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隋末天下大乱,烟尘四起,百姓涂炭。为了拯救天下苍生,一展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志,魏征毅然放弃清修,投身义军,在瓦岗军李密账下作了一名幕僚。虽有经世之才,却不受重用,每献良策,多不被采纳。后几易其主,归唐后因才华出众,颇受太子李建成器重,授太子洗马。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诛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身为太子门下主要人物,魏征自然也受到了牵连。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深知魏征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召见了他,一见面就声色俱厉地责问魏征:“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之间的情谊?劝李建成除掉我。”见李世民表情严肃,在场的大臣无不替魏征捏了一把汗。没想到魏征从容自若,泰然回答:“如果太子当初采纳我的建议,就没有今日之祸了。”李世民早就听说魏征是个直脾气,也很欣赏他的为人,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不仅没有处罚他,反而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专门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职)。而魏征也被唐太宗的博大胸怀所折服,深感李世民正是自己一直在苦苦寻找的英明之主。自此君臣合璧,相得益彰,终于开创了辉煌的贞观盛世。魏征的直言谏争和李世民的闻过则喜、从谏如流,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明君贤臣的典范之一。
2、看吧,世民地府游历一遭,毛也没掉一根,还收获满满地一堆红利,人生走向了又一个高潮。这买卖,换做谁,都觉得值!因此,背后操盘的魏征之所为,也就很好理解了。
3、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4、 (明主者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出处:《战国策•燕策一》。务:致力。意思是:英明的君主总是愿意听取自己的过错,而不想听别人对自己正确行为的夸赞。
5、第二段:“(托孤众臣)要晓谕天下,欲扶太子登基。时有魏征在旁道:列位且住,不可,不可!假若惊动州县,恐生不测。且再按候一日,我主必还魂也。”
6、(背景)《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所写。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表现出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
7、译文:君子在社会上立足成名,尽管需要修养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诚和孝才是最重要的。
8、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日月之蚀,人皆见之。
9、对于唐太宗的品德修养,魏征也很重视。他直言不讳的对太宗说:“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0、译文:当官的人应该廉洁公正,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要因为贪财而丧身败家。
1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魏征名言)。
12、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南史·徐勉传》
1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4、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暴,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旧唐书·魏征传》
15、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
16、 (多指乱视。多言乱昕)出处:明代张居正《陈六事书》。意思是:对众人的话必须善于分析,择优而用,不可盲从。
17、 (闻死而愠,则医不敢斥其疾;言亡而怒,则臣不敢争其失)自宋代李觏《庆历民言•开讳》。愠:发怒。失:过失。意思是:听到死亡就发怒,那么医生也不敢告诉他疾病的所在;听到国亡就发火,那么大臣也不敢指出君主的过失。说明上层不能讳言过失,否则就会阻塞言路。
18、(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文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受宫刑的不幸遭遇。其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英雄气概流传千古,表现出了他坚守理想,坚韧不屈的精神。
19、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20、或许有人会说,作为一朝重臣,不但屡屡冒犯皇帝,竟然连皇帝纳妃、公主出嫁这等小事都要管,是不是有些多管闲事了。殊不知这正是魏征的大忠所在,正所谓“逆命而利君为之忠”,“以德覆君而化之,大忠也”。真正的忠直之士,胸怀的是天下苍生,他们又何曾只愚忠于君主一人。
2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22、译文: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23、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24、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战士死伤数千人,战马损失十分之七他深深悔恨这一举动,不禁慨然叹息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于是立命驰驿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徵,又重立纪念碑。
25、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汉书·文帝纪》
26、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
27、长乐公主李丽质因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对她特别钟爱,将她许配给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贞观六年(旧唐书魏徵传为贞观五年)开始准备嫁妆,唐李世民对众臣说“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大臣纷纷表示“陛下所爱,欲少加之”,于是进言请求双倍于永嘉长公主,李世民欣然同意。然而魏徵对此表示反对。因为永嘉公主乃是长乐公主的姑姑。此举逾越了礼制。李世民回宫把此事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得知此事后感叹魏徵能“引礼义抑人主之情”,并对他大加赞赏。特地派人前去赏赐给魏徵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听闻你正直,现在见识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变”。在李世民并未有所表示的时候,长孙皇后直接对魏徵加以赏赐,并暗示自己会给予支持,可谓给魏徵注入了强心剂。也正是因为有长孙皇后这样的靠山,魏徵的正义直谏才会这般顺利。 不久魏徵晋升爵位为郡公。
28、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29、意思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借。同“以古为鉴”。
30、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31、作为贞观名臣,魏征呕心沥血,整饬朝纲,为大唐的兴盛耗尽了毕生心血,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d,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品行,无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32、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意识,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
33、“人生一世,不求名垂千古,亦求遗臭往年”。这是引用东晋大阴谋家桓温的名言,可惜的是,他最终落入后者的窠臼,而魏征呢,却大义凛然地将人生POSE定格在了前者。这就是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34、上篇,我们抛出一个问题:崔珏如何说服正直的魏征做出欺君之举?崔珏动机是什么?他用如何有通天之能?没有道理啊!其实,没道理的事,倒过来就有道理。这个命题可以置换一下。会不会存在另一种可能性,一切源于魏征的局?
35、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36、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魏征
37、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金史·世宗上》
38、(背景)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是东晋田园派创始人。《五柳先生传》文中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39、赏不遗疏远,罚不阿亲贵摘自《贞观政要·卷论择官》
40、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魏征
41、唐朝政府规定,男丁年满20岁开始服兵役,到60岁则免于征发。但是在贞观三年,以兵源不足为由,应简点使右仆射封德彝等大臣的请求,李世民罔顾法旨,下令把尚未成丁的、十八岁以上的男子都征召入伍。几次三番的下发敕令,当诏令转到魏征任职的门下省时,魏征竟抗旨拒不签字。太宗大怒,直斥道:“朝廷已经商议决定的事情,你怎么敢反对?”魏征坚持上奏,认为这样做不妥当。封德彝又趁机向太宗上奏道:“听负责征兵的人说,即使在家中小一点的男子,也有身体强壮的。”太宗非常生气,于是下了一道命令说:“尚未成丁的男子,即使没有满十八岁,只要身体强壮的,也征兵入伍。”魏征又不同意,不肯签署发布这道命令。太宗召见魏征和另一位负责此事的大臣王珪,怒形于色,并对他们说:“尚未成丁的男子如果太小,自然不征召入伍;如果确实身体强壮,也可以参军。这对于你们来说有何不妥?你们过分固执,我不能理解你们的想法!”魏征严肃地说:“我听说涸泽而渔,这样做的后果虽然可以捕到更多的鱼,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可捕了;放火焚烧森林来获取猎物,这样并不是得不到猎物,而是第二年就再也没有野兽可以捕获了。如果家中尚未成丁的男子全都应召入伍,国家的租税,又由谁来承担呢?况且近年来国家的兵士战斗力下降,难道是因为兵士少吗?那是因为国家的待遇不公,造成人们没有斗志。如果只是一味地想多征兵,有的还充当杂役,即使人数再多,也没有战斗力。不如精挑细选一些强壮的男子,尊重并厚待他们,一个人就可以发挥出百倍的勇气,哪里用得着人数众多呢?”太宗听后,沉吟半晌,深感魏征言之有理,遂下令停止征兵之事。
42、译文: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意识,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
4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44、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出处:汉代王符《潜夫论•明暗》。《资治通鉴》里也作:“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意思是:君王之所以能明辨是非,是因为能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君王之所以昏庸腐朽,是因为他偏信偏听。
45、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46、(大意)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
47、其世民还收获了一颗龙头。泾河老龙王的头。如何处置?“传旨着叔宝将龙头悬挂市曹,晓谕长安黎庶”。用意何在?
48、魏征,(公元580年-643年),隋唐时期巨鹿人(今邢台巨鹿人),贞观名臣,字玄成,汉族,唐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魏征少年孤贫,落拓有大志,曾出家为道士,归唐后历任太子洗马、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因犯颜直谏、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大业”,被后世誉为“一代名相”“千古第一诤臣”。
49、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魏征
50、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汉书·食货志》
51、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52、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元史·刘斌传》
53、《旧唐书·魏徵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54、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魏征
55、第一段:世民“弥留”之际,“叮嘱仿刘蜀主托孤之意。言毕,沐浴更衣,待时而已。旁闪魏征,手扯龙衣,奏道:陛下宽心,臣有一事,管保陛下长生。臣有书一封,进与陛下,捎去到冥司,付酆都判官崔珏”。
56、太宗李世民何等聪明,这是在劝谏自己要向尧、舜、禹、汤那样的圣君学习,而不要步夏桀、商纣的后尘啊!
57、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
58、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59、一是立威!向国内百姓展示领导强人的风范,有这样的人掌舵,帝国何愁不强大?
60、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61、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暴,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旧唐书·魏征传》
6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征
63、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魏征;
64、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65、(大意)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66、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67、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元史·郝经传》
68、 (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出处:《吕氏春秋•听言》。意思是:听来的话一定要详细地考察,不考察就可能会分不清好坏,分不清好坏,就会酿成大祸。
69、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征
70、(大意)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71、译文:朝廷里的人自己行事都不正,怎么要求天下的人行为端正呢?
72、贞观七年(633年),魏徵代王珪任侍中,尚书省长期积压没有判决的诉讼案,李世民命魏徵秉公处理。魏徵不大熟悉法律,但能抓住根本原则,依实际情况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
73、(大意)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竭尽了。敌方的勇气竭尽而我方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国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