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明威与哈德莉离婚,同年与波琳·菲佛结婚。后来,海明威感慨与哈德莉离婚是他一生中最大的罪恶。他爱着菲佛,但他和她在一起并不快乐。
2、店主的真切与丈夫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她在店主这里可以感受到爱与尊重。面对这样的旅店老板,妻子难掩好感,他一个简单的鞠躬,也能给她带来巨大的精神安慰。相反,他的丈夫乔治却总是冷冰冰的。
3、1920年代上半叶,海明威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巴黎,《流动的盛宴》这本书,记录的正是作者当日的这段生活。不过这本书的写作却是在将近四十年以后,换句话说,盛宴的“现场”早已消失,作者和读者都只是在记忆中追寻那段过往岁月,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这些记忆都已在时光的透镜里失焦、变形。所有有关巴黎的记忆都杂糅成一种对于巴黎的共同的历史记忆。(海明威介绍)。
4、《老人与海》在当时的火爆程度,从这样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来。
5、她告诉我,她想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作品,也会发表。以我的水平,在《大西洋月刊》或《星期六晚邮报》上还发表不了作品。她说,我有可能成为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新作家,但首要的一点是,不要再写不适合发表的东西。我没有继续和她争论或辩解,如何处理小说中的对话本来就是我自己的事,而且听她说更有意思。
6、最终,通过勒布的斡旋和帮助,海明威在美国的第一本书,《在我们的时代》进入了利夫莱特出版社的编辑讨论名单。远在大洋彼岸的舍伍德也为这本书出了力,舍伍德是利夫莱特的明星作家,正是他大力说服利夫莱特公司最终决定出版这本书。(海明威介绍)。
7、1920年,海明威迁往安大略省多伦多,居于公寓。居住期间,在《多伦多星报》找到工作的海明威他成为自由作家、记者和海外特派员。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并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
8、1921年重返巴黎,结识美国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诗人庞德等。
9、出于作者认为充分的理由,许多地点、人物、观感和印象在本书中并未提及。它们中有些是秘密,有些则尽人皆知,很多人写到过它们,而且无疑还会继续写到。
10、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老人与海》可谓家喻户晓。下面的动画短片就改编自这部海明威的代表作,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每个镜头都美若梦境,20多分钟的动画将会给你带来100%的震撼。
11、你看到的只是他表现得十分羞涩,这是所有谦虚的作家写出了非常出色的作品后都会流露出的表情。我希望他能尽快讨回原稿,这样我就可以拜读了。司各特告诉我,他从马克斯维尔·博金斯(美国斯克里布纳出版社编辑)那里得知,那本书卖得不好,但是得到了很好的评论。
12、⑧女士下了楼,路过旅店办公室时,店主便立起身来向她鞠躬施礼。只见他是一位高个头的老者,他的桌子放置在屋内的最里端。
13、尽管身在祖国,他们感觉无处而去。他们与父母推崇的生活方式相距甚远,与昂格鲁-撒克逊悠久文学传统也失掉了同步呼吸。一战中服役于法军运输队的马尔科姆·考利感慨,“战争让我们在精神失了根。童年之乡已不存在,但又不属于任何其他地方。”
14、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15、尽管“一战”后美国对欧洲已经取得经济上的优势,并开始向全世界输出爵士乐队、金融专家、好莱坞电影和政治见解等大众消费品。但在最精英的文学艺术领域,美国知识分子依然如同五十年前的俄国前辈般,匍匐在欧洲辉煌历史的脚边,无法洗刷地自卑。
16、最初收到这样的提议,我是拒绝的,因为要完成一次文学名著的翻译,对于我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2018年春节,我在纽约托人买到了2009年由纽约斯克里布纳出版社(Scribner’s,又名查理·斯克里布纳之子出版社)再版的《流动的盛宴》(修复版)。1964年,斯克里布纳出版社出版了第一版的《流动的盛宴》一书。
17、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18、当一位作家略去他所不知道的东西时,它们在作品中象漏洞似的显示出来。
19、“你完全正常,”我说,“你没问题,一点问题都没有。”
20、在当时,像海明威这样有抱负的年轻作者去巴黎寻求发展是潮流。日后被称为“20世纪最权威的批评家之一”的马尔科姆·考利也是旅法大军的一员,他回忆那时的社会氛围,“在战后,几乎到处可以听到美国的智力生活比不上欧洲的论调”。
21、一旦写作变成你的主要的毛病和极大的快乐,那么只有死亡才能止住它。
22、海明威不顾父亲的反对,辞掉记者一职,奔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意大利军队中担任救护车司机。
23、没有什么比通过阅读一本,评论该作者的普及类读物更为方便讨巧的方式了。这里推荐《整个巴黎属于我》。
24、而对于“作家海明威”,战争的更大影响在于赋予他一笔自带严肃性的写作资源。海明威的多部长篇小说都以战争为主题。他曾对作家菲茨杰拉德说,战争是所有写作主题中最有价值的。
25、我同情所有不想上床睡觉的人。同情所有夜里要有亮光的人。
26、海明威和菲佛的儿子帕特里克·海明威出生后,他们定居在佛罗里达的基韦斯特。在此期间,海明威完成了《永别了,武器》,确保了他在文坛的地位。
27、新京报:著名的标签“迷惘的一代”,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被她说出口的?
28、这只猫的命运使她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她关心它、爱护它,想要得到它。其实隐喻的是她自己希望被保护、被关心。文中反复提及“想要”,其实是说明妻子急切的渴望,是女性对物质的欲望和新时代女性对自我意识的追求。
29、海明威:我总会写到完成当天的定量,并且知道下一步该如何推进时才停笔。这样就能保证第二天可以继续写下去。但有时候,当我刚开始写一篇小说却不知道如何推进时,我就坐在炉火前,挤着柑橘皮,看橘皮的汁液滴在炉火旁边,蹿起一股蓝色的小火苗,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我会站在窗前,一边望着巴黎千家万户的屋顶一边想:“别着急,你之前一直在写,现在也照样能写。只要写出一个真实的句子,写出一个你所知道的最真实的句子,然后从那里写下去。”
30、安德森的回礼是一封私人信件,他把海明威介绍给了巴黎最有威望的人物。
31、海明威:他给我讲了作家、出版商、代理人、评论家,还有乔治·霍内斯·洛里默(《星期六晚报》编辑)的事,以及作为一个成功作家会招致的流言蜚语和面对的经济情况。
32、⑪店主在昏暗的办公室里,站在桌子的后面。女士喜欢这个店主。她喜欢他接受任何怨言时那种严肃的风度;她喜欢他的服务礼节;她喜欢他那种良好的职业自豪感;她喜欢他那久经沧桑的脸庞和大手。(对于女士对待店主的态度连用了六个“喜欢”,他是作为丈夫乔治的对照而存在的。老人的起身鞠躬与乔治的卧床不动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与女主人素不相识但主动热情,后者虽说为人夫却冷如冰霜。另外,老人不卑不亢,不失优雅和尊严,同时又热爱自己平凡的工作,乐于为他人服务,对生活充满信心,而所有这些品质在乔治身上已经荡然无存。)
33、2019年7月13日-8月3日(21天)(即将满员)
34、相爱的人不该争吵。因为他们只有两人,与他们作对的是整个世界。他们一发生隔膜,世界就会将其征服。
35、《太阳照常升起》很快唤起了战后一代的共同情感,美国的年轻人中间掀起了模仿小说人物说话的风潮。他们中很多人都像海明威一样,响应1917年美国宣布参战的号召,奔赴欧洲。他们被一样抽象的正义情感驱动,一样从纽约码头登上去法国的轮船,一样地加入美军救护队或法军运输队,一样地在救护车或军用卡车上学会怎么用结结巴巴的外语跟外国护士谈恋爱。
36、我怀疑他是否对每个人都说这些话。但我想不会,因为我注意到他说话时一直在冒汗。
37、海明威娶了他第一任妻子伊丽莎白·哈德利·理查德森,那是在密歇根霍顿港(HortonBay)的一场乡村小婚礼,这个镇子是海明威小时候消夏的地方。教堂位于镇上的百货店隔壁。婚后5年,他们的唯一经济来源是哈德莉的信托基金。
38、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奥克帕克。
39、20世纪40年代,海明威在写作方面进入低谷。1950年发表的小说《过河入林》被批评和嘲讽,是一部在当时看来失败的作品。
40、海明威:当你已经不再当记者,也还没有写出一篇在美国有人愿意付钱的作品,你跟家里人谎称要和别人在外面吃午饭,那么最好的去处就是卢森堡公园。因为从天文台广场到沃日拉尔大街的一路上,你不会看到,也不会闻到任何吃的东西。在卢森堡公园,你总能走进卢森堡博物馆,当你腹内空空、饥肠辘辘时,所有画都会变得更为清晰,更为赏心悦目。
41、高中毕业,海明威不想读大学,选择到美国《堪城星报》(TheKansasCityStar)当记者。记者经历为海明威积累了许多写作经验,这些经验后来对他精简的文字风格产生了影响。他曾经说过:“报纸工作不会伤害年轻作家,如果他能及时摆脱它,可能会对他有所帮助。”
42、受到威胁的清教徒不愿坐以待毙,1920年通过的禁酒法案正是绝地反击。然而实际效果惨然,禁酒期间私酒泛滥。1925年,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甫一推出就持续热销,书中大书特书盖茨比在纽约岛上夜夜笙歌、举办穷奢极欲的晚会,新贵盖茨比的财富来路在小说后半部被揭晓——走私酒水发财,无异于年轻一代为清教道德唱的一曲挽歌。
43、⑭女仆给她撑着伞,沿着那条碎石小路来到窗户下。桌子还在,在雨中洗刷得特别绿,但猫不见了。她顿然大失所望,女仆眼看着她。
44、 《老人与海》故事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风烛残年的老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而是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
45、文学界呼唤的是斯特拉文斯基:光有新主题还不够,还要有一整套全新的风格和语调,完完全全地属于20世纪。这正是海明威的机会。他从斯泰因、庞德那里聆听的教诲,他从事记者养成的简洁笔法,他长久揣摩塞尚质朴、厚重的笔触的心得,这些最终凝练成独特冰山体风格,发挥在他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