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做合一”,强调学做结合。“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本质论及核心,“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范围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2、(2)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3、“教学做合一”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不能成为教,学也不能成为学。
4、但是,当社会发展到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或信息化更高的未来社会,学校教育会受到来自海量信息和网络的巨大冲击。传统的教育体系正在或面临重大变革,很多高校的网络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剧增,“远程教学”技术走进传统大学的校门,使学校里以往的热门课程,都可以通过网络授课,让很多人可以坐在家里面对着电脑自主学习,一个人的教育、学业发展以及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不再取决于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接触。知识的传播无处不在,教育方式必将也正在走向多样化、多元化。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正适合这样的大环境。当杜威的教育生活思想坚守在学校教育的阵地上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却可以引领我们应对信息化时代教育方式的多元复杂。
5、“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传统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孤陋寡闻,而以社会为学校,使得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社会即学校”,还可以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同样也值得肯定。
6、“教育即生活”的命题有两方面内涵:一是学校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特别是儿童生活,是儿童在活动中,在学校生活中得到满足和乐趣。二是通过教育创造一种高于现实生活的更加美好的生活,使社会生活更加完善,美好。杜威所倡导的就是要使学校生活成为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点,从而使教育既合乎儿童需要亦合乎社会需要,有益于儿童发展和社会改造。
7、“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8、除了对自然界的生命要保护、热爱,对于他人的生命也要如此。陶行知认为,中国人生命的无谓耗费,主要是因为社会中爱的匮乏和对生命的轻贱——“路边饿得半死的孩子没有人过问。……童养媳偷了一块糖吃,要被婆婆逼得上吊。做徒弟好比是做奴隶,连夜壶也要给师傅倒,倒得不干净,一烟袋打得脑袋开花。……中国没有废掉的东西,如果有,只是人的生命!”可是他也并不因此觉得中国社会中完全没有爱。他认为“一个孩子出天花,他的妈妈抱他在怀里七天七夜,毕竟因为卓绝的坚忍与慈爱,她是救了他的小命。在这无废物而有废命的社会里,这伟大的母爱是同时存在着。如果有一线的希望,她是愿意为她的小孩的生命而奋斗,甚而至于牺牲自己的生命,也是甘心情愿的”。这种对待所谓“外人”的残忍与冷酷,对待所谓“自己人”的仁慈与热爱,反映了国人的爱是自私的,也映照了社会文化中对待生命的不平等和博爱精神的匮乏。这种扭曲的生命观不仅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也是对人本身的异化。对生命的这种遭遇,陶行知痛心疾首。他放弃每月500大洋的教授职位,以“爱满天下”为自己的教育信条,住牛棚、穿草鞋,创立乡村师范,就是为教育“中华民族中最多数而最不幸之农人”。可以说,用博爱的精神平等地对待生命,是陶行知一生的信条和实践思想,贯穿他生命教育的始终。
9、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教育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之武器。”说明了教育对社会政治改造的作用,而他本人一生从事教育,就是在培养能够承担改造社会重任的人。教育不仅改造着社会生活,也改造着每个个人的生活,“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简述陶行知的主要观点)。
10、*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
11、墨子极其反对音乐,甚至有一次出行时,听说车是在向朝歌方向走,立马掉头。他认为音乐虽然动听,但是会影响农民耕种,妇女纺织,大臣处理政务,上不合圣王行事的原则,下不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反对。
12、学习与研究陶行知的生命教育思想,就不得不对其出身和精神世界有基本的了解。陶行知不仅学贯中西,而且具有崇高的人格精神。历史学家翦伯赞曾这样评价:“他有儒家的风度,墨家的慈爱,基督耶稣的精神,法家的严肃。他是自古以来哲人的合体。”陶行知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06年进入教会学校崇一学堂读书,1911年成为金陵大学中文科首届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了中华传统文化。同时,金陵大学宽松的学术环境和中西文化互补氛围也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再加上贫寒的家境和身世,陶行知非常容易地接受了慈悲为怀的宗教教义。据他自己回忆,“因得包文博士、汉克博士指导,复因詹克教授讲授‘基督教义之社会意义’的影响,1913年,余成为一基督信徒”。
13、生命教育是“生”的教育,也是“活”的教育,与传统旧社会的“死教育”相比,生命教育是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解放生命,使受到束缚的生命得以解放,使僵死的生命获得重生。
14、教学做合一这个理论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那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想做得好,就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
15、解析:题干描述的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答案选A。
16、杨贤江(1895~1931),字英父(英甫),又名李浩吾,浙江余姚人。他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和青年教育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创立中国无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17、要提高生命质量,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高质量的生命状态。陶行知认为,要做一个“真人”,要做一个思想独立、行动自由的人,这才符合国民的要求,也是高质量的生命状态。“要做个真正的国民,第一就要有国家的思想。没有思想的行动,叫做盲动;没有思想只管闷起头来跟人跑,叫做盲从。”
18、他号召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化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继续不断地前进,我们必得参加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否则,再过几年又要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了。”
19、陶行知与杜威生活教育思想对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20、*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21、其次,“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陶行知批评传统教育历来把读书、听讲当成“知之始”,并以之为知识的唯一来源,习之既久,学生就“不肯行、不敢行、终于不能行,也就一无所知”。他认为,行(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
22、*失败是成功之母。单有母亲不能生子。成功之父为谁?“奋斗是成功之父”。
23、第一线|王志刚:班主任应如何开发学校晨会课程?
24、杜威教育生活思想的关注点虽然在个体上,但具体施力点则在国家的整个教育体系上。当时,美国公众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与个体教育息息相关的是整个国家的教育系统。所以杜威的侧重点放在国家教育体系的改良上,通过社会整体教育观念的引导和教育体系的改革,把学校构筑成一个雏形社会,把生活中的许多内容经典化,浓缩成若干课程,以便于教育人士更好地实施教育。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具体施力点在个体上。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属于小众教育,而新思想运动产生的新教育各行其是、尚未形成体系。所以,陶行知自然侧重于受教育的个体,他只能通过吸引尽可能多的个体来实施他的教育。他认为:“改造了个人便改造了社会。”只有使广大的受教育者自己具备这种教育理念,教育才能走进人民大众,教育才能改造生活、改造社会,实现富民强国。同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这种大教育观更适合个体教育。个体受教育的灵活性正跟生活与社会的广博性相适应。总的说来,杜威教育生活思想是对整体的教育体系的改革,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对个体教育观念的改变。
25、陶行知“四颗糖”处理打架事件的故事(案例)
26、杨贤江致力于中国的青年教育,提出了“全人生指导”的青年教育思想。所谓“全人生指导”,就是对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即不仅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同时对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给以正确的指点和疏导,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完成的人”,以适社会改进之所用。
27、《教育史ABC》(1928年)《新教育大纲》(1930年)等。
28、杜威为解决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相脱节的矛盾,使教育适应时代变化,从而提出其教育生活思想。如他所言:“知识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解决问题。”陶行知面临的是20世纪初半殖民半封建主义的中国农业社会。当时中国许多知识分子认为中国之所以不民主、贫穷,主要原因是广大劳动人民不识字,没受文化教育,所以如何使教育普及成为陶行知最为关注的问题。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旨在使更多的普通大众受惠,进而使社会进步。
29、另一方面,考虑到人民群众缺少教育的实际处境,陶行知说:“课堂里既不许生活进去,又收不下广大的大众……那么,我们只好承认社会是我们唯一的学校了。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牢、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基于“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这样的认识,陶行知鼓励劳动群众在社会中学习、向社会学习,而他本人也在是社会上先后办过各种方面便劳动群众及其弟子的学习场所,通过社会的大学校,使之受到教育。
30、一是“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论,它包含三层含义:以生活为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共生活而发展。
31、陶行知一生坚决批判和反对旧传统中封闭式的、僵化的教育;倡导开放型的、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这具体表现在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上。“生活教育”包含三个基本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实质是使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他坚决反对死灌死背死考,徒把教学过程作为单纯的认识过程;强调“教学做合一”。要求科学地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建立一种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新教育。
32、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强健活泼之体格。优美和谐之感情。
33、陶行知也始终认为,德育本应源于生活,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应是构建德育大厦的基石,道德教育只有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陶行知先生所指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指处在主体间的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满足需要、创造意义的过程。道德“不是生活中一个可以独立的因素,不但与生活的其它构成性因素不可分割,也不能从生活中剥离”人与生活不能分离,道德与生活不能分割,因此,道德可以而且应该在生活中养成。
34、五大主张:“行是知之始”,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即主张随学随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