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祖籍是宋国,当时,孔氏家族为宋国贵族,显赫一时,至孔子前几世时,孔氏家族逐渐没落,荣光不在。到了孔子这一代,已经沦为普通氏族。孔子在早年时期,就任过不少官职,多是无关紧要的小官。
2、这样真实饱满、自由悦乐的生命境地,与孔子同时的一些隐士们是不能了解的,他们一方面欣赏孔子的自由悦乐、独立不群,一方面也困惑于孔子为什么放不下世俗的牵绅?如荷卖者、荷篠丈人、长沮、桀溺等人,有机会遇到孔子时,都忍不住说两句讥讽的话想点醒孔子,但当孔子来要跟他们说话的时候,他们又一个个都闪了!原来孔子很了解他们,是他们不了解孔子啊!
3、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4、其实这道题本身是有歧义的,先秦的时候母系为姓,父系为氏,书上对孔子的介绍是“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孔为孔子父姓,应该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姓。
5、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时代国家培养选任官吏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始于隋代,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于1905年废止。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考试为国家选拔了大量管理人才。
6、孔子时代的书是写在竹简上的。一部书要用许多根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孔子非常喜欢《周易》,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把穿连竹简的牛皮绳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这就是著名的“韦编三绝”的典故。
7、墨、道两家虽看似主张两极(一维护制度运作,一维护人性自由)。其实却同样把注意焦点放在结构面上。只有孔子看出问题关键不在结构面的制度上,他认为就制度而言,周文是宽紧得宜,符合人性的。(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问题其实是出在动力面上。乃因周文的制度结构是经过周公的创造性设计的,具有人文自觉的稳定性。但周文的动力面却只诉诸亲情的自然血气,那却是有限而无恒的,所以才会日久而弱,地远而疏;诸侯所以会渐渐不敬天子,原因正在于此。所以,孔子认为要救周文之弊,重点不在检讨周文的结构面,而是要开发出可大可久的真实动力来替代血缘亲情,那就是经由心灵的自觉、修养而涌现的道德感情。这正是如《易经·干卦》所说的自强不息、刚健日新的乾德。孔子因此以他一生的内省与实践,实证人人都具有这种内在的动力泉源。这动力泉源孔子便称之为「仁」,「仁」也可以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本质。肯定仁才是对人性的最本质肯定,孔子也因此开发出以仁为核心的人格教育(仁教),创建了以仁为核心的文化传统(仁传统),他自己更是因此成为以仁为核心的「人之典范」。(孔子简介姓什么)。
8、在学习的过程中,孔子虚心好学,不耻下问。“不耻下问”就是要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牵涉到自尊心、虚荣心的问题,要真正实行起来确实有点难度。这种虚心好学,以能者为师的学习态度,是非常可贵的,也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9、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
10、也因为这样一道简单题,将不少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难倒在门外,可见,想参加公务员考试,
11、第一项有关于宗教层面,孔子是将原本有人格神意味、能赏善罚恶的「天」(殷代的天、帝正是如此)予以人文化了!怎样人文化呢?就是一方面依然保留「天」的名义或形式,但却取消了它的内容,而把原属于天的内容(创造性、道德性)完全转移到人的身上,这就是「仁」。于是天的创造性遂内在于人而成为人的创造性了。(所以《中庸》说:「天命之谓性。」)我们试看《论语》中,所有提及天的句子,我们都可以直接理解为自我、良心。如「吾谁欺?欺天乎?」(〈子罕〉十二章)意思就是「我骗谁呀?我还能骗得过自己的良心吗?」「予所否者,天厌之!」(〈雍也〉二十八章)也可以翻译为「如果我有做什么不合天理的事,我自己就会厌弃我自己!」总之是因为「天生德于予」(〈述而〉十三 章)意思是:天已经把她的创造性赋予我了,人遂有了作为人的尊严,当然也要负起作一个人的责任,人生存在的意义价值都要由自己决定,再也不能怨天尤人了!
12、——其实君子和而不同,群而不d,孔子只是不跟任何人拉帮结d罢了!他哪里有不合群呢?但从世俗的观点看,却常有如此误会。
13、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传》《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14、除了这些简单题之外,在笔试和面试的过程中,还会出现逻辑题以及时事类问题,也就是紧跟国家大事的。这些就需要学生在复习备考的同时,还需要关注新闻,并且自己要有独特的见解。
15、 孔子行教像(拓片) 唐 吴道子 (约685年——约758年)
16、春秋时宋国是周朝对前朝殷商遗民的分封国,首任国君是成汤的后裔,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孔父嘉则是第二代国君微子启弟宋微仲的后代,所以虽然父系氏各不相同,母系姓却是同一个,子姓。
17、他于桓公三年春被害,其后人逃到鲁国,其先祖以孔父嘉的字为“氏”,这就是孔子之孔的来源。
18、最后,我们来看看《论语》中最大的一件公案:子见南子事件。《论语•雍也》二十八章记载:「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19、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20、别立一族,必须有个族的名号,于是就取孔父嘉的字作为族的名号。孔氏的孔,是从孔父嘉那儿来的,孔是孔父嘉的字。
21、原来,孔子在这一章所说的,是自道其心性修养的甘苦。因为心性修养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出而待人应事,得在人际关系上权衡得中,实现人我相通和谐一体,才实证你的修养果然到位。(就如《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也是用和来证中。)那么,在跟怎样的人相处最能有效查验自己的修养到位不到位呢?孔子认为就是女子小人。因为他们秉自然的纯真,就象是一面平面镜,能将你的人格状况、修养程度,如实地反映给你。例如:如果你不爱他,就有违君子爱小人之义,(孟子也说:「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见《孟子·离娄下》七章。)他们就会直接用「怨」来告诉你。但如果你名义上爱他们,其实却隐藏着自己对被需要、被依赖、被崇拜的虚荣渴求,他们也会立刻感应到你原来是个软弱的伪君子,就会用对你任性无礼、颐指气使(不孙)来告诉。所以,只有恰如其分地真爱女子小人,才能获得他们心悦诚服的尊敬,也证明你是个真君子。
22、当我们从外围(时代背景、对后世的影响……)回到核心去认识孔子这个人,首要的一点就是他的好学。
23、时至今日,孔子的影响力已遍布全球,世界很多国家的大学里都已开设了孔子学院,无数专家学者都在研究孔子和其著作,孔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对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那么,我们有必要来简单了解一下,到底是什么样的家庭,和什么样的父母,造就了这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圣人。
24、其实孔子极少批评人,子贡喜欢批评人(子贡方人),孔子还曾经教训他:「阿赐!你的德行修养已经好到可以去批评人了吗?我身为你的老师,都还觉得连自修都来不及,哪有闲工夫去批评人呀!」(赐也!尔贤乎哉!夫我则不暇?)而且孔子曾表示痛恶的,其实是乡愿而不是小人。原来在这一章里,女子、小人都是指和君子(文化人)相对的自然人,如果要更清晰地对照出君子、小人的不同,更不妨将小人理解为小孩,于是女子、小人就相当于现在我们说的女孩与小孩了!那么请问女孩、小孩的核心本质是什么呢?就是纯真(纯良、纯朴、自然、天真)。
25、孔庙即孔子庙,是纪念祭祀孔子的祠庙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6、以上问题的答案,在音频中都能找到答案哦,快来听听你答对了几个吧!
27、2018届东城区一模考试记叙文标杆文附央视《孔子》纪录片
28、先师门是歇山式屋顶,檐下斗拱造型古朴简洁、稀疏硕大,是博物馆内为数不多保留了元代风格的建筑。
29、孔子说:“小朋友你是不应该在路中间玩石子的,这样会挡住车的去路。”小孩指了指自己的石子堆对孔子说:“老先生,您看到我搭的是什么了吗?”孔子转过头去看了一眼,发现小孩子搭建的是一座城堡。
30、子路问过孔子一个问题:“是否得到一个优秀的主张就应该直接实施呢?”孔子便回复:“有时候你认为的优秀只是你认为,在你之上还有很多年长你的人,他们的见识是不凡的,可以大家一起商量后再决定,最好是不要立刻去实施的。”
31、孔防叔在防城深沟高垒,建立了完备的防御体系,在保卫鲁国边境安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孔子及孔伋与防城孔防叔的儿子伯夏是孔子的祖父,对于自己的曾祖父孔防叔,孔子也是念念不忘。他在周游列国时,首先去卫国,就经过防城,并在防城逗留凭吊。祖先做官的地方显然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32、闭馆不闭展,温情不打烊!京华丹心联合各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邀您一起“云看展”,足不出户也可以打卡心仪的博物馆!
33、(人的性情本来是近似的,只是由于环境习俗的熏陶,便相距得远了)
34、据《通志》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35、一进院的四周树立着著名的进士题名碑,共198座,其中元代3座,明代77座,清代118座。碑上记载了五万余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古代皇帝为了激励学子读书,下令刻立进士题名碑放于国子监内,它们是中国科举制度最真实的历史见证。
36、后两者则是因为招录的岗位和人数比较多,因此更容易上岸。这样看来,公务员考试虽然难度很大,却也不是很难上岸,关键要看考生是否满足优先录取的优势条件了。
37、最后,负责打仗的大司马孔父嘉在对郑国的战争中失败了,而孔父嘉的战败给了华父督一个借口。桓公二年,华父督借着对外战争失败的时机,到士兵中宣传谣言,说国家又要打仗了,要派你们去前线。
38、这类问题常见于面试过程中,而逻辑题更多的是在笔试当中,难度不高,却非常耗费时间。
39、持敬门(持敬门是连通孔庙国子监的神奇大门)
40、的确,我们对人都很容易有一种在不知不觉中就已养成的成见,被历史经验、外在条件所制约而不自知。什么叫做「这种人」呢?这种轻易把人分类、贴上标签的行为,正是遮蔽人性、伤害他人的普遍现象。孔子的仁教正是要人撤销这种后天制约的成见,恢复对普遍人性的尊重,所以他对互乡童子和对一般人是一视同仁的,但却连孔子亲近的门人都不免感到不解,就可见习染之遮蔽人心,是如何可畏了。
41、孔子对旧观念的第三项新诠是有关民族层面的华夷之辨。
42、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分布着2000多座孔庙,其中中国国内1600多座,而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只有300余座,列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
43、进士题名碑上有许多大家熟悉的著名人物,如明朝于谦、袁崇焕、汤显祖、张居正、董其昌,清朝曾国藩、李鸿章、林则徐、刘墉、纪晓岚等。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清代举行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44、澹台灭明。鲁武城(山东)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论语》中提及一次。他为人公正无私,有君子之才。孔子曾恶其貌丑,但他退而修行,很得人心,南游至江,弟子从者三百人,成为孔门的传道者之一。孔子曾总结经验教训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⑦
45、如果针对上述的这一点核心要义或精神,我们下文要介绍孔子,也就应该重在说明他为什么能成为一个人(并且因此足以成为后人的典范)?他的哪些言行表现符合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或特色?所以,对于孔子的一生经历,如一般传记所着重的,本文只作简要的交代,然后就把重心放回到前述的主题之上。
46、都知道公务员考试不容易上岸,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有一些情况下是可以优先录取的。
47、2018届东城区一模考试议论文标杆文附《孔子》纪录片
48、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商朝贵族后裔,能文善武,博学多才,人品出众,是鲁国名将。叔梁纥与妻子施氏生有十二个女儿,一说九个女儿,反正就是没有儿子。在男尊女卑的时代,可以说当时叔梁纥是相当郁闷和恼火的。可能妻子都觉得对不起他,于是叔梁纥纳妾,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孟皮,这便是孔子的大哥伯尼。然而孟皮天生腿脚有毛病,叔梁纥是怎么看这个儿子都不顺眼,心想自己身为鲁国大将军,贵族之后,怎么生了个跛足的儿子,让别人看笑话,于是又娶了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此时叔梁纥已经66岁(一说71岁),颜徵在还不到20岁(一说16岁),叔梁纥与颜徵在的结合在《史记》中被记为野合,对于野合,史学家们有不同看法,比较靠谱的一种说法是张守节《史记正义》中的解释,“男八月生齿,八岁毁齿,二八十六阳道通,八八六十四阳道绝。女七月生齿,七岁毁齿,二七十四阴道通,七七四十九阴道绝。婚姻过此者皆为野合”。以此说明这二人由于年龄相差太大,两人结合不合礼仪。
49、曾参。鲁国南武城人,字子舆,人们尊称为曾子,少孔子四十六岁。《论语》中提及十四次。他最注重修身,倡导“吾日三省吾身”。他以孝道出名,相传著有《孝经》和《大学》。从儒家的道统来说,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可见他是孔门主要的传道者之一。
50、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51、 孔老夫子姓孔名丘、字仲尼。他老人家叫孔丘是因为他老人家出生在尼山夫子洞(原名叫尼丘山,后来为避孔老夫子的名讳而改为尼山。位于曲阜市区东南25公里,在孔老夫子的老家鲁源村和孔老夫子的姥姥家颜母庄村的大概中间位置,两地相距十多公里,有山路。他的父母为纪念这一事情而给他起名为孔丘、字仲尼,孔老夫子排行老他有一个哥哥名叫孟皮,脚有残疾)。而不是有人讲的孔老夫子的头顶长得像山丘。
52、既然士是一种可以抽离政治格局(治人或被治)的独立身份,于是通过孔子和他的做人理想,士遂有了一重全新的内涵,就是作人格修养。这立刻影响到君子、小人这对概念也因此有了 一重新的内涵,就是指未接受人文教养(这当然不止六艺,更包涵仁教,也就是人格修养)的小人与已在从事人格修养的君子。君子、小人遂由原来的社会阶层概念蜕变为人格修养的概念。
53、 从孔老夫子去世到现在已经近两千五百年了。我们的先人就对他老人家顶礼膜拜,历代皇帝也不断加封。从孔老夫子去世的第二年(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当时的鲁国国君鲁哀公就称孔老夫子为“尼父”;西汉元始一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衍封“褒成宣尼公”;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孝元宏封“文圣尼父”;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静帝宇文阐封“邹国公”;隋开皇元年(581年)文帝杨坚封“先圣尼父”;唐武德二年(619年)高祖李渊封“先师”;唐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李世民封“先圣”;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又封“宣父”;唐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李治封“太师”;武周天授元年(690年)则天后武曌封“隆道公”;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李隆基封“文宣王”;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赵恒封“玄圣文宣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又封“至圣文宣王”;元至大元年(1308年)元武宗海山封“大成至圣文宣王”;明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封“至圣先师”;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世祖福临封“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又封“至圣先师”。并先后有十三位皇帝,二十一次来曲阜祭祀孔老夫子。有西汉(公元前195年)高祖刘邦用太牢(整猪、整牛、整羊)祭祀孔子;东汉建武五年(29年)光武帝刘秀祭祀孔子;东汉永平十五年(72年)明帝刘庄祭祀孔子;东汉元和二年(85年)章帝刘炟祭祀孔子;东汉延光三年(124年)安帝刘祜祭祀孔子;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太武帝拓跋焘祭祀孔子;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元宏祭祀孔子;唐乾封元年(666年)高宗李治封禅泰山祭祀孔子;唐开元十三年(725年)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祭祀孔子;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太祖郭威祭祀孔子;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赵恒封禅泰山祭祀孔子;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祭祀孔子;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六年(1751年)、二十一年(1756年)、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六年(1771年)、四十一年(1776年)、四十九年(1784年)、五十五年(1790年)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先后九次来曲阜祭祀孔子。还有的皇帝没有亲自来,就派遣大臣代替自己,先后有196次来曲阜祭祀孔老夫子。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