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首诗柔和欢快,用轻盈的笔调,描摹出春光明媚,万物生长的四月画面。(林徽因最经典的情诗)。
2、第我们都在这一个复杂的社会当中,逐渐的丢失了自己,而那一个单纯的梦想也正在与我们渐行渐远。
3、徐志摩 (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 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4、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并不仅仅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
5、两汉时期:卓文君的《白头吟》,“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司马相如的《凤求凰》,“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6、然而,她对于诗人的热情,有着不可信任的直觉,徐志摩的浪漫与飘逸是她所欣赏的,但也是她无法把握的,以至于自己无法焕发出同样的激情去应和。最终,她没有像同时代的丁玲、石评梅、庐隐那样,从追求自由的爱开始,然后又为爱所困,她成为一个出身名门游学欧美视野开阔见识广博的知识分子。
7、雪化后那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8、《你是人间四月天》这首诗的语言,画面感极强。不同于当今一些诗歌注重思想的表达,它还保留着古典诗歌以形象毗类情感的特点。
9、我从来不相信,一个人一辈子只会爱一个人。但是我相信,总有那么一段岁月,你会碰见一个想用一辈子去爱的那个人。
10、《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的经典诗作,最初发表于《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关于本诗的创作意图,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
11、不失轻盈,不失飘逸,却总是掩饰不住现实的悲伤,情感深处隐伏着一丝淡淡的失落。诗人对于美,对于人生,并不是看得可有可无的,而是怀着深深的眷恋,执着的追求,只是“美”抑或人生的其他,都像天空中的云影,黑夜海上的光亮,在瞬间都无影无踪。他有憧憬,同时又无法摆脱一丝淡淡的哀伤。“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似乎达观,超脱。但在审美心理上,却并非如此,“最好你忘掉”,其实是最不能忘掉。没有一点超脱,没有一点可有可无。有的是现实的哀伤,是一个真实的人,执着于生活的人,执着于理想的人,在屡遭失意中唱出的歌。憧憬与绝望,悲哀与潇洒,奇妙地交织在一起。是一个纯诗人的哀感。他的潇洒与飘逸,也多半是他为了追求典雅的美,节制自己的感情而来的。
12、或者陷在一本光影流年中,翻看那些依稀旧梦。
13、对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梁先生说得很客观。故这首诗一方面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
14、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邀约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15、出处:白落梅《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是白落梅所写,而并非林徽因。
16、林徽因现存的诗作有五十余首,大抵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样富有个性,别具一格。
17、《山中一个夏夜》是2001年香港三联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林徽因。本书主要收录作者的全部诗歌作品,十馀篇散文,包括书信,以及文学性较强的《平郊建筑杂录》等。她的诗玲珑剔透,情感纯真炽热,意象错落有致,表现了诗人真挚细腻的内心世界和精细、微妙的艺术感受,具有明丽。
18、山中一个夏夜山中一个夏夜,深得象没有底一样;黑影,松林密密的;周围没有点光亮。对山闪着只一盏灯———两盏象夜的眼,夜的眼在看!满山的风全蹑着脚象是走路一样;躲过了各处的枝叶各处的草,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