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在玩弄骗人的障眼法,然而,这却像太阳每天早晨都要从东方升起一样真实。
2、《论自然》中所探讨的另一问题是自然与美,或者自然与语言。不同于历史上的其他哲学家及文学家,爱默生并没有就美学专门写一篇论文,而是在《论自然》中插有《论美》一节。在这一节中,爱默生将美的形式分为三类:自然的形态之美、精神之美及智慧之美。
3、田野与丛树所引起的欢愉,暗示着人与植物之间的一种神秘联系。它们说明我不是孤身一人,也不是不被理睬。它们在向我点头,我也向它们致意。在暴风雨中摇摆的树枝,对我既是生疏的,又是熟悉的。它令我十分吃惊,但又不是完全陌生的东西。它的效果就好比是在我自以为是、沾沾自喜时,突然被一种更崇高的思绪或更美好的感情所征服。
4、人是从本性出发,必然要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在正常的社会条件下,个人在追求自己利益时努力促进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因为正是维护公正,平等社会和他人,才是增进个人利益的必要条件。
5、另外,自立学说使爱默生的思想理论通向实践。爱默生超验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主张以自然为师,它呼吁人们将自然视为一门能给人以道德和审美启示的老师来看待。(爱默生论自然)。
6、⊙文章部分内容转自网络,涉及到版权问题请发E-mail:service@szwenxue.com我们将会删除,谢谢!
7、目前,自然文学仍处于一种发展状态,各种新的名称也不断出现。除了自然文学之外,又出现了环境文学(Environmental Literature)和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但它们的宗旨和主题大致相同,同属一个思想创新领域。当然,对自然文学是否已进入文学主流的问题,批评界仍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文学已经有了它一脉相承的辉煌历史、富有活力的现在与充满希望的未来。
8、这也是一部爱默生在研习大自然中解读大自然的著作。从现代的眼光来看,《论自然》所关注的是自然与心灵、自然与文化及自然与美学的问题。也就是说,是用人的灵性来解读大自然。在西方文明的传统中,人们总是倾向于把精神与物质、自我与环境、人与自然分隔开来,区别对待。爱默生则大胆地与传统的清教决裂,冲破了长期以来隔离自然与文化、世界与精神的栅栏,他在《论自然》中公开宣称:“自然是精神之象征。”
9、 上文提到了自然与人的成熟童稚的关系,俗世生活不仅会使一个人在生理年龄上有所增长,亦会使其心灵渐硬渐老,而后离自然真谛愈加遥远。但在丛林之中,人永远是孩子,永远青春,无关生理年龄。爱默生将这些“丛林”称为“上帝掌管的庄园”,一切都被神圣的礼仪与秩序统治而在上帝的庄园里,人类不过是客人,但却是长期的、融入的客人,乐在其中,不感厌烦。人祸是自然不可弥补的,但自然能够帮助人减少犯错。理智与信仰一早根植在人们的灵魂之中,然而俗世生活将它们与人剥离,散落不见。爱默生沿用了柯勒律治和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划分,将“我”分为理性和知性的,其中理性部分则是负责追问人的意识之中什么的是超验的,它包括了上帝、道德、自由等抽象概念,指向了某种确证或同一在丛林之中——准确说来,应该是自然之中,人重新寻回了理智与信仰。这样的哲学设定无疑是对其超验主义学说的一种承扬。
10、投稿邮箱:wenyibaoczy@1com
11、风度的第一个用处是十分低级的,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它不过是一些较为次要的品行,但我们决不应该因此而忽视它,因为,恰恰又是它,是文明的开端——我的意思是说,它使我们能够相互容忍,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12、我的书应当散发着松柏的芳香,回响着昆虫的嗡鸣。
13、风度对人们的那种文雅的支配作用每天都在得到证明,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曾经莽撞的人不再莽撞。
14、在爱默生去世一百多年之后的今天,当我们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这位昔日“康科德的圣人”时,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代表了当时美国精神的一位思想家,一位美国知识界华盛顿式的领袖人物,而且是一位美国自然文学的先驱。
15、 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是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最杰出的代言人。美国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代表作品《论自然》,《美国学者》。
16、颇有意思的是,一般读者心目中的西部诗人可能有着狂放不羁的性格特征,然而真正走近西部时,你会发现这并非西部诗人的真实样貌。西部诗人十有六七是内敛的、安静的,甚至保留着一种“古老的羞涩”,我所熟知的诗人昌耀、阿信、杨廷成和阿甲尤其如此。诗人肖黛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对昌耀的某些生活细节有过真实的描摹:“他羞涩的、木讷的、谨慎的、有点结巴地说:有钱的、有能耐的、有住处的……就是活得潇洒的那一种”(肖黛《诗人残泪如血》)。仅此一句,便将真实的昌耀推到了读者面前。再读作品《斯人》,我们又能从精神和诗艺的双重层面看到昌耀笔下沉静而又开阔的西部诗风:“静极——谁的叹嘘?//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显然,“斯人”是昌耀的自我写照,“无语独坐”的姿态也可以看作是西部诗人们静水深流的精神脉象。
1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18、爱默生,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国前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文学上的贡献主要在散文和诗歌上。代表作有《论自然》等。
19、全新增订版,新增作者近年研究成果,彩色插图,跟随近二十位自然文学经典大师,让宁静赋予心灵深沉的幸福,重获与自然初遇的感动!
20、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年5月25日-1882年4月27日),生于美国波士顿。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
21、自然对人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训诫,自然时刻都在向人进行着道德说教。人应该时刻向“自然”这位老师学习,领悟其中蕴藏的道德法则和精神法则。爱默生超验主义自然观在当时更新了美国人的自然观,提高了自然的地位,对十九世纪美国工业化有着警示作用,并且推动了当时的美国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化独立运动。
22、1962年雷切尔·卡森出版了《寂静的春天》,描述了滥用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所造成的威胁,从而促使第一个地球日的建立。爱德华·艾比的《大漠孤行》,以犹他州的沙漠为背景,传达出躁动不安的现代人对宁静的追求以及他对荒野与现代文明的思索;安妮·迪拉德的《汀克溪的朝圣者》,记述了作者在弗吉尼亚州蓝山的汀克溪畔对自然的朝圣和对传统的反思;巴里·洛佩斯的《北极梦》,描述了他在北极的探险经历,以及人类所需要的外在和内在的两种风景;特丽·T.威廉斯的《心灵的慰藉》,表现因20世纪50年代美国核试验影响而身患乳腺癌的一家三代女性,在盐湖边所寻求的精神慰藉;斯科特·R.桑德斯的《立足脚下》,则提出自然文学一个普遍存在的主旨:怎样在动荡不安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
23、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法国达尔文《昆虫记》
24、人都是自私的动物,这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重要的是人们如何认识利用自私,而不是逆性而为的劣根自私,无视一切而极端自私自利主义。爱默生说:每一个聪明人都是自私的,自私永远存在的,真正的聪明人不会只自己获利,不准别人获利。大家都不能自私,大家都不能获,其结果是出现逆性自私的动机,造成隐蔽不择手的极端自私,危害社会,就拿破仑所说的一样:世界有两根杠杆可以驱使人们行动:利益和恐惧:。
25、第二类是子夜沉思,其思想抽象而落落寡合,其目光关注的是远方夜空中那微笑着的永恒真理;
26、再度省视自然,其除了带来有价值的物用、满足人们种种感官欲望与神性追求,它本身也是一种“造化的完美”何山石(2015)认为,造化即自然,自然就是一种既定的预设,一种人无法改变的秩序,人应该彻底臣服于自然的完美,这无形之中颠覆了生态美学所张扬的人与自然平等的观念,将以前的“人类中心主义”置换成“自然中心主义”。(15)然而爱默生又道:“自然之美并非至高无上的,它仅仅是内在、永恒之美的前导,本身并非完满十足的善,故而不能作为大自然根本原因的最终或最高体现。”(16)然而,大自然以其之美依旧满足了人类“一个崇高需求,即爱美之心”上文既已讨论过人眼对自然的塑造力量,为了更好地探讨人与自然之美的关系,爱默生将美的各个部分分别作为三个层次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