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但又零碎的寻求感性的自我矛盾,并愿意把这一点展示出来
2、在千千万万的读者中,有人支持阿涅丝,也一样有人支持洛拉,她们的观念想法截然不同,孰对孰错呢?
3、我以为你是苦尽甘来,没想到又是给我上了一课。
4、 他夸大了自己在战争中受伤的次数;他装作是一个勾引女人的能手,可是有人在一九四四年八月证明,从一九五九年七月起,他就是个十足的阳痿患者。“不可能。”另一个带笑的声音说。接着贝尔纳又撒娇似的回答:“这是真的……”接着,我们又置身在一场歌剧之中,甚至连阳痿的海明威也和我们在一起。随后有一个非常严肃的声音提到一件最近几星期以来轰动全法国的案子:在一次小手术中,由于麻醉出了问题,导致一个女病人死亡。因此,负责“保护消费者”的组织,它就是这样称呼我们的,建议以后要把所有外科手术的治疗过程都拍摄下来,并把胶卷存档。据这个“保护消费者”的组织说,这也许是保证一个死于手术刀下的法国人能伸冤雪恨的惟一办法。随后我又睡着了。
5、遇见是两个人的事,离开却是一个人的决定,遇见是一个开始,离开却是为了遇见下一个离开。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6、《不朽》中为各类人物布下的陷阱,是“自我的陷阱”,是私人的田园牧歌的陷阱。换句话说,自我,是正面的田园牧歌的新面孔。“因为,自我和革命梦想一样,是无法忍受结束的:它的动因就在于永远超越一切称之为界限的东西和摧毁有可能以某种方式阻碍生存的一切。然而,人的自我时不时遇到的阻碍生存并且表现为最近的界限的恰恰是他自身的必死性。如何接受这一点呢?如何竭尽全力地维持超越死亡的生存呢?自我正是我们心里这种想要超越最终界限的欲望,而不朽就是自我的田园牧歌。”
7、像我们这样被抛掷到世界上,我们必须首先与掷骰子时那特定的一掷认同,与超凡的电脑所安排的偶然动作认同:我们看到这(镜子中面对我们的映像)就是我们的自我时,不必大惊小怪。没有面相即自我这种信念,没有这样一种基本的幻像、原幻像,我们就无法生活,至少不能认真对待生活。与自我认同是不够的,必须充满激情地认同,视为性命攸关之大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把自己仅仅看作是人类原型的一个变体,而是一种有其不可替代的内质的存在。那位新来者之所以要给自己画像,而且明确告诉大家它体现了某种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属性,某种值得为之奋斗、甚至牺牲的属性,原因也正在于此。(米兰昆德拉不朽)。
8、另一种是伟大的不朽,即一个人活在从来不认识他的人的心中。
9、8我老是在想,死去之后,人还是活着的。我在想,所谓死亡就是做一场无尽的噩梦。(ch.3)
10、随着自己生命的构架坍塌在遗忘中,人就会摆脱他不喜欢的东西,从而觉得更为轻松,更为自由。他对现时的眷恋驱走了他的回忆,使他免受记忆的干扰;他的记忆并未减少恶意,但是一旦被忽视,被排斥在一边,它就失去了对他的控制力。米兰昆德拉《无知》
11、他之所以能在每部小说中对主题和人物进行如此深刻的描写,之所以能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如此渊博的知识,原因就在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最能体现出他对笔下人物有着亲身体验的例子就在他的小说《无知》中。昆德拉跟小说中的两位流亡者伊雷娜和约瑟夫一样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捷克共和国,而且和伊雷娜一样,他也移居到了法国并居住了30年左右。他的个人经历融入到了他的小说以及他与书中人物的深层联系之中,这有助于让他小说中的情境在读者眼中变得更加真实可信。作为一名深受他人影响的作家,昆德拉还从他个人生活之外的地方汲取灵感;他围绕着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和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等人的思想创作了一些作品。穆齐尔最著名的小说《没有个性的人》与昆德拉的一些作品有相似之处。《没有个性的人》审视了社会道德和智力的下降,并观察了众多人物的心理生活和精神生活。尼采着重讨论了永恒轮回和“最沉重负担”的理论,这也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重要主旨。这种来源于外部的影响与自己生活的影响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加大了昆德拉作品主题的深度。
12、我们一生下来并不是完整的,于是我们终其一生的时间寻找我们那遗失的另一半。
13、人可以藏在自己的形象后面,可以永远消失在自己的形象后面,可以离开自己的形象;人永远不是自己的形象。
14、不朽是一种不值一提的幻想,一个空洞的字眼,一丝人们手持捕蝶网追赶的风。
15、诗歌的使命不是用一种出人意料的意思来迷住我们,而是使生存的某一瞬间成为永恒,并且值得成为难以承受的思念之痛。
16、爱、死、喜、悲,这些常见的主题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况下和各类媒体中都能找到。米兰·昆德拉通过在他笔下人物和读者之间架构起一种深层的精神联系,对上述每一种主题都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探索。昆德拉常常将自己置身于小说之中,与自己的创作进行互动;同样地,他也邀请我们这些读者参与其中,请读者与他笔下的人物建立起联系。贯穿昆德拉小说始终的是他大声疾呼的一个重要主题:人生不过是去往何方与来自何处的事情。在他的几部小说中,昆德拉从几个不同方向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展开阐释;通过昆德拉以哲学为导向的方法,这些阐释过程触及到了人类生活的观念问题。
17、听凭内心的呼声的引导吧,彼此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像一块饼似的在理智的煎锅上翻来覆去地煎呢?
18、在《不朽》中,“我”在叙述故事中时隐时现,作者时而半遮半掩地娓娓道出现代“不朽”之女性阿涅丝和洛拉身上发生的故事,时而躲在背后充当“非戏剧化的叙述者’,超越时空向读者讲述历史人物歌德的逸事并引发对“不朽”的思索。
19、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时间不会为我们的欢笑或泪水停留。在这样一个瞬时性组构的世界里,一切选择都失去了充足的理由,一切结果都变得十分的合理。幸福何堪?苦难何重?或许生活早已注定了无所谓幸与不幸。我们只是被各自的宿命局限着,茫然地生活,苦乐自知。就像每一个繁花似锦的地方,总会有一些伤感的蝴蝶从那里飞过。
20、35男人们都成了爸爸。他们不是父亲,而只是爸爸,也就是说,没有父亲的权威的父亲。(ch.14)
21、19):第一次的背叛是不可挽回的。它引起更多的背叛,如同连锁反应一次次地使我们离最初的背叛越来越远。--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22、爱真的会让人变成哑巴,一种是欲言又止,一种是如鲠在喉。虽然我没出声,但我希望你懂。
23、20):生活,就是一种永恒沉重的努力,努力使自己在自我之中,努力不至迷失方向,努力在原位中坚定存在。--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
24、在梦里,他是傀儡师,站在幕后专心操纵着舞台上的《浮士德》木偶戏的演出,谢幕之时,所有的观众都跑到了幕后,盯着歌德上下打量。没有人在乎《浮士德》写了什么,观众真正关心的是歌德,他的光荣和不堪被人津津乐道,他成了一个被不朽操纵的傀儡。
25、我长存着人格上的缺陷。总是错误地表达着一堆没人需要的真诚。
26、阿涅丝是理性的代表,她心中的爱情是现实、务实而又具体的。而洛拉支持轰轰烈烈、曲折磨难的爱情历程,她是感性的极端。
27、说到不朽,人们自然又不平等。我们必须有所区别,一种是所谓一般的不朽,熟人之间对一个人的怀念(村镇父母官向往的那种不朽);另一种是伟大的不朽,即一个人活在从来不认识他的人的心民中。生活中有一些途径,可以从一开始就让人面对这种伟大的不朽,当然,并不一定十拿九稳、但毫无疑问有这样的可能:它们就是艺术家和政治活动家的道路。
28、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和变形,平凡一时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的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
29、人的生命的最后阶段,即最短最秘密的阶段,就在穿越“从生命此岸通向死亡彼岸的神秘之桥”的时刻,那个充满“疲惫”,厌倦了自我和自己所有欲望的存在,只希望自己能够一边欣赏窗外的树木一边悄无声息地消逝。歌德想,“很少有人能够一直到达那个极限,但是对于到达的人来说,那儿的什么地方一定存在着真正的自由。”
30、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威廉.詹姆士
31、她缅怀起这天接近傍晚古怪的一刻,她在田野做最后一次散步。她来到一条小溪旁,躺在草丛中。她久久地躺在那里,觉得自己感到溪流淌过她的身体,带走所有的痛苦和污秽:她的自我,奇异的难以忘怀的时刻:她忘却了她的自我,她失去了她的自我,她摆脱了自我;在那里她感受到了幸福。
32、我们身上有一部分东西始终生活在时间之外;也许我们只有在某些特定时刻——大部分是没有年龄的时刻——才会意识到自己的年龄。
33、人生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为自我的存在。生活,生活并没有任何幸福可言。生活就是在这尘世中带着痛苦的自我。然而存在,存在就是幸福。
34、比起有人左右情绪的生活,我更喜欢无人问津的日子。
35、对希特勒的仇恨终于淡薄消解,这暴露了一个世界道德上深刻的堕落。这个世界赖以立足的基本点,是回归的不存在。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可笑地许可了。
36、诗歌的使命不是用一种出人意料的思想来迷惑我们,而是使生存的某一瞬间成为永恒,并且值得成为难以承受的思念之痛。
37、第读书可以丰富人生体验,获得更多的感悟,并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向,充分享受一种别样的浪漫和幸福,这就是人生所获得的一笔精神财富。
38、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xI8Uxoz0yIj6gddOYBaYw提取码:y3ad 书名:不朽
39、向远方的你送去一片深情。ᴬˡᵗʰᵒᵘᵍʰ ʸᵒᵘ ᵃʳᵉ ᶠᵘˡˡ ᵒᶠ ᵗʰᵒᵘᵍʰᵗˢ, ʸᵒᵘ ᵐᵘˢᵗ ˡⁱᵛᵉ ˡⁱᵏᵉ ʸᵒᵘ ˡⁱᵏᵉ.
40、世界上有两个我,一个假装快乐,一个真心难过。
41、两个人彼此靠近总需要超越某种相异性,而拥抱的一瞬之所以醉人就因为它只能是一瞬的时间。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
42、媚俗是存在与遗忘之间的中转站。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43、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 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44、西方的形而上学一直把人看作理智的实体,人的本质是自然事物的一部分,人的特殊性只是因为人拥有知识,这是从知识的角度出发来说明人,而忽视了从人的角度去说明人自身。
45、日光在微波上跳舞,好像不停不息的小梭在织着金色的花毡。
46、这个议题也是经常讨论的“作品和人品”是否要分开。可讨论的很多,私以为,首先高尚人品的标准是什么,是圣人?如果每个人都成为圣人,是一件多么严肃,虔诚而郑重的一件事,想起来就沉重的喘不过来气。而且这个世界正是需要一些道德败坏的人来作衬,不然圣何以为圣。
47、ᵀʰᵉ ᵐᵒᵒⁿ ⁱˢ ᵖʳⁱᶜᵉˡᵉˢˢ, ᶠʳⁱᵉⁿᵈˢ ᵃʳᵉ ᵃᶠᶠᵉᶜᵗⁱᵒⁿᵃᵗᵉ.
48、米兰昆德拉说这是一部爱情小说,但他展现爱情的方式和所有的爱情小说都不一样。如果这就是作者所谓的爱情的话,那也是毁灭的爱情。
49、生活,生活中没有幸福,生活就是扛着痛苦的我穿行世间;而存在,存在即幸福,存在就是变成一口井、一个石槽,宇宙万物像温润的雨水,倾落其中。
50、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
51、说到这里我可以开始阐释什么是他“小路的艺术”了。路分为两种,一种是公路,一种是小路。公路的目的是连接两个点,其间的空间都只不过是空空的一片,除了用来连接以外毫无用途;小路则不然,每一段小路都有它自己的特点,都有沿途可以玩味的风景,都值得人去玩味,它不只是用来连接两个点,而本身就有自己的意义。《不朽》与很多昆德拉的代表作,都是以秉承着让情节像“小路”一样的观念,它没有一个必然的开头,固定的结尾——它没有终点,因为终点不重要。这同样也表现出昆德拉对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抗议:每个人都把自己活成了一条公路,从学生到士兵,从连长到将军,从这里直奔向那里。这也就是说,只有目的地才是有意义的,路上的一切都是人们试图征服的时间,越快越好。然而人生的目的地是哪里呢,有多少人能回答上来这个问题呢?昆德拉还描绘了歌德和海明威死后的对话,当然,除了两人及对话那里什么也没有,让人感到一种极度的空虚——这就是死后的世界,这就是公路的终点:虚无。因此,他的小说就是在宣扬一种慢下来体会生活的生活方式,不要被它操控了我们。
52、但不论是加法还是减法,都无法逃离“不朽”两个字的笼罩,那些真正获得了不朽的人又是何种处境?
53、而存在,存在即幸福。存在就是:变成一口井,一个石槽,宇宙万物像温暖的雨水,倾落其中。
54、小说一共由七段组成,这是作者常用的布局。第一段用于引入,讲述我看到了阿涅丝,第二段则谈起了贝蒂娜与歌德的故事,第三段回归阿涅丝和与她相关那些所有人的故事,第四段古今交替,第五段通过我和阿弗纳琉斯教授的谈话诠释甚至评价阿涅丝等人,第六段单独出现了鲁本斯和他的经历,第七段作为结尾,是我和阿弗纳琉斯教授。海明威和歌德死后的对话穿插在二段和四段的末尾。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结构排布看上去是非常“乱”的,不过这也刚好符合了“小路艺术”的观念,所以叙述的非常缓慢而柔和,常常有很深刻的心理描写和思想碰撞。作者并不希望我们知道小说的终点,它的结局到底在哪里,否则我们十有八九又要着急忙慌的读下去就是为了接近那个结局了。再回到这个结构的排布,他自己将它称之为“复调”式的布局结构。它像交响乐一样,交相辉映,同时进行,不同的部分却相互之间有着微妙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有着音乐性的叙述节奏,时而省略内容,时而深入讨论,忽快忽慢却“莫不中音”。它如音乐一般有高潮和激烈的冲突(如姐妹吵架、贝蒂娜和歌德为了不朽的争斗、保罗的在电台的争吵、阿涅丝的死亡等),也有突如其来的安静(歌德与海明威的谈话、阿弗纳琉斯的叙述、评论家对贝蒂娜的看法等),交错纵横。本书的音乐性在读完全文之前更多地感觉到的可能是混乱,这与我们一昧想要寻找主线、末尾的倾向很相关,但在终结完全文,体会到不同部分联系之传神,总不免会有一种像交响乐一般的宏伟感。
55、最后,阿涅丝死了。她的妹妹劳拉同她的丈夫保罗结了婚。阿涅丝似乎没有在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连死亡引起的悲伤都很短暂。
56、总结了一下,以我自身的经历,多年阅读带给我的改变,觉得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57、向树去学习啊,把内心美丽情愫长成叶开花结成果,向树一样存活,一年一年,一季一季,一天一天,去生轮圈。平静的人华丽的心。————贾平凹《带灯》
58、当一个人不断地自问别人是怎么看我们的,尽力想得到别人的好感时,他就可以被看作是一个骗子或者一个滑头。
59、死人和不朽是一对难舍难分的情人,谁的脸和死人的脸相似,谁就是不朽的活人。----昆德拉《不朽》
60、首先,读书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这种素质和修养的提升对于自己的生活、社交、工作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对于工作的领悟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在写材料时素材处理和文字驾驭的能力,在交际中的素质素养等等。以我这几年的工作经历,比如进入d政机关工作后,文字工作很大一块是会议纪要,看似在复制会议所作出的决议,可是它涉及经济、规划、社会管理、文化等各个领域,要准确表达会议内容,并非易事,每到一个工作岗位,我都能很快进入角色,正是得益于读书。
61、人生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为自我的存在。生活,生活并没有任何幸福可言。生活,就是在这尘世中带着痛苦的自我。然而存在,存在就是幸福。——昆德拉《不朽》
62、你塞满了我的整个过去,却在我的未来永久缺席。
63、背叛,就是脱离自己的位置,背叛就是摆脱原味,投向未知。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64、如果我们拒绝看重自认为重要的世界,如果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任何对我们的笑声的反应,那么我们只剩下一个解决办法: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使之变成我们游戏的对象,使之变成一个玩具。阿弗纳琉斯在游戏,而游戏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上是他唯一看重的东西。但是这游戏不使任何人喜笑颜开,他也知道这种情形。当他向生态学家陈述自己的计划时,并不是为了取悦他们。这是为了取悦自己。
65、一张小小的明信片的三行字,就改变了一个年轻人生命的轨迹。然而被改变命运的又何止他一个人,身边每一个人都因为这一个无心的玩笑而掉进了命运的漩涡,都无还手之力,只能接受被毁灭,身体的毁灭、精神的毁灭、整个人生都陷入毁灭的深渊。
66、提到主线,我们又一次来到了昆德拉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结构特点:故事没有主线,所有人的故事都同样重要。作者对他们所有人都有着深刻的探讨,却从未表现出对任何一个特定人物的喜爱或侧重。我们还可以发现,所有人物中,最不重要的是谁?是我。“我”在书中的角色几乎淡化出了任何一条故事线,仅仅是一个用来增加描述视角的工具。这也是为什么作者在写到人物情感时,更多地不去直接描述“有多痛苦”“有多尴尬”而是去用人物接下来的行为和它所代表的含义、隐喻来书写,因为这样是和作者观察的角度恰恰吻合的。这样的平衡的叙述还意味着什么?我认为是昆德拉对于人独特性一种认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的思想,在这个“公路时代”我们只去看那些名人、领导人、富人,仿佛只有他们才有自己的人生,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值得被记录的生活。
67、她离开高速公路,进入的那条省级公路是宁静的;遥远的,无限遥远的繁星闪闪烁烁。阿涅丝心想:生活,生活并无任何幸福可言。生活,就是在这尘世中带着痛苦的自我。
68、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
69、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是二战以后,后工业社会到来,人们对崇高的依赖产生了危机。
70、这个人生的第二阶段,即一个人不得不时时注视着死亡的阶段,紧接着又会过渡到下一个阶段,一个时间延续最短、然而又最神秘的阶段,人们对这个阶段了解极少,谈论也极少。体力日渐衰退,人总是感到一种疲劳。疲劳是从生命的此岸通向死亡的彼岸的无声桥梁。在这一阶段,死亡近在咫尺,让人看得心烦。但它仍可以说是无影无踪,无处可寻的,因为太密切、太熟悉的东西就变成这样。
71、是的,正是有关正经的歌德也闹八卦绯闻,意外给了他无限的生命。在米兰·昆德拉的笔下,歌德仿佛又活了起来,而此刻那位迷人的年轻女子正坐在他的大腿,畅谈文学。
72、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73、1929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尔诺,米兰·昆德拉出生了。他从小学习作曲,阅读名著,在大学选择了哲学系进修,最终将音乐、哲学都完美的融入了他的小说中。《不朽》是他的一部长篇小说,正如这部作品,昆德拉本人也是一个接近“不朽”的文学家:在这一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独特的写作风格与结构再一次得到了充分的阐释。他对人关于“存在”的思考,也在反复无常的小说情节中再一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74、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啼哭,一切都将逝去,如苹果花丛的薄雾,金黄的落叶堆满心间,我已不再是青春少年。————叶赛宁
75、(3)后现代主义文学崇尚所谓“零度写作”,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拒斥孤独感、焦灼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将其平面化。
76、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步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