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第二小组中,宁波大学的陈巍副教授以《浮士德》汉译代表性译本研究为主题,列举了迄今为止数十种全译和部分翻译的译文版本,着重介绍了郭沫若、周学普、钱春绮、董问樵、樊修章、绿源、杨武能和潘子立等人的译本,其中又以钱春绮的译本为重点分析对象。
2、作者:马尔拉·施图肯贝格博士,歌德学院东亚区负责人
3、郭沫若、田寿昌、宗白华——《三叶集》的编撰
4、我愈来愈深信,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诗随时随地由成百上千的人创作出来。这个诗人比那个诗人写得好一点,在水面上浮游得久一点,不过如此罢了……不过说句实在话,我们德国人如果不跳开周围环境的小圈子朝外面看一看,我们就会陷入上面说的那种学究气的昏头昏脑。所以我喜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情况。我也劝每个人都这么办。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5)
5、而在歌德的《薛瑶英小姐》中我们恰恰可以看到:歌德不为英译本所局限,出色地勾勒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首先是“笑如桃脸开”在他笔下被演绎成了桃花锦簇、春风徐徐的舞台背景,而后过渡到薛瑶英在莲花上轻盈起舞的场景,不仅其舞姿轻盈无比,甚至于美人的脚都与池塘中的莲花浑然一致。这样,“金莲”的产生就被美化成人对自然美的一种模仿,一种人与自然的交融。中国人纷纷追求“金莲”就不再是一种难以理解的风俗,而是人类高度崇拜自然美、向往自然美的体现。通过歌德的这种再创造,“金莲”对欧洲读者而言也就不再显得有任何“奇怪”的地方,而是与欧洲启蒙思想家追求自然、要求“重返自然”的思想“差不多”,这样一来,“金莲”这种风俗对欧洲读者而言也就“易于理解”了。可见,歌德笔下的“她者”更多地扮演着文化载体的角色。他的作品不是要再现一个中国诗歌的范本,而是要向德国人介绍中国,告诉艾克曼那样的德国读者:中国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古怪,从而消除德国人将中国文化视为“异己”的倾向,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沟通做出贡献。
6、SindselbstderLiliegleich.
7、(1)黄艺、卫茂平:《歌德在中国》,期刊《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2013年Z1期。
8、新中国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来,中国的歌德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在冯至直接培养或间接影响下出现了一大批歌德研究及其文艺批评家,其中有高中甫《歌德接受史》、余匡复《浮士德--歌德的精神自传》、杨武能《走近歌德》等。1999年的歌德纪念年之际,我国推出了两种不同版本不同规模的《歌德文集》,一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十卷本,一为河北教育出版社的十四卷本。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也在2015年承担起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歌德全集》的翻译和汉译本研究工作。(21)
9、(2) KuHungMing,TheSpriteoftheChinesePeople,Peking,1915,S.
10、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
11、WohlhindenbuntenTeich,
12、但是我坚信,我们作为一家文化机构定将竭尽全力,让歌德学院始终作为一个生机勃勃的交流场所发挥作用,致力于不断探讨各种对当下极具现实意义的新问题,并为其中的一些问题提供答案。
13、(23)网络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f98ef80100f6xn.html
14、(6)阿英:《关于歌德作品初期的中译》,《阿英文集》,三联书店,1981年,第754~755页。
15、(3)(清)颜希源.百美新咏图传(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20
16、1813年11月10日,德国文豪歌德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17、1827年初,歌德在跟他的秘书Eckermann聊天说道
18、总之,正是从这群“中国才女”开始,歌德塑造了《中德四季晨昏杂咏》中厌倦政治的中国官员,为《浮士德》中心灰意冷的海伦娜写下了最后的告别词,最终在《艺术与古代》中宣告了世界文学时代到来的证明。这其中的每一步都处在“他者”真实的异己性和对熟悉事物的陌生化处理之间,每一步都在“世界文学”的钢丝上保持着中德元素之间的平衡。而尤其不应该忘记的是,正是由于与中国才女的历史性相遇,歌德第一次公开宣布了“世界文学”时代的到来。(2)203歌德为人类文学的发展勾勒出一幅非常美好的图景,当然,日后也引发了人们关于“世界文学”话题的许多争论。“这个词语融汇了一种文学视角和一种崭新的文化意识,令人初识正在兴起中的全球现代性,后者如歌德所预言,正是我们此刻身处其中的时代。”(1)1-2
19、我们想要共同探讨类似这样的问题:文化和权力如何相互周旋?我们还需要学外语吗?如何区分重要与不重要?算法会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何谓家庭?抑或:三十年后我们吃什么?未来我们“信”什么?人主宰自然,还是自然主宰人?
20、最近一段时间,与其说是真想干点什么,不如说是为了散散心,我着实做了不少事情,特别是努力读完了能找到的与中国有关所有书籍。我差不多是把这个重要的国家保留下来,搁在了一边,以便在危难之际——像眼下正是这样——能逃到它那里去。(WA.Abt.IV,Bd.24,p.28)
21、在最后发表时,歌德又对其进行了压缩,并将其作为引子放在译作之前:
22、 关于歌德挪用外来文学(中国文学)为西方中心论服务,汉学家蓝诗玲批评:
23、歌德从汤姆斯译本转译出的四篇“中国作品”均出自《百美新咏·图传》,歌德将其分别题名为《薛瑶英小姐》、《梅妃小姐》、《冯小怜小姐》和《开元》。在整理其遗稿时,人们发现歌德最初所拟的题目是DieLieblichste,意为“最可爱的女士”,并且注有:“Febr1826”(1826年2月4日),其中1826为1827之误,这一点从魏玛图书馆的记录和下文将要提到的歌德日记都可以得到证实。受汤姆斯把《百美新咏》译为“百位美人之歌”的影响,歌德将这部关于103位美人的文集理解成了“一百位美人的诗”,而这又进一步引发了误解,即这些诗也出自女诗人之手,因此他在日记中称其为“中国女诗人们”(chinesischeDichterinnen),并在其译文序言中将《百美新咏》称为《百位美人的诗》(GedichtehundertschönerFrauen)。
24、元载宠姬薛瑶英,能诗书,善歌舞,仙姿玉质,肌香体轻,虽旋波、摇光、飞燕、绿珠不能过也。载以金丝帐、却尘褥处之,以红绡衣衣之。贾至、杨炎雅与载善,时得见其歌舞。至乃赠诗曰:舞怯珠(铢)衣重,笑疑桃脸开。方知汉武(成)帝,虚筑避风台。炎亦作长歌美之,略曰:雪面澹娥天上女,凤箫鸾翅欲飞去。玉钗翘碧步无尘,楚腰如柳不胜春。
25、(14)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17-191997年02月第1版,郭沫若著《少年维特之烦恼引序》,第206页。
26、Yourcountenanceresemblestheflowerofnew-blownpeach.
27、2019年《歌德年鉴》期刊主编冯·阿蒙教授写道:《歌德与中国才女》是“产生于中国、德国歌德研究者紧密合作并且有力地展现了这种合作研究的巨大潜力”的杰作,“要研究歌德的世界文学理念,光凭德国的‘本土日耳曼学’已经不够了,取代它的将是一种跨越国界、合作共赢的‘世界文学研究’”(2)前言,既然我们承认歌德当年呼唤的“世界文学”已经出现,并已迅速发展起来,那么,我们现在是否也应该进入“世界文学研究”的时代了?
28、 歌德所说的中国传奇,名叫《好逑传》(又名《侠义风月传》)。据考证,这本书1761出版了英译本,书名译作《恩爱夫妻》,后来又有了德文、法文译本。
29、当西方正在启蒙运动的思想热潮中激荡之时,中国清政府却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几乎对西方一无所知,当然,歌德的名字也不为人知,直到1878年第二任驻德公使李凤苞在其《使德日记》中“果次”(歌德)的出现,才打破了歌德在中国文献中未曾出现的纪录,但这也只是一次无心的偶然事件。(1)
30、因为《浮士德》先后有多个汉译版本,《浮士德》的序也是多种多样,可见文艺批评之多样性,这里举两例。如董问樵在书后的《译后记》体现出他从中国文学角度理解歌德的创作,在注释中经常以中国古典文学知识评论《浮士德》,如针对格雷琴对浮士德的痴情,他写道诗句:“妾谊比柔丝,郎情似酒热,酒热有时寒,丝柔无断意。”(22)梁宗岱虽然只译了《浮士德》第一部,但在《剧场序幕》的一段很长的译注中便可了解他对浮士德的看法,他肯定浮士德在罪恶的迷途中求索的精神,认为浮士德从未辜负他高尚的天性,最终浮士德获得救赎,梁宗岱看到中国僧人和道士修行与西方基督教伦理灵魂得救的区别,中国修行要求人清心寡欲,主张老庄式的“无为”“休养生息”,但稍不注意就会陷入颓废和消极厌世的境地,但西方人的“修行”则主张“有功”,只有像浮士德一样不断地努力,才能到达自我实现的目的,这是“西方近代精神和我国旧伦理最基本的分歧点”。(23)
31、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并被尊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2005年德国电视二台票选最伟大的德国人活动中,他排名第次于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
32、歌德很早就已经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在这方面他首先把注意力投向了克洛普斯托克和荷马。14岁时,他就想参加一个田园诗协会。同时,他也喜欢戏剧,因此在法国占领期间他频频造访法国剧院。1763年他在一场音乐会上见到了当时年仅7岁的莫扎特。
33、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张嘉伟博士以认知诗学为方法论,颠覆了传统对文学的内省(意向)式研究方法,通过语料库对歌德和李白诗歌中的隐喻进行分析和对比。
34、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从那时起到现在,北京歌德学院的工作范围从最初通过与中国日耳曼学界开展交流来实现的语言传播,逐步拓展到了更多领域,还在当时北京歌德学院院长魏松的领导下,将办公地点从北京外国语大学迁至海淀数码大厦。
35、歌德学院北京分院第一任院长米歇尔·康-阿克曼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1981年,当他申请到歌德学院来工作时,在中国开设分院的想法好比把歌德学院搬到火星上去一样无异于天方夜谭。
36、 美国鲍登学院德语文学教授比伊特·陶茨说,歌德翻译英文版的中国诗词及其评注,把它变成自己的语言,以德语文学推广开来,作为他的“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37、在德国,人们把歌德称为“魏玛的孔夫子”。歌德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比他同时代的人无疑多很多。遥远中国的种种,成为他思考的参照物,也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尽管受到时代的具体条件的影响,歌德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见解不乏片面、固陋之处,甚至缺少足够的选择性和批判性,但歌德毕竟是歌德,正是在上面提到的那次谈话中,歌德从对一部三流的中国白话小说的思考出发,作出了他关于“世界文学”时代即将来临的著名论断。
38、宁波大学的研究生项君玲以歌德撰写的四篇与中国相关的作品为分析对象,对蕴含其中的翻译策略进行了详尽的探讨。
39、母亲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膝头,讲述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给他听。母亲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言辞新奇而丰富,歌德常常听得如醉如痴。也许正是传承了母亲的这种才能,歌德成年以后母亲仍是跟他像朋友般共同探讨问题。对于儿子的作品,母亲是凡有必读,并总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论。歌德悟性很高,妈妈一点就通,并能很快完善自己暴露出来的不足。
40、《北齐记》:穆后爱衰,以从婢冯小怜五月五日进之,号曰续命。慧黠,能弹琵琶,工歌舞。后主惑之,立为淑妃,后立为左皇后,坐同席,出并马,愿得生死一处。周师取平阳,帝猎于三堆。晋州告急,帝将还,妃请更杀一围,帝从之。后周师入邺,获小怜于井中,以赐代王达。弹琵琶,因弦断作诗曰: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欲知心断绝,应看膝上弦。(3)
41、1827年1月29日,歌德从魏玛图书馆借出那本附有大量注释的英译中国文学作品《花笺记》,由彼得·佩林·汤姆斯(PeterPerringThoms)翻译。该书的标题包括《中国人的求婚,诗歌体,还增加了附录,论中国财政》(ChineseCourtship.InVerse.TowhichisAdded,anAppendix,TreatingoftheRevenueofChina)。该书第三部分为“传记”,包含32篇“女性传记”,全部是中国历史上著名女性的奇闻逸事,里面许多故事配有诗歌。汤姆斯的资料绝大部分引自《百美新咏》中的传记和诗作。《百美新咏》是一部歌咏中国历史上百位美女的诗歌集。该书编者为颜希源,出版时间为1787年。书中《图传》部分共有100幅精美的肖像画。汤姆斯的《花笺记》选取了其中31位女性的传记和大部分诗文,并增加了一些注释。1827年6月14日,歌德在借阅这本书四个半月后,将书归还图书馆。“这本书出版后仅仅40年就跨越了欧亚大陆,引起了歌德的关注,成为歌德‘中国作品’的重要源头。”(2)73
42、四川大学的欧翔英副教授借助歌德诗歌的总体概况和具体细节对其不同的汉译版本进行比对和研究。
43、歌德对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学的兴趣,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1826年到1827年间,他在重读了长篇小说《好逑传》后,又读了《花笺记》和《百美新咏》,以及法文译本《玉娇梨》。正是受到了这些来自遥远东方的文学作品的启发,歌德创作了著名的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而在之前的1781年,他还曾试图将早已传入欧洲的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为悲剧《哀兰伯诺》,但只动笔写了两幕,终未完成,歌德自己对此抱憾不已。
44、荷马,古希腊盲诗人。海上冒险故事的古希腊长篇叙事代表作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他的杰作《荷马史诗》,在很长时间里影响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和伦理观。
45、(4)转引自卫茂平《辜鸿铭对歌德的征引》中的英译版《辜鸿铭文集》(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第280页。
46、 daßichsienichtvergessenmag,
47、(12)杨武能:《走进歌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第359页。
48、能够取得所有这些成绩,当然是归功于众多合作机构与人对歌德学院的不懈支持,以及我们长期以来相互之间的频繁交流。在此要感谢中国文旅部、教育部(后者在早年间是歌德学院的对接部门),德国驻华大使馆以及中国和德国的许多其他机构合作伙伴。当然还有文化界的代表,他们总是能为我们带来他们的想法和问题,并积极地与我切合作。最后,我还要感谢歌德学院在北京、在东亚地区以及在德国的工作人员,是他们出色的工作成就了歌德学院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