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也难怪,齐国的霸权在齐桓公死后迅速瓦解。
2、∣墨子系列∣墨学价值∣墨学是如何影响中华文明发展方向的?∣墨学是如何衰微的?∣墨子平等思想为何是治疗传统中国社会病的一剂良药?∣《墨经》向今天的我们昭示了什么?
3、(田肯)说高祖曰:“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故此东西秦也。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矣。”
4、在晋文公身后,晋国的霸业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也因此,21卷本的“春秋霸史”《国语》将几乎一半的篇幅——也就是9卷都留给了晋国。
5、几年之后,随着嬴政逐渐长大,开始正式亲政。吕不韦因为被卷入了嫪毐谋反案,再加上他权势过大,威胁到了嬴政的王位。所以最终,吕不韦被流放蜀地,途中饮鸩自尽。
6、在地缘政治学说大行其道的今天,齐国的霸业中绝经常被解释作地缘优势不够突出。
7、嬴政至此似乎苦尽甘来。三年后,父亲子楚去世,谥庄襄王,嬴政即秦王位。但由于年幼,大权被母亲赵姬和吕不韦掌握。赵姬又与嫪毐私通,嫪毐以秦王假父自居,直至嬴政长大成人,才将嫪毐处死,将吕不韦流放,软禁赵姬。
8、因为秦国主动扩张,而且扩张速度很快,其他几个国家,也开始渐渐认识到了秦国的威胁。于是,在著名纵横家苏秦的串联下,东方六国开始联合起来,共同针对秦国。如此一来,秦国同时被其他六国针对,自然再难扩张。接下来整整十五年的时间里,秦国都没能再踏出函谷关半步。
9、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10、 在会议中,一些议题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如法家与秦亡之关系,法家的思想和法家的历史影响之关系等问题。与会学者的多学科背景也是会议的一大亮点,这对开拓韩非子、法家及子学的研究视野起到了重要作用。
11、是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着高瞻远瞩的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学思想的先贤伟人。
12、既然是管理工具和管理技术,法家就一定会将管理实践中所有可能发生的问题、隐患都会展现出来,加以讨论、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因此,和儒道两家不同的是,法家更多的讨论人性中的邪恶方面,并对这些邪恶提供应对方略、解决方案。
13、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晋、楚、秦等春秋列强总是对领土扩张如此热衷了。
14、在韩非子的学说中,我们所看到的是,推行法治的目的在于将君主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从而将君主专制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上升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因而,法治体现为一种王权专制主义政治的制度文明建设。推行术治的目的在于以技术的方式巩固君权,实现君主意志,因而,术治体现为一种王权专制主义政治的技术文明建设。推行势治的目的在于维护君权至高无上的权威,将君主的权力变成神圣不可侵犯的力量,并且在全社会产生一种无处不在的影响力,从而建立起稳定高效的君主专制主义政治的体制环境。韩非子的法、术、势学说是君主专制主义政治在技术文明上一次质的飞跃,并且最终上升为一种具有固定范式的制度化设计,最终形成系统性的君主专制主义制度文明。
15、春秋时期的管仲、士匄(gài)、子产都是法家的开创者。
16、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
17、脱老师提到,哲学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不仅是最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而且是整个文化的核心。”
18、而一旦鲁国倒向别的强国比如晋国,那么它就会成为制约齐国前出中原的一道锁匙。
19、管仲的政治理想应该是让齐国协助日渐式微的周天子号令天下,维持西周旧有的封建格局,就像长子协助年迈的父亲理家一样(所谓“伯”,原意就是长子)
20、长平一战当中,秦国虽然也损失了近二十万大军,但相比赵国,秦国国力雄厚,二十万战损并非无法承受。此时的秦国,也完全有能力直接灭掉赵国,继而灭掉其他国家。
21、意识到自身错误的秦昭襄王,再次派秦军深入赵国,打算一战打下赵国国都邯郸,希望能够一战灭掉赵国。但秦国大将白起,因为之前和范睢的私人恩怨,选择了拒绝领兵。没有了白起的统领,秦军战力大减。进入赵国之后,对邯郸久攻不下。最后,魏国和楚国相继派大军来援,秦国大败,一战损失了二十万大军。
22、 2013年6月15-1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办的“韩非子与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韩非子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和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西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从事文学、史学、哲学研究的学者四十余人与会。
23、管仲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虽说他也是贵族家的后代,但是人生过得可以说是非常不顺畅。管仲是齐桓公的宰相,被齐桓公很是尊敬,他也值得这份尊敬,在他做宰相这段时间管仲不放过全国的任何一个方面大力实施改革,就像现在的我们一样大力发展经济和农业,付出就会有回报,那时候的齐国可以说是相当的强。出去管仲的才能,他和鲍叔牙的友谊也很让人羡慕,直到今天“管鲍之交”这个词还在歌颂他们之间流水觅知音的感情。
24、因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土地,因此扩张领土,用手中的利剑为锄犁寻找更大的空间,这是耕战立国的必然选择。
25、孔子的治史观不仅反映到治史态度和治史主张上,而且还体现在历史发展观中。孔子认为历史在不断“损益”,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周代正是在总结夏、殷二代的基础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历史不是倒退,而是后来居上,是前进发展着的。尽管这种思想很朦胧,但却是中国史学史上进化论的可贵的开端。
26、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27、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
28、客观来说,吕不韦对秦军的改革,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这种改革的话,秦军后来横扫天下,肯定会杀戮过重,激起各地的强烈反抗。如此一来,秦国后来能不能迅速统一天下,也就成了一个问题。
29、桓公许之。已而曹沬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后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沬。
30、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
31、法家——先驱人物是齐国管仲和郑国子产,申不害、慎到相继提出重术、重势的思想。韩非子则集法、术、势之大成,建构起完备的法家理论,是秦朝统治天下的理论基础。
32、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33、李斯原本是吕不韦的门客,在吕不韦被逐之后,通过谏言得到了嬴政的赏识。李斯帮嬴政制定了统一天下的详细计划。包括灭六国的顺序,以及以重金收买各国重臣,离间各国君臣的策略。李斯的这个计划,得到了嬴政的认可,后来嬴政也是给了李斯很多钱财,让李斯去收买各国的重臣,效果显著。后来嬴政因为种种原因,想要驱逐出身其他国家的客卿,李斯向嬴政上书《谏逐客书》,阻止了嬴政的决定,帮秦国留下了不少人才,也算是大功一件。
34、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35、虽然韩非被秦王杀死了,但是他的思想却被秦王完整地继承下来,并且身体力行,运用这种思想一统天下,从此,他的思想成为历朝历代皇帝的必修课。
36、这俩位皇帝,人生经历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武帝,年轻的时候也是帅哥一枚,有才华会撩妹(金屋藏娇),之后,在馆陶公主的帮助下,刘彻成功上位。
37、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
38、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桓占伟认为韩非虽然是法家代表人物,但他却有着独特的义思想,他对传统义观念的精神内核做了取舍,并对传统道德层面的仁义进行了政治化的改造,把仁义改造为臣子的政治素质,并摒弃了其他类型的仁义。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王立仁教授提出韩非认为进取的态度即乐生就是追求利益躲避危害,民众乐生君主才能实现对国家的治理,而国家治理的理想状态就是民众乐生。香港理工大学温带维认为韩非不是一个反智主义者,韩非的“智”在不同脉络中有不同的意义。
39、经过商鞅的这一系列改革,秦国百姓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并且可以通过打仗得到更高的地位,有了上升的通道,所以开始热衷生产,勇于参军杀敌。在此之后,秦国开始扭转了之前衰败的颓势,国力开始走向了上坡路。此后,秦国又在战争当中,击败了魏国,彻底成了名副其实的战国七雄之一。
40、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颍上人(今安徽颍上),周穆王的后代。
41、于是遂与曹沬三败所亡地于鲁。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
42、李悝(前455—前395年),又名李克,男,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战国初期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
43、道家哲学不同于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是解释此原理的内涵,从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
44、慎到,尊称慎子。古慎国(今河南省正阳县)人,列国时祖上由山东迁居赵国。
45、秦朝选拔官员一般都是由皇帝直接指派的,而隋朝史无前例的开创了科举制,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机会。
46、申不害战国时期法家重要创始人物之思想家。以“术”著称,著有《申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代表人物。
47、晋国大夫郄克率领的联军将攻鲁的齐军一举击溃,经此一战,齐国遂放弃了与晋国争霸的努力,齐顷公甚至亲往晋国朝觐,欲尊晋景公为王。
48、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最早可追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成熟在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之学,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
49、法家不同于纵横家,在于有着完整的思想体系;而法家又不同于道、儒、墨三家,在于法家代表人物积极投身于政治活动,准确说就是变法图强,因此法家在当时就不仅仅是一种学说,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运动,这也就决定了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法家对当时的社会进步和时代变迁发挥了最积极重要的作用。事实上,由于春秋早期的管仲时期法家思想的萌芽已经产生,因此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治国理念或多或少都已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同时,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文武分职并未完全定型,作为贵族阶层的卿、大夫还没有太明确的分工,常常是平时管理政事,战时带兵打仗;并且由于战争频繁,使得军事成为当时治国的第一要务,因此在这一时期,治国和治军之间并没有形成十分明显的区分,而治军理念也同样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产生于这一时期的著名兵书经典《孙子兵法》开篇就写到:“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其中“法令孰行”、“赏罚孰明”都体现了军队法治的思想。在当时,以“周礼”为核心的旧秩序逐渐瓦解,而法家思想所倡导的新秩序正在形成,体现在当时的治军理念中就是“礼”与“法”相结合的思想,例如《司马法》中提到:“礼与法,表里也;文与武,左右也”,法家代表人物吴起在《吴子》中强调法令明,赏罚信的同时,也提出:“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通过“律”和“法”来治军,除了体现在这一时期的治军理论中之外,也贯穿在军事家们的治军实践当中:兵家是诸子百家中将实现军事目的当作第一目标的思想流派,代表人物孙武在练兵时,仅因一次军训成绩不理想,就凭“已明而不知罪者,吏士之罪也”将两名宫女斩首的做法,虽然有失草菅人命;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司马穰苴因“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将监军庄贾斩首更难免有借“执法”清除异己之嫌疑,但是,在当时“礼崩乐坏”、人心散乱的时代背景下,由于旧秩序“礼”的缺失,这些看似偏激的做法恰恰对于建立新秩序“法”的威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50、 法家在历史上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政治上,而且表现在学术上。近代学科体系兴起以来,学界开始以新的视角研究法家。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周炽成教授认为追求富国强兵的韩非子之学因适应二十世纪初、中期中国社会的需要而得以复兴。在此复兴的过程中,韩非子的法治主义、国家主义、实力论等得到日益正面的肯定。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乔松林认为胡适的法家思想研究主要贡献是对法家著作真伪进行了考辨,并用近代的观念对法家思想进行阐释,提出了“所谓法家”的说法,对“法家”的概念提出质疑。胡适的法家思想研究具有鲜明的学术性特征,而胡适所提出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重新去面对。
51、虽然对偶像的外观很失望,但秦王看重的是韩非的才华,对韩非还是予以重任,但是这种信任反而害了他的“偶像”。
52、《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荀子是战国末期人,他死后17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这是战国七雄纷争最激烈的时期,因此,出于救世情怀,荀子融汇了道家、法家思想,将孔孟开创的儒家思想发展为既不放弃其高标之理想、又具有切实可操作性的新阶段,因此,冯友兰先生在其《中国哲学简史》中专门列出第十三章,题目是“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很精准地概括出荀学的特质。
53、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法家的祖师爷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鱼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鱼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之可治也。”
54、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55、总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儒家思想的特色,它其实更深层次的思想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每十年,人都会精进和升华一个层次,其实也说明了,人是会不断进步的。
56、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不公平的。
57、墨子,名翟,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58、作为一个玩弄政治的行家里手,看到《韩非子》的嬴政大有一种“吾道不孤”的感觉。
59、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前四十年都是太后把持朝政,秦昭襄王自身权力有限。直到那位宣太后去世之后,秦昭襄王才终于自行掌权。
60、法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汉书》说“法家者流,盖出自理官。”
61、在诸子百家中为帝王服务思想流派数不胜数,但是法家还是在这么多流派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受欢迎的一大家。在已有的历史资料中,韩非子是法家的创始人,他融合了法家之中的“法”、“术”和“势”,将法家这么多年的核心思想集于一身并且发扬光大。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也是和庄周一样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只是可惜一直没有得到秦王的信任和重用,最后喝下了他的老同学李斯给的毒药。
62、 清华大学哲学系曹峰教授认为在《韩非子》中,作为一种政治思想的“名”的论述极为丰富,其一是建立在“名实一致”观念基础上的“循名责实”论,其二是建立在黄老道家思想基础上的“君臣不同道”,“君操其名,臣效其形”之理论。虽然以“道”(虚无)为体,以“名”“法”(因循)为用的理论在战国中晩期大为流行,但作为一种为配合君主专制的实践理论,在《韩非子》中才发挥到极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芸认为《韩非子》中《解老》、《喻老》两篇所反映的诠释方法采取了现实性、形象性转化的形式,在诠释目的上,侧重于其应用功能,将经典与社会政治、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但在效果上,则有过度诠释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