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应接不暇的暇)。
2、(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瑜大惊,慨然叹日:“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3、总以为自己是对的。认为自己的观点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他人意见,形容主观,不虚心。
4、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课文形容大峡谷的水的形态和面貌多种多样。
5、戛:拟声词;戛然:突然停止的样子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6、原封:没有开封。原来贴的封口没有动过。比喻完全按照原样,一点不加变动。
7、指事情要靠人去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观努力如何。
8、滴水可把石头打穿。比喻虽然力量比较小,但只要目标专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把艰难的事情办成。也作“水滴石穿”。
9、我心满意足的攀登到了三楼,我看见了墙上有各种各样的壁画,应接不暇,真是美不胜收啊!
10、(当仁不让)仁,正义,正义的事,引申为应该做的事。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占便宜当然不是应该做的事。
11、履:践、踩在上面。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12、语重心长:话深刻有力,情意深长。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出处)(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13、原为道教修炼用语。指修道者得道,就脱凡胎而成圣胎,换凡骨而为仙骨。现用来比喻彻底改变立场观点。
14、比比:处处;皆:全,都。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15、(罚不当罪)当,相当,不是应当。处罚与所犯的罪行不相当,指惩罚过轻或过重。
16、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17、伦比:类比,匹敌。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
18、校园趣味对联:芳草茵茵,踏之何忍。爱护脚下草,不折枝头花。
19、危,危险;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时间短。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20、精:完美;益:更加;求:追求。事物已经非常出色了,却还要追求更加完美,好了还求更好。
21、文脉厘清后,我们就跟随着巴金先生第一次去“鸟的天堂”。通过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鸟的天堂”是一株榕树,树龄有500多年。出示精读要求:请同学们默读第5-9自然段,说一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大榕树?傍晚看到的大榕树又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到相关语句,并做批注。专注地默读和思考后,同学们不难发现作者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这棵大榕树的。我继续问:“榕树有什么特点呢?”一同学回答:“榕树很大。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第6小节。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这里作者直接写到榕树这样大。”还有同学补充:“真是一株大树,树干的数目不可计数。从不可计数我感觉到榕树很大。”“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土里。我从枝上又生根,感受到树的大。”“还有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卧是躺着的意思,一棵树躺着令我也感觉到树很大。”除了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其实课文中的插图也能帮助同学们理解树有多大。当我请同学们观看插图时,学生忍不住感叹道:“天呐,这么大!”带着同学们自己的理解后再朗读体会树的大,那朗读声显得很有底气。“榕树还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榕树茂盛,充满生命力。请同学们看到第8小节,‘那么多’、‘堆’字能突出榕树的树叶多,颜色翠绿,无一不显示它的生命力。”更有同学补充“我从照耀、颤动这两个动词也能感受到榕树的生命力。”难怪巴金先生忍不住感叹道:“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同学们感受到作者通过对榕树的静态的描写,突出了榕树大、茂盛有生命力的特点后,读得更美也更愉悦了,在指导同学们朗读时要主要不要读得太过响亮和喧闹。
22、如怨如诉:形容没玩没了地抱怨、诉说。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形容母鸡拉长的叫声影响人的情绪,令人讨厌。
23、程门立雪(杨时) 入木三分(王羲之) 完璧归赵(蔺相如) 负荆请罪(廉颇)
24、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也指不被重视的人得到重视。
25、外物带来的许多搅扰,很多时候都是没能洞察自我造成的。每时每刻都有看不完的各种信息、刷不完的朋友圈,然而咀嚼起来却索然无味;广告推销漫天轰炸,“买买买”之后得到的却是一堆平时用不上、只好弃之角落的物品;各种交际活动,让人应接不暇,却越发觉得言不由衷、身不由己。
26、(不足为训)训,典范、法则,不是责备,不是教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不能理解为不值得训斥责备,或不值得作为教训。“错误”不可能成为“法则”。
27、微:小,指事物微小的迹象;著:明显,指事情的发展。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28、筋疲力尽:筋:筋骨;尽:完。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29、孺:小孩;皆:全、都。妇女和小孩都知道。指某件事物众所周知,流传得很广。
30、(不易之论)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非不易理解的言论。
31、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国文学读物大量涌现,使人目不暇接,其中不乏各种文化珍品的翻译精编,但也有选材不严的鱼目混珠现象,为读者所诟病。
32、关起门来造车子。比喻脱离实际,只凭主观办事。
33、一:完全;如:像;既往:从前。指态度或做法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
34、缝féng(缝补) 划huá(划船) 涨zhǎng(涨潮) 应yīng应该
35、在中秋节时,有人放烟花,一炮两炮三炮,让我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36、触目:眼睛看到;惊:震惊。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轰动。
37、战战:害怕,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因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做事非常谨慎小心。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