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爱这土地》,一首多么美的诗啊!“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坐在池塘边发呆,心里一阵狂跳。我何尝不是一只喉咙嘶哑的小鸟,离开妈妈来到农村,面对暴风骤雨和激怒的风,无力抗拒,只能躺在这悲愤的河里向前漂去,不知会漂向哪里。
2、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这一时期诗美风格的集中体现。他忧郁的诗情里积淀了早期生命历程的坎坷与不幸,也是发自内心他置身于黑暗大地上的痛苦的生命情怀:幼年时缺乏父母亲情的冷漠凄清,少年时飘泊异乡的辛酸孤苦,三年囚徒生涯的悲愤伤感,以及人世间的苦难不平、对中华民族生存危机的深思忧虑……这一切自然而然地流注在他血泪凝成的字里行间,形成他许多诗歌沉郁的底色。在这首带有自叙叙传记性质的长诗中,艾青用丰厚的感情,朴实的口语,大量的排比,细腻的笔触,形象的语言,凄楚地叙写了自己的身世经历,并怀着虔诚而深切的情感,回忆了自己深爱的乳母大堰河生前的凄苦和死后的悲凉,艾青成了家庭与时代的叛逆者。他在诗中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勤劳善良、受尽人间凌辱、最后与世长辞的农村女形象,表现了诗人“对于母性的不幸的人的爱”,对自己家庭所属地主阶级和整个不公道世界的强烈不满和诅咒。
3、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4、诗中描述海员的两种“盼望”,实际上是对新中国海员乐观、豪迈的性格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的赞扬。因为对于海员来说,“盼望出发”就是企盼与惊涛骇浪作斗争,“盼望到达”就是期待与向往胜利地到达目的地。没有出发,就无所谓到达;没有战斗,也就谈不上胜利。因此,海员们的两种盼望正是表达了对战斗与胜利的渴望。推而广之,出发与到达——战斗与胜利,岂只是海员们的两种盼望?每一个革命者在人生的征途上不也常常在脑海里涌现这两种盼望么?船在海上,会不停地遇到风浪:人在世上,会不断地碰到困难。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就应该象英雄的海员那样,对困难的回答是战斗,对战斗的回答是胜利。这就是《盼望》一诗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5、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6、《北方》。主要内容是从“吹芦笛的诗人”到时代的“吹号者”,到对母亲“土地”的歌颂到对祖国“太阳”的热爱。
7、 ⽣离—— 是朦胧的⽉⽇ 死别—— 是憔悴的落花
8、“雪莲”即雪莲花,是一种高洁奇美的花。它特产于我国新疆的天山。因其不同于一般的花,而是生长在巍峨的高山积雪的岩缝中,故称为“雪莲”。它属于菊科,多年生草木。其茎直立,其叶繁茂,形似莲花,花色呈紫蓝色,外围且有不少白色透明膜质苞片,看去给人一种冷艳奇丽之美。雪莲比梅花更能抗高寒,冰洁玉骨,生机勃然,象征着一种高洁的美。
9、确实,在书籍里可以获得无穷的知识,读书不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气质,还可以塑造崭新的人生。
10、作品风格:他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而且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情思,形式上倾向朴素、自然,不拘泥外形的束缚,把新诗推向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艾青的诗歌中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
11、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中国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作努力反映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突出表现对光明的热烈向往和讴歌,风格朴素雄浑。在诗歌理论上主张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统强调诗人的时代使命感。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诗论《诗论》,长篇小说《绿洲笔记》等
12、苍艾浸成色,素丝飒垂领——《老景》(作者:释文珦)
13、全诗表现出一种“忧郁”的感情特色,这种“忧郁”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自民族的苦难,因而格外动人。这里有深刻的忧患意识,有博大的历史襟怀,有浓烈的爱国真情。
14、其写实和象征交织。作者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但作者对祖国的“黎明”也抱有乐观的信念,作了美妙的抒写。
15、 人民政府将外公定为“畏罪自杀”的伪官僚。从1957年开始,母亲就因家庭问题受到株连,在接连不断的“运动”中,被列为审查对象。“伪官僚子女”、“三青团员”、“特务嫌疑”,一个个莫须有的罪名,反复无常的政治审查、非人的精神折磨,让母亲那颗高傲的心再也承受不起,慢慢地,灵魂渐离了她的躯体。
16、 梅校长也指出我们每个人、每一种生活都应有属于自己的诗歌,此次读艾青诗歌的活动希望孩子们更是能乘着艾青诗歌的翅膀,诗意地学习、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成长。
17、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这一时期诗美风格的集中。他忧郁的诗情里积淀了早期生命历程的坎坷与不幸,也是发自内心他置身于黑暗大地上的痛苦的生命情怀:幼年时缺乏父母亲情的冷漠凄清,少年时飘泊异乡的辛酸孤苦,三年囚徒生涯的悲愤伤感,以及人世间的苦难不平、对中华民族生存危机的深思忧虑……这一切自然而然地流注在他血泪凝成的字里行间,形成他许多诗歌沉郁的底色。在这首带有自叙叙传记性质的长诗中,艾青用丰厚的感情,朴实的口语,大量的排比,细腻的笔触,形象的语言,凄楚地叙写了自己的身世经历,并怀着虔诚而深切的情感,回忆了自己深爱的乳母大堰河生前的凄苦和死后的悲凉,艾青成了家庭与时代的叛逆者。他在诗中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勤劳善良、受尽人间凌辱、最后与世长辞的农村女形象,表现了诗人“对于母性的不幸的人的爱”,对自己家庭所属地主阶级和整个不公道世界的强烈不满和诅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