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3、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4、(注释)(1)文章:这里指孔子传授的诗书礼乐等。(2)性:人性。《阳货篇》第十七中谈到性。(3)天道:天命。《论语》书中孔子多处讲到天和命,但不见有孔子关于天道的言论。
5、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6、(译文)孔子说:“古人言语不轻易出口,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跟不上为耻辱。”
7、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8、1尧曰(1):“咨(2)!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10)昭告于皇皇后帝(12):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14)在帝心。(论语全文翻译加原文)。
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10、(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11、(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2、(译文)哀公问道:”怎样做才能使老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13、(译文)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14、(注释)(1)桴:音fū,用来过河的木筏子。(2)从:跟随、随从。
15、(译文)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1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17、(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论语全文翻译加原文)。
18、(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19、(评析)张居正讲解说,如果不先在大是大非上站稳,而去纠结一些小节,是不行的。但是,如果小节不注意,最终大的节操也会出问题。子夏这个话,用来看别人是可以的,宽以待人嘛,用来要求自己则不行,君子应严以律己。
20、(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21、◆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子罕篇第1-10章
22、(注释)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 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夫子:古代对人的敬称。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也因此而沿袭称老师为夫子。其诸: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者"之类的意思。
23、(注释)视其所以:看他的所作所为。以,为。历,由,经历。②察其所安:观察他的兴趣。观其所由:考查他的经历,由,经历。
24、(注释)(1)达巷d人:古代五百家为一d,达巷是d名。这是说达巷d这地方的人。(2)博学而无所成名: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来称道他。
25、(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祭祀祖先,这样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风俗归于淳朴厚道了。"
26、(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27、(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2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29、(译文)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30、(译文)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31、(注释)①耻:意动用法,以.....为耻。②躬:自身。这里指自身的实际行动。③逮:及,赶上。
32、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33、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34、(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35、孔子说:“只学习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6、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7、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38、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39、(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40、(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41、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4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44、尧曰第二十(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4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46、(译文)孔子说:“比赛射箭不一定要射穿箭靶子,因为个人的力气大小不一样,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
47、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
48、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49、(1)笃志:坚守志向。笃:忠实,一心一意。
50、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人,鲁国陬邑人。
51、(注释)①士:“士”在古代有多种含义,是一种特殊的阶层,总起来说,是指有知识,有修养,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论语》中的“士”则多指读书人,即知识分子。
52、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53、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5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并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于此当老师了。”
55、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56、(译文)(孔子认为)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57、(译文)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58、“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59、(译文)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
60、学习按时温习不也是件高兴的事吗?有志向相同的人从远方来相聚(互相切磋,增长学问),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也是德才兼备的人吗?
6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62、(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63、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64、◆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先进篇第1-26章
6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6、(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67、(2)倦:当是“传”字之误。一说是“倦”,指并不因为不是本原的知识而倦教。
68、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6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70、(注释)加:与“假”通假,假借之意。“易”:《易经。》
71、(注释1)攻:治,钻研。异端:指怪异的杂学邪说。也已:语气词连用,表示肯定。
72、(评析)君子之心,如日月一样,本来是光明的,犯了错,不是他的本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算是圣贤,也不可能从来不犯错。错了就承认,就改正,没人会因此否定你。但是,如果错而不改,甚至错而不认,要“文”,要掩饰,要辩解,那就是小人了,“小人之过也必文”。
73、(注释)由:即仲由,孔子的学生,字子路 垮女:诲,教诲,教导。女,同“汝”,你。 知:通“智”
74、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75、(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76、(译文)子夏说:“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77、(评析)读此章,再一次对颜渊之叹产生共鸣:“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颜渊此叹,可做本章之注脚。
78、(注释)①苟:如果。②恶(è):邪恶,与上一章“厌恶(wù)”用法不一样。
79、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80、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81、(注释)(1)自卫反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冬,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结束了14年游历不定的生活。(2)乐正:调整乐曲的篇章。(3)雅颂:这是《诗经》中两类不同的诗的名称。也是指雅乐、颂乐等乐曲名称。
82、◆诵读国学经典《论语》-为政篇第11-15章
83、(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84、(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学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岁才明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时,我知道万事都有天命,六十岁时,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什么话都能够听进去,到了七十岁,就是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法度和规矩了。”
85、(译文)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86、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87、(注释)①孟之反:鲁国大夫,又称孟之侧。②伐:自夸。③殿:殿后,走在部队最后面。
88、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89、翻译: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90、(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祭祀祖先,这样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风俗归于淳朴厚道了。"
91、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92、(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一想如何与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一下有没有与他相同的毛病。”
93、(译文)孔子有时讲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94、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95、译文: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到七十岁,可以从心到身自由运作,而又不越出应有的规矩。”
96、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97、◆诵读国学经典《论语》-述而篇第11-2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