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因是,谭嗣同既是思想者,又是行动家。用他的诗形容,就是“斗酒纵横天下事,名山风雨百年心”。
2、自古以来,中华儿女为赴国难,慷慨就义者很多。这些仁人志士,他们(她们)都满腔热忱地投身于变法维新,或是革命事业中。倘若一旦因出事而遭被捕坐牢,始终也心坚如铁,狱中题诗就是最好的验证!(谭嗣同的诗句)。
3、②通眉:眉毛很长,两眉孔乎相通连。唐朝诗人李贺是通眉,谭嗣同也是通眉。
4、家国两愁绝,人天一粲然。只余心独在,看汝更千年。世界几痕梦,微尘万座莲。后来凭吊意,分付此山川。
5、寒山草犹绿,长薄树全昏。鸿雁迟乡信,牛羊识远村。边风挟沙起,河水拆冰喧。野老去何许,日斜归里门。
6、“仁”就是“通”,打破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阻隔,因为宇宙万物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封建礼教要求儿女绝对服从于父母,妻子绝对服从于丈夫,百姓绝对服从于君主,表面看起来很和谐,实际上人与人之间只有压抑没有沟通,是最大的“不仁”,(谭嗣同的诗句)。
7、站在宇宙运化的高度,万物本无高下,人为的隔绝可悲可鄙,因此“通”的结果必然是“平等”。谭嗣同以此为出发点,对封建君主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指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结果却“不为君主,即詈以叛逆”,“中国人犹自以忠义相夸示,真不知世间有羞耻事矣!”锋芒之犀利,今天读来仍掷地有声。
8、武陵源,就是陶渊明笔下的理想国桃花源。传统文人都把归隐当作寄托,可谭嗣同敏锐地感到,真正的安宁,不是远离尘世,而是拥抱这个宽广、多变而艰难的世界。
9、在同时期七律里,这种做法算是个颇见构想的尝试。
10、何来风万壑,城北涌惊涛。众籁当秋爽,孤吟入夜豪。寒中鸡口噤,雨背雁声高。无梦欲忘晓,诗肠转桔槔。
11、落日平原拍手呼,画中神俊世非无。当年狐兔纵横甚,只少台臣似郅都。
12、1877年谭继洵担任甘肃的巩秦阶道,直到光绪十五年调任湖北巡抚。从1878年到1890年的12年中,谭嗣同有6年在甘肃度过。这12年恰是他从一个14岁的懵懂少年成长为26岁的有为青年的重要阶段,甘肃对他的影响非常大。
13、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据说谭嗣同五岁时曾经昏死三日,后来又奇迹般复活,故名"复生"。他不仅仅是一个普通书生,还在湖南办报纸,倡导开矿山、修铁路,积极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14、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5、去,就是离开。本来在这里,现在离开了,叫“去”。这个不要混淆成现代汉语的概念。
16、9月24日,谭嗣同被捕。狱中,有人到狱中看望谭嗣同,愿劫狱营救谭嗣同,或者甘愿化妆成谭嗣同,代他而死,谭嗣同坚决不同意。谢绝友人营救的同时,谭嗣同写下了《狱中题壁》:
17、后面一句明显与前一句是矛盾的。上来就是“我自横刀向天笑”,摆明了“我要死给你看”。然后又说“去留肝胆两昆仑”,说逃亡与不逃亡都很伟大。前面一句刚说了“思张俭”,逃亡会造成亲友遭受迫害,转脸就说逃亡很伟大。这不是矛盾吗?
18、紧随骆宾王之后,古代的李白、杜甫、李清照,近代的左宗棠、林则徐,现代的毛泽东等大诗人纷至沓来,在平凉留下了历史足迹,也留下了千古绝唱。中华奇男子谭嗣同走过平凉大地,自然要参与到这激越的旋律中来。
19、志士叹水逝,行子悲风寒。风寒犹得暖,水逝不复还!况我别同志,遥遥千里间。缆祛泣将别,芳草青且歇。
20、 ——《狱中题壁》
21、谭嗣同的诗作,最有名的除了《狱中题壁》,就是这首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潼关》:
22、究竟怎样的人生观才叫“仁”,怎样的政治制度才叫“仁政”,中国人争论了几千年。谭嗣同在《仁学》中开宗明义:“仁为通,通之象为平等。”
23、这第一句写的是“去”,去的事,去的人。谭嗣同在狱中想起他那些逃亡的维新派战友,内心也希望他们也能像张俭一样,望门投止,能受人保护。因为他有这个愿望,所以他“思张俭”。
24、我辈虫吟真碌碌,高歌《商颂》彼何人。十年醉梦天难醒,一寸芳心镜不尘。挥洒琴尊辞旧岁,安排险阻著孤身。乾坤剑气双龙啸,唤起幽潜共好春。
25、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6、0人们倾向于记住最先发生的事情和最后发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