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住 | 食 | 衣 | 悟 | 悔 |
2、A.甲送乔迁新居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七十大寿者
3、 历史上无数的人担负着自己的责任,并为之不断努力。儒家倡导仁者爱人,并以仁为己任,致力于将仁的思想推广至天下万民,道德的弘扬与传承是他们为自己定下的理想与责任。他们的理想在修齐治平之中指向现实的人生,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中不断践行。即使不得志,即使不为官,也依然正心修身,成就自己的德行并且影响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后面一句)。
4、 更有无数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在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的号召下,在自己的“岗位”上,不畏艰险、矢志不渝,为担起国家民族的重担而不断努力。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先后五次率兵北伐,追求着蜀国的光荣与梦想,担负起兴复汉室的责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却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内含着文人对于时代的关注,对现实的关切,担负着让诗歌发挥更大社会作用的责任……
5、出自《秋风行》。(译文)人生富贵就像白驹过隙,转眼就会逝去,只有人的荣辱之名像金石一样永存。
6、巨大的用户群体绝不仅意味着金山银山,还意味着责任如山。
7、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8、出自《京口即事》。(译文)祖遨意气风发,誓复中原,渡江北伐,一举成功。
9、嵇绍长大后,因为嵇康得罪,端居在家侍母至孝,是山涛向晋武帝司马炎推荐,说嵇绍有贤能,“父子罪不相及”,应加录用。司马炎就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八王之乱”时,嵇绍以晋惠帝司马衷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正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都逃跑了,只有嵇绍以身捍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嵇绍遇难,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10、D.甲送七十大寿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乔迁新居者
11、 大字版
12、非常之时,是做苏武,还是李陵,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甚至也都有不得不尔的苦衷,后世之人焉可一味高唱赞歌,或者痛骂为高?
13、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费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1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5、 责,是与自己的本职、本分挂钩的。无论是责有攸归还是责无旁贷,都是说自己应尽的责任不应该推卸。当官避事平生耻,为官不仅要做事,还要敢于担责、勇于负责,避免敷衍塞责,做到履职尽责。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权力的行使与责任的担当从来都是紧密相连的,有权必有责。如果占着职位而不尽职做事,便是尸位素餐,就应该被追责问责了。对此《孟子》说:“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有官职的人,如若不能恪尽职守,就应该退位让贤;有进言职责的人,倘若不能提出有用的诤言,也该让开位子。
16、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7、毛泽东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一桥”是指( )
18、《老年文摘》每周2期,4开16版,全年102期。
19、(乙)“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与国家相交讲究道义,接待对方以隆众而恰当的礼仪。这样,附近的国家都会相交友好,而远方的国家会来依附在我看来。
20、后来,梁启超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爱国思想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字。这八个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成为激励中华名族奋进的力量。
2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22、当时顾炎武即将到南明首都求职时,清军就把南京给取下了,想到苏杭,苏杭就沦陷了,逃回昆山,昆山城就被破了,自己的家人也惨遭灭门。而后大师顾炎武发出了“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的感慨。
23、 一个人处于不同的位置、从事不同的工作,就有不同的责任与担当,就要担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荀子说“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将天与人分开,认为自然界与人各有其不同的职责,天地各司其职,人们也应当恪尽职守,所强调的正是要做好自身的职责、担好自己的担子。
24、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
25、古时候所称的“天下”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匹夫指的的平民百姓。整句话的意思是天下苍生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所以,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6、| 秋 | 雨 | 夏 | 风 | 春 |
27、很显然,顾炎武说的这后半句话以及梁启超归纳这句话的意思便是“保卫国家社稷,是位高权重之人的责任,与平民毫无关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兴亡匹夫无罪”这一句话不就矛盾吗?又说天下是每一个人的事情,又说国家与平民没有关系。事实上,这并没有矛盾,只是涉及到了“天下”与“国家”的联系。
28、A.陈后主迷恋后宫,终于在“王睿楼船下益州”后,“一片降幡出石头”
29、在顾炎武以及梁启超看来,国家与天下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国家就是政权,中华五千年以来诞生了无数的政权,有刘家人的汉朝,有杨家人的隋朝,有李家人的唐朝,有朱家人的明朝,这些所谓的朝代便是“国家”。而天下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华大地、中华文化,这种文化延续了5000多年,尽管改朝换代,但文化依然完好的传承。
30、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次我已经报名上前线了,最后怎能把我留在后方?
31、 爱国,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吾辈有责。
32、B.甲送者分店开幕;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七十大寿者
33、总结一下这个第四点,顾炎武是说,如果一个政权不能保天下,作为民众,你为什么要为之保国保政权呢?用王夫之的话说,嵇绍要是做忠臣,该为曹魏政权覆灭死,该为父亲无辜就戮死,而不是为司马衷而死。
34、《晋书》是唐朝房玄龄等撰,把嵇绍列入“忠义”一章(《晋书》列传第五十九),《晋书》认为,像嵇绍他们是“君子杀身以成仁,不求生以害仁”,是“能守铁石之深衷,厉松筠之雅操,见贞心于岁暮,标劲节于严风,赴鼎镬其如归,履危亡而不顾,书名竹帛,画象丹青,前史以为美谈,后来仰其徽烈者也”,是“蹈节轻生……足以激清风于万古,厉薄俗于当年”,是乱世之忠臣。这是赞扬嵇绍之忠烈,最具典型性的言论。
3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36、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面对家国天下的大事,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都有为国为民的强烈责任意识。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也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有着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37、毫无疑问,顾炎武认为,他们都不该仕晋,因为司马氏虽有了“国”,但其实是失了民心,亡了“天下”的。
38、D项姜夔的词反映的是扬州被金兵洗劫后的景象,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9、尽信书,不如无书,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便是顾炎武此段,我觉得亦有可商讨处,比如,他说“魏晋之清谈,何以亡天下?”这就是认为魏晋清谈,导致天下亡。可是我们学习《世说新语》,知道“言语”第七十的故事是:
40、C.甲送七十大寿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分店开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