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今非昔比:现在不是过去能比得上的,物是人非: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时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两个词也不是反义。(赞美马的两字词语)。
2、 选A.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3、暮春的风夹着轻微的凉意,吹在脸上、身上分外舒适。
4、A.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5、 选A.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6、D.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赞美马的两字词语)。
7、B.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8、D.建安:汉献帝年号。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9、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10、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11、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12、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13、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14、巍巍砥柱,立地顶天擎万世,气宇轩昂屹中流。
15、①薛词上片描绘了一幅苍凉寂寞的秋雨渡头待人图。②选取富有特色的典型意象秋风、秋雨、红蓼、鸥迹等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形象。③视听嗅多感官结合描写环境。听觉上的是风雨声,视觉上的是热色的红蓼花、成行的沙鸥足迹和盛装的佳人,嗅觉上的是佳人和野花的芳香。
16、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17、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文化常识汇总选择题(共77题)(59-69题)
18、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围绕‘渔事’,词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简要分析”,然后梳理诗歌内容,尤其要圈出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也可以根据诗歌中的景、事来分析情感。从此词中来看,词中塑造了一位自由自在的渔翁形象,词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这一形象之上。如一开始“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这三句是写景,抓住“秋水”“蓼花汀”“西风”“小舟”“烟雾”等意象把秋日的小河景色描绘得如画般迷人,充满诗情画意,这是给后文渔翁垂钓设置场景,字里行间充满赞美欣赏之情;接着词人以“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来展示渔翁的成果,船上挂着一枝柳条儿,串着两尾金色的鲤鱼,这是展示垂钓的欣喜;“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脍落霜刀红缕细”,渔翁面对并不丰盛的成果,自叹使用直钩钓鱼已经不行了,他吹起笛子,笛声悠扬,响彻空山,然后将鲤鱼烹煮,笛声的悠扬和鱼肉的精细中表现出渔翁豁达的心境;最后说“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渔翁就着鱼肉,开怀畅饮,直喝得酩酊大醉,然后沉沉睡去,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悠闲自得,也流露出词人的向往之情。
20、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2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2、爸爸让我沿着马蹄声骑,然后一起摔了一跤。掌握了骑马要领后,我在马背上闭上眼睛,兴奋地又跳又笑,欢呼雀跃,有一种飞翔的感觉。
23、点睛:诗歌的意象往往有特定的寓意,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因此,意象也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把握诗中的意象,有助于参悟意境,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24、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5、、“结构对应”,是指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及虚词的使用、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从现代汉语语法学的角度讲,也就是说,相应的句式结构或词语结构要尽可能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或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关于“结构对应”这一基本规则,必须说明的是,古人在诗文的对仗实践中,只是立足于字的相对,几乎没有涉及词和词组的概念,更没有涉及短语及句子的概念。句式结构对应的上下联一定可以构成对仗,但已经构成对仗的上下联不一定都句式结构对应。王力先生在谈到“对仗上的语法问题”时说,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相为对仗,这是正格。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诗词的对仗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相同。例如,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三分国”是“盖”的直接宾语,而“八阵图”却不是“成”的直接宾语。韩愈《精卫填海》:“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细”字为修饰语后置,“山石细”等于“细山石”,而对句则是一个递系句,心里希望海波变得平静。我们可以倒过来说“口衔细的山石”,但不能说“心望平的海波”。可见对仗是不能过于拘泥于句式结构相同的。鉴于此,对“结构对应”的把握,主要应侧重于上下联词语结构的对应,在此基础上,再适当关注词义配合、词序排列和修辞运用等方面的知识,惟此才有助于对于“对仗”的理性把握。至于把握的尺度,则是“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并非强求一致。
26、就是考察词语的含义、比如两个词是近义词、反义词、相同意思、相反意思等。
27、阳春三月,高高的樱花树上有着灿烂的微笑,在阳光的烘托下是那么浪漫。
28、B.教坊:唐代官办管领武术、军队训练的机关。
29、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30、㈢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即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借代;(4)拟人;(5)夸张;(6)双关;(7)对偶;(8)用典。另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31、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32、屡战屡捷——捷:战胜。指屡次打仗屡次都取得胜利。
33、C.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
34、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5、B.秦汉时代,姓氏合二为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