個層面對《荀子》到楊注詞彙雙音化現象進行了理論層面的探討;新增的第七章和原有的第六章則分别從《荀子》楊倞注對《漢語大詞典》的補正和對《荀子》整理的考辨這兩個方面的應用價值進行了闡述。做這樣的結構調整和内容增補,凸顯了本書立足於注釋文體研究詞彙史的獨特視角,也更有利於達成本書旨在爲漢語詞彙演變研究提供注釋文體方面的資料和依據的研究目標。再加上第第七章對楊倞注在辭書編修和古籍整理方面應用價值的闡述,就使得本書内容形成了一個由對專書語言現象做客觀描寫和歸納,到基於語言現象做理論分析,再到將理論用於實踐研究的科學、完整的篇章結構。此外,在具體内容上也做了不少修正和完善,如第二章“單音詞:更替與演變”下“梁/橋”條,在增補了新的材料、對某些環節重新作了考證之後,已刊於《中國語文》(2016年第2期),“盗、窃/偷”條在結構和内容上都做了大幅改动,也已在《勵耘語言學刊》(2016年第3期)刊出。由於這兩節是本書稿的有機組成部分,故仍然收入本書之中。
46、I S B N:9787532591473
4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48、作者简介:海晶,居他乡在小城,二宝妈妈80后,微老教师全新写手。时常思家,每日对付俩娃;天天给人上课,自己不少困惑。试图用文字记录生活,给自己留做纪念,也能传递些许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