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处)宋·欧阳修《苏才翁挽诗二首》其二:“雄心壮志两峥嵘,谁谓中年志不成。”
2、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寸进尺退的意思)。
3、(解释):泛指菜肴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4、(解释):指了解自己的情况,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5、(出自):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6、(出自):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7、有始无终:有开始没有结尾。指做事不做到底。(寸进尺退的意思)。
8、(出自):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9、(解释):固,同“姑”。要想得到,必先给予。
10、(解释):指大道以其自身为原则,自由不受约束。
11、(解释):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无论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
12、(车无退表):兵车无后退的标志。引申为军队决不退却。
13、(出自):第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14、一曝十寒:一天晒太阳,十天寒冷,形容做事情没有恒心没有坚持,最终没有任何结果。意思是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15、(出自):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16、(解释):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
17、(解释):春台,美好的旅游、观光的地方;比喻极好的生活环境。好像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
18、(出自):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9、(出自):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20、(解释):听到了就像没听到一样。形容漠不关心,不在意。
21、(出自):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22、(出处): 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21章:“我早就这样想:与其碌碌无为地混这一生,不如壮烈去死!”
23、(出自):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24、(出自):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5、官场上的人情,不过是最势利的。大家见巡抚不理我,谁还来理我呢,想到这边,极端灰心失望。
26、(出自):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27、(出自):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28、(出自):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9、(解释):虚怀:谦逊的胸怀;若:像;谷:山谷。谦虚的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
30、(寸进尺退):前进一寸,后退一尺。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
31、(出自):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32、(解释):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33、(出自):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34、(1)一曝十寒原意是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出自《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35、(出自):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
36、(出自):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37、(解释):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
38、(出自):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9、(出自):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40、(出自):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1、(解释):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42、(出自):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43、(解释):余食,即剩饭;赘,即多余;行,古多作形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44、(出自):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45、(解释):意为好用兵是不吉利的,即好战非祥事。
46、(出自):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47、(解释):春台:美好的旅游、观光的地方,比喻极好的生活环境。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
48、(出自):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49、(出自):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