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033期 “一句再见,胜过万语千言”
2、在出发去关东前,父亲让我背 《鉴略》 ,直到“我”背下来,才能出发去关东。
3、《范爱农》——写一个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的故事
4、答:当作者兴高采烈地计划前往看五猖会时,却突然被父亲叫住要求他背书。
5、原因是革命d人徐锡麟、秋瑾被反动政府杀害,浙江籍留日学生召开同乡会,就是否给北京政府发电,痛斥满清政府的无人道发生了分歧。鲁迅主张发电声讨,范爱农则主张不必发电,理由是“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6、文章以怀念友人的情感线索和范爱农的性格发展交织成文。“我”同范爱农在东京初识便产生了误会,觉得他“很可恶”,甚至以为“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朝花夕拾目录)。
7、请写出两个《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图》里关于“孝”的典故有哪些?
8、A、长妈妈 B、阿长 C、阿妈 D、长妈
9、小引1927年5月1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926年9月18日、狗·猫·鼠1926年2月21日、父亲的病1926年10月7日、阿长与山海经1926年3月10日。
10、此文章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11、北京大学语文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这形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
12、《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我们所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是其中的两篇。
13、 《朝花夕拾》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既描写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诚挚的怀念,真实的书写了戊戌政变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所经历的生活种种——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中国到日本,每一篇都生动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角
14、“我”在南京矿路学堂读到的新书报有 《天演论》、《时务报》和 《译学汇编》 。
15、此文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16、⑥“水横枝”:别名栀子。生长在地上,开白花,很香。在广州等南方暖和地区,截取一段,浸植于水钵中,可作盆景。
17、《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和邻居(衍太太)以及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
18、“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写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这话话描写的是 藤野先生 。
19、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20、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严谨认真、平等待人、和蔼可亲)
21、请写出两个《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图》里关于“孝”的典故
22、为了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毅然地放弃了跟随生平最敬爱的老师一一藤野先生学习医学,摈弃了科学救国的改良主义道路,改为从事文艺运动以唤醒人民群众起来革命;从而激励自己要永远不忘革命的初衷,决心同封建及帝国主义势力斗争到底。
23、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⑥,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2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25、《朝花夕拾》十篇散文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幅幅世态图和风俗画。虽然是回忆性散文,但是有现实的斗争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着态度。它的思想内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6、“我”在 日本仙台 留学时思想发生了巨大转折。
27、《琐记》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描写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28、表现对亲友和师长的崇敬、怀念之情。作者通过对青少年时期生活片断的回忆,记叙他所接触到的一些人物的感人事迹,塑造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等,赞颂他们身上表现出的优秀品质,表现出对他们的深切怀念之情。
29、《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反映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全书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
30、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
31、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具有对封建教育、封建道德、封建顽固派的批判意识。《二十四孝图》中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丑恶和残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中鞭挞了封建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儿童活泼可爱的天性的束缚、压制和摧残。
32、A、长妈妈 B、阿长 C、阿妈 D、长妈
33、父亲的病》中鲁迅描写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怎样的实质?答: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34、答:第一次是因为关吏从范爱农一行人等的行李中翻出绣花弓鞋,有损国体。第二次是因为让座“雍容揖让”“分出尊卑”,显得封建。
35、⑧《莽原》:鲁迅在北京编辑的文艺刊物。1925年4月24日创刊于北京。初为周刊,附《京报》发行,同年11月27日出至第三十二期休刊。1926年1月10日起改为半月刊,由未名社出版。1926年8月鲁迅离京后,改由韦素园接编。1927年12月25日出至四十八期停刊。
36、 《琐记》——介绍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的一段故事。
37、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38、《五猖会》记叙了迎神赛会的习俗,是朝花夕拾中的第四篇。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本文主要记叙“我”对儿时急切盼望观看迎赛神节的急切心情及父亲逼“我”背诵《鉴略》时“我”的扫兴和痛苦感受,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39、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五月二十五日北京《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十期。
40、《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要拯救国民的精神。
41、《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42、“我”认为《二十四孝图》是宣扬 封建孝道 思想的著作。
4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44、藤野先生向鲁迅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是考验鲁迅对中国历史的看法和思维,希望从鲁迅那里得到中国妇女命运的一些思考。
45、③一棵树高中语文教师群号:854447057
46、《父亲的病》中鲁迅描写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怎样的实质?
47、 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48、第2031期 在武汉,她收到了一封重达5公斤的特殊“家书”
49、“我”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竞天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 《天演论》 ,这段经历在 《琐记》 中提及。
50、《父亲的病》中屡次提及庸医误人的种种荒诞行为,试举一例:
51、《琐记》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描写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52、全文以反问作结,实际上是作者对父亲这种行为的否定,也就是对束缚儿童成长的封建教育的否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作者对封建教育的又一次批判。全文对百草园的欢乐和三味书屋的乏味进行了强烈的对比。在百草园中作者的天性得到充分的显露,享受了生活的无限乐趣。
53、在《琐记》中“我”一有空闲,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 《天演论》 ,表现出“我”探寻真理的强烈欲望。
54、 《阿长与〈山海经〉》——本文通过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八件事,刻画了一位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普通保姆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祝愿之情。
5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与“怪哉” 这个典故有关的人物是东方朔。
56、《朝花夕拾》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散文集,是一本必读的文集。是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所做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
57、批判封建思想、封建制度对青少年的毒害思想。这些散文以“我”为线索,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看到封建社会、封建教育制度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摧残,使他们受到极大的伤害,表现作者强烈的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58、藤野先生是“我”在 仙台医专 求学时的老师。
59、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60、 《五猖会》——描绘封建家长制的压制和摧残
61、《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62、《范爱农》记叙的是“我”在 日本 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63、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童年时的鲁迅爱收集带图画的书,除此之外,你还能从中知道他此时其它的爱好吗?
64、前天,已将《野草》⑦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⑧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 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65、《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管“三海经”叫“三哼经” 。
66、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质朴善良、愚昧迷信、勤劳)
67、《琐记》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描写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68、《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是哪篇文章?《无常》
69、 《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70、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71、鲁迅寓居的东墙上,一直挂着他的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
72、《五猖会》——描绘封建家长对儿童的压制和摧残
73、《无常》通过描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
74、 《藤野先生》——本文回忆藤野先生对自己亲切关怀和严格教诲,赞扬了他的政治热忱,严谨治学和博大胸怀,抒发了感激和怀恋之情,并追述自己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过程,表现了思恋老师的教导,认真做人的决心。
75、为什么“我”认为“卧冰求鲤”是“有性命之虞的”?
76、 《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77、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
78、《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79、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80、④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绕的飞机:一九二六年四月,驻守在北京的冯玉祥的国民军和奉系军阀张作霖、李景林所部作战期间,奉军飞机曾多次飞临北京城进行轰炸。
8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生动描写了塾师寿镜吾的形象,他是鲁迅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82、②《琐记》为逃避偷东西的流言到中西学堂学习。
83、第2039期 《铜哨声声》第十四章节选:还是奶奶有办法
84、《狗•猫•鼠》主要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来比喻某些人。鲁迅先生在文中阐述他仇猫——即不喜欢猫的原因。其实这些原因与一类人的行为,性格很相像,例如写猫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就尽情玩弄,直到玩厌了,才吃掉,就像某些人,抓住了别人的弱点或不足之处,就想尽办法慢慢地折磨别人,好像如果不折磨够,就不甘心一样,如果别人犯了什么错,受到批评,说不定那种人就会在某个角落里偷偷地奸笑。
85、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一八”惨案。作者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