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邻为壑”,拿邻国当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后来比喻把困难或灾祸转嫁给别人。应是“沟壑”的“壑”(hè),不是“祸害”的“祸”(huò)。
2、(提示)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的成语
3、有许多字同其他一些字,虽然形体不同,但读音却相同或相近,如果对这些字的含义不透彻理解,就很容易张冠李戴。例如:
4、1:立交桥上,自行车、汽车、行人终日川流不息,令人目不暇接。
5、街道的中央,无论白天黑夜,是永远川流不息的车海。(成语川流不息的意思)。
6、(辨析)简化不当致误。“迭”原是‘叠”的简化字,1986年国家语委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作了调整,明确“叠”字恢复使用。迭、叠的分工是:“迭”为时间上的前后关系,如前后交替为“更迭”,前后相连为“迭起”;‘叠”为空间上的上下关系,如上下相加为“重叠”,上下折连为“折叠”。“重叠”写作“重迭”是违背现行汉字规范标准的。
7、在伦敦的日子里,我每天乘着红色的双层巴士在大街上穿梭,每天都有新发现。一次,在皮卡迪利广场,我又看到读小说的乞丐。在慵懒的夕阳下,那乞丐穿戴齐整,神情自若地坐在马路旁,面前放着一个供路人扔硬币的碗。他把书放在碗旁的地面上,低着头,用手指指着页面,一行一行地读着。他读得那样认真,身边的车水马龙,周遭的一切喧嚣,似乎都不复存在。(成语川流不息的意思)。
8、(近义词)熙熙攘攘、摩拳擦掌、川流不息、挨肩擦背、比肩继踵、三五成群、万头攒动、人流如潮、人头攒动、人来人往、万人空巷、人声鼎沸、捱三顶风雨不透、挨山塞海、熙来攘往、摩肩接踵、水泄不通
9、(释义)像沾着雨点的梨花一样。原形容杨贵妃哭泣时的姿态。后用以形容女子的娇美。
10、(3)路上行人车辆川流不息,一派繁忙的景象。
11、巨大的落地窗前,远处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眼前是文字和淡淡的墨香,人们在这里坐拥诗与远方。
12、(辨析)误解字义致误。“下风”即风向的下方。“上风”和“下风”常用来比喻有利和不利,优势和劣势。“甘拜下风”即自愿迎风站在不利地位、劣势地位,向对方行礼参拜,表示心悦诚服的认输。这里的“拜”是一种礼节,通过“拜”表明自己的态度。因为这一成语只用于失败者、技不如人者,在这一意义的暗示下,有人把“拜”误写成了同音的“败”了。
13、北宋《太平广记.卷二五千字文语乞社》引《启颜录》:“酒则川流不息,肉则似兰斯馨。”
14、出处:南唐·李煜《望江南》词:“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似龙。”
15、(辨析)音近致误。即,音jí,“即使”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连词,表示让步关系,常和“也”“还”等副词搭配使用。既,音jì。“既”也可作连词,表示推论因果关系。如“既生瑜,何生亮”;或者表示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如“既美观又实用”,“既没有迟到,更没有旷课”;但既、使二字不能成词。比如,在“既使国家获利,又使群众得益”这一句子中“使”是一个独立的动词,和“既”没有意义上的关联。
16、☞部编人教版1-6年级(下)全册看拼音写词语
17、(解释)踵:脚后跟。后头的人脚尖接着前头人的脚跟,一个跟着一个来到。比喻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18、 (出自):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19、出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朝代:近代。作者:朱自清。
20、(提示)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的成语
21、(提示)形容一个人走红,受重视到了过分的程度的成语
22、☞人教版1-6年级数学(下)第五单元检测及答案
23、(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卷论语》:“譬如捉贼相似;须是著起气力精神;千方百计去赶捉他。”
24、(辨析)音同形似致误。瑕、暇皆为形声字。“瑕”的形符是玉,《说文》的解释是:“玉小赤也。”其本义是指带有赤色的玉石,后转指玉上的斑点。由玉上的斑点又比喻人或物的缺陷,如“白璧微瑕”“瑕不掩瑜”。“暇”的形符是日,《说文》的解释是:“闲也。”即空闲。“洁白无瑕”说的是玉石上没有任何斑点,形容人的纯洁或物的纯净。“无瑕”是没有瑕疵,写成“无暇”,则成了没有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