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颂扬劳动之美的诗词)。
2、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动了,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像“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无限的同情之感与怜悯之意。因而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
3、——歌德 技术教育是手工劳动的升华,它能把手工劳动的效率提高到最高程度。——威·格拉德斯通 克服自己消极的、钻牛角尖的扭曲的思想方式,便能增加效率,提高自尊心。
4、白天出去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儿童不明白怎么耕耘,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5、15﹒对于本诗内容与写作技巧的理解,下列解说中错误的一项是()(3分)
6、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7、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8、真的很喜欢上班 ,喜欢打工 ,这种累死累活早出晚归还赚不到钱的日子人让我着迷。
9、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0、这首民谣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11、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
12、《江上渔者》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3、(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4、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名家点评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力尽不知热”两句,曲尽农家苦心,恰是从旁看出。“贫妇”一段悲悯更探,聂夷中诗摹写不到。
15、B.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撩人乡愁,故杜甫说“幸不折来”。
16、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7、(注)赵晋臣,名不迂,官中奉大夫,直敷文阁学士,此时与词人都在铅山赋闲。清风峡在铅山(今属江西)。
18、一出自:卢梭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一出自:卢梭完善的新人应该是在劳动之中和为了劳动而培养起来的。
19、(2)①动静结合。诗开篇,写山写水,眼前江面阔大起来,岸边高大的房屋倒映在江中,“浮”字给人一种动态感,远处陡峭的山云雾缭绕,“出”字写出云的气势,此处写景,动静结合,实为诗人羁旅途中之所见。②虚实结合。颔联“风雨”亦实亦虚,即指现实的风雨,又暗喻动荡不安的局势,表达诗人对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时局尚不安稳的忧虑。③化用典故。诗人借季子敝裘的典故,抒写了漂泊(羁旅)之苦。(视听结合、双关等手法亦可)
20、这是女子采摘车前子草的乐歌。通过反复咏唱,我们仿佛看到三五成群的女子在山坡旷野劳动的身影,听到她们的歌声,感受到她们采摘时的欢快心情。
21、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22、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3、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24、B.“两者形成了对比”错。这里没有运用对比的手法,而是将两者进行对照,突出离别的不舍。
25、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说明。
26、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水从西下,极目高突兀。
27、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
28、(答案)C(山水相送的画面是作者的回忆和梦中所现,属于虚笔,并非实写眼前之景。)
2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 晋·陶渊明
30、(注)①络丝:缠丝。②阿姑:丈夫的母亲。③二麦:指大麦和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