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诗中“同”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4分)
2、送君千里,终有别。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3、B. 颔联写诗人想象友人经过赭圻、赤岸,一路击水扬帆的画面,体现出昂扬奋发的愉悦心情,选项中的“目送友人经过赭圻、赤岸,一路击水扬帆的画面,心中惆怅不舍”理解有误;
4、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5、中考课外古诗鉴赏之边塞诗讲义与练习59首(学生版)
6、(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7、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送别诗表达的情感有哪些)。
8、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超脱的情怀。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千古传颂。
9、(参考)最后两句,自己虽不得意,但满怀信心和力量。
10、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11、唱彻①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12、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3、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14、首联以“云海”意象点明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颔联劝勉弟弟,以“风雪”点明弟弟不辞辛劳不畏严寒出使,以“凤麟”代指弟弟子由之美德,点明此次出使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位使臣的才德,要不失大国风范。颈联挂念弟弟,以“清禁月”“武林春”写出弟弟在异国他乡思念京都、思念兄长的情景。尾联殷殷盼归,用李揆指子由,以此告诫子由,决不可追求盛名,安全而归。
15、参考:离愁。“一别心知两地秋”一句语带双关,含一个愁字。后两句写别后的思念,“日晚”“寒鸦飞尽水悠悠”所组成的环境给人凄凉孤独之感,从而渲染了作者的浓浓离愁和悠悠情思。
16、《秋江送别》的意思是:江面上返乡的船只来来往往,仿佛列成队,江边归家的车马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儿在遥遥地互相眺望;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谁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已属不同人的家乡。作者以山川、归舟等意象表达了依依别情和悠悠乡情,尤其是后两句,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流露的是分别的伤感。
17、这首词中,既有为友人送别的不舍、担忧,也有对自己际遇的感慨,还包含了对友人的劝勉。
18、C.颈联的含义是:日落时,湖光与日光融成一片耀眼的白色,碧波滚滚而来时,整个天地又仿佛都染成了青色。
19、(答案)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
20、注: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孙楚,西晋文学家,少负才气,仕途坎坷。
21、(2010年高考江苏卷)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22、《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自落。
23、参考:“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肃杀的氛围;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离别之苦(离愁别绪;离别悲愁;因离别而黯然神伤)。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24、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5、这是一首送别诗。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 ① ”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 ② 之情,也表现了诗人 ③ 的人生态度。(3分)
26、长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27、李白送孟浩然虽然没有直说,但你知道,那可是李白,不喝酒能放他走?所以大概率会喝酒,还不会少喝,以示送别之情。
28、①从诗中“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判断诗人共同的境遇“宦游人”;
29、(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以及对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结合题目、注释、作者等信息通读全诗,把握诗歌大意;然后仔细阅读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提示筛选出与之有关的句子或短语,最后分点作答。
30、此外,春草、流水也是送子别诗中常见意象。诗人常以连绵不断、远接天涯的春草和流水来比喻无穷无尽离愁,如李煜《清平乐》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欧阳修《踏莎行》中“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31、1907年《旅愁》发表后,在日本被广泛流传。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学日本,故接触到了《旅愁》,他被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所打动,产生了创作灵感,回国后,“天涯五友”,这段时期的生活显然给李叔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2、①元和十年(815)正月,柳宗元被贬十年后奉诏回京,临行前永州亲友为他饯行。至驿站后他感慨万千,便写了这首七言绝句寄给他们。②独醒:出自《楚辞·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③高阳:指汉高祖刘邦的谋士郦食其,在楚汉战争中,他多次为刘邦出谋,并亲自劝说齐王田广归汉,使刘邦未经一战而得齐地七十馀城。④此诗作于公元1369年(明太祖洪武二年)夏历五月初。
33、又或者离别是为了奔赴美好的前程,比如赴考的就祝愿对方金榜题名,“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后附此诗的全文及相关习题)当然,作为长辈还需要勉励后生不要蹉跎岁月,如这首《送魏万之京》:“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34、(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35、可以劝自己和朋友想开一点,离别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聚,诸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都是此类。
36、B项, “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
37、分析表现手法题和分析思想情感题是考查送别诗的两类主流题型,借景抒情手法是考查送别诗的命题核心点,诗中意象和描绘景物的妙字是命题热点。
38、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39、这首诗主要写离别时的惆怅情怀。前两句抒情。作者从侧面落笔,通过“却似”、“唯觉”等语,以无情衬托有情,把一对情人在离别时难分难舍的细微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后两句赋物。作者以物设喻,使无知之物人格化,由烛之垂泪拟人之悲痛,把离别悲伤的感情写得含蓄幽深,余味无穷。
40、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41、甲诗后两句,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托于“明月”这一意象。以明月随君到夜郎,表达对朋友的牵挂;借“明月”光明的形象表示对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42、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43、李白正在猜疑,忽然,传来当地流传的民歌,河的两岸站满了送行的村民,一边用脚踏着节奏,一边高唱送别的小调。这样的场景是李白所料不及的,心情激动万分,非常感念汪伦为他如此兴师动众,费尽心机,
44、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45、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46、(参考)刘长卿《别严士元》第三联:“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诗人由眼前的落日去帆这一实景而联想到严士元听去之地湖南应是万里草青。这样虚实结合就拓宽了诗的意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思念之情。
47、 这首词多处运用白描手法,勾勒情感。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临别时千言万语,竟无从说起。几笔勾勒,传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时那一刹那,内心世界相当丰富。
48、下面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49、下片写别后之思。换头三句先用设问句式加以提顿,直抒胸臆,铿锵有力,说明卢梅坡走后,不能不使人“伤情”,然后用“魂飞梦惊”四字,说明他是如何“伤情”。“魂飞”,写他因友人离去而失魂丧魄,六神无主;“梦惊”,写他为不能再见到友人而辗转反侧,无法安睡。前边用“几度”二句加以总括,就把作者“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秦观《菩萨蛮》),希望梦见友人但又怕醒来只是一梦的复杂感情描写出来了,语句间情深意切。
50、(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的把握。 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51、乙诗:吴国伦字明卿,因违忤奸相严嵩,被贬至江西(古属楚地);当时诗人正在郡城济南养病,吴国伦赴江西途经济南时,诗人写下这首诗为其送行。
52、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53、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