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求学问就不至于顽固。
2、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篇原文)。
3、如果你同事开的车是劳斯莱斯,你开的车是两轮电动车,你同事能以平等的态度、语气和你说话吗?不要说差距这么大了。即便是你同事带壹万元的手表,而你带壹千元的手表,你同事对你说话的口气都不一样!《红楼梦》刘姥姥进入大观园,遇到哪个不作揖?见到哪个不赔笑脸?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秦琼卖马,杨志卖刀,一分钱可以难倒英雄汉。贫穷没有尊严!现实就这么残酷!如果一个人很贫穷,想要“无谄”?想要“乐”?你在现实中见过这样的人吗?根本不可能!只能是发愁、哭泣、孤单和痛苦!
4、(译文)孔子说:尧作为一个君主,真伟大啊!真高不可攀啊!只有天最高最大,只有尧能学习天。他的恩泽真是无处不到啊,老百姓真不知道怎么称赞他才好!他的功绩实在太崇高了,他的礼仪制度也真光辉夺目!
5、(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6、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与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7、那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的孝,就是在家里面,他能够尽孝道,这个尽孝道里面,包括跟兄弟相处,所以叫做兄弟睦,孝在中。所以其为人也孝弟。孝就是,经营家庭的和谐风气。
8、孔子说:“学了并且在适当的时候温习,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9、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0、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请教有道德的人以端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1、程树德(公元1877年---公元1944年)《论语集释》:“论语补疏:此注‘固’有二义:一为蔽,一为坚。蔽之义为暗。曲礼‘辍朝而顾,君子谓之固’,郑氏(笔者注:郑玄(公元127年---公元200年))注云:‘固,谓不达于礼。’不达于礼是为蔽塞不通,此固所以为蔽也。不学,故不达于礼;学则达于礼。‘一曰’者,别为一说。不固,为学不坚固。由于不重,与蔽之训适相反。皇侃(公元488年---公元545年)专用后一说,已失孔氏(孔子)之旨。其解‘蔽’字之义,则云:‘蔽,犹当也。言人既不能敦重,纵学亦不能当道理。’此既不明‘蔽’字之义,又不合坚固之义,而以蔽固之解与‘一曰’云云相牵混,非也。‘一曰’二字是何晏(?---公元249年)兼存异说,非亦孔安国(公元前156年---公元前74年)注”。
12、“不愠”这个问题很重要。“怨天尤人”这四个字我们都知道,任何人碰到艰难困苦,遭遇了打击,就骂别人对不起自己,不帮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这是一般人的心理。严重的连对天都怨,而“愠”就包括了“怨天尤人”。
13、江希张《新注论语白话解说》:学也不坚固了。
14、根据书上的字面,顺着注释来看,就是这样讲的。所以几百年甚至千多年以来,不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四书反感,过去的读书人也对四书反感。因为它变成了宗教的教条,硬性的法律,非遵守不可。
15、(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6、统解释的问题主要在于误读了三个关键字,把“说”解读为“悦”的通假字,把“朋”解读为“朋友”的意思,把“知”解读为“知道”的意思。我们要从甲骨文的角度来正确解读这三个字,并结合孔子的生平和教育理念来理解《学而》第一章这三句话。
17、“可也”。“可”,即“可以”的意思。“也”,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没有实际意义,可以翻译为“了”。
18、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作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这个研究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我们平日也有这个经验,比如看到朋友做一件事,我们劝他:“不可以做呀!老兄!一定出毛病。”他不听,你心里当然很难过,最后证明下来,果然你说得对,你固然替他惋惜,对于自己认识的道理,也会更进一层得到会心的微笑——“说”,不是哈哈大笑。悦者,会心的微笑,有得于心。
19、(译文)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20、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这样的人他懂得跟人家相处。就算父母亲有过失,他也委婉的劝诫,他不会跟父母亲对冲。所以他这个人出外的时候,他不会去犯上,就算上面的有过失,他也会温婉的劝诫,并且能够维持和谐。乃自于讲究善巧方便。这样的人犯上是很少的,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鲜矣;就是不好犯上,就不会冒犯上面,尤其在家族里面不会冒犯这些长辈,不会冒犯父母。那当然在处理国家的政治上啊,他就不会兴风作乱,尤其是拥有这个政治实权的,不会去搞这个小圈圈,不会去为了利益,组织那些危害国家的利益的团队。甚至在国事如麻的时候懂得调和鼎鼐,懂得解决问题。
21、(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
22、孔子说:“年轻人,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尊敬兄长,寡言少语,诚实可信,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仁德之人。这样事必躬亲后,还有闲暇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23、(译文)有子说:“约定符合义,说出来的话才能去实践、兑现。恭敬要合于礼,这样就能避免耻辱。依靠关系深厚的人,也就可靠了。”
24、曾子说:“我每天数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已温习?”
25、孔子说:“君子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学习的知识也不会牢固。做事应该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犯了错,就不要怕改正。”
26、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7、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28、沈元起、张兆瑢《白话论语读本》:学也不坚固。
2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0、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跟朋友来往,能够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谦虚说没有学习,我也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31、而且,对于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传统解释,更是大有问题。如果你跟一个中学生说,在学校学习了新知识之后,回家再做三百道练习题,隔两天又拿出来做一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估计他会抽你。所以说,这种解释是违背常理的;而孔子作为一位接地气的教育家,是不会说出这种不符合人之常情的话。
32、(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33、子夏说:“看重贤德而不重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奉献生命,同朋友交往诚实守信。这样的人,尽管他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34、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35、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要严肃慎重、专心认真办理国家的政事,又严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护部下和人民;按照农时的忙闲役使人民。”
36、很显然,上述翻译分为两派。江、沈、杨、黄,这四人翻译大致相同,为一派;毛、钱,这二人翻译大致相近,为一派。
37、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38、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39、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40、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舒适,做事情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亲近有德之人来匡正自己,这样就算得上好学了。”
41、学:诵,习义。凡诵读练习皆是学。旧说:“学,觉也,效也。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谓之学。然社会文化日兴,文字使用日盛.后觉习效先觉,不能不诵读先觉之著述测二义仍相通。
42、所以从家里面培养孝悌,就能够为国尽忠。可是这种尽忠不是愚忠,儒家没有讲究愚忠,所谓:三谏不从而有可去之意。甚至是天子已经到昏庸无道,已经泯灭人性的时候,他还是可以替天行道,像武王伐纣,象商汤伐桀拼音:jié;。所以在家里面都能行孝悌,出外是个不会作乱,又能够顾全大义的人。
43、有子说:一个平常会孝顺父母、善事兄长的人,处于社会中,极少有喜好触犯上位者,不喜欢触犯在上的人,则必不喜欢作乱,社会由此安宁。君子修道必求其根本,根本立则得其仁,得其大道,而根本就是孝悌。
44、孔子距今已逾二千五百年,今之为学,自不能尽同于孔子之时。然即在今日,仍有时习,仍有朋来,仍有人不能知之一境。学者内心,仍亦有悦、有乐、有愠、不愠之辨。即再逾两千五百年,亦当如是。故知孔子之所启示,乃属一种通义,不受时限,通于古今,而义无不然,故为可贵。读者不可不知。
45、弟 子 规 , 圣 人 训 。首 孝 悌 , 次 谨 信 。首 孝 悌 , 次 谨 信 。泛 爱 众 , 而 亲 仁 。有 余 力 , 则 学 文 。父 母 呼 , 应 勿 缓 。
46、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47、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48、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49、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50、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了就不会顽固不化。要以忠和信为主,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不要怕改正。”
51、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5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3、(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54、康熙年间,统治阶层出于长久统治的目的,主动追求对孔孟思想文化的认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读四书五经,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修孔庙,春秋祭孔、宣谕以孔子儒教为立国之本。
55、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56、有子说:“讲信用符合于义,就能实行;恭敬符合于礼,就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