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
2、比喻是比较书面的用语,而打比方则更倾向于口头用语。打比方和比喻的例句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3、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4、类比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就像父母对孩子的赞扬就像阳光照给美丽的花朵一样。”这句它是将两种具有同样特质的放在一起相互进行比较,一种是本体,一种是类体,这样相互比较才会产生类比的效果,它们是具有同质同感的,这是形成类比的前提。
5、(1)关于类比。就推理、论证的严格程度而言,没有绝对正确的类比,只有效力强弱之别。类比中的二者相似性越强、相关的不同点越少,效力越强。如二者虽然在某方面相似,但在相关的其他方面截然不同(比如小狗与孩子在心智与权利方面截然不同),则类比就不够恰当。(打比方和比喻的例子)。
6、 通过今天我们对“比喻”、“比拟”、”类比“和”打比方“进行的对比辨析,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考试答题的过程中更加准确无误!
7、皎洁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8、谎言是一只心灵的蛀虫,将人的心蛀得面目全非;谎言是一个深深的泥潭,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谎言是一个无尽的黑洞,让人坠入罪恶的深渊万劫不复。
9、李医生医术高明,药方还没开,病就好了三分。
10、仿照例句,任选一种事物,写一个句子。例句: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它是孕育智慧的花朵。
11、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12、3 比喻是比较书面的用语,而打比方则更倾向于口头用语。
13、3)月亮慢慢地从江心升起来了,圆圆的、亮晶晶的,好像一个银盘。
14、4)春风像一支彩笔,把整个世界勾勒得更加绚丽多彩。
15、挥汗如雨浩如烟海门庭若市虚怀若谷 轻如鸿毛 震耳欲聋
16、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喻词。
17、 “打比方”是同学们在做题时喜欢使用的一个答案,比较口语化,标准答案中不常见到这种表述方式。
18、类比论证法在表现形式上,有各种不同的情况。被比较的是主体事物,拿来比较的则是客体事物,从数量看,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主体事物只能是一个,而客体事物则不受限制,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如《鱼我所欲也》一文,主体事物是“生与义”的取舍,客体事物只有“鱼与熊掌”取舍,《陋室铭》主体事物是“陋室因主人德馨而不陋”,客体事物则有“山因有仙而名”,“水因有龙而灵”两个,而《察今》却有“荆人涉雍”“刻舟求剑”“投婴于江”三个客体事物。客体事物的来源,可以是生活中的真实事物,也可以是假设的事物;可以是一个包含科学原理的事物,如《晏子使楚》中的因水土不同而橘变为枳;也可以是寓言故事,如《察今》中的三个事例。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主体事物与客体事物之间的相同特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许多个。如《察今》,主体事物“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与它的三个客体事物之间,就只有“主观的做法不适应客观的变化”这一个相同的特点;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主体事物齐王与客体事物邹忌之间,在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对齐王的态度及妻、妾、客对邹忌的态度上,均表现为“私”“畏”“有求”这三个方面的相同特点。相同的特点越多,主体事物就越具有客体事物的性质,越能暴露主体事物的本质。《邹忌讽齐王纳谏》则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
19、水仙花很漂亮,像一位站在小河边,穿着白衣服的仙女.
20、后来对比喻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本名字比较吸引人的书——《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21、阅读说明文时,在把握说明对象和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要理解和分析常用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
22、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3、在某些情况下,打比方又像是一种特殊的类比。用具体的B具备某种特征,证明抽象的A与具备某种特征。到底是打比方还是类比,端看究竟是服务于“解说”还是用于“推理”“论证”。
24、例如“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就是缩小夸张的使用。
25、自私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永远只看得到自己;自私是一块布匹,蒙住了自己的眼睛,看不见别人的痛楚;自私是一层玻璃,看上去透明,却始终隔开了彼此的距离。
26、有的同学会说:“这句话不是比喻句吗?把‘太阳’比作了‘大火球’!”
27、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草破土而出。
28、“一个英雄的成败,往往犹如一道流星般划过天幕。”这是辩论赛中的比喻。用流星划过天幕(B),比喻英雄成败的转瞬即逝(A)。
29、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
30、例①是比喻,例②是类比,例①中用作本体的天空和用作喻体的女郎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且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点,故得以构成比喻关系。
31、经济发展就像骑自行车,太快不行,太慢也不行。这是打比方。
32、①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个段绝细绝轻的白沙巾。(郑振铎《海燕》)
33、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进行强调的一种修辞手法,因此,不需要回答。
34、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也叫“譬喻”“打比方”。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提到,比喻是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直喻)”“暗喻(隐喻)”“借喻”“博喻”等多种类型。
35、《比喻大观》这本书按照文艺篇、情爱篇、人生篇、自然篇、生物篇来分类,于是我就首先分享文艺篇里的文学篇。
36、这句就没有夸张的成分,可改为:这样炎热的夏天,柏油路都被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被晒化了。
37、打比方:指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
38、如: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39、文辞上分为三个成份,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有的辞书又将其构成增释到四个成份,即:本体、喻体、喻词和喻解。基本以3部分为主。
40、怀着极不舒服的心情还是分享了出去,但是不到一分钟迅速删掉。
41、仿照例句,另写一个句子,要求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愿望。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也不是曲身于斗室中的盆景,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山河添上一笔绿色。
42、这一段中,出现的说明方法有很多种。大多数同学会写出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但惟独漏掉了一种说明方法——打比方。“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就是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43、打比方: 叶紫《杨七公公过年》:“上海有着各式各样的谋生方法,打比方说,就是讨铜板吧,凭他这几根雪白的头发,一天三两千(文)是可以稳拿的!”
44、举例子是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
45、3 比喻是比较书面的用语,而打比方则更倾向于口头用语。
46、夜幕像一条无比宽大的毯子,满天的星星像是缀在这毯子上的一颗颗晶莹而闪光的宝石。
47、例如:描述奔跑速度非常快时,说“我以每秒一百米的速度冲进了教室。”,就不合乎日常情理。
48、举例子:巴金《一颗核桃的喜剧》:“除了这种‘恩赐’之外,十多年来流行过的那一整套,今天看起来,都十分可笑,举例子说,早请示、晚汇报,跳忠字舞,剪忠字花,敲锣打鼓半夜游行等等,等等。”
49、拿一个化学式来打比方,比如氯化纳,是一种稳定而必要的化合物。
50、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仍是两种事物,比拟中的甲事物和乙事物则彼此交融,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