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件事传出以后,“程门立雪”便也成为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典例,杨时尊敬老帅的优良品德也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
2、此时,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冻得浑身发抖,却仍旧站在门外。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了,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这时门外的雪已积有一尺多深。
3、伏生还曾传《尚书》于弟子欧阳生。欧阳氏将《尚书》代代相传,到第八代欧阳歙时形成了“欧阳尚书派”,慕名而来拜师者有千人之多。后来欧阳歙参与政治斗争,病死狱中,“欧阳尚书派”的传承也就断了。
4、中国有着悠久的尊师重道传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人尊师重道那些事儿~
5、周侗去世后,岳飞披麻衣,驾灵车,执孝子礼,以父礼安葬他。在朔望(初十五)之日,无论他是在外行军打仗,还是驻扎营中,都要祭拜自己的恩师,每次痛哭之后,也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重的“神臂弓”,射出三枝箭纪念恩师。
6、不幸的是,四年后,程颢逝世。为了继续学习理学,他又拜程颐为师。这时,杨时已经40岁了,在同辈学子纷纷奔走于仕途时,他却还在毫无悔意地求学。
7、私塾的老师周侗偶然间发现了这个勤学的苦孩子,看出他以后必成大器,就免费收岳飞为学生,教他如何做人,帮他树立保国安民,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每逢单日习文,双日习武。
8、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 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9、郑玄(127~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人,汉末经学大师。他自幼勤奋好学,熟读经史,不尚虚荣,天性务实。十二岁时随母亲到外祖家做客。在座的客人都衣着华美,能言健谈,很有派头。唯独郑玄默默独坐,其母见状,感觉颜面无光,私下提醒他要显山露水,表现阔绰。郑玄却不以为然,说这样庸俗的场面“此非我志,不在所愿也”(《后汉书·郑玄列传》)。
10、葛洪(约281~362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葛玄(4)从孙,师从葛玄的弟子郑隐(5)受炼丹术。著作有《抱朴子内篇》《抱朴子外篇》《肘后备急方》等。又曾托名汉刘歆撰《西京杂记》。
11、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以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闻名。他深明大义,知道子女教育至关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于是一直教育子女要尊重老师,要他们放下皇室子弟的架子,认真向老师请教学问。
12、公元前479年,圣人孔子溘然长逝。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但基本三年就相诀而去。只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了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
13、当魏昭端着煮好的药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熬的药太烫,而魏昭就再熬一次,送上后郭林宗又说药太苦。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重新熬的药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
14、有一天,杨时和游酢前来拜见程颐,在窗外看到老师在屋里打坐。他俩不忍心惊扰老师,又不放弃求教的机会,就静静地站在门外等他醒来。
15、在青少年时代,杨时就非常用功,他后来中了进士,却不愿做官,仍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与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儒学大师,并称“二程”,是宋代理学的重要奠基人。杨时先拜程颢为师,学术水平也日益提高。
16、我本身就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能和自己的爱人和孩子,通过这样一种充满乐趣的亲子阅读的方式,让我的家人能够理解和尊重我的职业,能够理解和体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一种教育者的情怀。我觉得这种形式的阅读就是一次有深度的阅读,这种形式地教育就是一次成功的教育,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们能够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让阅读真正成为伴随我们一生的好习惯。
17、尧、舜、禹是儒家道统中理想的圣王,集道统、学统、政统于一身,但道家将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当成理想的圣人。
18、出自《宋史·杨时传》。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1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但于道统,实际上汉儒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汉儒兴盛主要表现在“章句之学”大兴,涌现出一些经学大师。至东汉,“章句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衰矣”(《后汉书·儒林列传》)。
20、今年的中秋节和教师节在同一天,这样的情况19年才会出现一次,下一次中秋节和教师节在同一天要到2041年了。到那时,小朋友们都几岁了呢?好了,话不多说,赶快看看今天的节目都有哪些内容吧。
21、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各地的
22、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敬,一向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
23、9月10日是教师节,这次阅读分享主要是以庆祝中国第37个“教师节”为主题,以家庭情景剧为表现手法,以亲子对话为呈现形式,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老师”的称谓进行一一解读,对“尊师重道”诸多文化典故进行历史回顾,让育才二小所有家长和学生都能通过这次阅读分享,明白“尊师重道”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历史渊源和重要意义,进而唤起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的尊重。
24、汉朝有“尊师”传统,如礼震才请求替师受刑、汉明帝自始至终敬爱老师桓荣等,自上而下的“尊师”风气给百姓树立了好榜样,但汉朝并不“重道”。儒家“道统”传承在汉代中断了。
25、罗汝芳是明朝中后期著名学者,儒学大家。16岁时,他赴南昌师从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颜钧,尽受其学。他淡泊名利,不参加科考,退居故乡达10年之久。他一生深入下层,宣讲哲理,教化士民,以发人“良知”和济人急难闻名。
26、另外,老师还教他射箭绝技,左右开弓,百发百中。岳飞不负师教,勤学苦练,终于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后来他之所以率军收复失地,屡建奇功,成为令金兵闻风丧胆的一代英豪,与老师的教导有着莫大关系。
27、唐太宗知道后,却特地破例,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接老师。作为一位古代帝王,能如此敬重老师也属难得,不但以身作则,为天下人做了一个好榜样,也成为后代君主的典范。
28、可天上却下起了鹅毛大雪,并且越下越大,杨时和游酢仍一直站在雪中。等程颐醒来后,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厚了。
29、纵观有汉一代,儒家“道统”传承中断,学统仅停留在整理、收录、考证、注解上。这与汉代儒学先天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30、葛洪的父亲葛悌在邵陵(今湖南邵阳)太守任上去世,葛洪时年十三。父亲去世后,家道败落,甚至笔纸都买不起。年幼的葛洪边操持农活,边在耕种之暇发愤苦读,他砍柴卖钱,换得纸笔,常抄书至深夜。因习学精勤,葛洪对当时的各派思想学说均有深入研究,且见解独到。
31、(1)道家,是指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道家之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称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称为道家,列为“九流”之一。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家思想与名家、法家相结合,成为黄老之学,为汉初统治者所重。到汉武帝独尊儒术,黄老渐衰。同时,道家思想流入民间被宗教化。魏晋间玄学盛行,王弼、何晏辈首以老庄解释儒家经文,促成儒道融合。参见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彩图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第410页。
32、孔子起来的时候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
33、尽管营救未果,按理说罗汝芳也算是尽到了弟子的责任。但是他坚决不肯背弃自己的老师,而是在狱中侍奉了老师六年,直到老师出狱。为此,他甚至耽误了自己参加科举的时机。
34、后来,葛洪“闻交趾出丹”,请求出任句漏县县令。途径广州,得知罗浮山从前有古人在此“羽化”,便决定隐居罗浮山炼丹。此后,葛洪、鲍姑便在广东修行炼丹、著书讲学、行医救人,大行教化,深受百姓的信任和爱戴。公元341年,葛洪卒。《晋书》记载:“时年八十一。视其颜色如生,体亦柔软,举尸入棺,甚轻,如空衣,世以为尸解得仙云。”
35、成长是什么呢?从幼儿园开学第一天起,小班宝宝们开始松开爸爸妈妈的手,开启人生第一课。一个小小的转身,成就与老师同学的最美遇见,这就是成长的印记。开学第一周,小宝贝们进入到新班级的表现怎么样呢?让我们快去看看吧。
36、“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曰啮缺,啮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曰被衣。”(《高士传》卷上《被衣》)许由之师啮缺拜访被衣问道时,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高士传》卷上《被衣》)
37、颜回是孔子的大弟子,一次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
38、后人感念此事,特意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39、汉儒衰微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儒学官学化”。汉代儒生学习儒学(经学)是为了做官,学完之后就懈怠。二是儒生被卷入政治斗争,成为牺牲品,如“d锢之祸”。三是儒学被统治者利用,渐渐地虚伪化、形式化、支离化。以董仲舒为首的汉代儒学吸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主张“天人感应”“君权天授”“三纲五常”等,这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至汉末,儒学大有被黄老学说替代之趋势。
40、巢父是尧帝时期的隐士,居于山林。“巢父者,尧时隐人也。山居不营世利,年老以树为巢,而寝其上,故时人号曰巢父。”(《高士传》卷上《巢父》)隐士许由是巢父的朋友,也是帝尧之师。也有说许由曾做过尧、舜、禹三帝之师,因此有“三代宗师”之美誉。许由天性淡泊,重道义,尊礼法,自小便躬耕于田,曾带领许姓部落活动在今天颍水流域的登封、许昌、禹州、汝州、长葛、鄢陵一带。许由夏天树上筑巢而眠,冬天地下挖穴而居,食山果、饮河水。(1)“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也。为人据义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后隐于沛泽之中。”(《高士传》卷上《许由》)
41、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是由于他能够尊敬师
42、郭太,字林宗,山西太原人,东汉末年著名儒士。郭林宗家境清贫,幼年丧父,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抚养成人。为养家糊口,母亲托人给他在县衙找个差使,但他素有大志,不愿与衙门的鄙猥小人为伍,遂未依母命,而是出门拜师学习,先后拜访多人。经过刻苦学习,他学有所成,成为当时的名士,人称“有道先生”。很多人慕名前来求学于他。
43、.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44、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对他反映说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的面狠狠地批评儿子,并对他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就如同见到我一样,毕恭毕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便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45、汉末乱世,郑玄“隐修经业,杜门不出”,潜心钻研,以“述先圣之元意”“整百家之不齐”为己任,著书立说。他一生著述甚丰,所注释有《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等,又著《天文七政论》《鲁礼褅袷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等共计一百多万字。郑玄兼修今古文,融会古今学说,见解独到,注释翔实,义据通深。郑注集当时经学之大成,融古文今文为一炉,逐渐成为“天下所宗”的儒学典范。唐初作《五经正义》时,多采用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