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敬的人,我衷心地祝贺您幸运地得到了闲暇,以便献身于重大哲学问题的研究,虽然您认为,关于您希望在何处以及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消受这个闲暇的问题,最好还是保守秘密。(哲学家康德)。
2、▲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1875-1946年),自十月革命后到去世为止,一直担任苏俄和苏联的国家元首。
3、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很少生病,79岁高龄,没有老年痴呆,没有帕金森,一生淡泊名利。他追逐学术上的成就,每天忘我的工作,对自我意识的觉察和修炼如百丈竿头,善于平衡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以此来保持身体与外界的平衡。
4、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在地面附近,重力是竖直向下的,但如果你把一块石头朝着和重力方向不一致的某个方向甩出去,石头就不会沿着重力的方向笔直落下去。石头得到的初速度越大,初速度的方向越接近于与重力方向的垂直,这种偏离就越大。根据理论计算,一个物体在地球的高空如果在与地球引力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获得一定大小的初速度,这个物体便不会落向地球,而是绕着地球中心作圆周运动。如果初速度更大些,物体就需要作椭圆轨道运动,人造卫星就是用这个方法发射的。
5、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在就任逻辑与形而上学教授一职后,康德哲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名著。此后又陆续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这两部著作。三大批判的相继问世,成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形成的真正标志。(百度百科)(哲学家康德)。
6、在康德的墓碑上铭刻下的这样一段话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这段话出自三大批判之一的《实践理性批判》的最后一章。这段话可以作为人们理解康德哲学的要旨,因为它告诉我们康德哲学的两大主题——自然和自由。
7、让人意外的是,这片土地曾是德国的重要城市,伟大的德国哲学家康德生活于此,且一生不曾离开。
8、康德非常严格的遵守时间,就像在他的哲学中阐述的那样,时间是一种先天直观,他不因为经验而发生改变,先验的存在于人的心灵世界。康德对时间严格的遵守,也许正是印证了他对自己的哲学的遵从,即按照一种哲学的方式来生活。
9、康德依然需要非理证的上帝,并且我认为这个非理证的上帝未必就那么无足轻重,并非像海涅讽刺地那样:康德“打碎了格兰登堡所有路灯,就是为了让我们知道没有路灯会是多么不方便。”
10、但是,如果据此就说:圆盘的“运动的量”等于零,我们便无法区分一个正在旋转的圆盘和一个静止不动的圆盘,也无法区分一个转得快的圆盘和一个转得慢的圆盘。
11、借着哲学家的眼睛我们就能全面系统地看待世界,看待宇宙,看待社会、人生和事物,我们就能真正懂得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
12、因此,行星一定是在过去的某个时候获得了某个初速度,所以它们都沿着椭圆轨道运动。于是,现在的问题是:这“某个时候”是何时?行星的初速度又是怎样得到的?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等于是要回答:太阳系是在哪一天形成的,是怎样形成的,于是我们就找到了太阳系的“开端”。
13、每天下午三点半康德都要去散步,他沿着同样的一条路走了一辈子,走出了一条“哲学家小道”。
14、政治上,康德是一名自由主义者,他支持法国大革命以及共和政体,1795年出版的《论永久和平》应该是康德为人类贡献的最后一部有深远影响的著作,书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联邦、不干涉内政的主权国家原则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构想。
15、我的法学理论赢得了您的赞赏,这使我感到特别高兴。
16、疲惫的残军可能没有想过,他们走出哥尼斯堡的脚步,踩踏着几个世纪文化积淀的废墟残骸,也宣告了在这片土地上一个时代的落幕。
17、其实不独康德一人,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诸位大师,像费希特、黑格尔等人,他们的思想历程大致相同。先是在早年的青春时代投身于狂飙突进运动,而在中年则致力于体系哲学的构建,至于到了老年,当思想由绚烂转入平和之际,都关切于人类政治社会和法律制度的思考。德国的古典思想大师们之所以经历了这样一番从自然哲学和浪漫哲学到知识论和道德哲学的体系构建,然后又攸关于法律和政治理论建设,这其中的缘由值得我们深思。正像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生的感悟与思想家的理论大致遵循着同样的逻辑。谁都有韶华的激情岁月,但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却是壮年的事业,而在一个智慧老人面前,所谓的人世早已不再是主观的精神和浪漫的激情,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是家庭、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维纳发的猫头鹰在黄昏才开始飞翔”,对黑格尔的哲学如此,对于康德、费希特、歌德等人也同样如此。特别是对于19世纪的德国乃至欧洲社会来说,那是一个动荡变化的重要时期,新教改革、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一幕幕历史的戏剧在思想家们的眼中上演着,他们由此认识到一个和谐的社会共同体所赖以存在的基础,不可能是主观的精神,而且需要一整套法律与政治制度,他们心目中的人是一个全面的发展的人:不仅是一个客观世界的认识者,一个道德的主体,一个审美的艺术家,同时还是一个经济社会中的市民和政治国家的公民。因此,对于这样一种全面的人的法权与政治哲学意义上的思考,便成为他们在晚年所关注的中心问题。
18、这个找寻的行为下已经隐藏了一个前提,即“最高实在者”是“必然存在的”,所以我们才能在找寻提供“必然存在者”符合概念中得到“最高实在者”。如果前提不成立,又怎么因为“相符合”这个原因,便确定“最高实在者”就是“无条件的必然存在者”呢?(它都不存在呀。)
19、▲启蒙时代的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年)
20、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21、至此,康德无情地宣布,理性尝试的破灭,想通过思维的机巧而悬空造出存在的上帝的构思,注定失败。
22、我们看到,康德的法哲学或政治哲学实际上便是由私权和公权两个部分组成,探究这两个法权的形而上学或先验的基础,证明一个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如何成为可能,便是他所要重点解决的中心问题。按照他的观点,单纯的私人社会需要一个公共社会来加以维护,而公共社会又需要一个国际的政治社会来加以保障,但国与国之间如何能够避免战争,实现和平的政治秩序,从而为每个个人提供一种自由发展的法权状况,这一切实有赖于一个由世界公民所组成的世界性的宪政共和国的建立。这样以来,康德的思想就从法哲学进入到了另外一个有关人类政治社会的历史演变的研究上,而康德晚年思想的第二个中心内容即有关历史哲学的思考便显得格外重要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康德感到人类历史并不是一开始就处于和平状态的,国与国之间、不同的政体之间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纷争、冲突、矛盾与斗争,霍布斯所指出的战争状态并非只存在于前文明时代,它们在文明社会也同样发生,甚至更为惨烈。因此,进行一种人类文明从战争向和平的改善与进步的形而上学思考,指出人类发展朝向永久和平的合目的性目标,这便成为康德晚年思想的最终落脚点。
23、现实性的对象和其对应的思维的概念,两者内容是一样多的。如:“存在的一百银币”和“只是构想的一百银币”的概念表达的对象内容相同(它们的主词“硬币”与实在性谓词“一百”相同)。
24、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的思想使哲学深入到了一个新的理论维度,也是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康德的哲学主要关注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问题,在康德之前,唯理论和经验论持续了几百年的论战,最终无法较好解决知识的来源问题。
25、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性格内向的孤独老人患“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比性格开朗的老人大5倍。
26、13世纪中叶,神圣罗马帝国的条顿骑士团远征波罗的海地区。他们驱逐了这里原先的主人——古普鲁士人,于1255年建立起第一座城堡。为表达对参与这次远征的波西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的敬意,骑士团将这里命名为「哥尼斯堡」(德语:Königsberg),意为「国王之山」。
27、“在哲学的道路上,任何思想家都必须经过一座桥,这座桥就是康德”。
28、康德是德国哲学革命的旗手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29、至于“自然神学”证明——便是杨振宁先生视频中说的:通过对有规律世界运行的观察,得出设计者的存在,后者便是全能的上帝。康德鼓励这种倾向,预设“设计者”,便会鼓舞我们对自然的研究,牛顿也说:“我在物理学上的努力不过是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然而康德严肃提醒:你只能预设,绝不可以证明。
30、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在童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仍旧健康地活到79岁,78岁时仍然笔耕不辍。康德的生活是简单的,但他的世界是丰富的。79岁,在康德生活的年代已经是一个常人不可企及的长寿之数。
31、此外,早在14世纪,哥尼斯堡就是波罗的海东南部的重要港口,货船往来频繁,这里也成为重要的商贸中心。
32、说到这,很多人不禁疑惑了,为什么科学的规律需要“上帝”作为保证?这是因为,科学家、哲学家们“理性”提出了要求:不能无缘无故有一个规律运行的世界吧?
33、我们应当从康德的这段话中,看到他对幻想的警告,他认为一切都将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就是清楚的认识自己的能力,然后建立符合人类能力的目标,并以坚定的勇敢的态度来努力去实现。
34、知性要统合经验的繁多而形成概念,理性则力图得到概念的统得到概念的概念——“理念”。由于理性不能产生概念,它只能统一概念;知性虽然产生概念,不能将其运用于无经验的对象。因此,“理念”不是通常意义的概念。“理念”是一个不可达到的点。
35、康德也不同意经验论者,他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通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固然必要,但绝不是唯一的途径,把经验转化为知识就需要理性(这里的理性指的是天赋的一种能力,康德称之为范畴)。
36、以上就是俄语小白今日分享,关于加里宁格勒,你了解更多,小白私信求分享哦!俄语小白,下期再见!!!
37、由此看,杨振宁先生确实对世界有着更深刻的认识,才会寻求理性的“上帝”。
38、周围的居民都依据康德的散步时间来对表。在康德极为简单刻板的生活中,他建立了自己的保持健康的理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养生学。
39、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托克维尔、韦伯等
40、义如下:天上星空指整个宇宙,道德律指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
41、二战后的波茨坦会议上,苏联与波兰就领土问题针锋相对,因为苏联不愿归还已占领的波兰领土。最终达成的共识是,作为补偿,东普鲁士的2/3划给波兰,而北部——哥尼斯堡及其周围区域归入苏联版图。
42、本体论是这样证明的:因为上帝是全能(至善)的,若缺少“存在”属性,则不再全能,这与“上帝”概念相悖。因此上帝必然存在。
43、生而为人,应该是心存敬畏的。敬畏什么?敬畏大自然,敬畏道德规范。只有心存敬畏,人们才能自觉地约束自己,才能选择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
44、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45、多种多样的哲学观点将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宇宙及世界的万事万物从不同视角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46、作为波罗的海区域的战争要塞,哥尼斯堡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被历代统治者赋予重要的政治军事意义。它曾是条顿骑士团首领的居所、普鲁士公国的首都、普鲁士王国东普鲁士省的首府,还是纳粹德国第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连丘吉尔都曾说它是「现代化重型防御堡垒」。
47、繁荣的经济交流孕育了璀璨的文化,如康德的批判哲学、E·T·A·霍夫曼(E.T.A.Hoffmann)的浪漫主义创作、希尔伯特的空间理论......这里撑起了欧洲文明的一角。矗立至今的哥尼斯堡大教堂,它的哥特式尖顶,宣告着一度繁荣的德意志文化。
48、为了能够准确地测量和表示一个正在运动的物体所具有的“运动的量”,物理学家引进了“动量”这个概念,一个物体所具有的“运动的量”取决于两个因素: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所以物理学家就用这两者的乘积来表示“运动的量”,称为动量。动量是有方向的,它的方向就和速度方向相同。如果有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以大小相等的速度朝相反的方向运动,那么它们的动量的总和就等于零。
49、此完整是人性能力所能达到的各方面都有一交代,如知识、道德、宗教、美学,前康德的哲学家并非每一个问题都有所交代.
50、▲在哥尼斯堡城堡原址处,苏联计划建造一座21层巨型建筑,被称为加里宁格勒住宅(TheHouseofSoviets),但最终未能完成。
51、其次,若把“上帝存在”判断当作综合命题,则“上帝”和“存在”二者之间并非必然联系,那么此判断不是不能被无矛盾地取消。
52、原来杨振宁先生说的“上帝”、“造物主”并不是个人格化的上帝;而是一个创造世界,使世界能够以特定规律运行的第一因(你说他是第一推动力或者上帝都行,一个名字罢了)。
53、为了发表最近写成的东西,除了《柏林报》之外,我没有选择其他报刊,请您和我的其他哲学朋友原谅我这个老迈无能的人。因为以这种方式,我可以最迅速地看到我的作品的发表,以及对它的评价。这家报纸就像一家政治性报纸一样,几乎每个邮政日都可以准时得到。我不知道,我到底还能够工作多长时间。
54、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中康德无疑是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
55、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是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矛盾的结合,具有鲜明的二元论特征。他的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和西方哲学具有深远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也具有深刻影响。
56、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生活上,或者附庸风雅,或者盲从他者,或者郁郁寡欢的今日众生,都应当向康德学习,当然,应该秉持审慎的态度。
57、越是处心积虑地想得到生活上的舒适和幸福,那么这个人就越是得不到真正的满足。
58、文章看到这里,大家是否理解康德如何否定上帝的直接证明呢?
59、康德的星云假说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它还有着严重的缺陷,其中最主要的缺陷就是没能很好地解释太阳系所具有的巨大的角动量,特别是角动量在太阳系里的分配情况。
60、“不能在确定的和习惯的时间睡觉,或者不能保持清醒,这都属于病感”。他在给学生Kiesewetter的信中,建议他应该这样平衡自己的阅读、研究和睡眠:
61、所谓认识论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是针对传统的认识论的主客关系来说的。康德之前的认识论认为,人是认识的主体,人的认识对象作为客体外在于人,主客体二者是对立的,借助于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和征服外部世界能力的不断提高,启蒙运动以来所宣扬的人的理性逐渐被置于一种居高临下的万能的地位之上,理性和科学被神话成为新的上帝的意志,而有血有肉的人,则面临着价值虚无主义的威胁。康德极具前瞻性的预见到科学理性的发扬并不能证明人的价值和尊严,当世界被必然性所笼罩,人也就失去了自由。
62、一个人说出来的话必须是真的,但是他没有必要把他知道的都说出来。
63、"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64、康德认为只有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才能使用药物,他坚持“把健康防护托付给自然素质,只有当自然素质支持失效时,才求助于人工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