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祖国,战疫情——春天的颂歌”线上大型朗诵会
2、 读完《瓦尔登湖》后我被那个宁静又神秘的瓦尔登湖深深的震撼。但现如今城市化使得现在的大自然中已经很少有像书中瓦尔登湖那样的世外桃源了。这无疑是在警示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我们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如果我们少一些索取,少一些贪婪和欲求,与自然和谐相处,又怎会遭受这些戏剧性的嘲弄与惩罚。
3、亨利·戴维·梭罗(HenryDavidThoreau,1817-1862),19世纪美国作家、诗人、散文家、哲学家,新英格兰超验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他还是一位坚定的废奴主义者和执着的自然主义者。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一个神秘主义者、超验主义者,还是一位自然哲学家”。在生态危机四伏的当今世界,梭罗几乎成了我们星球家喻户晓的名字,他两年多的瓦尔登湖畔生活实践也升华为“生态神话”,该生活实践的结晶《瓦尔登湖,又名林中生活》(Walden,orLifeintheWoods,1854)也被经典化为“绿色圣经”。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梭罗似乎已成了“生态”和“绿色”的象征,因而当代生态人文学者们赠予他许多生态美誉,诸如生态哲学家、生态圣人、世界的保护神及华兹华斯式的诗人,等等。尽管《瓦尔登湖》问世之初遭到冷遇,但在漫长的岁月风霜中,它从未被遗忘,更未被遗弃,一直有人关注,不同境遇的读者往往从中选取不同篇章,探寻所需的精神食粮。批评家们也曾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宗教、神话学及比较文学等学科角度对它进行解读,以发掘其丰富内涵。
4、真的,他生活得像一棵树--我们可以从树的全部意义上去理解这句话∶它的伞样的形状,它不断迸发的枝条、它的蓬勃向上、它的扎进土壤深处的根须和承受阳光雨露的绿叶,尤其是它的独立支持和独立性,对于梭罗,我们可以像惠特曼一样说∶在路易安那我看见一棵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它孤独地站立着,有些青苔从树枝上垂下来,那里没有一个同类,它独自生长着,发出许多苍绿黝碧的快乐的叶子。
5、真的,他生活得像一棵树——我们可以从树的全部意义上去理解这句话:它的伞样的形状,它不断迸发的枝条、它的蓬勃向上、它的扎进土壤深处的根须和承受阳光雨露的绿叶,而尤其是它的独立支持和独特性,对于梭罗,我们可以像惠特曼一样说:
6、梭罗认为∶美的趣味最好在露天培养,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快活的了。说梭罗是"大自然的挚爱者"也许还不够,他常常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他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踏在地上的脚印常常是深的,那意示着一个负重者。他不把花从枝子上摘下来,但把汗洒进土里。
7、在《经济篇》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开始自给自足的生活,并叙述了与农夫和邻里的交往。正是在这种亲身体验与交往中,作者了解到农民生活的艰难,批判了那些富人奢侈的生活,认为“大多数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
8、他做到了,或者说他就是这样的人。至于又离开瓦尔登湖,并不是他呆不下去了,不能忍受孤独,而是他认为他在那里已经体会到了真正的自然环境和心灵的归依,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在不在瓦尔登湖都不重要了,离开不离开又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9、《瓦尔登湖》一书极具审美价值。实际上可以毫不掩饰地说,《瓦尔登湖》是一部大的美文,里面所插叙的一切对象,都浸润着梭罗的全部情感。
10、他曾在美国最好的大学(哈佛)受过教育,他也曾到当时荒凉的瓦尔登湖边隐居,像一个原始人那样简单地生活,他想试试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能够简单到什么程度,想试试用自己的手能做些什么,他用很短的时间就动手造好了一个颇能遮风蔽雨的小木屋,这说明住房困难其实不难解决,即使胼手胝足用最原始的方式。如果我们现在变得这么难,那一定是在什么地方出了点问题。他曾经试制过一种新型铅笔,可是,在这铅笔真的可以为他带来利益时,他却又不想干这营生了。试制成功了对他来说就等于说事情干完了,大量生产而牟利并不是他的事。他生前也出了几本书,当时都并不引人注目,他遗下的日记却有三十九卷之多,里面自然有一些人们不感兴趣的东西。不过,他这个人确实挺有点意思,还有他那个湖。
11、 本书描述了梭罗在瓦尔登湖居住期间所经历的一切,与周围农夫、邻里相处,去亲身经历周围的一切,与周围动物互动,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感受不同世界的对自由的渴望。
12、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13、一部自然与人的心灵探索之作;一部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指南;一本神圣的书。——梭罗研究专家哈丁
14、▲密苞山姜Alpiniastachyodes▲
15、三赴大化抒情谊,卅载春秋写情怀——大高30年校庆活动纪实
16、梭罗反对美国的奴隶制度,反对美国对墨西哥的侵略,他对人类社会中他认为是恶的东西的憎恨程度不下于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他曾因拒绝交税而坐过监狱,一八四九年他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公民的不服从》(作为单行本出版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被人认为是历史上改变世界的十六本书之他倡导的"公民的不服从"( civil disobedience)的思想对托尔斯泰、罗曼·罗兰、印度圣雄甘地和马丁·路德·金都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在他那里,有着某种隐士和斗士的奇妙结合。
17、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梭罗对超验主义更是身体力行,《瓦尔登湖》就是他这一思想的体现,它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
18、他当然不会像李固《遗黄琼书》中指斥的那样以处士之名"纯盗虚声",他大概也不会像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那样壮怀激烈地谴责不再隐居的人。他注重的是生活得自由,而不是执着于某一种外在的生活方式。
19、这本书在一八五四年出世时是寂寞的,它不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应该亲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对之冷落甚或讥评。它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在它成为一部世界名著之后它也仍然是寂寞的,它的读者虽然比较固定,但始终不会很多,而这些读者大概也是些心底深处寂寞的人,而就连这些寂寞的人大概也只有在寂寞的时候读它才悟出深味。
20、▲罗浮买麻藤Gnetumluofuense▲
21、瓦尔登湖正在迅速地融化,大片的冰面从主体上裂开,边缘的巨大弧形与湖岸线遥遥呼应。湖裸露着的面容充满了欢乐和青春,瓦尔登湖死而复生了。
22、有的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臧克家
23、读《瓦尔登湖》中的梭罗的账目就像读一首诗。他计算了自己造那间小木屋的支出,总共是花了125元;他也计算了他在一段隐居期间的饮食费用及其它支出,得出了收支相抵后的差额。
24、人啊,不要用世俗的成功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吧。而你却要专心致志做好你要做的事--一辈子也许只是一件事。
25、瓦尔登湖,我没有去过,不知道那是怎样一个湖,不知道它今天是否变成了某一个人的产业,可是,我们不总是可以在前面的意义上说——
26、1845年,梭罗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过着类似鲁滨逊漂流荒岛的生活。这样做是要证明一项理论:人可以生活得更简单、更从容,不必为着追求物质文明,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他以此为题材写成《瓦尔登湖》,成为不朽名作。
27、全书以季节为节点,事无巨细地展示了居住地的四季变迁。无论是春天新冒头的马齿苋、夏季湖面上搭起的树藤和空地上新结的黑莓、秋日四处乱窜的土拨鼠还是寒冬时凿出的透蓝冰棱,都有着极为清爽明丽的色彩。瓦尔登湖附近的人热情爽朗,景致却是细腻的。梭罗将这些景色丈量出动感,意味着他本人的生命同这些自然生命一样是动态的,这些鲜活的自然景致,是《瓦尔登湖》留下的生态百科全书。
28、梭罗自己在瓦尔登湖的实践和他的作品中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张,那就是回归自然。他在作品中不断地指出,我们大多数现代人都被家庭、工作和各种物质需求所困,失去了精神追求,过着物欲的生活。
29、“我见过各种各样的人,也经历过各种各样的社会阶层。在五十年中,如果我善于利用了我的时光的话,我就可以说,我等于活了好几个世纪。”
30、从一八四五年七月四日到一八四七年九月六日,梭罗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边,差不多正好两年零两个月。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
31、☆ 通向我的路是什么样子?我从未去看过它的尽头。它穿梭于空谷间,岸上住着雨燕,沙子飘落,黑莓生长。
32、《瓦尔登湖》共由18篇散文组成,在四季循环更替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了梭罗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和自我调整,以及调整过后再次渴望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几经循环,直到最终实现为止。表明了作者用它来挑战他个人的、甚至是整个人类的界限。但这种挑战不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无限希望,而是伤后复原的无限力量。
33、在《禽兽为邻》中,作者描述了与自己共同生活在瓦尔登湖边的一些动物。它们在雪地上留下了生活的足迹,让作者感觉到它们的存在,作者认为“也许它们爱这一片湖水,理由跟我的是一样的吧”。也就是说这些动物和自己一样,都是为了自己能够自由的生活才来到这个自由的森林。在《冬天的禽兽》中,作者还描述了冬季在瓦尔登湖的动物,它们使空旷的田野充满了活力。
34、 作者是19世纪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Mr.HenryDavidThoreau(亨利·大卫·梭罗先生),他于1845年来到了瓦尔登湖,在这里隐居两年里,自耕自足,亲身体验最简朴的大自然生活,并以此经历为题材写成与大自然对话、对社会的失望与自我调整、渴望失落希望的反复心路历程。当中相当多的哲理金句一直影响世代后人。
35、“爱祖国,战疫情——春天的颂歌”线上大型朗诵会
36、梭罗没有像李固《遗黄琼书》中指斥的以处士之名“纯盗虚声”,也没有像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那样壮怀激烈地谴责不再隐居的人。他注重的是生活得自由,而不是执着于某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他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他来到湖畔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余两天,然后告别——“到时候了,可以走了。”一句“可以走了”,将自始至终的湖畔生活完整地联结成一个完满的结局——如此简单,而没有造作和伪饰,也没有对生活的消极和疲倦。
37、而梭罗比演说和写作更多地是实践和行动,在他的性格中,那种崇尚生命和自然、崇尚自由和独立的精神,和那种曾经在美国的开发,尤其是西部的开发中表现出来的勇敢、豪迈、粗犷、野性的拓荒者精神不是有着某种联系吗?
38、人们总是乐于谴责无所事事,而碌碌无为不更应该受到谴责?特别是当它侵害到心灵也许是为了接纳更崇高更神圣的东西而必须保有安宁和静谧的时候。在梭罗于瓦尔登湖度过的第一个夏天,他没有读书,他种豆子,有时甚至连这也不做。他不愿把美好的时间牺牲在任何工作中,无论是脑的工作或手的工作。他爱给他的生命留下更多的余地。他有时坐在阳光下的门前,坐在树木中间,从日出坐到正午,甚至黄昏,在宁静中凝思,他认为这样做不是从他的生命减去了时间,而是比通常的时间增添了许多、超出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