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中的商人劝农夫用“好的种子”“好的方法”,农夫回答说:再好的种子和方法也得干啊!可见,“干”才是农夫的追求。这一思想的“种子”或许早已在农夫心中扎根生芽,相信必将于现实的土壤中绽放美丽的花朵,收获丰硕的果实!
2、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3、蒋琬、费祎之后,姜维执政,多次对魏用兵无功,消耗了国力。而刘禅自诸葛亮死后,更加昏庸无道,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宦官黄皓乘机取宠弄权,结d营私,朝政日非,连姜维也因怕被害,自请到沓中(今甘肃甘南州舟曲西北)种麦以避祸。至此,蜀国的基础已大大动摇。
4、天圣三年(1025),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震动乡里。明道二年(1033),与方仲永同龄的王安石跟随父亲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遇见了方仲永。(关于不勤奋的名人的反面事例)。
5、1986年1月的一天,他让秘书开一辆德国产的奔驰车过来看看。秘书开来当时最高级的奔驰500、日本皇冠和上海轿车过来。陈云看到两部洋车时,神情变得十分严肃。他直奔皇冠车,坐上去之后把车的内体都看看,感觉感觉那些座位,各处都摸一摸。然后他说:“这车好是好,我不能坐。为什么要进口这些车呢?就是摆阔气。下车!”这次惟一一次坐进口轿车,三分钟不到。他说:“国家外汇是有限的,花这么多外汇买这些高级进口轿车,就是少数人享受。老汉不坐外国车,花那么多外汇买一辆车坐着心里也不踏实,老汉就坐红旗车。”
6、积累要广博,选择要“新”“典”(新颖典型)(关于不勤奋的名人的反面事例)。
7、第二两段只叙不议,为第三段的议论服务,后面的议论,集中强烈,言简意赅,如画龙点睛,使前面所叙的事实立即升华具有典型意义。全文仅二百字,叙事之简洁。说理之透彻,安石散文风格在此已露出端倪。
8、 若以当下某种社会现象开头:更具有现实意义
9、到了晚年,陈云患有青光眼和白内障等眼疾,常点药水,为了避免手帕擦拭引起感染,1993年大夫建议他改用消毒棉球擦泪水。陈云认为这太浪费了,要求把他用过的卫生棉球保存起来,消毒以后改作他用。过了几个月,他还是惦记着浪费的事儿,一定要计算一下,他一年用多少棉球?一共花多少钱?工作人员把用过的棉球积攒起来从中统计出:陈云一个月约用棉球250克,价值七八元,全年花费不超过百元。陈云听后,再次要求工作人员一定要把棉球消毒改作他用,这才安下心来。
10、实干,让鲁迅先生深刻影响了五四后的中国文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不愧于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称号。
11、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12、巧干是机械化的生产作业,是高效率高质量的农业手段。
13、贝多芬也是如此,作为一个音乐家,他的耳朵竟然聋了,可是他付出了比别人多十倍、一百倍、一千倍、甚至一万倍的精力!跌倒了,再爬起来;失败了,再重新来过。
14、论点: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持有的见解和主张。(证明什么)
15、烈日下播洒汗水固然可以收获粮食,但选用良种、采用良方或许能事半功倍,让汗水滴得更有价值。
16、(1)论点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简洁而明确的句子。
17、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陈云有两部车,一部吉姆,一部吉斯,这都是当时苏联产的,他规定家属不能用他的车,于若木上下班都是骑自行车。她当时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工作,有时候还得到香山去,早出晚归,早上她就带着饭盒,骑上自行车去上班。每次要骑一个半小时,半路上饿了吃块糖,有了力气再骑。她不光骑车到香山,还骑车到十三陵水库。粉碎“四人帮”以后,于若木被调到中国科学院院部的落实政策办公室,也是骑自行车上班。有一次骑车被撞,脚面骨折,不得不休息了很长时间,这才把自行车给二女儿骑。
18、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着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19、陈云在练毛笔字时多次写这样一句话:“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有一次,他仔细端详完这幅字后,余兴未了,用手挠着头,若有所思地对工作人员说:“这是我在延安的时候,研究了毛主席起草的文件和电报之后得来的体会。‘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唯物论,‘交换、比较、反复’,是辩证法,合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
20、干工作,只有做到心中有底,手上有法,脚下有力,才能真正抓出成效。巧干,不是偷懒的代名词,而是讲究工作方法、工作技巧、工作艺术的同义词。如果说,实干是一个态度问题的话,那么,巧干便是一个能力的问题;如果说,实干是巧干的基础的话,那么,巧干便是实干的必然归宿。实干固然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和保障,但没有巧干的理念和成分,在攻坚克难的道路上,就会走更多弯路,很容易形成苦干、蛮干。
21、江郎才尽:南朝的江淹,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
22、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23、(2)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
24、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5、2018华语最佳片,全是性交易、血腥和腐败
26、于是,我换了个思路,问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为什么想要?
27、 我们青少年更应加舞动青春,挥洒青春,为自己创下一个丰富的经验,良好的伏笔!
28、(亮点九)巧用比喻兼疑问句式,语言富有文采和表现力。生动形象,引发读者思考。逻辑层次上和上文形成递进关系,明确观点,分析问题,下文解决问题,提出方法。此段与下文构成承上启下的过渡衔接关系,结构严谨,思路、条理非常清晰。
29、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
30、这100个小时,平均到每天也就是3小时多,所以问题的关键,应该是这3个小时有没有给我带来实际的效益,而不是内耗。
31、(4)针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议论,提出中心论点
32、刘禅,刘备之子,于刘备去世后继位成为蜀国皇帝,军国大事先后全权委任于诸葛亮、蒋琬等人,诸葛亮等贤臣相继去世后,刘禅无力把持国政,宦官黄皓开始专权,蜀国逐渐衰败。后魏国大举伐蜀,刘禅投降,举家迁往洛阳,被封为安乐公,几年后去世。
33、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过一篇文章叫《伤仲永》,讲的是宋朝有个叫方仲永的“神童”,5岁就会写诗,而且达到了“指物作诗立就”的程度。
34、实干是精神,巧干是方法,有精神无方法干而无功,有精神无方法难成大事。
35、中心论点的识别:一看题目,二看首尾,三看是否是明晰的判断,四看是否统帅全文,五看论据证明的观点。
36、(2)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7、时局已如此险恶,但堂堂天朝无人以此为忧,无人知晓危机已迫在眉睫,与世界的疏离和盲目自大正是清帝国最大的危机。在闭关锁国的几百年中,中国人同时封闭了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对世界所知甚少。野蛮和贫困的状态下的中国统治者们死守“华夷之辨”的天朝大国思想,拒绝与外部世界平等交流,也失去了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良机和自我改造的能力。
38、(亮点一):开篇两处引用(名人名言或俗语),一言以蔽之,亮明观点,增强说服力和可信性。
39、65岁的他碌碌多半生,几无所成。当他将要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时,却意外收到了一份保险金。他并没有安于享乐,而是拿着这沉甸甸的105美元,将自己毕生的理想付诸实践。于是他收获了一份崭新的事业。
40、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41、效果分析:点明了文章论述的内容,明确了文章论点,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提出了论点等。
42、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d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d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d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d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3、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d风政风。帮腐,虽一时享受与奢华,但终将导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助廉,虽生活普通而平淡,换来的却是亲人的温馨相伴和幸福的持久绵长....
44、(亮点八)紧扣现实生活,既对比又排比,指明病态现象和当今问题,富有现实针对性和启发警示性。除了排比段和句子,还可以运用排比词语短语,如“投机取巧、偷工减料、藏奸溜滑”,彰显词汇量打动阅卷者,涉及角度更广和辐射面更宽泛,亦起强调突出效果
45、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其实并不是江淹的才华已经用完了,而是他当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务繁忙。
46、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
47、“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怀特黑德这句名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它给人们——特别是热心改革、勇于创新的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人们从事各项活动,总是希望获得成功,避免失败。可是实际上往往事与愿违。这原因,从认识论讲,是由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并不是显露在外,而是潜藏在内的;不仅如此,它有时还会以颠倒的形式——“假象”出现,就像达尔文有一次半认真地说的那样:“大自然是一有机会就要说谎的。”加上人们认识能力、水平、经验的限制,就难免发生错误了。 用辩证的观点来看,错误并不可怕,叹息、感伤、畏惧是大可不必的。错误同真理,失败同成功,像睡梦同清醒、黑夜同黎明一样紧密相联。一个人从错误的“梦”中醒来,就会以新的智慧和力量奔向真理。经历着失败的黑夜,正预示了成功的黎明即将来临。黑格尔说过: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由于这种错误,真理才会出现”。人们的知识、能力以至发明创造,并不单单是在总结成功经验,也是在汲取失败教训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戴维谈到自己获得成功,就说过:“我的那些最主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 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倘若你想把一切错误都关在门外,那你也必将永远被关在真理的门外;倘若你想避免任何失败,那你也必定永远得不到成功。有人说:“若不让错误出生,便不会有真理降世。”这是有道理的。奠定电磁学实验基础的法拉第,正是由于不怕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经过近十年的艰辛努力,才终于使磁铁产生了电流,开拓了电磁学的新领域。欧立希也以惊人的毅力,在失败了数百次之后,才成功地制成了药品坤凡纳明。无怪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获取诺贝尔奖金时深有感受地说:“回顾……最后通向发现(量子论)的漫长曲折的道路,我对歌德的话记忆犹新。他说,人们若要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当然,这绝不是说不要努力去防止和减少错误,或者说可以对错误持满不在乎的态度,而是说不要因为惧怕错误而畏首畏尾,缩手缩脚。这也怕那也怕,是成就不了事业的。 目前,我国正在深入进行体制改革。改革,是破旧创新,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没有定型的模式可依,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实践,探索,开拓,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是难免出现缺陷和错误的。我们既不应当因为出了点错误便偃旗息鼓,悲观泄气,更不应当因为有了错误就否定改革。你毫不动弹,当然是再保险不过的了,不过,正像鲁迅指出的:“这毫不动弹,却也就是一个大错。”对待错误和失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找到正确的道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