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集聚让心灵宁静下来的力量,除了我们前面讲得这一些,有自知之明之外,我觉得:人,是需要训练的。(大道理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2、早起练球已经成为了科比的习惯,当然,这个习惯我们不需要掌握,但习惯的内在原则是我们需要熟练掌握并实践运用的。
3、有时候你想证明给一万个人看,到后来,你发现只得到了一个明白的人。那就够了。
4、但是对我们普通人而言,或许它更像个常识。换言之,人们不明白2×3为什么等于但是人们总在生活当中,在超市里购买东西时,用2×3=6来计算价格和找零。
5、把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留给自己关心的人,留给懂自己的人,别在不喜欢你的人那里丢了快乐。(大道理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6、爱迪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7、我十有八九的欲言又止在日后想来都庆幸,而绝大多数的敞开心扉在事后都追悔。自己的情绪还是得需要自己去消化,成长始终是一个人的事。
8、在我看来压根儿就是一回事儿,说的都是“熟能生巧”的终极道理,都是极其锋利的方法论。
9、再爱也别卑微的去取悦一个不爱你的人,再恨也别跟背后诋毁一个曾与你交心的人。
10、其实,自以为都是自己没有认清自己时,无主见的想法。自己需要什么,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能做什么,自己能做好什么,自己想干什么。自己都不清楚。
11、快速迭代,小步快跑不仅适用于创业也同样适用于我们今天的话题。
12、有考的好的,就有考的不如模拟考的,那么这些同学是怎么失败的,看看他们的教训。
13、有些人懂得道理多,但似乎只是应用在与人聊天时的侃侃而谈。并没有真的将这些道理用于生活中。
14、关于心智化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简单从两方面来描述。
15、习惯是人生的总和,也是人生成败的关键,我们需要让习惯转化成为高效能,好在人生这个角斗场上赢得终局。
16、在拒绝这件事上,越简单越好,明明是别人需求自己帮忙,解释半天变成自己亏欠了别人的感觉,帮得上,想帮就帮,帮不上,就拒绝。人际交往,简单明了有时最恰当,懂得拒绝,活得不纠结!
17、但据我观察到的情况是,这些对于用好一个道理最重要的信息一旦不被提及,大多数人压根儿就没有自己把他们琢磨清楚的能力。琢磨不清楚又没人指路,好好应用肯定是指望不上了。
18、要来的早晚会来,想爱的尽管去爱,我们谁也赢不了和时间的比赛。平和淡然地面对一切,遇到你喜欢的人,要特别珍惜缘分。不论是不是你生命的过客,还是长久的知己,都是一生精彩的回忆。人海中难得有几个真正的朋友,这份情请你不要不在乎,珍惜眼前人。
19、当我们懂得一个道理的时候,却没有根据道理的指示去引领我们的行为,说明了三个问题:道理不是好道理;你没有懂;懂了但是你没有做。
20、一个人认真读过的书其实早已融进他的灵魂,沉淀成智慧和情感,只要一个触动点,就会喷薄而出。
21、“仅仅是听了很多道理,的确就应该过不好这一生”
22、乍一听真的很有道理甚至会产生豁然开朗的错觉,但这背后其实有大问题:
23、人们常说,我们可以用一年学会说话,但是却要用一生学会闭嘴。有的人可以因为两毛钱在菜市场里跟人破口大骂,有的人即使被人误解也可以满面春风,而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格局。
24、所以道理是有的,每个人都会听到很多很多的道理,都会明白很多很多事情,但是明白了就能够去做嘛,不会有很多人把一些事情真的当做至理名言去做,那么这个时候别人成功是必要的,但是自己可能就是忽略了很多机遇,忽略了很多重要的事情,那么这个时候没有过好这一生,可能也是自己没有把握住那么好的机会。
25、其实,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们的骨头和血肉。
26、而一旦你真的把道理听进去并且“笃信”,那么你的强烈感受将是
27、张姐在生活中就是一个喜欢讲道理的人,遇到什么事都喜欢讲求个是非对错。不管是对同事还是朋友,每每聊一会儿天,就不自觉地开始讲大道理。
28、高考是一次公平的考试,短时间能保证提升高分的方法原本就不应该存在。因为如果存在,那对于不知道这个方法都学生而言,高考就变得不再公平了不是吗。
29、后来发现凉白开喝下去更干净,半夜写出的文字也挺有味道,清晨那碗粥暖胃舒服,痛极后孤立无援的想法更成熟,一路走一路失去也一路拥有。
30、我最近真的有一个非常大的顿悟,那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人大道理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以前,我总是认为原因是大家缺乏行动。比如,我们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就是知行合一的差距。
31、你要按你所想的去生活,否则,你迟早会按你生活的去想。
32、其实,读书并不一定能给我们带来现实的利益和好处,读书这个行为仅仅意味着:我们没有完全认同这个世界和现实,我们还有精神生活,还有梦想,还有追求,还在奋斗;我们还不满足,还在寻找生命的另一种可能,另一种生活方式。
33、但我们在生活中面临着最大的困难却是,无法坚持践行习惯。
34、这个训练,其实是我把它做了一个巧妙的转换,这个训练就是我们佛法当中所说的修行。
35、 我们的生活中那些不安常理出牌的人,那些让我们猝不及防、很难理解的人,他们的行为偏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这类人由于内在情绪的困扰,自身处理情绪的功能又未能获得很好地发展,他们在行动过程中自然也就很难去考虑顾及他人的感受。在与他人的现实交流中,其实他们更多是停留在与自己的情绪挣扎中而无法摆脱。处于这种情绪体验中的人,自然给他人的感觉不会太好。在这样的特殊阶段,道理的影响力显然是微乎其微的。
36、当普通人接触到某个概念时,会恍然大悟,他们会突然意识到自己理解了生命的真谛,此时此刻所有的遗憾、失望和无能都有了完美的解释。
37、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38、这个世上,我感觉最多的就是心灵鸡汤了,不管是横幅上,还是空间里,朋友圈里,都是鸡汤。每每都有人发出各种各样的感慨,每一个感慨还都那么的透彻心扉,特别的有道理。如果真的按照这些道理来做的话,的确是可以起到不错的效果。但是,即便如此,大家依旧还是过着自己的生活,鸡汤喝完了,该干嘛还是接着干嘛。
39、侄子在求学成长的路上遇到点挫折,家人希望我能开导帮助他,我从内心是排斥的,因为我觉得作用不大,他应该什么道理都懂,他缺少的不是简单的说教,缺少的是内心那颗充满希望的心,缺乏的是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和奋斗的激情,而最终解决问题的只能是自我的认知,也许是一个转化的契机吧。
40、简单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最好的一定是简单的
41、累了,你就歇会。缓缓了,有精神了,鼓起勇气,为了理想坚持……往前冲,当达到了某个高度后,你的激情又回来了。
42、这说明就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国家、同一个社会里的确有人因为懂得了更多的东西过好了自己的生活,那些东西里面最大比例的就是所谓的“道理”。
43、但仔细想想,卖油翁那句话和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刻意练习”、和格拉德威尔《异类》一书中提出的网红理论“一万小时定律”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44、而我们自己也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我每天这么努力,却仍然没能成功?
45、可时间似乎不允许我们耐心,于是越来越多人想要走捷径,快速到达目的地。想要物质的人,“透支”社会的信用,最后导致经济收支不平衡;想要业绩的人,天天熬夜加班赶工作,最后身体和业绩严重失衡等,而与失衡一起出现的,就是焦虑。
46、如果我们想要有所改变,突破目前的僵局,仅仅靠“努力”两个字是不够的。因为,低效率的努力等于无用功。
47、因为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几个的对其影响最大的负面特质。这几个特质导致了你许多事情都做不成,你会发现你人生中的许多时刻都是在被这几个负面特质所困扰。这几个负面特质经年累月的甚至已经成为了你的习惯,他们始终横亘在你的面前,成为你改变的最大阻碍。
48、每个人所走的路都有不同,脚下走过的,留下的都是一条截然不同的路。也不必羡慕别人的路,我有我的独木桥,你走你的阳关道。
49、唯有持续的坚持与练习才能够带给你深入且扎实的改变,令新的观念逐渐替代旧的观念,用新的行动逐渐替代旧的行动。
50、这里的情感还包括接受改变往往都是必然要伴随着痛苦和丧失的,或者说,痛苦本身就是改变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51、改变生活是个庞大的议题,不能奢望一步到位,“行动-反馈-优化-再行动”的螺旋式上升才是正解。恰如扎克伯格在自己创立Facebook初期贴在办公位上的那一句“把事情做完比做好更重要”,不是不追求好的结果只是不追求一步到位的奢望而已。
52、再通过一段话激励学生,有问题,解决问题。能解决的都是你的问题而已,解决了就是进步,不能解决的就会是你的弱点。
53、但这就是习惯的模型,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养成一个习惯会消耗你巨大的能量,可一旦你挣脱了“引力”的束缚,迎接你的就是广褒无垠的宇宙,习惯则变成了惯常行为,自然而然就创造出高效能的生活。
54、欢迎将您的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与大家分享,
55、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差别。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读书与不读书的人,日积月累,终成天渊之别。
56、你践行的道理并非没有回报, 他只是在用一种你不那么容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你的生活。给道理一点时间,给习惯一点时间,当然也要给你自己一点时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57、关于纪律,介绍下面这样一句话。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同学认为都在违纪,那么我违纪就没啥事了。
58、鲁迅先生说过,“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就像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其实,每一个人走过的路,遇到的人,读过的书,成就了你的格局。——今天为大家推送由傅国朗读的《遇过的人,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就是你的人生格局 》。
59、 比昂说过,婴儿是在感觉饿了但乳汁并没有出现的那一刻学会了思考的。在那一刻,婴儿可能首先体验到了焦虑,这个焦虑体验促使婴儿开始发展思考的功能,具有了思维。开始理解自己的遭遇,理解事物本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理解发生了什么事。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这时个体就不会完全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从而修复我们的情绪。就像我们抑郁、焦虑、烦躁不安,但往往我们并不知怎么回事,以为就是某事引发。面对同一事件,每个人的感觉可能是不一样的,同样经历汶川地震,有的人能够继续自己的生活,有的人可能到今天生活似乎都停留在那里,无法继续。显然这和我们每个人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息息相关。
60、干货给你了,而你没去做没去学,一点用没有,而鸡汤就是要激励你去做,别总是嘲笑鸡汤如何如何不好,那些名人传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鸡汤,不过对你就是一种鼓励,记得下士闻道,大笑之。
61、就这样,日复一日,不断重复,废物依旧还是那个废物。
62、侃侃而谈、满腹经纶,看似什么都懂,实际上什么都不懂,都在抄别人的经验总结;看似懂的东西很多,但如果与你的职场发展无关,没有一样东西与单位需求搭边,会的再多,也不能给单位带来经济效益,那有何用?
63、关注后回复(书单)为你推荐善尼最近看的书。
64、同时因为人生不能重来,关于选择的影响其实存在一个悖论:
65、感恩之外,我们还要警惕,在今后的生活中,不必把太多的人请进我们的生命里。太多人,请进生命里,若是他们走进不了我们的内心,就只会把我们的生命搅扰得一地鸡毛。
66、其实,大家都是携带着非常浅薄的认知进来,最后大多数的人只能为这个行业的认知升级做贡献。
67、但是,即使大家知道这是趋势,能够挣钱,也有很多人没有行动啊,也有很多人行动了,却没有赚到钱的,更有坚持了好几年,也没有成功的,这是为什么呢?
68、每一次告别,最好用力一点,多说一句,可能是最后一句,多看一眼,可能是最后一眼。
69、 对婴儿来说,哺乳的体验是相对重要的。婴儿饥饿的感觉就会促使ta寻找乳房,通过吮吸乳汁获得愉悦、满足的体验。随着身体的消化,这种愉悦、满足的体验渐渐消失,饥饿感又浮现上来。这是个周而复始的循环。
70、一次科比的右手受伤,打着石膏,但仍然是最早去球馆练球的那一个。科比说:“如果创造历史很容易,那还费那么大劲儿干什么。”
71、通过上面两段内容,大家可以看到:有的时候我们是得益于常识,比如因为一日三餐我们能够正常的让身心脑顺利运行。又因为异性相吸,我们可以去找相爱的人。
72、人的行为模式除了前面所说的情感与理智问题,还包括思维习惯等。知道拖延对你不好,知道努力更重要,也知道多读书对你有好处,同时还富有激情,可还是行动甚微,这就要从行为模式,心智模式,思维习惯等这些方方面面的角度去找原因了。这是问题最本质的根源。
73、引导语:“我很好”不是指你终于熬到有了钱,有了朋友,有了人照顾的日子。而是你终于可以习惯没有钱,没有朋友,没有人照顾的日子。“我很好”是告诉他们,你越来越能接受现实。
74、看看懂得道理最多的哲学家们,斯宾诺莎磨了一辈子的镜片,康德散了一辈子的步,黑格尔当了一辈子的老师,尼采发疯了,苏格拉底被判死刑。
75、准备一个笔记本,每一页开头写下你想贯彻的道理,然后在下面分条目写下你觉得生活中可以用上这个道理的具体场景或者问题
76、 如果我们处于内在情绪困扰中,我们的全部精力都将消耗在与情绪的冲突和挣扎中。如果我们思考的功能没有完全被破坏,那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能够通过理解内在冲突而修通自身的情绪,从而走出情绪的困境,最终获得自身的成长。
77、那么对于为什么“听过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能说的道理就这么多,听完这些道理后你该怎么做就看你自己了。
78、人是个很有意思的物种,“一件事情能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往往取决于我们相信他能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所谓“心理暗示”和“自证预言”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79、懂得很多,生活却没有改善,甚至更糟,无数人都有这种体会,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80、其实,在成年人的世界当中并没有严格的对和错,只是前提条件的不同而已。
81、走过了,经历过了,就是人生的路,只愿一路风清,且行且珍惜!
82、包括我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肯定有读者在读的时候,心里会想:你说的这个道理,我知道,都是常见鸡汤罢了,我不用你教我,你也没资格。
83、打造“认知优势”的唯一的途径就是持续地经受提问,让那些认知体系里的“熟知”升级成“真知”。
84、自以为是自己的想象体验。自以为是自己主观体验,自以为是自己感性体验。都不客观,不理性,不真实。
85、之前看过一个方法今天分享给大家,比如当大家知道读书是获取知识最好的一种方式之后我们就需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像以前一样定一个模糊的计划:比如一个月读3-5本书,而是应该把这个计划制定成:一天读一页书。
86、 如果想过好这一生,光靠道理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内心开始浮现“道理我都懂,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样的话时,就意味着我们要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尝试去探索、理解生命了。当我们能去思考除了道理以外的东西时,我们可以更多的去关注我们的内心,这才是我们的福祉。我们想要获得内心的成长,更多的则是需要在探索内心的过程中,有破茧成蝶的勇气和欲望,能忍受情绪的煎熬和攻击,再不断自我成长修复,从而寻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87、当我们遇到任何问题时都会听到师长抛来一句“至理名言”—
88、问题的关键在于“践行”,要想听过道理把生活过好
89、我们不负责地用几句话将人家捧高,但是万一摔下来,谁也不会去接住她。
90、当我们在一楼的时候,看到的会是满地的垃圾,而在二十二楼的时候,会将满城的风景,尽收眼底。
91、老子在《道德经》里讲道:“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92、其实在道理上下猛药不仅万千普通人做不到,就连世界上最厉害的人也同样做不到。
93、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里说道:“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
94、通过“听过-听懂-理解-笃信”的流程完成基本的心理建设
95、明明所有事情都很简单,就是因为遇事之后你的情绪自我不能把控,不能控制住你自己,才导致很多事情明明道理都懂,却还是没有处理好。
96、我们人人都想要过上想要的生活,但却不知道,焦虑正是向往生活的标配。
97、有没有所谓的“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的人呢?有的。但知道为什么最近这几年知识付费火了吗?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那些能够让人付费的人真的比常人更有东西,所以听完课你真的会觉得“卧槽牛逼!原来还可以怎么看!他们的想法果然和我们不一样!难怪他们能赚那么多钱过上了那么好的生活呢!”
98、我们的社会本来就是高度互赖的社会,没有人能单枪匹马地得到最后的胜利。
99、从毕业到后来创业,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还好我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头,所以无论再怎么灰头土脸,我还是要去撞那些南墙。
100、真正独立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摆脱了对环境和他人依赖,不再只是待在舒适圈,或是无时不刻的在意他人的对自己的看法。
101、摆脱没意义的饭局,乐得清静。远离看不起你的亲戚和虚情假意的朋友。
102、都听说过“21天养成一个新习惯”,我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下优化改良,搞出了一个“21天道理养成法”,踏实而有效,这里也推荐给大家:
103、但现实的残酷在于听过的道理哪怕已经能够原话背诵,只要没有深入的思考和笃信的魄力,道理依然是悬在空中的格言警句。左耳进右耳出的“听过”,除了能帮你在饭桌上增加谈资实在没有其他用处。
104、思考一下:大道理是真知吗?其实,对于有经验的人是真知,因为这是他们经历过程之后的总结,在这个大道理的背后它隐藏了里面很多颗粒度很细的真知。对于,没有经验,没有行动的人来讲,大道理就只能是浅薄的认知,就像是鸡汤一样,因为他们感受不到过程当中的颗粒度很细的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