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于这样的结局,绝大部分的读者可能会感到匪夷所思,难以接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狗尾续貂”式的结果,完全不合乎前面“清醒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也不合乎情节发展的情理。
2、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随机选择一位读者赠送《托尔斯泰读书随笔》一本,包邮到家哦。留言截止日期:2022年4月22日。获奖名单将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公布。
3、礼拜的要义据说是,司祭把面包切成小块,放到葡萄酒里,通过一定手法和祈祷,变成上帝的身体和血。那手法是这样的,司祭身穿碍手碍脚的口袋般锦缎法衣,从容不迫地高举起双臂,这样举着不动,然后跪下来,吻吻圣坛和上面的东西。不过关键性的仪式是司祭两手拿起一块餐巾,慢条斯理地在碟子和金杯上挥动着。据说,面包和葡萄酒就在这时变成上帝的身体和血,因此这一部分仪式特别隆重。(36)
4、这样一来,在为了解救个性而不断地扩展爱的范围的情况下,爱便成为一种必需,便会同某些对象联系在一起,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人类;然而在基督教的世界观中,爱不是必需的,不会和任何东西联系在一起,而仅仅是人的心灵的一种本质的天性。人去实施爱,不是因为他爱某一东西、某一人时得到了益处,而是因为爱是他心灵的本质,因为他不能不爱。……基督学说向人指出其心灵本质即爱,他的幸福的赢获并非因为他爱这人或那人,而是因为他爱万物之源——上帝,他通过爱在自身中认识到上帝,并因此而爱所有人和所有物。”(51)
5、“……第四条戒律:就是人非但不可以以眼还眼,而且当有人打你的右脸时,应当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应当宽恕别人对你的欺侮,温顺地加以忍受。不论什么人向你提出什么要求,都不可拒绝。(托尔斯泰的一生简介)。
6、1865年到1869年,托尔斯泰完成划时代的巨著《战争与和平》。1873年到1877年,托尔斯泰完成另一巨著——《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的一生简介)。
7、这次我提起笔来可不是为了消磨时间——我已经没有地方急于要去了。
8、人不能没有爱。爱是真正生命的唯一充实的活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由此,因拥有真正的爱,人才会从对上帝和他人的爱中获得真正的幸福;同时,真正生命的获得就是依靠理性的认识,剥除虚假幸福的迷障,释放心中的爱。在托尔斯泰的观念中,上帝——神既是理性也是爱,它们是一体的。“理智即上帝……理智是我借以看见事物的一束光(流明),为了不至于迷路,我从不逾越它。因此,对我来说,爱上帝就意味着爱理智之光;为上帝服务就意味着为理智服务;靠上帝生活就意味着在理智之光的照耀下生活……
9、草婴(1923年3月24日~2015年10月24日)
10、这是我看过名著《复活》后,脑海中始终萦绕的一幅画面,托尔斯泰孤独痛苦、悲观绝望的眼神深深烙在了我的心上。
11、托尔斯泰给自己构造的一套思想体系,文学史和思想史家习惯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12、作品的题目定为“复活”,主要的含义是指男主人公在替马斯洛娃打官司的过程中,耳闻目睹了俄国底层劳动人民被压榨、被凌辱、被损害的种种惨状后,自己原有的人生观、世界观彻底被颠覆了,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13、(美)纳博科夫:俄罗斯文学讲稿,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版;
14、1844年,他进入喀山大学学习法律与东方语言,但是未取得学位。1847年,他回到亚斯纳亚-博利尔纳“晴园”,希望经营“晴园”同时自行安排学业。他给贫苦农民送茅草,但随后就将大量时间花费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的社交场所中,终于欠下了一大笔赌债。
15、聂赫留多夫来回走得有点累了。脑子也想得有点累了,他就在靠近灯的一张沙发上坐下来,随手翻开英国人送给他留作纪念的福音书,那是他刚才清理口袋里的东西时丢在桌上的。
16、在这之前,我首先阅读了《托尔斯泰传》。随着对托尔斯泰的深入了解,我发现年轻时自己对《复活》的理解是如此肤浅和片面。
17、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
18、托尔斯泰把一生对俄国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了解,集中地、总结性地表现在《复活》中。
19、人生......不同的生活场景,不同的民族,革命,亲友的面容,在麻雀山和樱草丘之间相继出现、变换和消失了;事变像无情的旋风,几乎已把它们的踪迹一扫而光。周围一切都变了:泰晤士河代替了莫斯科河,我处在异乡客地......我们通向祖国的道路已被切断......只有两个孩子(一个十三岁,一个十四岁)的憧憬依然如故!
20、和她在一起,马斯洛娃注意到,玛丽.帕芙诺芙娜从没考虑过自己,而总是希望为别人服务,不管事情大小,总去帮助他人。
21、这正是导致他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世界观发生激变的原因。
22、这不是遁入历史,而是试图从历史上给贵族阶级寻找存在的价值,用以解答当时解放运动应由哪个阶级领导的问题。但由于长期的亲身体验和同人民的接近,他深深感到人民在民族历史上的作用,从而使小说成为一部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史诗。
23、我的写作进展极慢......有些往事需要经历相当久的时间,才能形成一个清晰的观念一一一种无可奈何、令人伤感,但又能获得谅解的观念。不经过这一步,写成的东西可能是真诚的,但不可能是真实的!
24、他两眼茫然地望着窗外闪逝而过的白桦树和他深深挚爱的山川河流。
25、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26、大量的日记和书信,几乎占他的文学遗产的二分之一。日记是他朝夕反省和不断进行探索的心灵的纪录,也是锻炼写作、通过自身研究人的内心生活秘密的手段。象《昨天的故事》(1851)那样的早期作品,就是由日记扩充和艺术加工而成的。
27、(48)《天国在你们心中》,李正荣 王佳平译,许贤绪校,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12月版,第190页
28、托尔斯泰是一个有意识地要在创作中宣传思想观点的作家,尤其是在他的世界观和立场转变以后,他所写的每一篇东西,不论是文艺创作或是论文,都在极力向读者灌输他的思想,于是便给《复活》这部小说带来了如此的矛盾结尾。
29、1856年他就起草方案,准备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农民,并在自己庄园试行。1860年因长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观情绪。
30、一方面被安娜追求纯洁爱情胜过生命的勇敢精神,深深震撼;另一方面为虚伪教条、肮脏冷酷的所谓上层贵族社会逼死了安娜而愤怒。
31、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32、开始,托尔斯泰用了一个词“断然”,表明瓦西里似乎并不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决定趴到冻僵的尼基塔身上把他焐暖的,他是突然采取这个行动的,甚至连他自己都未意识到自己究竟在做些什么,他只是这么做了,随即便“感到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异常快乐”这种突降的神性光辉带给他巨大的幸福感,使他不再害怕死亡、害怕与自己的灌木林、羊群、酒店、仓房等等财物分开的事实(那在迷路之初曾让他深感惶惑和恐惧)。
33、但实际情况下的俄国,却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局面。
34、善于算计钱财的瓦西里·安德烈伊奇就经历了一个从动物性生命向神性生命靠近的过程。多少年来,他沉迷在尘世的欲念之中,为了攒钱随意欺骗雇工,时时刻刻为自己赚钱的才能与本领而自豪,如何使财富日益增多是他思考的唯一问题。
35、他亲自走进了一些农民的家里,耳闻目睹了底层劳苦大众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让他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冲击。
36、是的,反复的节奏,重现的旋律,人生对此是有所偏爱的。谁不知道,童年与老年多么近似。生活中有桂冠也有荆棘,有摇床也有棺木,而在生命全盛时期的两端,只要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往往是两个在主要之点上相仿的时期。那在青年尚未获致的东西,在老年则已经丧失。青年不计个人得失、梦寐以求的,到了老年,在乌云和夕阳的衬托下,将显得更为光辉灿烂,庄严肃穆,而且同样无关乎个人的得失。
37、(45)《天国在你们心中》,李正荣 王佳平译,许贤绪校,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12月版,第188页
38、在陪同马斯洛娃去西伯利亚之前,聂赫留多夫决定把自己继承过来的土地都以最低的租金分给农民租种,就是租金也用于改善农民们的生活条件和公共设施。
39、而对于为什么封禁此书,坊间猜测这是因为这本书触及到了当时沙皇俄国封建势力,对于当时时政颇有讽刺和不满,引起了上层人的警觉。但是你仔细往下推敲,却发现事情也许没那么简单。
40、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开始浮现出一种一场躁动的气氛,当时众多文艺家对于社会的批判力度从来就没有削减过,包括托尔斯泰等人,他们对于俄国的沙皇统治恨之以久,甚至托尔斯泰在听柴可夫斯基的钢琴演奏时,都能把这部曲子和社会压迫联系在一起,那就更不要提其他人对于时局的看法了。
41、在他的作品中,能把握心灵的辨证发展,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真实地把握人物性格。折射出主人公内心的善良。(如《穷人》)。在语言方面,力求质朴简练,浅显易懂,贴近于民间生活。
42、在托尔斯泰离家之前,他与妻子的决裂程度人人皆知。一天晚上,夫妻二人又闹不和。之后,托尔斯泰的妻子曾跪下恳求托尔斯泰为她再读一遍早年时代丈夫为自己创作的诗歌和散文,以找回当初的甜蜜,但是托尔斯泰当时已死了心。最后,他于1910年10月28日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秘密出走。在途中患肺炎,11月7日(阳历11月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树立墓碑和十字架。
43、“凡是在监狱里待过的人,都通过切身体会懂得了一个道理:根据他们身受的种种遭遇来看,教会和道德导师所宣扬的那些关于尊重人和怜悯人的道德原则,在现实生活中都已被废弃,因此他们也就无需遵守这些原则。”
44、他拒绝教会,是因为他凭借理性(他从欧洲人那里学到的理性精神)发现,教会和神的代言人们并不是希望通过神圣的仪式来引导人们走近神,而只是通过仪式的神秘来表明信仰是必要的,信仰需要通过一定的仪式来证明其存在的意义。那种精神上的信仰在此已蜕变为一场仪式所需要的锦缎的法衣、艰涩难懂的祷词、包金的十字架和洪亮的布道声等等。此外,更令他憎恶的是,用庄严的声音和姿态来传播福音书的人却恰恰不理解福音书的内涵,神的代言人们“以基督的名义所做的一切正是对基督本人的嘲弄。”(35)
45、1862年9月23日,34岁的托尔斯泰与年仅17岁的索菲亚·别尔斯(1844年8月22日-1919年11月4日)结婚。索菲亚是沙皇御医的女儿。他们前后育有13个孩子,其中有5个孩子夭折。
46、“既然我们是被派到世界上来的,那就是出于某个人的意志,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可是我们断定我们活着只是为了自己的快乐。那么很清楚,我么不会有好下场的……
47、是的,这也才是托尔斯泰最不能容忍的地方——人们对于信仰的追求不是出于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质疑,也就是对“人为什么要活着?”这个问题进行的探究,而仅仅是因为活着总得有个信仰。既然周围所有人都相信这个信仰,那么自己也应该这样选择;既然司祭告诉大家应该如何表达自己对神的相信,那么自己也应该这样去做。这样,个人的宗教信仰便完全被教会的教条和神秘主义阉割了,成了仪式化的礼拜。
48、(46)《托尔斯泰日记》,转引自《欧美作家论列夫·托尔斯泰》,陈焱编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81页
49、文中旧照均截图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列夫•托尔斯泰文集》
50、就内容上来说,它主要以一列火车上众人的闲谈开始,慢慢的讲述了一桩杀妻案,关于这桩杀妻案,最为关键的是,托尔斯泰并没有完全局限于对于故事情节的铺叙和展开,而是慢慢的描写了杀妻案前后各位故事中的主人公以及书中各位听众的反应,把他们细腻的心理描写活灵活现的展现了出来。
51、这位伟大的世界文豪最后的凄惨结局,也不言而喻地证明了他自己这种”泛爱论“的不现实性。
52、今天,当它再次出版,我们依然致敬它。我们致敬书中展现的斗争精神,致敬书中充溢的自由之光辉,同样,我们致敬作者赫尔岑,致敬他巨大的勇气和绝对的真诚,为我们记录了一段历史,而在某种意义上,历史即是现实。
53、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54、刘文飞:小说、文学与民族的文化崛起,《外文研究》2013年第1期;
55、1853年托尔斯泰读到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非常钦佩。1854年托尔斯泰被调往多瑙河战线,并参与了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写成《少年》、《青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
56、“所有这些人被捕,监禁起来,或者流放出去,根本不是因为这些人违反了正义,或者有非法行为,仅仅是因为他们妨害那些官僚和富人占有他们从人民手里搜刮来的财富罢了。”
57、讲座时间:6月22日(上午:9:30——11:30)
58、“吃人的事情原来不是发生在森林中,而是发生在办公室里。”
59、......每当我想起,我们两人此刻在将近五十高龄的时候,如何站在俄国自由论坛的第一架印刷机旁边,我就依稀觉得,麻雀山上我们童年的格琉特利(1)离今天不是三十三年,而是至多——三年!
60、(42)《忏悔录》,《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3页
61、作者: (俄)列夫·托尔斯泰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出品方: 涵芬楼文化译者: 王志耕 / 李莉 / 杜文娟出版年: 2020-4
62、再加上语文教师的特殊身份,我越来越重视自己和学生对名著经典的阅读滋养。
63、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
64、被告席上站着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子,美丽动人的喀秋莎·马斯洛娃,而当年诱奸了她,使她最终沦为娼妓的贵族老爷聂赫留多夫却端坐在陪审席上,有权决定她的刑期和命运。
65、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俄语文学翻译家刘文飞对纳博科夫关于托尔斯泰的一个比喻印象深刻,“有一次他给学生上课,进到教室以后让大家把窗帘都关起来,把灯全都关掉,他先开了左边的一盏灯,说这是俄国文学中的普希金,又开了右侧的一盏灯,说这是果戈理,再开了中间的灯,说这是契诃夫。这三个灯都打开以后,他跑到窗边,一把扯开窗帘,指着照进教室的阳光,说:这就是托尔斯泰。”
66、在东正教中,圣事的活动有其神秘主义特征,即信徒通过神秘的圣事活动(神秘的宗教礼仪),通过对上帝、基督的信仰和修炼身心,可以去追求天国的永恒快乐或换取来世的终身幸福。神学家认为,祭坛上的饼和酒在祝圣后,已发生质的变化,变成耶稣真正的、能给予生命的体和血。如果领受者吃和喝了经过祝圣的饼和酒,他也就分享了主耶稣的生命。(37)也就是说,普通的面包和酒,一旦经过圣事活动,它们就将成为上帝的实实在在的而非象征性的肉与血。
67、其实,托尔斯泰从来都不是一个教徒而更是一位信徒。这样说,不完全是由于他最终被开除了教籍,还在于他自始至终不相信教会告诉给他的关于上帝的一切,他一直都在靠自己的力量寻找着那位最高的权威——他心中的上帝。可以说,他是在追问生之意义的过程中,找到他所认可的新的宗教、他心中的上帝的,而托尔斯泰新宗教观的确立又与他对教会的反感和怀疑有着密切的关系。
68、1853年托尔斯泰读到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非常钦佩。1854年托尔斯泰被调往多瑙河战线,并参与了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写成《少年》、《青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
69、所以,从这一点来说,不仅当时沙皇政府要封禁它,就连远在西边、倡导自由的美国也不得不开始谨慎对待,因为这一本书传递的思想,有解构社会伦理的危险。所以,后来沙皇俄国政府能够在索菲娅·别尔斯的劝说下同意解禁,也不能完全说这不是一个开明的皇帝。
70、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71、晚年的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了激变,完全站到底层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了。在生活中他不仅吃粗饭,穿布衣,亲自带着农具下地和农民们一起劳作,还打算放弃自己的贵族头衔和所有的财产,再也不过那种让他感到罪恶和耻辱的梦魇般岁月。
72、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73、还是个学生的时候,他就得出结论,认为在政府机关做军需官的父亲的收入并非诚实所得,他告诉父亲应该把钱交给平民。
74、这让觉醒后的托尔斯泰感到羞耻和罪恶。所以他精神上感到极其苦闷,惶惶不可终日,甚至几次想到自杀。
75、基督要人民过自由的生活,而这里是囚禁人民的地方,使弱者受难的地方,在这里举行这样的仪式,其目的只在于“加强人民的愚昧和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