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是本书的最后一张照片,TheLastTimeEmmettModeledNude,19
2、在价值论上,博尔赫斯与史铁生一致,都认同无我论。他们超脱地看待作为欲望的自我,认为这种自我是虚幻的,进而认同个人身份的任意性。史铁生在《务虚笔记》中写:“甚至谁是谁,谁一定是谁,这样的逻辑也很无聊。亿万个名字早已在历史中湮灭了,但人群依然存在……”,小说还两次强调了这段话:“我每天都看到一群鸽子,仿佛觉得几十年中一直是那一群,可事实上它们已经生死相继了若干次,生死相继了数万年。人山人海也是一样,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将死去,但始终有一个人山人海在那里喧嚣踊跃。相同的人间戏剧在永远地上演着,一个只上场片刻的演员究竟被派给了什么角色,实在不值得认真。”还有一段话来自《我与地坛》的结尾:“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个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3、(学生初稿,会出现哪些问题呢?肯定有人用“让真情自然流露”作文章题目,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虚假的、套路式真情实感,肯定会出现。文章中的人物选择,有可能又集中在雨中送伞,生病送医院等上,也就是千篇一律的情况,肯定很多。)
4、共有40部小说作品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包括《白鹿原》《古船》《尘埃落定》《浮躁》等15部长篇小说,《棋王》《红高粱》《人到中年》等15部中篇小说,《受戒》《班主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10部短篇小说。
5、(看完这本书,我发现里面处处是我的影子,我过去的现在的甚至是未来的影子,以及我身边各种人的影子。)
6、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为新时期文学中影响最大的作品之成为“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工业题材创作的鼎新之作。小说塑造了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改革家乔光朴的英雄形象,也刻画了改革面临的种种社会阻力,现代性历史诉求的内在动因,揭示了社会进步的宏伟前景,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强盛生命力。作品产生有广泛深远的社会反响,主人公的硬汉性格、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凸显了一个时代的美学特征。
7、海外关系使WR的优异的高考成绩无果,WR的抗议又使他遭受流放。文化大革命开始了,Z和大家一样高举手臂却拒绝发出呐喊。Z走出人群,消失了。
8、 原句: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9、Z的母亲打算回南方看看了,Z的生父,或许回来了。
10、这一单元怎么教?仍然以“先写后教”的思维来教。
11、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生产队关照让其担任饲养员,放牛喂牛。1971年,9月史铁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1972年,1月5日住北京友谊医院,一年有半,治疗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
12、《别了,语文课》,香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何紫的作品。这是儿童小说。“儿童小说”是一种体裁。可惜教材没有告诉我们。既然是小说,这里面肯定会有虚构的地方。有人会问,真实都写不完,为何要虚构呢?因为有了虚构,你读起来会感觉更加真实,更加紧凑,更加有文学性,更有美感,更有艺术性。
13、在这些照片里,不仅映射了一个母亲的忧虑,也从多个角度深入探索了童年的复杂性,这些作品拥有纯真、梦幻、亲密的特质,又充满了欲望和危险,当然还有一个母亲最真实的爱。
14、2016年9月,市级机关d工委、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举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展示暨“书香机关”系列活动启动仪式。
15、《以前的事》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
16、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17、一看题目,好像是说明文的感觉,一读文章,却是童年的回忆,读完文章,里面写到了两个母亲的智慧。一是我的母亲“把老阳儿叠起来”一句老家话,让我感到了什么是新鲜,让我感觉到母亲独有的智慧;二是街坊毕大妈,“溶解了阳光的水变暖”,但母亲说“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了!”让作者佩服了母亲用词的准确和生动。这篇例文,独特之处就是让我们认识了开门七件事太普通了,其实少了一件,谁都有的一件——老阳儿。
18、《贴地飞行》集中讲述了农村青年为生活所迫进城打工的酸甜苦辣。主人公杨粒是一个农村青年,后离开乡村教师的岗位进入大城市,成为外卖送餐员。他聪明、漂亮,而且上进、要强,希望通过个人奋斗过上体面生活。与此同时,他的婚姻是不牢固的,比他早几年进城打工的岳父和妻子是他得以在城市停靠的驿站,杨粒对他们既依赖又不满。他还在无意中希望靠情人上位,进而改变处境。简言之,他的身上既有《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吃苦耐劳,又有《红与黑》中于连的投机取巧。小说围绕杨粒写了农村务工人员的人物群像,这些外来人试图在城市里起飞,挣扎与希冀并存,过程或许艰难,但飞行从未止息。
19、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0、 原句: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
21、“我”的语言急促,重读“狠命”“捶打”“可恨”“喊”(突出我的绝望痛苦);面对绝望痛苦的儿子,母亲的三个连续动作“扑”“抓”“忍”要快读(突出母亲的苦痛),而一句“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应停连,读出伤痛和乞求(表现母亲的坚忍、心痛)。
22、选择的这些作品中都有作家各自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强烈的主观情感投射,由此读者可以看到这个作家是怎样成长的,或者说是怎样一步步成为现在的样子的,即英雄出处。这样一套书既能体现这一批当代作家的精神源头,又能展现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加以与文字风格相配的插图,必将给读者呈现一份完整而精彩的当代作家档案。
23、梦境化的氛围更是两位艺术家将虚实相生这一艺术特色进一步发扬的结果。史铁生在《随笔十三》中表示:“我理解,博尔赫斯的“交叉小径的花园”是指一个人的感觉、思绪和印象,在一个人的感觉、思绪和印象里,时间成为错综交叉的小径。他强调的其实不是时间,而是作为主观的人的心灵,这才是一座迷宫的全部。”
24、第一次写“看花”是春天,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花,想让“我”在盛开的春花中感受生命的美好,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第二次写“看花”是秋天,母亲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她想在所剩不多的日子里陪“我”去看看象征生命力的菊花,渴望“我”从绝望中走出来;第三次写“看花”是在秋天,“我”和妹妹去看花,实现了母亲临终的愿望。菊花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作者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菊花,恰恰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深情解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25、我读教材,我把第一类感受称为“天堂型真情实感体验”,把第二类感受称为“地狱型真情实感体验”。我知道这是不精准的,但这是可以让学生有独特认识的。教材把两类用不同颜色区分的,中间有一条线分开。这条线是什么意思?你在天堂里,如果做了不好的事,很容易进入地狱;你入地狱了,如果还能做好事,可以重新进天堂。天堂与地狱就是一线隔开的。其实天堂里,还可以写很多很多情感体验的词,地狱里,同样还可以写很多很多情感体验的词。教学时,可以告诉学生不要受其限制,自己去想,也不一定只写某一种,可以混合着写。
26、(深重的迷茫,如果超越了爱和好奇,原来可以导向死亡。)
27、《绿化树》发表于1984年2月,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共同构成张贤亮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新时期小说中,最具独特性的篇章之一。其卓异之处主要在于,将现实需求与理论思考辩证地结合起来,将民间文化与西方经典错位对接起来,将现实的匮乏和曾经的丰富跨时空联结起来,将食与性温暖地融汇起来,将底层人民的善良担当与知识分子的精于算计无掩饰地对照起来。这些在三十八章的篇幅中几乎无处不在的对比,使文本具有了特别的张力,更显示出作者真实的生活阅历、深刻的思考能力,以及不凡的创造活力。
28、但问题也出在这里。SallyMann和她的孩子们过于坦率的创作,激起了巨大的争议。对家庭摄影来说过于黑暗的主题,儿童暴力,潜在的感官诱惑甚至所谓的色情元素,一时间,SallyMann成了很多人口中有悖人伦、不负责任的“坏母亲”,更有人甚至怀疑SallyMann虐待了自己的孩子。关于这个,她也做了解释和反驳,首先这些照片是她和孩子共同策划创作的,她在拍摄过程中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明确他们作为“演员”的角色;孩子不愿意发表的照片她也会拿掉;作品发布的计划也会通过正式的家庭会议进行讨论。看起来,她并不把自己的孩子看作没有独立思考、不能自己作出决定的“孩子”,反而是比较平等地对待他们。其次呢,她认为这种批评的角度更多是来自一种认为“摄影就是反映现实”的误解。在力挺SallyMann的艺术家和评论家中,有一种声音是很值得思考的:在孩子天真无邪的世界里,一个姿势只是一个姿势,成年人如何看待这个姿势可能才是问题所在(美国作家AnnBeattie)。
29、 2002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30、要理解这两位精神探索者在文学上的开创与努力,首先要辨明他们在文学观乃至人生观上的相似性,正是这种相似性使他们的创作主题与形式产生了内在的一致性,而对自我的认识则是他们写作的重要出发点。他们都持一种认识上的唯我论,即都认为只有自己的心灵才是存在的。
31、我们来看《亲密家庭》到底拍了什么。SallyMann有三个孩子,老大是哥哥Emmett,老老三是女儿,Jessie和Virginia。
32、作为“寻根文学”的重要作品,《棋王》不仅有特定历史语境所赋予的时代意义,也有作为独立文本所具备的审美价值。小说中王一生痴迷“下棋”这一行为具有丰富的可阐释性,被投射以深厚的民族精神意义和文化内涵,而对“吃”浓墨重彩的描写,则传递出阿城朴素的唯物之道。其语言冲淡平实却呈奇崛之姿,故事疏密相间虚实相生,游走山野市井不离不即,体现了阿城独树一帜的文体自觉和美学追求,使得《棋王》在剥离宏大历史的光环后,仍然具有文学的经典性。
33、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34、《史铁生自选集》海南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35、WR从世界的隔壁回来了,他仍然爱着O,但他和O之间已经有了无形的墙,他们的昨天,都已经是昨天。他立志从政,他要使所有的人不再被送到世界的隔壁去。童话的是没说完的谎言。政治是他看够了的肮脏的把戏。他还不知道,这个世界的隔壁,并不都需要空间的隔离。
36、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出于传递信息和学习之目的。
37、 原句: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38、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落户,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北京。著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及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39、如果让一个人在最年轻气盛的年纪失去行走四方,游览万物的能力,你觉得他会像正常人一样冷静,好好的生活吗?回答“不会”的,你很真诚,回答会的,我不想看你做言语上的巨人,咱们行动上见真章。史铁生老师恰恰就是那个失去行走能力的狂妄青年,而他又恰恰是那个言语和行动上的巨人。史铁生老师在文章中这样说:如果世间没有了苦难,每个人都是健健康康漂亮的人,会怎么样?没有差别的世界就好像一滩死水,一个一望无际的沙漠。所以必须有人接受这种苦难,这种差别谁来接受呢。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从他的文字当中我很少感受到对世界不满,对命运不公的抱怨,反而更多的是安详与平静,是他不需要任何人同情的决绝,以及超然的人生态度。他为什么做到了行动上的巨人?而我们中的他她,却很难做得到。那是因为,他已经通过世界的表面看到了生物多样性的本质,也就是说我们常说的存在即合理。其实史铁生老师并不是一个一直积极向上的人,他也想过自杀。
40、他们是不是在那些生日的时刻,参透了人生的荒凉?
41、另外,本次学生习作,肯定不会写散文诗?什么是散文诗,如何用散文诗的方式写真情实感?这是需要教的,这是真正能改变学生的写作智慧。另外,朱自清的这篇文章首尾出现了相同内容的句子,这种写作方法,可以让学生用一用。
42、《命若琴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43、 原句: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44、 熨帖:(yutie)心中没有波澜,平静。
45、 窸窸窣窣:(xixisusu)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46、《尘埃落定》探索出了在同一种空间演绎多种故事的可能,以优美的文字、丰富的情节表现了康巴藏族的历史。小说具有丰厚的藏族文化意蕴,神秘、神奇的魔幻色彩,在达成了历史与人性的探求后,展示出作家阿来高超的写作能力和烛照历史的卓越才华。它轻巧而富有魅力的语言,充满灵动的诗意,对普遍意义上的民族文化、历史、自然、人性所进行的完美呈现,使作品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深度。《尘埃落定》不但是藏族作家的巅峰之作,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
47、除了小说主题上的相似,贯穿两者文本的严厉自审也值得一提。他们撇开外界的善恶判断,抛开理性,真诚地面对自己,通过对自我深入地剖析,袒露出内心最真实的欲望与恐惧,即便这种心绪是骇人的,他们也不退缩,体现出了崇高的艺术价值。博尔赫斯设计多种迷宫杀死他的主人公,史铁生在《务虚笔记》中构想着不同的迷局,使角色误入歧途,便是他们内心搏斗的产物。但博尔赫斯更愿意以一种游戏的心态进行自审,即通过表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享受一种暴露的快意,而史铁生的自审则带有忏悔、赎罪的性质,如《我与地坛》中我对母亲的寻找置之不理的忏悔,《文革记愧》中我对自己企图逃避责任的忏悔。此般种种都体现了作者令人钦佩的自审勇气。
48、(从左到右依次是Virginia,Emmett和Jessie)
49、 亘古不变:gengububian从古到今从未变过。
50、结束语:如果你在本文中读出了属于你的思考,当你面对困境时,一定能想起老师和你讨论的这个话题,想起史铁生,想起他的这篇《秋天的怀念》给你带来的启示。
51、1)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绿色的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夏天的玫瑰》、《奶奶的星星》、《来到人间》、《命若琴弦》、《毒药》、《我之舞》、《小说三篇》、《别人》、《死国幻记》、《两个故事》等。
52、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如是写道:“有一天,我老了,扶着拐杖走下山去,从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他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在《务虚笔记》的结尾,他自问:“那么,我又在哪儿呢?”回答是:“我”就在由上帝用欲望推动的轮回中,在这样的轮回中“我”得以诞生,这样的消息就是“我”。史铁生通过这样的方式,使作为灵魂的自我投入进宇宙的轮回中,从而达于永恒。
53、4)散文:《秋天的怀念》、《合欢树》、《文革记愧》、《好运设计》、《我与地坛》、《我二十一岁那年》、《黄土地情歌》、《相逢何必曾相识》、《散文三篇》、《随笔十三》、《病隙碎笔》、《记忆与印象》、《扶轮问路》、《妄想电影》。
54、寥寥几百字把自己对母亲的爱与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挥洒地淋漓尽致,表现了母爱的无私,理解与伟大。他没有对病痛屈服,病痛反而使他写出了这样字字珠玑的文章。我们被他深深地折服了,感动了。
55、作者的双腿瘫痪给了他痛苦的青春,这注定了他母亲痛苦而短暂的一生。当他年少无知,时,他母亲所承受的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她用自己的不动声色,去放纵他、去呵护他,因为他母亲知道未来的路需要他自己去闯。也许作者现在的成就能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可是她短暂一生承受的痛苦在天堂能释怀吗?作为已为人母的我,经常认为自己是一个很称职的母亲,为了孩子的生活学习操劳着,甚至为了儿子可放弃官位与金钱,以为这样自己就很伟大了。但是和作者的母亲相比,我付出的又算得了什么呢?
56、1997年“上海市长篇小说奖”《务虚笔记》获奖);
57、《我与地坛》这本书以非常温柔的笔触书写了一个极其坚强的人生,也描述了一个让人不知不觉为之动容的人生。这本书里没有繁华的文字,也没有刻意的抒情。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就像滴水一样,一滴一滴地流进你的心里。这本书的文字不仅给我带来了视觉上的盛宴,更是给我的内心带来巨大的冲击,也使我对人生,对生死有了自己的理解。
58、启发: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有缺憾有痛苦,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依然能找到生命的价值,我们也应该对生活、对克服困难抱有信心,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
59、恋人们用不同的方式重逢,众人的形象在写作之夜或将消散,或将隐遁,或将重新启程,去走以后的路。张望未来,前途莫测。
60、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
61、敲下以上那篇小文的最后一个句点后,我默坐了一段时间,想这样一个问题∶我是怎样一步一步走来,甚至敢于尝试此类从未写过的比较阅读分析的?如果将时间回拨一年,我是断然没有勇气的。彼时的我虽然对阅读有些兴趣,也乐于以写作自娱,但却是全凭个人喜好选择书籍,读书时也颇为囫囵,不求甚解。读完一本书时每每意犹未尽,却难以表达出阅读的收获,常常抱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