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灵明的知觉有五种障碍:贪欲、憎恨、睡眠和昏沉、不安和忧虑、疑惑。
2、答:佛陀度了舍利弗和目犍连尊者。他们因为崇拜佛陀所说的缘起真理,联合他们的徒众二百人随佛出家。
3、云何念施主恩?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己有。二时粥饭,四季衣裳,疾病所需,身口所费,此皆出自他力,将为我用。
4、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5、一天 , 蝴蝶爱上了花, 蝴蝶为了求得花儿的爱,就在花儿身边翩翩起舞。即便昼夜交替 四季轮回,蝶心,永不变。 终于, 蝶, 飞不动了,累了 舞动的翅膀飞舞的轨迹成了永恒。 他,轻轻地飘落在花儿的脚下。 风儿携着花瓣在空中久久的飞舞, 哦 那是花儿的泪
6、报君今日是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7、答:财、色、名、食、睡。能使人生起贪欲的心,是地狱的五条根。
8、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佛语经典语录因果善报)。
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0、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11、现在所谓三时,是适应中国的风俗,佛教过午不食这条戒,未能在中国实行,所以不论丛林小庙,出家人都吃晚饭的。
12、云何念师长恩。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今我等粗知礼义,略解佛法,袈裟被体,戒品沾身。此之重恩,从师长得。若求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普愿利人。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蒙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 为什么说念师长恩?父母虽然生育我的身体,若是没有世间的师长,就不知礼义;若是没有出世的师长,就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就同异类一样;不解佛法,就和俗人有什么不同?如今我们大概知道礼义,略微了解佛法,袈裟披盖形体,戒品沾贴身上。这样的重恩,从师长那里得来,若是求小果,仅仅能够自利,如今为大乘,普愿利益他人,那世出世间的二种师长,都能得到利益。这是发菩提心的第三因缘。
13、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14、在五趣中,不论哪趣,都有我们的父母,这从上说可以证明的。
15、答:太子的母亲是摩诃摩耶夫人。夫人在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梦见有一头六牙白象,口含白色莲花,从她的右肋入胎。
16、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17、幸福不是奖赏,而是结果;苦难不是惩罚,而是报应。
18、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19、心的转变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想解脱,希望活得快乐,死的安心,一切功夫都要下在心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念时念心,观时观心,这就是修行。
20、当时这种情况把饭馆的老板吓得不轻,听到这个年纪大的人,让他去报派出所,老板心想这回可惹下天祸了,他站在那里动都不动,根本不敢去,可这个年纪大一点的人就大声的说我命令你去,这时候老板一听事已至此,也只能如此,就跑到了派出所去报了案,过了有十几分钟老板和派出所的几个公安都来了,几个公安一进餐馆的门,就看见地上横起竖八的躺着几个人,这时旁边那个年纪大的人就起身对进来的公安说,这伙人太坏了,吃饭不给钱,还要让老板给拿保护费,被我给收拾了一顿,现在人交给你们了,当时这个老人就从身上掏出了一个证件,其中的一个公安接过证件一看,马上就有这个老人敬了个礼,看过证件的公安就对其他的几个公安说,把这几个人全部抓起来,先带到派出所,等候处理。
21、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22、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23、25)菩提无是处,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24、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25、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
26、1阿罗汉除应受人天供养外,还有哪两种解释?
27、如果你真正明白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痛苦,真正清楚了解脱的利益,你就会认识到修行的重要。
28、不着能行所行之相,是即我法双空,并空亦空。
29、 亵渎神灵者,你不信没关系,但你不能亵渎他;杀牲者,别提杀人,就说你生前杀过牛呀,马呀,猫,狗,因为它们也是生命,也许它们的前生也是人或许还是你的......因为阴司不同于阳间,那里没有高低贵*之分,牛,马,猫,狗以及人,来者统称为生灵。犯以上二罪之一者,死后被打入刀山地狱,脱光衣物,令其赤身裸体爬上刀山......视其罪过轻重,也许“常驻”刀山之上。
30、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31、净土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32、佛回答说:这里不是很多水吗?你为什么不喝?
33、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
34、是出世间师长:出世师长,是开示我们了解佛法的,“若无出世师长”开示我们,“则”我们就“不”了“解佛法”是什么了。
35、悟达国师听了之后,不觉胆战心惊,连忙掬水洗涤,洗时痛彻骨髓,一时晕绝在地,醒来后,发觉人面疮已经不见了,回头看那金碧辉煌的大殿,也已杳然无踪,后来悟达国师就在那个地方修行,从此不再出山,著名的“三昧水忏”,就是悟达国师后来传下来的。
36、8)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37、善男子,知善因生善果,恶因生恶果,远离恶因。
38、你若是常存善心,行善事,终会积攒福报;你若是存恶念,做坏事,终会承受恶果。
39、840:地铁站满现阿弥陀佛佛像!人间净土,极乐列车(史上首例)
40、乐园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41、答:因为太子要寻求的是无有众苦的清净涅槃。太子对寻师访道感到失望,但太子意志坚定并不灰心,所以太子决心由自己去探求真理。
42、指不加饰伪的真相。“本来面目”原是禅家语,源于《坛经行由品》,谓六祖惠能接受衣钵后,南行到大庾岭,被惠明和尚追上。惠明声明“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先让他“屏息诸缘,勿生一念”。然后,惠能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当下大悟。“本来面目”在禅门中指真心、本性;见到“本来面目”也就是“明心见性”。从《坛经》的故事中可知,不思是非善恶,一念不生,即所谓“本来面目”。
43、人的心像一间有六个孔洞的屋子,贪、嗔、痴、渴、爱、欲无时无刻地侵入,故欲得清净得先修缮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