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叹号,感情表达直白强烈。应读出一种难以置信的惊叹,语气夸张而上扬。
2、嘉祐元年(1056年),他连写三封《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三状),建议仁宗皇帝立储君,而前后三状没有结果以后,又托范镇在奏事时代为转达,请仁宗有个明确答复。但这一切均未说服仁宗,司马光选择了沉默。
3、师:文中虽然没有将他们的谈话内容表现出来,但是我们吕蒙的才华在文中还是还有体现的,能不能找到?
4、孙权道:“你说军务繁忙,跟我相比谁更忙呢?我自当政以后,挤时间通读了各国的历史和各家的兵书,感到学习受益匪浅。
5、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睛。待:对待,看待。
6、(后来)等到鲁肃来浔阳,跟吕蒙谈论商议(时),(鲁肃)大吃一惊说:“(从)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现指学识尚浅的人)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才华的人)读书人离别了几天,就应该重新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就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并与吕蒙)结为朋友。(随后告别)
7、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8、孙权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尤其当政以后,更是如此。他在戎马倥偬的战争生涯中,坚持攻读《诗》、《书》、《春秋》以及各家的多种兵法,在学习中“自以为大有所益”。
9、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并与蒙结友(侧面描写)。学生根据这一思路再次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0、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11、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2、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1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14、师:好。反问的语气又使气氛带入了一点紧张,你读读看。
15、在工作之余,他大量阅读典籍,写下不少论文,如《机权论》、《才德论》、《廉颇论》、《应侯罢武安君兵》、《项羽诛韩生》、《汉高祖斩丁公》、《甘罗》、《范雎》、《秦坑赵军》等几十篇。
16、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17、孙权一番话,使“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以至后来,鲁肃到陆口去检查军务,问到当前的形势和作战方案时,吕蒙引经据典,对答如流,使鲁肃大吃一惊。
18、(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19、师:这个吕蒙非同一般,关羽失荆州,败走麦城,就是败在这个后生的手里。我们看到读书真的如孙权所说"大有所益"。广泛涉猎后使吕蒙一介武夫如虎添翼。得到东吴第二任大都督的表扬,吕蒙是怎样的心情呢?我们齐读:
20、课本把“当涂掌事”联在一起解释为“掌权管事”,有些人认为不妥,“当涂”与下文的“寻阳”一样,是个地名,位于安徽省东沿,至于“掌事”,跟我们熟悉的“知县”“知府”“知事”一样,是个官职。
21、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22、“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23、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
24、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25、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标点符号和句式的特征,体会孙权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和心理活动,请学生试读。
26、司马光的博学来自多方面,一方面他好学强识,另一方面他的父亲也着意培养。他既诚实聪明,又十分乖巧懂事,深得父亲喜爱。同时,每逢出游或和同僚密友交谈,司马池总好把他带在身边。耳濡目染,使司马光不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见识方面,都“凛然如成人”。好多当时的大臣、名士,都很赏识司马光。尚书张存主动提出将女儿许配给司马光。担任过副宰相的庞籍在司马池死后,把司马光当成自己儿子一样培养、教育。司马池辗转河南、陕西、四川各地为官,始终把司马光带在身边。所以,司马光在十五岁以前就跟随父亲走过好多地方,在这些地方访古探奇,赋诗题壁,领略风土人情,极大地丰富了司马光的社会知识。
27、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文章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即吕蒙和方仲永)方面的不同?
28、孙权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尤其当政以后,更是如此。他在戎马倥偬的战争生涯中,坚持攻读《诗》、《书》、《春秋》以及各家的多种兵法,在学习中“自以为大有所益”。
29、孙权道:“你说军务繁忙,跟我相比谁更忙呢?我自当政以后,挤时间通读了各国的历史和各家的兵书,感到学习受益匪浅。
30、这是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句子,提现了孙权对吕蒙的关心。
31、师:说的非常好!有的史书是用人物的传记来记事的,我们就叫做纪传体,比如《史记》。同学们读一读注释内容。记载了——
32、(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的语气是( )
33、(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34、 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229年称帝。 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今:现在。 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辞:推托。 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但:只,仅。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乃:于是,就。 及:到,等到。 过:经过。 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但:只,仅。 孰若:谁比的上;谁像(我)。孰:谁,若:比得上。 就:从事。 遂:于是,就。 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何:为什么。 吕蒙:东吴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人 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始:开始。 与:和。 论议:谈论,商议。 大:非常,十分。 惊:惊奇。 今:现在。 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复:再。 即:就。 拜:拜见。 待:等待。 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对吕蒙亲昵的称呼;在吴下时的没有文学的阿蒙。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刮目:擦擦眼睛。 更:重新。 阿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邪(yé):语气词,后写作“耶”。
35、③但当涉猎(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
36、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37、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吕蒙的变化给你怎样的启示?
38、而你天资聪慧,坚持学习必有大的收获,为什么要放弃学习呢?孔子说‘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帝在军务繁忙的情况下仍手不释卷,曹操也自称是老而好学。你为什么不自己勉励呢?”
39、就学:指从事学习。就:动词表趋向,从事,进入。
40、师:当然从孙权的角度,从鲁肃他们的角度,从读书的角度,都可以获得启示。作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要善于
41、庆历元年(1041年)十二月,司马池病死在晋州,司马光和兄长司马旦扶着父亲的灵柩回到了故乡夏县。双亲的相继去世,使司马光悲痛万分,他叹息“平生念此心先乱”。但他在居丧期间,把悲哀化作发奋读书作文的动力,以排遣无尽的悲伤和寂寞。在此期间,他读了大量的书,写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章,如《十哲论》、《四豪论》、《贾生论》,对一些古人古事,根据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提出见解。
42、 辞 古义:推脱。(蒙辞以军中多务) 今义:美好的词语。 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及 古义:到,等到。(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以及。 更 古义: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今义:更加。 但 古义:只。(但当涉猎)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博士 古义:当时掌管经学的学官。(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义:学位名称。 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就 古义:从事(文中) 今义:就
43、师: 好。一个惊字体现鲁肃的惊讶,还可以让我们看出吕蒙的变化,今非昔比,三国时,吕蒙先前的粗人,一介武夫今天令东吴第二任大都督鲁肃吃惊,我们来读读鲁肃感到吃惊的话。
44、A.傲慢 B.自豪
45、吕蒙——虎虎有生气,胸怀坦荡,机敏精干,能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使自己得到提高,颇有幽默感。
46、治平元年(1064年),司马光上奏《乞罢陕西义勇札子》,他认为当时在边防组织“义勇”使百姓“骨肉流离,田园荡尽”,给百姓带来无穷苦难,希望朝廷审察利害。特罢此事。当朝廷不予采纳时,他又写第二封札子,并亲自上殿面见英宗,他说:要防边必须从将帅军政着手,一味拉夫凑数,只能是“徒有惊扰,而实无所用”。英宗这次略有所动,并把上殿札子送中书省和枢密院商量,但一经商量,方知此事拟议已久,难以更改。他又连上六疏,并和宰相韩琦进行辩论,韩琦虽然无言以对,但手中有权,司马光也拿他没办法。这次谏言失败后,司马光连上五状,要求降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