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雨果:一个好行为也可能是一个坏行为,谁要救了狼就害了羊。谁为兀鹰修复了翅膀,谁就要为它的爪负责。
2、出处:《战国策·齐策六》:“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3、③(畏首畏尾)畏:怕。前也怕,后也怕。形容瞻前顾后、疑虑很多的畏怯样子。
4、拼音是láng bèi wéi jiān,狼和狈一同外出伤害牲畜,狼用前腿,狈用后腿,既跑得快,又能爬高。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
5、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狼的谚语和成语)。
6、吠:狗叫。狗朝着外人乱叫。旧比喻各为其主。
7、恶狼对狮子也敢冒犯。——土耳其谚语隐喻:人在情形所迫下,是可以无视一切压力或凶险的。
8、整体结构: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叙述:叙述了屠夫与狼相斗的经过。
9、《孟子·告子》上篇里有几句话是“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意思是:虽然有天下容易生长的东西,但是晒它一天,冷它十天,也没有能生长成的。)后人从这几句话里摘出“一曝十寒”四个字用为成语,比喻一个人没有恒心,努力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
10、《红楼梦》的回目使用成语的,除了上边举的这个例子,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古典章回小说,在回目中使用成语的例子也不少。不仅古典章回小说的回目,就是当代小说的章节标题,也有大量使用成语的。
11、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12、五代·冯道: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13、专有名词和成语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但是专有名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北京大学”只是一个学校的名称。成语是要表示一些引申意义的,例如:“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14、(鹿死谁手)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15、出处:唐·柳宗元《乞巧文》:“王侯之门,狂吠狴犴。臣到百步,喉喘颠汗。”
16、此外象“灯红酒绿”、“忍气吞声”、“横征暴敛”、“耳闻目睹”等等,也都是用对偶法构成的。这类成语的前后两个词组所表示的意思都是类似的,而不是相反的。
17、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5回:“没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你这是~,把人家的好心当驴肝肺了。
18、(G)镶嵌法故意用几个无关紧要的字插在一个词的中间,以舒缓语气或增加力量。例如:
19、出处:宋·张孝祥《宣州新建御书阁记》:“谓虽极天下之贵,而退朝燕息,从容娱乐者,独在于是,狗马声色技巧之奉,不皇及也。”为君者日不闻其过,亦自以为四方平治,圣哲若古,而~之欲因以中其心志矣。★清·王韬《臆谭·求言》。
20、《孟子·尽心》上篇里有一句话是:“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意思是:杨子极端自私,即使从他身上取下一根细微的毛发就能够有利于天下,那他也是不肯干的。)后人把这句话里的“拔一毛不为”改成“一毛不拔”四个字,作为成语,形容极端自私和非常吝啬的人。
21、出处:吴运铎《把一切献给d·反“扫荡”》:“忽然,邻庄鸡飞狗叫,老乡们拖着孩子向庄外奔跑。”
22、(武器) 穿黄袍,戴铁帽,半寸小人脾气躁,一撞屁股脑袋飞,打死豺狼狗强盗。 (猜:打武器名一)
23、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简短精辟易用。
24、意思是方榫头不能楔进圆孔洞,比喻两件事不相容,或者比喻事情的不可能。
25、成语既然可以做句子的各种成分,它本身又有许多优越性,所以成语在文章里也就使用得相当广泛。
26、出处:宋·陈造《题六幺后》:“兰摧蕙枯昆玉碎,不如人家嫁狗随狗鸡随鸡。”
27、宋朝谢无逸尝问潘大临近来有没有作诗。潘大临写给他一封回信说:“秋天以来的景物,样样都是好诗句。昨天清闲地躺着,听到树林子里响起风雨声,我高兴地起来,在墙上写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然催我缴纳租赋的人来了,于是大为败兴,只有这一句寄给你。”后来“满城风雨”这四个字就成了广泛使用的成语,比喻对新发生的某一件事许多人都在到处议论。
28、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词采》:“尚有踊跃于前,懈弛于后,不得已而为狗尾貂续者亦有之。”
29、比喻坏人依靠某种势力欺侮人。同“狗仗人势”。
30、狗有主人,打不打它,要看给其主人留不留情面。比喻处理坏人下事要顾全其后台的情面。
31、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篇)
32、 这里再举一个使用成语的例子。有人在某报上发表过一篇《学习十字诀》,全文是这样:
33、出处:《后汉书·儒林传上·孔僖》:“(僖与崔駰)同游太学,习《春秋》。因读吴王夫差时事,僖废书叹曰:‘若是,所谓画龙不成反为狗者。’”
34、指旧时剥削阶级子弟游手好闲的无聊游戏。同“斗鸡走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