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劝学》原篇较长,这里仅节选几段,亦是中学接触过的,温故知新而已。
2、荀子在《劝学》中用风助声势来作比喻,表明应该善于利用外物辅助的句子是“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劝学》中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这份资料全国通用,帮助很多考研学子成功通关!
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6、第二段:学习的作用 “君子性非也,善假于物也”
7、本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8、荀子《劝学》中用 ,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9、荀卿庠读书会理解:有道德有学问有正能量的人常常说:学习不可以停止,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研究学问永不停息。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分男女,学习不分年龄,学习不分时间地点。学习文化知识,学习生存技能,学习创新思维。重点是学习如何学习!
10、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1、①名词做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12、作者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等三个论点来论述的.
13、“荀子《劝学》文本的多维解读”座谈会主要流程:
14、(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1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16、荀子《劝学》中用比兴的手法,由“积土”“积水”到“积善”的有关句子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7、(我要投稿)(我要加群)(我要买书)(我要听网课)
18、第二段:五个事物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说明人通过学习也可以“知明而无过”。
19、跬: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等于现在所说的一步、古人所说的半步。步:古人说一步,指左右脚都向前迈一次的距离,等于现在的两步。骐骥:骏马,千里马。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到达。驽马:劣马。驾:古代马拉车时,早晨套一上车,晚上卸去。套车叫驾,所以这里用“驾”指代马车一天的行程。十驾就是套十次车,指十天的行程。此指千里的路程。舍:舍弃。指不放弃行路。锲:用刀雕刻。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蟹六跪而二螯:螃蟹有六只爪子,两个钳子。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面。螯,螃蟹等节肢动物身前的大爪,形如钳。蛇鳝:异文“蛇蟮”。
20、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 , ”观点相同。
21、②第二部分(第二段):论证学习的重要作用。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是:学习可使人增长才干的本领,可以改变人的品性。
22、同时,运用比喻的方式方法也灵活多样,阐述一层意思,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从正面设喻,有的从反面设喻;有的以比喻互相映衬,有的以比喻进行对比。如此层层推进,上下呼应,使本身表现力很强的比喻,更充分持发挥作用,因而把道理阐述得十分透彻。再说,由于运用比喻,文章的语言显得具体形象、精练有味。
23、比如,这个问题可能就是大家经常忽略的点。《劝学》一开头就是“君子曰”,为什么不像庄子《秋水》篇中称庄子,《孟子》中称孟子,《墨子》中称墨子?“君子曰”有什么独特的意味?
24、师:A同学回答得非常正确,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的手法,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25、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青,_______,_______。”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26、《荀子·劝学》中的“ , ”二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7、师:E同学回答得非常好!本文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各段分别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呢?
28、我的试讲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
29、《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
30、重视积累,持久不懈,精诚专这都是主观上对待学习所应取的态度。这一部分是从学习态度上论证了“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题。
31、后人常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一熟语出自《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3、 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观点。
34、《劝学》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篇目,可是,正如黑格尔所说“熟知并非真知”,越是熟悉的事物,我们越容易忽视它。《劝学》一篇中可能隐藏着许多被我们忽略的内涵与思想。
35、孙绍振先生说:“《荀子》中有专门的《性恶》篇,直截了当地论断:‘君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是‘劝学’的前提。正是因为性恶,才要劝学,劝学的目的是为善,但善又是‘伪’的。这个问题不解决,则‘劝学’很可能就等于是劝伪。”
36、大家好!我是高中语文组XX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劝学》,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37、《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阐明了借助船只要比不借助船只渡水能力大。
38、③第三部分(第三段):论述学习应持的态度。阐述学习应持的态度是: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这一部分仍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等10个比喻。
39、《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
40、这篇文章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而且总在文章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在文章中,作者有时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这就表明,“积”与“不积”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学思想中,“积”字是一个重要观点。
41、荀子《劝学》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两句以良马设喻,来说明学习和做事都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勤于积累。
42、(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43、 ,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才能获得成功。
44、并且告诉我们,要学习圣人善于借助于外物的道理。
45、荀子的《劝学》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名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些比喻取之于人们熟悉的事物,又包含丰富的含义,因此,道理能说得浅显明白,发人深思。其中有些警句,已成为勉励学习常用的成语。值此教师节,特分享该名篇。
46、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这个“物”字就从“舟楫”“舆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内容,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
47、第2段:论述学习能够弥补不足的作用。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48、第三段说明了学习在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义。学习意义重大,荀子认为,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须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因此,“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而这个与空想相对的“学”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这种对于学习的见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认识论提出来的。荀子否认孟子所说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强调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他在这里提出的“学”的概念,就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49、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必须重视积累,并从反面打比方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0、《荀子•劝学》中表明学习要持之以恒的两句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1、但他强调学习的作用,提倡虚心求教、学无止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等,都是学习经验的总结,值得后人借鉴,具有普遍意义。
52、“ ,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才能获得成功。
53、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 , 。
54、②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55、另外本文的语句整散结合,语势铿锵有力,逻辑严密,雄辩而富有说服力。
56、从礼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看“荀子隆礼重法”
57、每年花开时节,我邀约朋友来家共赏。赏花只让识花人。我们有时在露天,有时搬到客厅,有时搬进阳光房,轻松音乐,焚香品茗,谈天说地;瓜果佐酒,漫论诗书。用一位作家朋友说的话,“醉里挑灯看花”,是有意思的事:等待羞涩的美人,在在千呼万喚中,一点一点地展现它的秀色。未开放时绛紫色的花苞象小家碧玉;开放时,它有着別的花所不及的气度,洁白的花瓣,一点点向外舒展,如美人伸着懒腰,虽然柔情似水,但它开放的样子,极其狂放,闭谢的姿势也刚烈异常,象倒挂金钟,不减姿态。宗彪、王寒夫妇,文字唱和,各领千秋。他们连续三年,每次坚守三五小时,观察细致入微,与我们共享昙花开放的美好时光。《江南草木记.昙花》,讲到了这件乐事。撮影家叶晓光,为昙花留影作画册;卢霞客与台岳学子,诗词唱和:小暑台风送清凉,安心静观渐开花,妙曼多姿色。人到闲处,你我他。
58、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59、 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绳,墨线。輮: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规:圆规,画圆的工具。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挺:直。受绳:用墨线量过。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日参省乎己:每天对照反省自己。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博学:广泛地学习。日:每天。知:同“智”,见识。明:明达。行无过:行为没有过错。
60、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而且一旦提高了,就不会变回原来的状态了,即人若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61、荀子在《劝学》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62、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63、⑤形容词用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64、荀子《劝学》中以“金石”为例来说明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5、《劝学》中“ 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66、师:D同学的回答很准确。第四段主要论述学习态度,共分两层:
67、《劝学》中为了说明君子善于借助外物,先分析了见者远,闻者彰的原因,接着以车马代步为喻,说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68、第二段:学习的作用 “君子性非也,善假于物也”
69、师:本文论点鲜明,论证层次清晰,正反两个方面比喻的论证方法灵活生动,结构非常明了。
70、2018年文学考研必备资料《通关宝典+秒杀题集》预售啦!(点击查看详情~)
71、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72、师:B同学回答得太棒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73、既然主观因素起着决定作用,荀子接着就从立身处事推演到学习上来。他认为,学习的好坏,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亦即学习的态度,文章从三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第要遵循学习的内部规律,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重视知识的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两个比喻,导出“积善成德”,正面说明学习的过程就是由少到多由不知到知的积累过程,知识积累多了,人的精神和才智才会得到发展,品性才会得到改造。接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个比喻,又从反面说明学习不积累就不会有好成绩,如此正反对比设譬,行文变化多姿,文意越加分明。第二要持久不懈,持之以恒。骐骥和驽马的对照,锲而不舍和锲而舍之的比较,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学非一日之功,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刻金镂石,攻无不克;若三心二意,知难而退,必然是半途而废,一事无成。第要精诚专不能浮躁。作者引用蚯蚓和螃蟹的比喻进行正反对照,称赞蚯蚓用心专指出螃蟹用心浮躁。树立正面,批判反面,说明是否精诚专效果大不一样。接着作者把这喻意归结到学习上,指出:“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悟悟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强调在学习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埋头苦干,坚持不懈,才能学到丰富的知识,收到显著的效果。作者又用“衢道”“事两君”“目两视”“耳两听”“鼫鼠五技而穷”等一连串比喻,来加强他的这一论证,说明用心不专,见异思迁,是办不好事情的。最后又引《诗》为证,得出“君子结于一”的结论。文章多方设譬,道理寓于比喻之中,发人深省。
74、当然,荀子的学习观不可解免地带有局限性。他从性恶论出发,提倡把“先王之遗言”做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改恶为善,“积善成圣”,培养封建进主阶级的“君子”“圣人”,以此来证明封建教育和封建道德规范的合理性。他所谓的“善”“德”“圣心”,都打上了剥削阶级的烙印。他还宣扬了“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认为“强自取柱,柔自取束”。“言有招祸,行有招辱”,要人们不偏不倚,谨小慎微,回避矛盾,才能避灾免祸。这种理论是以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驯服工具为目的的。
75、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76、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77、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8、意思是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半途而止。《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79、文中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有时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
80、“善假于物”作为一个简单的道理,荀子为什么要不断地用比喻进行说理呢?
81、荀子在《劝学》中从陆路、水路两个方面说明了君子借助外物的重要性,其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三句是从陆路角度说的。
82、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83、成语“聚沙成塔”“聚水成涓”“集腋成裘”等阐明了慢慢积累,最终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荀子在《劝学》中劝人为善,多多益善,总会改品德素养的句子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84、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的历史趋势。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荀子非十二子》的学术史、思想史价值应该给予发掘。
8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