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一买卖要随时,切勿拖延,拖延则失良机;
2、“三略”。三谋即人谋、事谋、物谋,为经商宏观指导思想和用人管理方略。
3、吴国被彻底灭亡后,勾践举行庆功宴会,分封功臣,范蠡官至上将军,仅于勾践一人之下,百官之上。此时范蠡在巨大的成绩面前没有被冲昏头脑,而是冷静的分析了局势:现在能对越国构成威胁的吴国已经灭亡,其他诸侯国不是离的比较远,就是周围的小国实力很弱,根本对越国构不成威胁。(范蠡经商名句道)。
4、捕捉商机范蠡有着非常灵明的嗅觉和捕捉商机的头脑,他把产量多的地方的东西运到产量稀少的地方去卖,这样可以赚取其中的高额差价,而且又利国利民。可谓一举两得。
5、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bai,柳边人歇待船归。(范蠡经商名句道)。
6、儒家的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方正的治国大道,是春秋战国及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处事、治国的主流思想,甚至一直沿袭至今。道家思想则追求道法自然,虚静无为,受这种观念的影响,道家思想者中很少有人从政,因此,在当时基本没有以道家思想领导与管理国家的领袖阶层。
7、 六是出入要谨慎,切勿潦草,潦草则错误多;
8、吴王夫差在彻底失败后,勾践不忍心杀他,要给他一块封地,让夫差做属臣,夫差则无法接受失败与屈辱,羞愤自尽。这又验证了那句话:活着才是赢家,当台风过后,小草有资格嘲笑倒在身边的参天大树。勾践与范蠡的胜利也可以理解为是道家思想的胜利。
9、范蠡,作为商圣与智圣诸葛亮、医圣张仲景和科圣张在衡并称“四圣”,在四大财神中,被称为“文财神”。
10、这一条相信自古以来皆是如此。如果没有诚信,只有欺诈和被逼的伎俩,相信经营可以获得一时之利,却难以长久。想要获得长久的利益,坚持诚信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11、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
12、范蠡说的“三略”是聚财的原理,他归纳为三点:务完物,审贵贱,无息币。意思是说,货物的品质要完美,要注意价格变化规律,莫要使货币停止流动。
13、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14、 十是期限要约定,切勿马虎,马虎则失信用;
15、勾践被吴王释放回国后,此时的越国处于百废待兴,国内饥荒不断,瘟疫肆虐,民不聊生,外部吴国时时监控打压越国,四周又有其它诸侯虎视。这样的环境下,生存都成问题,如何迅速走出困境,强大起来,雪耻复国呢?此时范蠡才真正展现出其卓越的领导与管理才能。
16、我就知道这些了~范蠡的名言名句范蠡的名言名句君行令,臣行意。
17、曾学扁舟范蠡,五湖深处鸣榔。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
18、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19、 十二钱财要明慎,切勿糊涂,糊涂则弊端生;
20、范蠡根据这一理论提出一套购买与销售的原则与方法: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他说“贱取如珠玉",即像重视珠玉那样对待降价的物品,尽量卖进,在像收藏珠宝一样精心的把货物存贮起来。等到该商品价格上涨之后,范蠡认为,应该“贵出如粪土",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吝惜地将货物全部卖掉,不要期待价格会不断上涨,因为,价格的涨跌是要往复的。
21、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范蠡简介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
22、也就是说,天下已经太平,这个时候本来功高盖主就是很危险的,容易让君王感觉受到威胁,加之多年的相处,范蠡发现了勾践是一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人,自己官居极品,树大必然招风。范蠡清醒的认清“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在政治生涯达到顶峰的时候急流勇退,向勾践辞官,勾践以平分国家为条件来挽留范蠡,几天后,范蠡携妻儿悄然离去。
23、吴王夫差知道范蠡是个大才,几次劝范蠡离开勾践,封赐显爵,范蠡不为所动。为奴的三年时间里,范蠡同勾践夫妻一起耕作劳动,粗食、卧薪,并且不忘和勾践的君臣之别,时刻敬主、护主,三年如不离不弃,让吴王即赞许又羡慕。一次吴王在范蠡经过的路上扔了一块黄金,范蠡经过时丝毫没有犹豫就跨过黄金,径直离去,从此吴王才打消了劝范蠡降吴的念头。
24、勾践不知嫌鸟喙,归来犹自铸良金。《经范蠡旧居》(唐)张蠙一变姓名离百越,越城犹在范家无。
25、 于是,范蠡就在当地开了个杂货铺,做起了收购山货的生意。他收购的山货价格很高,一传十传百,供货人都往这里跑,还不满一个月,各种山货就堆满了几个大库房。
26、范蠡早年在齐国做生意时赚钱并不多。齐国虽说是一个诸侯国,国富民安,但是齐国的经济总体来说还是属于地方经济,因此范蠡觉得现有的生意本小利微,想要将自己的生意范围向南方扩大便起身前往南方的吴国和越国。到了吴越后,范蠡凭借着多年对市场的了解,他发现南方人喜欢用牛进行劳作,很少用马进行运输和耕种,因此他想在吴越地区贩卖马匹。他知道在齐国收购马匹不难,在吴越卖掉也不难,而且肯定能挣大钱。但问题是把马匹运到吴越却很难:千里迢迢,人马住宿费用且不说,最大的问题是当时正值兵荒马乱,沿途强盗很多。
27、范蠡举家迁至齐国西北的陶地,再次改姓更名——朱公,又以一介布衣之身,空空双手之本,再次开创家业。范蠡认为,陶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邻齐、鲁,南通楚、越,西达秦、郑,北连晋、燕,是天下的中心,非常适合经商,果然,不久此地就在范蠡的推动下,成为春秋末期东周的经济枢纽,贸易之都。
28、能识人。知人善恶,账目不负。能接纳。礼文相待,交往者众。能安业。厌故喜新,商贾大病。能整顿。货物整齐,夺人心目。能敏捷。犹豫不决,终归无成。能讨账。勤谨不怠,取行自多。能用人。因才四用,任事有赖。能辩论。生财有道,阐发愚蒙。能办货。置货不苛,蚀本便经。能知机。售贮随时,可称名哲。能倡率。躬行必律,亲感自生。能运数。多寡宽紧,酌中而行。
29、成王已兴诮,宣帝如负芒。范蠡何智哉,单舟戒轻装。
30、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唐·汪尊《五湖》全诗如下: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
31、范蠡张良当日悟。得宠还惊,防患寻归路。年代:元作者:马钰《凤栖梧》评价范蠡的诗唐代温庭筠
32、从政时,范蠡奉行了一个臣子的忠义,为商时,又尽了一个商人的良心。范蠡真可谓是一个宏略于胸,又悲悯天下的智者。到了古稀之年,家资富可敌国,儿孙满堂,88岁时无病而终,后人尊名陶朱公。范蠡留给后人了多部治国之策与兵法,经商方面著有《致富奇书》、《陶朱公术》。司马迁用16个字精确地对范蠡进行了概括:“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33、他人不见扁舟意,却笑轻生泛五湖。《和赵宫保别杭州》(宋)曾巩紞鼓留公岂是催,湖山得意且徘徊。
34、治产犹嫌范蠡,携孥颇笑梁鸿。年代:宋作者:苏轼《忆江南寄纯如五首》
35、范蠡何智哉,单舟戒轻装。——唐·王绩《赠梁公》全诗如下:我欲图世乐,斯乐难可常。
36、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
37、厌树遮山色,怜窗向月明。他时随范蠡,一棹五湖清。
38、他一生建树无数,撰写的《养鱼经》为中国最早的养育著作,其中记载的鱼池构造、亲鱼规格、雌雄鱼搭配比例等内容对水产养殖业有很大贡献,是中国养鱼史上值得重视的珍贵文献。同时,他还是十六两老称的发明者。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其型于道而高于技的商道理念。
39、范蠡有着非常灵明的嗅觉和捕捉商机的头脑,他把产量多的地方的东西运到产量稀少的地方去卖,这样可以赚取其中的高额差价,而且又利国利民。可谓一举两得。
40、范蠡非常注重自己生成产品的质量,对于品质不好的产品,会让人吃掉,而不作为出售的货物储存,不去计较这些方面造成的些许经济损失。其实现在很多企业也是这样,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督促了整个社会都在讲用户体验,讲以产品质量来定输赢。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