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震聋发聩的“四宁四毋”的呐喊给当时萎靡不振的书坛猛击一掌,并为以后的一直到当今书法碑学确立了基调———舍弃佻巧妩媚、油滑造作的赵董书风,而去创立抽朴、雄健、遒劲、率直的新书风。
2、第一阶段以宣武帝为界,以前的楷书仍有两晋时保留下来的隶书遗风,笔调劲健朴实,率意生动。因笔方圆兼之,结体攲侧而不失重心平稳,整体艺术效果粗而不野,厚而不臃,颇具天真烂漫之趣;
3、处于董赵书风笼罩书坛之际的傅山,也曾学过赵孟頫,明亡以后专攻颜鲁公,再后直取魏晋,逆流而上,直入渊薮。全祖望《阳曲傅青主先生事略》云:“工书,自大小篆、隶以下,无不精,兼工画”。他的小楷《千文》直追钟王,朴实古拙。他曾说:“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处,终是俗格。”傅山喜以篆隶笔法作书,重骨力,宗颜书而参以钟王意趣,并受王铎书风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中年以前已得时誉。他后期对赵字贬斥得很利害“予不极喜赵子昂,薄其人而遂恶其书,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绰约自是贱态,润秀圆转尚属正脉,盖自《兰亭》内稍变而至此与时高下亦由气运,不独文章然也。”(《霜红龛集》)。这一段书评史上“书如其人”的典型论断,自然这与他生逢易代之特殊时期有关。他还在《作字示儿孙》中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这种论述针对当时“奴书”盛行的清初书坛无疑是一副清醒剂。
4、傅山(1607-1684),其人生的前37年是在明王朝的余晖中度过的。对傅山而言,改朝换代无疑是天崩地裂般的事情,他在《甲申集·甲申守岁》中写到:"三十八岁尽可死,栖栖不死复何年!"
5、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讲,南北朝是我国文字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楷书刚从隶书蜕化而来,处于一种不成熟的初创时期,但正是这种"不成熟",使魏碑书法同时蕴涵了隶书、楷书两种不同书体的特征,反而使它的艺术风格更加多变,信息含量更加丰富,也许这正是魏碑书法的魅力所在。
6、春至时和,花尚铺一段好色,鸟且啭几句好音。士君子幸列头角,复遇温饱,不思立好言、行好事,虽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7、释义:当歌舞盛宴到最高潮时,就自行整理衣衫毫不留恋地离开,那些胸怀广阔的人就能在这种紧要处做到猛然回头,真是令人羡慕。在夜深人静时仍然忙着应酬,已经坠入无边苦海尚不自觉,这种庸俗之人说来真是可笑。
8、衰飒的景象就在盛满中,发生的机缄即在零落内。故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
9、笙歌正浓处,便自拂衣长往,羡达人撒手悬崖;更漏已残时,犹然夜行不休,笑俗士沉身苦海。
10、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佣;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为眼前花。(宁拙毋巧)。
11、释义:事业稍不如意而处于逆境时,就应想想那些不如自己的人,这样怨天尤人的情绪会自然消失;事业顺心而精神出现松懈时,要想想比我更强的人,那你的精神就自然会振奋起来。
12、这个也是相对鲜见,叫做《吐谷浑墓志》,我们看看细节:
13、梁启超将傅山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同列为"清初六大师"。
14、 笔者曾尝试临摹《石门颂》,却惊奇地发现石门颂看似简单,而临摹颇为困难,难以得其笔意。正如清朝张祖翼所说:“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
15、释义:当意志不能控制把握的时候,先应该远离繁华喧闹的地方,让自己看不见物欲,这样就不会心神迷乱,以便领悟到清明纯净的本性。等到意志坚定可以自我控制时,就要让自己生活在纷乱嘈杂的地方,即使看到物质的诱惑也不会心神迷乱,借以培养自己成熟质朴的灵性。
16、 “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偶得赵子昂香山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遂欲乱真。此无他,即如人学正人君子,只觉觚棱难近,降而与匪人游,神情不觉其日亲日密,而无尔我者然也。行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令儿孙辈知之,勿复犯此,是作人一着……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2)
17、释义:处在天下太平时期,待人接物应严正刚直、爱憎分明;处在天下纷争的乱世,待人接物应圆滑老练、随机应变;处在国家行将衰亡的末世,待人接物就要刚直与圆滑并用。对待善良的君子要宽厚,对待邪恶的小人要严厉,对待一般平民百姓要宽厚和严厉互用。
18、傅山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是数百年都难得一见的全才,然而他却把身外之物看得极淡,为民解忧、贯彻自己的心中正道才是他追寻一生的理想目标。所以贯彻在他书法和绘画里是他最纯粹的精神写照。
19、“宁”的基本含义为平安,安定,如宁静;引申含义为已嫁的女子或在外子女回家省视父母,如宁亲。
20、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21、声妓晚景从良,一世之烟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语云:“看人只看后半截。”真良言也。
22、释义:人做事,应罢手时就要下定决心结束。假如犹疑不决想找个好时机,那就像男女结婚虽然完成了终身大事,以后家务和夫妻儿女之间的问题还很多。人们别以为和尚道士好当,其实他们的七情六欲也未必全除。古人说得好:“现在能罢休就赶紧罢休,如果说找个机会罢休,恐怕就没了罢休的机会。”这真是一句极高明的见解。
23、他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天津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天津居土林林长,天津李叔同研究会顾问。其家世为书香门第,有深厚的家学渊源,自幼读书临池,遍览家中富藏之碑帖字画,后人国学研究社,崇化学会研习国学,书法深受传统文化熏陶。
24、释义:对于功劳和过失,不可有一点模糊不清,功过不明就会使人心灰意懒而不肯上进;对于恩惠和仇恨,不可表现得太鲜明,假如对恩仇太鲜明就容易使人产生疑心而发生背叛。
25、不同之处一是时代背景不同,再一个是兼容并蓄的书法取向的不同。颜真卿更侧重于帖学的继承发展,而傅山是侧重推崇碑学的发扬光大。所以傅山更具有大变革的意味。
26、龚望先生1914年生于天津,又名望宾,字作家,一字大迂,别署迂公,号沙曲散人,别号无漏居士,斋号“四宁草堂”,意取傅山论书句“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27、释义:发觉被人家欺骗不要在言谈举止中表露出来,遭受人家侮辱时也不要怒形于色。这其中会让你感到无穷的妙处,也使人一生受用不尽。
28、与生俱来的使命感,他具有拯救书坛的雄心壮志,勇敢地发出了“四宁四毋”的呐喊:“……赵(孟题)却是用心于王右军者,只缘学问不正,遂流软美一途,心乎之不可欺也。如此,危哉!危哉!尔辈慎之,毫厘千里,何莫非然。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
29、事业文章随身消毁,而精神万古如新;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一日。君子信不当以彼易此也。
30、释义:对于荣耀屈辱无动于衷,心地安宁地欣赏庭院中花开花落;对于升迁得失漠不关心,随意观看天上浮云随风聚散。
31、我们看看第三阶段的《鲜于仲儿墓志》局部,相对森严,但是依旧不失肆意浪漫本质:
32、“心迹双清”,这是老先生在晚年所题,先生书此以“自遣”,实为“自白。。先生一生勇猛精进,严于自律,实践了“双清“。画出了“朗如日月清如水镜”的洁白心迹。
33、1942年,杨振宁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取得物理学士学位后,又于西南联大攻读研究生。在此期间,杨研究的是统计力学,他的导师是王竹溪教授(王竹溪,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热力学统计物理研究开拓者)。杨说:“是王先生把我引进了物理学的这一领域,此后,它便一直是我感兴趣的一门学科。”
34、释义:与其谋划没有把握完成的功业,不如维护已经完成的事业;与其懊悔以前的过失,不如好好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错误。
35、释义:一个人在宁静平淡的环境中,才能发现人生的真正境界;一个人在粗茶淡饭的清贫生活中,才能体会人性的真实面目。
36、释义:即使十句话能说对九句也未必有人称赞你,但是假如你说错了一句话就会接连遭到别人指责;即使十次计谋你有九次成功也未必归功于你,可是其中只要有一次失败,埋怨和责难之声就会纷纷而至。所以君子宁肯保持沉默寡言的态度,也绝不冲动急躁,做事宁可显得笨拙,也绝对不能自作聪明显得高人一等。
37、释义:波浪滔天时,坐在船中的人并不知道害怕,而站在船外的人却吓得胆战心惊;公共场合中有人放肆谩骂在座的人,同席的人并不知道警惕,而站在席外的人却吓得目瞪口呆。所以,有才德的人即使被某件事卷人旋涡中,心智也要超然于物外。
38、“到了拓东路父亲讲了些勉励的话,两人都还镇定。话别后我坐进很拥挤的公共汽车,起先还能从车窗往外看见父亲向我招手,几分钟后他即被拥挤的人群挤到远处去了。车中同去美国的同学很多,谈起话来,我的注意力即转移到飞行路线与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去。
39、 当代哲学家李泽厚评价汉代艺术的古朴文化曾说:
40、释义:年纪大时,体弱多病,都是年轻时不注意爱护身体所招来的病根儿;一个人事业失意以后还会有罪孽缠身,那都是得志时埋下的祸根儿。因此一个有高深修养的人,即使生活在幸福环境里,处在事业巅峰中,也要兢兢业业,戒骄慎言,为今后打下好基础。
41、 傅山(1607-1684)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1)通读、通注诸子,尤其是对道家著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其书法精通篆、隶、正、行、草诸体,“四宁四毋”的书法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此主张出自其跋文《作字示儿孙》:
42、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要善为化诲;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
43、历史上有两次书法突破,一次是颜真卿篆籀书法,他是建立在"二王"基础上一次书体变革性突破。再一次更大的变革就是傅山理论体系。
44、杨振宁在国防科技大学的讲座|图片来源于网络
45、在回忆1945年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赴芝加哥大学就读前与父亲的离别时,杨振宁说:
46、人生福境祸区,皆念想造成,故释氏云:“利欲炽然即是火坑,贪爱沉溺便为苦海;一念清净烈焰成池,一念惊觉船登彼岸。”念头稍异,境界顿珠,可不慎哉。
47、夸逞功业,炫耀文章,皆是靠外物作人。不知心体莹然,本来不失,即无寸功只字,亦自有堂堂正正作人处。
48、释义:施人恩惠要先从淡薄逐渐浓厚。假如先浓厚后淡薄,就容易使人忘怀这种恩惠。树立威信要先从严而逐渐变宽。假如先宽容后严厉,那部属就会怨恨你冷酷无情。
49、释义:对待品德不端的小人,抱以严厉的态度并不困难,困难的是不在内心憎恨他们;对待品德高尚的君子,要做到谦卑恭敬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按照圣贤的道德礼仪与君子共处。
50、但这样的分别恰又是一种延续,正如孩子总在追赶心目中父亲顶天立地的背影,杨振宁的一生都在传承着父亲的“宁拙毋巧,宁朴勿华”。
51、魏碑,上承汉晋,下启唐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尤殊。其笔法浑穆、点画峻厚、意态奇逸、骨法洞达。清康有为曾誉魏碑:血肉丰美,结构天成。举凡墓志、造像、碑版、塔铭、刻经等,其数量之多或以千万计,其结构之奇、气势之强、变化之大是其他书体所不能比拟的。
52、“拙”的基本含义为笨,不灵巧,如笨拙、弄巧成拙;引申含义为谦辞,称自己的,如拙作、拙见。
53、功过不容少混,混则人怀惰隳之心;恩仇不可太明,明则人起携贰之志。
54、波浪兼天,舟中不知惧,而舟外者寒心;猖狂骂坐,席上不知警,而席外者咋舌。故君子虽在事中,心要超事外也。
55、即使是一个小官吏死后亦有人替他撰文刻石,歌功颂德,以期名垂后世,这就是北魏墓志众多的原因。正如《书林藻鉴》所说:"北朝之书,魏为最盛,享国既永,艺业日臻,竽以孝文,好文润色金石,故其时隶楷错变,无体不备。"
56、1942年,杨振宁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取得物理学士学位后,又于西南联大攻读研究生。在此期间,杨研究的是统计力学,他的导师是王竹溪教授(王竹溪,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热力学统计物理研究开拓者)。杨说:“是王先生把我引进了物理学的这一领域,此后,它便一直是我感兴趣的一门学科。”
57、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常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58、——傅山行书《左锦手稿》局部,颇有鲁公《祭侄稿》神韵
59、摘 要:中国书法讲究“宁拙毋巧”的自然朴实的美。本文试从美学和历史的角度赏析中国书法“拙”的美美在何处,以及如何去欣赏这种美。
60、北魏造像记的绝妙之处在于其不可端倪的千变万化。你无法找到这些民间写手与刻工书刻的规律性,他们信手写来、随意刻下,人的真性情也就在这毫无遮蔽的操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北魏的造像记中,我们几乎可以窥见他们无拘无束的浪漫情怀。
61、(5)引自演讲稿《书法艺术的拙与巧》胡崇伟
62、他淡泊名利,对于自己极高的书法造诣看得很淡,说:“古人就没拿写一笔好字当回事,可以说人人都会。试看汉人字迹,由庙堂以至于民间,随便一写,就有他的风格,就有耐人寻味的地方。古人看这事,太普通了,没有什么可贵重的。”对于有人求字,先生极乐意相送,他认为这是赐予自己的机缘。相送之后还常附一声真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