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10年6月1日,他们离开了英国。那几天,盎格鲁——撒克逊岛国阳光灿烂,芳草如茵,鲜花烂漫。温暖明媚的太阳高挂在晴朗无雾的世界上空。海岸线渐渐消失的时候,他们异常激动,深知此次告别温暖,告别太阳,一去经年,有些人或许将永不返回。但是,船头飘扬着英国国旗,想到这一世界的标志也一起前往被征服的地球上唯一尚无主人的地带,他们心中深感安慰。(茨威格伟大的悲剧)。
2、生(齐读):作者在创作时,参考了大量的原始文件资料,力求真实、细致地再现历史;同时,在叙述和描写中,又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3、颁奖词:集伟大与悲剧于一身,在面临胜利只有一步之遥时,他失败了,这一次失败让他跌倒再也爬不起来,但他始终坚持,在生命的尽头与命运做着殊死抗争。
4、示例:仅仅有“山永远在”这样的信念,是远远不够的。人生要有目标,要有一个奋斗方向,要不懈地去奋斗,争取实现梦想。“山永远在”意味着还有登攀;没有这句话,也就等于说放弃、终止,也就不会再有奋斗、争取了。
5、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2013年6月第10次印刷中选入了课文(第二十六课)《全神贯注》,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选入(第七课)《列夫·托尔斯泰》,七年级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茨威格伟大的悲剧)。
6、不矛盾。这里不敢劝阻,并非胆怯,而是因为令人绝望的无助和无奈。面对漫天的暴风雪,所有人都自身难保,对奥茨也爱莫能助。奥茨选择英雄式的死亡,大家只能理解、尊重他的选择。
7、结合第④段思考,为什么说“回来的路程危险增加了十倍”?
8、1902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维也纳《新自由报》刊出了第一篇小说《出游》,取材于《圣经》。
9、《伟大的悲剧》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而作。
10、当初,他们一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就有超人的力量。而现在,他们仅仅是为了使自己的皮肤不受损伤、为了自己终将死去的肉体的生存、为了没有任何光彩的回家而斗争。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
11、1 失败之悲:斯科特比阿蒙森迟一个月到达南极点
12、 伟大的悲剧中“伟大”和“悲剧”矛盾吗?
13、(解析:“语无伦次”指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用在工作方面不合适。)
14、他的最后一封信是写给英国的,这是他所有的信件中最美的一封。他觉得有必要为他在这场事关英国荣誉的斗争中并非由于自己的过失而招致的失败辩解。他一一列举和他作对的种种偶然事件,以濒死者惊人的激情大声疾呼,吁请所有英国人切勿抛弃他的亲属。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所想的远不只是他个人的命运。他最后的话不是谈他自己的死,而是关于他人的生活:“恳请你们千万照顾我们的亲人!”后面都是空白的信纸。
15、他以最忠诚的友谊给和他共患难、一同遇难的朋友的妻子和母亲写信,为死难者的英雄气概作证。他自己已是一个行将死去的人,还以超乎常人的坚强意志安慰他的伙伴的遗属,说这样的时刻是伟大的,这样死去是值得纪念的。
16、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
17、抓住细微的痕迹。事物总是在细微的痕迹上显出同中有异来。历尽艰险到达极点,等待斯科特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文本对国旗和信件的细微描写,体现出斯科特强烈的爱心、对祖国民族、对事业的一片挚爱之情。
18、斯科特与阿蒙森分别带领着两支队伍,他们展开了激烈的“南极第一人”之争。朱晓群老师为我们讲述了斯科特、阿蒙森、沙克尔顿三位探险领导人的做法,并问道:“如果让你们去选择,你们会愿意跟着哪一位去探险?”
19、回来的路程危险增加了十倍,在前往极点的途中只要遵循罗盘的指引,而现在他们还必须顺着自己原来的足迹走去,在几个星期的行程中必须小心翼翼,绝对不能偏离自己原来的脚印,以免错过事先设置的贮藏点在那里储存着他们的食物、衣服和凝聚着热量的几加仑煤油。但是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每走一步都忧心忡忡,因为一旦偏离方向,错过了贮藏点,无异于直接走向死亡。况且他们体内已缺乏那种初来时的充沛精力,因为那时候丰富的营养所含有的化学能和南极之家的温暖营房都给他们带来了力量。
20、一次小小的成功不算什么,细细感受母亲的话也不无道理,也许这只是一个小小的鼓励,因为成长的道路还太长,实现我的梦想只有在我一步步的努力下,才会不再遥远。
21、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是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这一场悲剧的,对英雄的赞叹溢于言表,有时作者直接站出来议论: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
22、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23、(3)黄文华.茨威格的生活与创作(J).译林,1982(2):264-2
24、埃德加·埃文斯(EdgarEvans,1876年3月7日—1912年2月17日),英国海军军士、探险家,曾与亨利·鲍尔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和劳伦斯·奥茨到达南极极点,最后他在由南极极点回程时因摔跤而受伤,痛苦不堪而发疯,最后死于体力不支。
25、因为,他们活了一辈子,这座对他们来讲充满神圣意义的安第斯山,却从来没有去接触,去实地感受过,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于是,就有了这次行程。盲人们每三个人结成一组,一个仍残存些许视力的盲人走在前面,两个全盲的在后边,他们三人通过手里握着的长木棒,联结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脚和手,实实在在地感觉这座大山。
26、现在只有四个人继续走路了,但灾难又降临到头上。下一个贮藏点带来的是新的痛苦和失望。储存在这里的煤油太少了,他们必须精打细算地使用这最为必需的用品燃料,他们必须尽量节省热能,而热能恰恰是他们防御严寒的惟一武器。冰冷的黑夜,周围是呼啸不停的暴风雪,他们胆怯地睁着眼睛不能入睡,他们几乎再也没有力气把毡鞋的底翻过来。但他们必须继续拖着身子往前走,他们中间的奥茨已经在用冻掉了脚趾的脚板行走。风刮得比任何时候都厉害。3月2日,他们到了下一个贮藏点,但再次使他们感到可怕的绝望:那里储存的燃料又是非常之少。
27、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28、在人的全部生命途程中,除先知先觉的大智慧者外,都类似这些盲人在安第斯山的登攀,目标虽然明确,是那天穹里晶莹剔透的积雪笼罩着的最高峰,像琼楼玉宇一样,茫茫然,杳杳然,吸引着你的目光。但是,一步一步走到那里的途程,是平坦,还是崎岖;是幸运,还是灾难;是障碍重重,还是一路顺风;是迷失方向,还是峰回路转。所有这些突如其来、措手不及、随时发生、无法预防的事故、变化,都有很大的不可知性。因为,这个世界上能够完全把握自己未来的强者,几乎是不存在的。所以,仅仅有“山永远在”这样的信念,是远远不够的。
29、“拽”把心情拟人化了,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探险队员迫不及待冲击终点的激动心情。
30、当斯科特一行达到南极点时,他们发现阿蒙森已经提前一个月到达这里,作者写道:
31、阿蒙森队和斯科特队都准备征服南极点,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斯科特队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科考目的地,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归途中不幸遇难。
32、1月27日,星期六上午我们是在暴风雪肆虐的雪沟里穿行。该死的雪拱起一道道的波浪,看上去就像一起伏汹涌的大海。威尔逊和我穿着滑雪板在前边开路,其余的人步行。寻找路径是一件巨异常的工作……我们的睡袋湿了,尽管湿得不算太快,但的的确确是在越来越湿。我渐渐感到越来越饿,如果再吃些东西,尤其是午饭再多吃一点儿,那将会很有好处。要尽快赶到下一个补给站,我们就得再稍微走快一些。下一个补给站离我们不到60英里,我还有整整一星期的粮食。但是不到补给站,就别指望真正地饱餐一顿。要走很长的路,然而,这段路程又无比艰辛……
33、结合文段思考,“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作者同意这种说法吗?
34、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35、写奥茨走向死亡,其他人不敢劝阻,这和上文他们表现出来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否矛盾?为什么?
36、鲁迅先生对悲剧有一句经典的概括: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37、这个问题文中也没有答案。《斯科特日记》里也一直说“如果那里的油料也短缺的话,那可真是太糟糕了”“如果油料继续缺乏下去,我们的希望就很渺茫了”,可见斯科特也只是知道“油料短缺”的事实,而没有掌握为什么煤油会越来越少。在他生命最后一刻写下的绝命书里,他说:“是情况发生了逆转,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怨天尤人,只有顺从天命”,这里的“情况发生了逆转”不仅是罕见的暴风雪天气,更重要的是油料的神秘短缺。或许,在当时的条件下,人们都无法探究油料短缺的内在原因。
38、师:同学们想一想:刚才你们读的这些细节,茨威格先生看到了吗?他并没有参与到这次南极探险,这些细节他肯定是看不到的。请问他又是怎么写出来的?你来说。
39、生23:我觉得他还是胡编乱造。(学生们大笑)
40、文章通过对英国探险队斯科特队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描写,歌颂了他们既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颂扬了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41、1912年1月18日,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继挪威人阿蒙森之后终于到达了南极极点。但他们还是迟到了,此时挪威人已经凯旋而归。在返回的途中,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寒冷天气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之后,全体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斯蒂芬·茨威格于1927年依据斯科特探险队遗研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日记遗书等创作了《伟大的悲剧》。
42、B.威尔逊(xùn) 贮(zhù)藏 怏怏(yàng)不乐 广阔无垠(yín)
43、“千万年来”“太古以来”“一个月内”三个表示 时间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44、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45、三赴大化抒情谊,卅载春秋写情怀——大高30年校庆活动纪实
46、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47、1911年底,挪威科考队和英国科考队,在南极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比赛。《伟大的悲剧》是作者依据斯科特探险队遗研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日记遗书等创作的。
48、当斯科特一行到达南极点时,发现挪威人阿蒙森已经提前一个月来到这里了。那么作者茨威格为什么不为阿蒙森做传,而是选择了为第二个到达的斯科特写传记?
49、《伟大的悲剧》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造的一篇传记。该传记节选自1927年出版的历史特写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一篇名为《夺取南极的斗争》的文章。
50、师:请坐。来,这位同学,听了前面两位同学的观点,你支持哪一位?
51、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引用斯科特日记里的内容,表现了斯科特因没有战胜阿蒙森而极度失望、无奈和痛苦的心情,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
52、借鉴小说的叙事方式和叙事语言,不仅成功地塑造了斯科特等的英雄形象,而且强烈地表现了作家主体的丰富感情、深刻思想和高尚人格。而作家的这种人格形象,又自然地渗透在整个文本的叙述之中。
53、为了纪念举队登上南极极点的两个勇士,斯科特虽然归途死亡,但精神永存。
54、“爱祖国,战疫情——春天的颂歌”线上大型朗诵会
55、④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56、这些直截了当的议论,是作者行文时实在无法压制自己感情的表现,使人想起报告文学的表达手法。
57、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
58、第二部分(4—13):写斯科特等人陆续死亡的过程。
59、然而,人的勇气终于渐渐地被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所销蚀。这里的自然界是冷酷无情的,千万年来积聚的力量能使它像精灵似的召唤来寒冷、冰冻、飞雪、风暴使用这一切足以毁灭人的法术来对付这五个鲁莽大胆的勇敢者。他们的脚早已冻烂。食物的定量愈来愈少,一天只能吃一顿热餐,由于热量不够,他们的身体已变得非常虚弱。一天,伙伴们可怕地发觉,他们中间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他站在一边不走了,嘴里念念有词,不停地抱怨着他们所受的种种苦难有的是真的,有的是他的幻觉。从他语无伦次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对他怎么办?把他抛弃在这没有生命的冰原上?不。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毫不迟疑地迅速赶到下一个贮藏点,要不然……从日记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么办。2月17日夜里1点钟,这位不幸的英国海军军士死去了。那一天他们刚刚走到“屠宰场营地”,重新找到了上个月屠宰的矮种马,第一次吃上比较丰盛的一餐。
60、 死亡之悲:埃文斯精神失常,末了奥茨独自向死神走去;三个人毫无怨言地在帐篷里等待死亡;第11段写道:“三个人在小小的帐篷里……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第13段写道:“斯科特……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第10段中说:“奥茨突然站起身来……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61、《伟大的悲剧》故事发展脉络清晰,重要情节十分突出。作者舍弃了许多外在的材料,把他的笔触始终定格在人物的内在层面上去展开。
62、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全册教学设计(可下载Word文档打印)
63、研究南极探险史的科学家指出阿蒙森的胜利和斯科特的失败并非在于两者的计划周密与否而在于前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制订计划后者则凭推理设想来制订计划。阿蒙森断定人的体力和西伯利亚矮种马都无法抗御南极的严寒惟有北极的爱斯基摩狗才能在极圈拉着雪橇前进于是他用了20条膘肥体壮的狗胜利完成了去南极点的往返路程。而斯科特则主要用西伯利亚矮种马和少量的爱斯基摩狗结果狗跑掉了矮种马冻死使这支队伍过早地接受了严峻的挑战──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们只能靠人拉雪橇前进。这样前进的速度就大打折扣遭受灭顶之灾也就成为必然了。但作者茨威格却对这些科学问题忽略不计而是饱含感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奋。
64、岁暮逢春惜聚短,星火燎原知路长——湛江市乡村学校语文教师诵读能力提升培训班第三天活动纪实
65、 冒险精神伟大:鲁迅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一个勇敢的人。
66、师:你就从他(后面一位)的话语当中提出两个关键词。你觉得茨威格先生是怎么写出这些细节来的呢?
67、我们的节日·中秋·湛江朗诵艺术沙龙102期活动纪实
68、“千万年来”“太古以来”与“一个月内”形成对比,写出阿蒙森和斯科特两支探险队惊人的壮举。“一个月内”也表示斯科特一行晚了一个月,为下文的悲剧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