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恨歌》是白居易成名作,是长诗中的经典!
2、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叹君倜傥才,标举冠群英。
3、25)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出处:李白《怨情》
4、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这首诗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5、全诗可分三层,每层四句。第一层,诗人面对“金美酒”、“玉盘珍羞”这样精美的食馔,却因心中充满着难以排解的烦恼,“停杯投箸”,无法下咽,他“拔剑击柱”(诸本均作“四顾”,一作“击柱”,误)心意茫然。
6、这个月夜,他在花下独酌,无人亲近,孤独的李白只能举杯邀请明月。
7、 关于“朦胧诗”的后来的“补充”以及诗歌精神方面的认识一直在继续。世纪之交及网络时代以来,文学及诗歌在“边缘化”后随着新传播时空与物质基础的变化相对升温,“诗歌精神”亦时被关注;清华教授在“找回‘诗歌的精神’”(《博览群书》2008年第12期)曾总结说,“我们找回并且确认了‘诗歌的精神’——我以为这就是近三十年诗歌最大的收获”。找回意味着曾经有和迷失?
8、答:我觉这个问题简直是反过来,应该是诗歌让我想写作的。我好像是个天然的诗人,认真地讲,具体是从我高中的时候,大概是1972年。我最早写的诗是古体诗,合仄押韵的。我很小的时候就读李白的诗、屈原的诗,古诗对我有很大影响。虽然我现在写的是现代诗,其实我的诗根本的色彩性是从古诗演变而来,这就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对未来的开拓。所以我认为我是越来越综合性的诗人。
9、那满山飞舞的云雾,掩盖不住你飘逸的身影……
10、《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李白(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1)(一作《别东鲁诸公》)选自《李太白全集》
11、天地赌一掷,未能忘战争。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
12、昨夜梁园里,弟寒兄不知。庭前看玉树,肠断忆连枝。
13、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14、50后,有雨田、郭同旭、范文海、赵敏、陈大华、海凡、岳定海、王楠等。其中,雨田的诗歌主要处理时代的冲突和人的遭遇,多用长句而风格沉郁,具有强烈的政治抒情性和苦难意识,是巴蜀现代诗群中的重要诗人,影响已至海外;郭同旭曾以刊发于《十月》并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配乐朗诵的长诗《雪与火》引起诗坛关注,有着“伤痕文学”的轨迹,其现在的作品则更多表现禅宗和顿悟;赵敏的诗歌委婉又炽热,其散文诗集《神奇的世界》曾获第二届四川文学奖,当是首位获得该奖的绵阳诗人。
15、 反过来,在体制内从事着诗歌写作、教育与批评职业与专业的诗界之外,非主流知识层又会从“诗歌精神”里突出某些命名为“自由”局部或“民主”的器官,自行涂上隐态、民间、地下之类的化妆品,进行神化。再反过来,人们会自然而然地从经典(潜)意识去认可李杜、寻找外国“大师”,即便他们的写作其实很多时候远离我们的现时与现实。这或说明了“诗歌精神”概念的可塑性,还表明自觉的诗者值得点赞的认可与寻找意识。是的,关于“诗歌精神”的自我理解与需要,其实会贯穿着踏实的路上。
16、那一年——在峨眉山秀美的“金顶”上,我认识了你;
17、他的人生是成功的。如果他像当时的士大夫之徒一样追求金钱和名利,而违背自己的灵魂,那么祖国的山河里便不再有他的飘逸长衣,历史里也便不再有他的名篇佳作为世人吟咏。
18、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19、众所周知,绵阳诗歌可以拿来说话的,或者说可以拿到四川乃至全国“炫耀”的,最重要的有两点:这里是李白的老家(政府已将“李白出生地”的城市名片打出来);这里有很多写诗的(常年活跃在诗坛的绵阳诗人大概就有三五十人)。但如果仅此而已,并不足以说明绵阳在四川乃至中国诗歌版图中的重要性。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或者最根本之处在于:这里的诗人“不团结”。
20、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21、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消愁,感叹人生易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心情。这首诗体现诗人桀骜不驯的性格,即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热情豪放,“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得意须尽欢”等特点。
22、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23、(学习强国)重磅推荐的诗朗诵《中国中》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