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概一二分钟后,杜斯听到隆美尔粗重的呼吸声:我看见隆美尔在汽车后座上,他毫无知觉地瘫倒,显然性命垂危,……嘴里面还残留着氰化钾。
2、隆美尔如果能够活到德国战败投降,毫无疑问肯定会被盟军以战争罪起诉,从而站在纽伦堡国际法庭的被告席上。因为他从北非被希特勒调任指挥德军西线的B集团军群时,在他参与修建的“大西洋壁垒”的防御作战中,让多少盟军官兵成片地倒下而血染海滩。被希特勒裹挟的隆美尔,因此将会成为战犯而承担其战争罪责。但他却被卷入到20爆炸事件而成为了嫌疑人,最终被希特勒赐死而了结了一生。
3、纳粹德国时期,没有多少普通的德国人逃离德国,而在苏联治下的二战后的东德,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冒着生命危险逃离东德。不少东德人为越过柏林墙逃往西德而被东德警方击毙,以生命的代价逃离故乡说明了什么?苏联治下的东德远远糟糕于纳粹治下的德国。
4、这结局是,东欧全部和中欧大部都划入了苏联集权势力范围。沙俄想做而没做到的苏联做到了,整个西方的处境比二战前更加危难。
5、他向家人交代,两位驱车前来的将军已经将毒药带来了,说到这里,他还是略有停顿,说:“死在自己人手里,确实是一件令人伤心的事情。”
6、德军当时把不少战俘撤回了西部,甚至到了柏林。但是他们没有屠杀这些战俘,在柏林失守时,德军没法维持战俘营的管理而释放了他们,而这些苏联战俘成了日后强奸德国妇女的“主力军”之一。
7、“卡廷惨案”也被苏联用来栽赃德国。这个事件不是德国造成的而是苏联一手操办的。卡廷在波兰境内,德国和苏联几乎同时进攻并瓜分了波兰。德国对波兰的战役伤亡很大,但是德军没有因此用屠杀报复波兰,而苏联伤亡要小得多,但却把波兰军队中的军官2万人集中起来,把他们赶进了卡廷的森林深处全部射杀。后有美国情报人员向美国总统通报这个事件,指出是苏联干的。
8、直到今天我仍然觉得希特勒应该被分成几部分来看,从元首上台那会儿,重振德国经济、废黜赔款、收复国土、让德国重新世界顶级强国,无疑是一位伟大的德国领袖;第二发动对外战争,废黜赔款,也是雪一战之耻,也是那个时代列强争霸的一个时代背景而已,无可厚非;第三元首最大的错误就是大屠杀,战争不应该涉及平民,大肆破坏国际公约,宣扬人种优越论,屠杀其他人种,是元首最大的错误,这也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9、希特勒的“优待”出发点绝不是基于隆美尔曾经的贡献,仔细分析后不难看出,他在当时还是有着很多的考虑。(隆美尔不死会是战犯吗)。
10、可是,在纽伦堡法庭上,一位名叫凯特尔的罪犯竟然说,隆美尔的真实死因是氰化物中毒,而命令他服下剧毒的,正是他所效忠了大半辈子的元首希特勒。
11、同曼施坦因一样,隆美尔并没有犯过什么战争罪行,没有屠杀过战俘或者平民。
12、对于军人来说,明知道就要覆灭应该撤退,留下来蛮干的损失是毫无意义的。
13、在葬礼中,伦德斯泰特元帅夸耀隆美尔是个“勇敢、杰出的军人,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国家的骄傲”。
14、他坐在车后座的右边,车门被关上。奔驰车开动了,驶出500米后,他们停在一个有砾石坑的小树林里。布格多夫将军要求梅塞尔将军和司机多泽离开。估计设计这个场景应该是为了对外宣称隆美尔的死因制造合理的理由吧。
15、北非战场并不是德国的主战场,隆美尔到达北非后,他更具有指挥的全权,这样他在战场上的指挥也就更加得心应手,他的指挥才能得以全面彰显。他了解沙漠,他认为沙漠更适合摩托化部队的快速机动。而对手英国人还沉溺于自己的步兵战术里无法自拔。我们知道,隆美尔可是一个步兵专业科班出身,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北非战场,结合战场环境,不固陈守旧,注重因时、因地、因势选择战术,迅速成长为一个装甲专业军事人才。
16、那个时候曼弗雷德想要加入d卫军,因为d卫军的装备和制度都比正规陆军更好,这也符合当时的宣传,让他意外的是,一向很开明的隆美尔反应却很激烈,他说他不愿意儿子受到“那个人”的指挥,因为他是一个实行集体屠杀的刽子手。
17、隆美尔之所以支持搞掉希特勒,完全是从大局考虑。
18、不过,就算是世人描绘中再怎么彬彬有礼的隆美尔,出生于德国就得肩负着德国的历史使命,就算这条路是错误的,他也没有任何办法改变,他做到了对国家的忠诚,最终以自杀结束一生。
19、对于德国贵族军人要联手杀死希特勒,隆美尔是知情的。
20、由于德军在隆美尔的指挥下接连获胜,希特勒对其极为赏识,不久破格提升其为上将,当年夏天又被升为陆军元帅。可以说,隆美尔的发迹,确实与希特勒的赏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德军的关键性人物,最终还是被希特勒下令自尽了。
21、隆美尔有德国军官团的操守,不骄奢淫逸,不虐杀俘虏,与元配妻子恩爱非常,鄙视d卫队和d卫军,恐怕这才是他被几方面尊重的主要理由。
22、有了一支完整的部队能够指挥,隆美尔的军事天赋展现的一览无遗,他更加大胆,每场战争都是放开了去打,就这样,第七师很快获得了“魔鬼之师”的称号,这里面就有隆美尔的大半功劳。
23、隆美尔对自己的妻儿作最后的告别:“我在一刻钟之内即将死去……希特勒指控我犯了卖国罪,令我服毒自尽。两位将军已经把毒药带来了,只要三秒钟即可生效。如果我接受,他们不会像平时惯例那样诛连家属,也就是你们而言。他们也不会加害我的僚属。”
24、1944年10月14日12点,希特勒的士兵对隆美尔驻地全方位封锁。隆美尔的住处黑尔林根被围的水泄不通,一辆大卡车挡在路口。为了防止隆美尔外逃,慕尼黑和斯图加特之间的公路也被封锁了。53岁的“沙漠之狐”隆美尔还有他生命的最后15分钟。陆军人事署长布格道夫和侍卫长梅塞尔向隆美尔谈了死亡条件。
25、隆美尔整理好军服,拿着元帅手杖,上了两位将军的汽车。将军们向他告别,将氰化物胶囊交给他,随后离开汽车。车内只有隆美尔以及负责监视他的司机,海因里希.杜斯。
26、盟军为了凸显自己的正义,于是就说解放了很多“死亡集中营”。后来发现,西欧境内的德国集中营都不是“死亡集中营”而只是用来关人的,苏联声称他们解放的是“死亡集中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奥斯维辛集中营。为此我特地造访了这个集中营,去之前有一大堆困惑,去后困惑更甚。
27、希特勒却认为,此时盟军步步紧逼,德军士气接近崩溃,德国民心不稳。
28、隆美尔因其高明的军事素养和战术指挥才能,成为了希特勒麾下最得力的将领之所以,他是纳粹帮凶的这一事实无法更改。二战爆发以后,隆美尔指挥德军第七装甲取得了多场战役的胜利,他所指挥的军队更被英国人冠上了“魔鬼之师”的称呼,不过,让隆美尔真正一战成名的地方却是广袤的北非沙漠。
29、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挫败,让军人集团判断苏德战争已经陷入持久消耗战,德军几乎不可能胜利。他们对希特勒的固执非常不满,认为他会毁灭德国。
30、德军9月1日进攻波兰,到9月6日,波军总司令斯密格莱·利兹元帅下令所有部队撤至维斯瓦河以东,组成维斯瓦河、桑河防线。波兰政府当日仓皇撤离华沙迁往卢布林,大局已定。波兰已经必败无疑。
31、第一隆美尔不是纳粹d员,他是为国家效力不是为纳粹效力。第二隆美尔没有犯下战争罪行,即使战败被俘也不会收到制裁。第三隆美尔反对希特勒导致最后被杀,站在盟军角度他是英雄。第四他是站在装甲军团作战理论巅峰的人物。
32、曾经有一次,盟军士兵潜入诺曼底地区意图刺杀隆美尔,但是被捕之后隆美尔面对这些曾经意图杀死自己的人,依然给与妥善地对待。其次,隆美尔确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军人。无论是最早的法国战役,后来的北非,还是最后的西线战役,其实战表现都非常优秀,更是在北非的绝对劣势下,对英美联军等构成巨大的牵制,让盟军颇为头疼,是一位能最大化利用现有力量的将才。在处于守势的西线,隆美尔依然有很多有预见性的措施,比如装甲部队靠前布置,再比如设计很多创造性的反登陆障碍物,如果能全部实施,必将会对后来盟军的登陆造成更大的损失。而像丘吉尔就很是赞扬隆美尔。
33、战机稍纵即逝,但他善于捕捉战机。战场瞬息万变,如果不能掐准战争的脉搏果断出击,一旦战机延误,所付出的就是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一次,他得到一个确切的消息,英军、澳军由于进行换防修整,防区出现空虚,但英军方面也料定德军不敢贸然出击。毕竟,此时的德军后援补给未到,此时他果断下达进攻命令,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就这样战线一下向前推进了几百公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4、德军非洲军团在北非战争中失败后,隆美尔被调任西欧法国,指挥西线德军B集团军群。B集团军群参谋长斯派达尔将军,此人也是反希特勒密谋组织成员之一。他希望隆美尔在盟军登陆时,下令士兵不许向盟军开火,这就会让西线德军迅速崩溃,以迫使希特勒与盟军议和,进而使德国退出战争。并劝说隆美尔加入反希特勒密谋组织。尽管隆美尔对希特勒也颇有微词,但因隆美尔对德国的忠诚而拒绝。
35、在克鲁格元帅自杀以后,隆美尔就意识到死亡不远了。
36、英国人当然要报复,但也只在1949年判处曼施坦因18年徒刑,不过1953年就被释放,实际上坐牢大概8年时间。
37、以隆美尔的名望和能力,他可以轻松控制德军。
38、他是陈赓手下的师长,后被授衔上将,成就比陈赓还高,官至正国级
39、隆美尔算是一名职业的德国军人,一战时任基层军官,即已显露出优秀军人的潜质,意志坚强,善用计谋,两次负伤,四枚军功章。正因为有此表现,战后德国大裁军时,隆美尔反而被留在了军中,期间著有《步兵进攻》一书。
40、用战俘做细菌实验,采用生化武器作战,然而隆美尔不同于那些战犯,他从来不对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下手。
41、希特勒为了得到军人集团的支持,被迫清洗了冲锋队,杀死了心腹罗姆。
42、尽管在纳粹档案里没有种族灭绝计划,但是我们现在知道在二战后期的确有另一个种族灭绝计划,这不是德国设计的,而是美国犹太人摩根韬设计的“摩根韬计划”。这个计划如果实行,将毫无疑问饿死数千万德国人,因此被称作种族灭绝计划。当时摩根韬是罗斯福当局的财政部长,位高权重。幸好接任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没有采纳摩根韬计划,而是采纳了马歇尔计划——重建德国。
43、年少时期的隆美尔,只想成为一名单纯的工程师,可是,为了尊重父亲的意愿,他才选择成为了一名军人。然而,即使他是一名纳粹元帅,他却从未有过许多纳粹将领的残暴,相反,他一直用人道主义精神对待俘虏,作为一个坚毅正直的军人,隆美尔从来不会因为“战争”这两个字去滥杀无辜,他也不会借着保家卫国的借口将战俘赶尽杀绝。这就是隆美尔与其他纳粹罪犯的不同之处,也是他得到褒奖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