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今天要离开这个世界,我会读书到昨晚,因为读书让我感觉我是活生生的,我还抱有孩子的天真与热情。”
2、爱情意味着要么得到一切,要么全无。爱情是完整的,否则它就不存在。我在这里,他在另一边。你必须站在我这边,而不是站在中间。如果你同我在一起,你就得想我所想,做我所做。革命的命运和我的命运是完全一致的,谁反对革命就是反对我。如果我的敌人不是你的敌人,那么你就是我的敌人。(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
3、生活在别处,这个期望本身就象征着一种否定,暗示创造这句口号的主人不满足于当下的生活而对当下的一种赤裸裸的否定。可别处二字已是一种无法抵达的地方,因为生活这班沿着一个轨道行驶的列车驶向的永远是此处而非别处。雅罗米尔因为强烈的自尊以及想要掌握生活的欲望与现实之间的割裂而做出如此否定,而米兰·昆德拉藉由雅罗米尔自我视角的瞭望台做出对爱情、诗歌、政治等诸多形式的否定。他让我们看到那些在爱情中、诗篇中或政治斗争中自以为自己掌握了某些东西的人的荒唐、愚昧和可笑。
4、再也无法明白自己要什么。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
5、这或许是这些别处的昼夜里,我最接近那个南方小城的一次。陌生城市的市井生活让“别处”终于有了一些心头“此地”的温柔。哪怕街景不同,1873公里外的这个集市也演绎着我熟悉的生活剧目——简单而朴实的日常生活。
6、他在另一段生活里,另一段故事里,他无法在他目前所处的生活中拯救他已经不在场的生活。但是窗外的那个世界更加美丽。而如果他为此抛弃他所爱的女人,这个世界则会因为他付出了背叛爱情的代价而弥足珍贵。
7、“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如果只看《生活在别处》这本书的标题,在某个安静而带着阳光的下午从人流稀疏的书店展柜前与《生活在别处》擦肩而过的人们,也许脑海中大概率会愿意流淌出这样的一句歌。不是一定会,只是愿意。
8、以上十本,便是我心目中排行前十的外国名著,你心目中的又是什么呢?
9、《生活在别处》在描写主人公雅罗米尔的青春和激情时,同时插进了对兰波、雪莱、莱蒙托夫、马雅可夫斯基等不同国度的诗人以及其他捷克诗人的激情与幻想的描述。在小说的某些章节,作家往往置情节发展的连续性于不顾,停顿下来插叙其他事件,或发表议论,从而使作品结构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
10、他的文字,犹如盛夏里的一瓢清凉泉水,在燥热的青春时光里,让人安静下来。
11、3、贫穷或许会限制人的生活,却阻挡不了快乐的心。
12、为了生活,林清玄当过服务生,做过码头工人,摆过地摊,杀过猪。
13、活得开心,是林清玄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他出生贫寒家庭,叔伯在派往南洋的战场中一去不回,留下13个孩子,他的父亲一手扶养着18个孩子长大。
14、《婚姻故事》观影第92届奥斯卡(2)|电影
15、爱、死、喜、悲,这些常见的主题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况下和各类媒体中都能找到。米兰·昆德拉通过在他笔下人物和读者之间架构起一种深层的精神联系,对上述每一种主题都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探索。昆德拉常常将自己置身于小说之中,与自己的创作进行互动;同样地,他也邀请我们这些读者参与其中,请读者与他笔下的人物建立起联系。贯穿昆德拉小说始终的是他大声疾呼的一个重要主题:人生不过是去往何方与来自何处的事情。在他的几部小说中,昆德拉从几个不同方向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展开阐释;通过昆德拉以哲学为导向的方法,这些阐释过程触及到了人类生活的观念问题。
16、在这个世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被控制和记录。
17、他用笔墨在生命中静静地开着花,散发出来淡淡清幽的芬芳,让我们的生活中多了一份淡然和洒脱。
18、P.S.整个旅程除了那些最热门的景点之外有两个比较小众一点的地方我是很喜欢的。第一个是捷克音乐博物馆(Českémuzeumhudby),第二个是被誉为全球最美图书馆之一的斯特拉霍夫图书馆(StrahovLibrary)。
19、林清玄问,遇到辛酸的部分怎么办?母亲答:自己盖上棉被大哭一场吧。
20、第二天正在去共产主义博物馆的路上,阳光突然就出来了。当时心里有一种被挽救了的感觉,然后抬起头发现走到了一个很多电车的交汇处,才意识到这是一个火车站。
21、2019年1月22日上午9时32分,林清玄还在自己的个人微博上,还谈起生死。
22、愿你退去浮华之后,懂得清欢才是人生的根本,也愿你在好看皮囊之下,永远不忘灵魂的智慧。
23、她想到艺术家的爱也许完全是出于误会,她老问他为什么爱她。他总是回答,他爱她就像拳击手爱蝴蝶,歌唱家爱沉默,恶徒爱村姑。他总是说,他爱她一如屠夫爱小牛胆怯的眼睛,闪电爱宁静质朴的屋顶。所以他爱她,是因为她与他不同,他破坏她,摧毁她,然后重新创造出一个他企望的她。
24、他告诉大家: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25、在别处,把坚强和毅力献给梦想,而温柔就交给生活吧。
26、他为自己取了不少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
27、当我们在意识形态驱使下,去赞颂和批判的时候,我们常常忘记,对象本体的复杂性,对象的成因和本质几乎可能是一样的,但际遇中,形成了云泥之别的被对待。
28、一九四八年的布拉格,雅罗米尔十八岁,对现代诗、德思诺斯、艾吕雅、布勒东、奈兹瓦尔爱的要死;学他们的样,他把兰波在《地狱里的一季》中写的句子“应该绝对现代化”当做自己的口号。而在布拉格突然之间表现的绝对现代化的,是社会主义革命。它立即粗暴地谴责雅罗米尔爱的要死的现代艺术。于是我们的主人公在几个朋友(对现代艺术同样爱的要死)的面前,冷嘲热讽地否定他曾经喜爱过的一切(他曾经真正地、由衷的喜爱过的一切),为的是不违背“绝对现代化”的伟大命令。在他的否定里,他投入了一个希望通过粗暴行动,进入成年人生活的少年的全部狂热、全部热情。他的朋友们看见他怎样固执地否定他曾经视为最珍贵的一切,他曾经经历过也愿意经历的一切,看见他否定毕加索、达利、布勒东和兰波,看见他以列宁和红军(在当时代表了现代化的顶峰)的名义否定他们。他的朋友们喉咙哽住,先是感到惊奇,接着感到恶心,最后感到了害怕。这个少年赞成那些声明自己是现代化的事物,并不是出于卑怯(为了自己的飞黄腾达)而赞成,而是像忍受着痛苦,牺牲自己心爱东西的人那样出于勇敢而赞成;他的这种公开表现,是的他的这种公开表现确实有着可怕的成分(预兆着迫在眉睫的“恐怖”的可怕,监禁和绞刑的可怕)。也许当时有人一边观察他,一边对自己说:“雅罗米尔是他自己的掘墓人的同盟者。”
29、《格列佛游记》:敢用小说来讽刺英国皇室,顺便带上法国的,也就这本书了,在诙谐幽默中表达了对于战争的反对和控诉,非常具有惊醒意义。
30、拍下这张照片的时候刚好是五点多。耳机里刚好播的是陈粒的走马。
31、30岁后,他开始学佛参悟,写成了“身心安顿系列”成为90年代最畅销的作品。
32、透过窗外看进去的火车站和阳光融合在一起,暖烘烘的画面就貌似是某部电影的截图。而走进里面之后也发现每一个角落只要被阳光照到,都被渲染出强烈的梦幻感。
33、在此,人被上天啐到地上,全无感恩之心踏入这尘世。
34、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
35、如果想要俯瞰整个老城广场,就必须上去天文钟的塔楼顶。
36、她的爱究竟值多少呢?几星期的悲哀。很好!那么,什么样的悲哀?一点挫折。一星期的悲哀又是什么样呢?毕竟,没有人能够一直悲痛。她在早晨忧伤几分钟,晚上忧伤几分钟。加起来会有多少分钟?她的爱值多少分钟的悲哀?他值多少分钟的悲哀?
37、对于米兰·昆德拉而言,小说叙述形式的选择是他痛苦的追求,也带给他创造的欢欣。应该说,他的这种追求是卓有成效的。他为小说叙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实验。他的共时性叙述方式和复调叙述方式,分别从叙述者感知角度和故事主人公的话语角度,为文本故事建立了一个时序和逻辑框架。叙述语态和语式的各不相同,使得作品获得了一种形式和内容上的真实感。米兰·昆德拉梦幻叙述的灵感源于卡夫卡、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等小说大师。但米兰·昆德拉对它的迷恋和熟悉丝毫不比他的老师们逊色。对它的机巧运用,使得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获得了一种朦胧的美学意境,也使他带有存在主义色彩的小说找到了一条接近小说主题的捷径。因为似花非花既是一种含混的美学意境,又是一种存在主义者们眼中生存状态的模拟写真。
38、《生活在别处》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1969年完稿,1973年在法国首次出版。《生活在别处》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
39、她甚至没有向他暗示,她所称的爱情幸福实际上只是一场心劳日绌。……虽然她终于想要恢复自我,可只有在不真诚中她才能恢复自我。……不,她不会再把自己展露给他,无论是内心还是外表;他想把自己安全的藏在庄重之中,因此她不得不虚伪,……此刻,她不仅把自己看作无限悲伤,而且把自己看作崇高,不幸和坚强;几天前还仅仅是刺痛的悲哀,如今却诉诸尊严的语言,给了她一种欣慰。这是美丽的悲伤,她看见自己被忧郁的光辉所照亮,既悲伤又美丽。
40、他是台湾作家中的高产作家,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41、通常情况下,当某种不可逆转的事情在即将发生之际,人们会加速事件的发生(也许是为了证明在事件的进程中我们还是有一点微小的决定权的。)
42、因此,我们该怎样反思我们的文学、我们的美学、我们的时代、我们的人性?米兰•昆德拉诉诸我们的是,在一切神圣价值的后面潜藏着的往往是危险。这让我重新想起希腊那句著名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人能够认清自己吗?几千年的文明史,战争的硝烟依然弥漫。“人啊,认识你自己!”是恨铁不成钢的神谕,还是悲天悯人的天启?多么神秘的语言,人类的命运尽在于此了。幸福是人类对命运的自我许诺,横亘在我们面前的未来在静默中等待。文学,这从人类生存的根基深处生长出的花朵,在时间之中依次开放;浇灌它们的是人的血和泪,
43、至少这位诗人本身并不沉醉于自己的诗歌和抒情,在时代浪潮面前,他对抒情竟也表示怀疑,对一位看重他的画家提倡的艺术鉴赏角度提出了反对(虽然反对的背后真实理由又被作家解构的体无完肤)。抒情的诗人,似乎临摹起了更为伟大的诗人所表达的想法。如雪莱,如兰波一般,他们叫嚷着,啊,生活不在这一端,生活在别处啊!不在我们的抒情里,不在我们的艺术文学世界里,而是在人民的奋起反抗中,在青年人的革命热情里,我们何不去到起义的第一线,带着传单和宣言,这才是进入真实生活的通行证。
44、雅罗米尔从小便有写诗的天赋,对这个世界细密的观察以及自我细腻的感知造就了他的抒情诗篇、爱情诗篇。诗不仅是小时候向家人的一种炫耀,更是他内心的独白与经历的摹本。他总是张扬而果敢地运用他的天赋写出惊人的诗作,但在革命时期雅罗米尔诗歌中过早展现的大胆露骨的意象却戛然而止。对某种政治的期待和颂扬、接近于口号式的热烈成为了主旋律。但难道这真的是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吗?还是说这种务实文字的背后也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生活在别处”的幻想呢?
45、带给我们生活趣味的,并不是那些伟大的、遥不可及的奇迹,而是日常生活中小小的期盼和惊喜。
46、藏身于科技园旁的老旧生活区像是藏在巨人国里的小矮人,也像是藏在协奏曲里的犬吠。停在路边,看看暖黄的灯光衬着红色的雨棚,远处的高楼里两三灯光更像是点点星火,耳朵里涌进陌生的方言。熟食店前挑选着晚餐的人们,水果摊门口安静的狗,点心铺子笑起来很好看的老板娘,发廊门口抽烟的年轻男人,大爷骑着的电瓶车,烧烤店门口有个男人点了三扎啤酒,夜幕里的海鲜摊位上几条鱼还在挣扎,辣炒蛤蜊和烤冷面的小车面对面的停放着……
47、雅罗米尔创造了一个叫泽维尔的人物,作为他在幻想世界中的替身。泽雅尔的生命是一个梦,他睡着了,做了个梦,在梦中他又睡着了,又做了个梦,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在前一个梦里,梦的边沿模糊了,他从一个梦过渡到另一个梦,从一种生活过渡到另一种生活,不存在任何障碍。雅罗米尔在泽维尔身上否定了梦与现实的分界。而梦与现实的最大分界便是:梦是对无限、永远的可能的相信,而现实并不。他在爱情诗中描写死亡,死亡是个关于无限的梦。,因为生活是渺小的,死亡才是绝对的,死亡证明爱情的伟大崇高,他表达的渴望是在一种近似永恒幸福的死亡之中跟一个女人结合——省略掉现实的过程。他写老人的爱情是幸福的,因为老人已不再有未来,不再受变动不居的未知领域的侵略。对姑娘的裸体,他头晕目眩,“他并不向往姑娘的裸体,他向往的是被这裸体照亮的姑娘的脸庞。”“他并不想占有姑娘的身子;他想占有的是愿意委身于他以证明她爱情的姑娘的脸庞。”他需要的不是肉体,而是肉体的抽象。他采用给孩子们讲童话故事的语气描写子宫与乳房,因为他惧怕肉体的爱,并且试图从成人的领域中把爱取出来,把女人看作一个小孩,这意味着他没有能力把自己当成一个成熟的男人看待。诗成了他的“人造童年之乡”。他希望把爱情限定在它永恒不变的成分之中,以此战胜展开在他面前的潜藏着危险的肉体。他在诗中取消了肉体,用自然主义的丑陋衰老的身躯来替代一个年轻女性傲慢的身躯,剥除肉体躯壳以追求爱情永恒。
48、所以在深夜,也许你一个人,望着窗外,你会想起,哦,不知道他如何了。其实,你想念的,是那个曾经以为一辈子会是另一个模样的自己。
49、这样的大家庭里,东西仿佛永远不够吃,但他却以欢喜心过生活,今天比昨天快乐,就是成功。
50、我们选择了这个方法正如你选择了你的命运,你我的选择都同样是不可改变的。然而,每一个人都遗憾他不能过其他的生活。你也会想过一过你所有未实现的可能性,你所有可能的生活。
51、摘录:身体终于彻底独立和自治,这个越来越大越来越丑的肚皮对于身体来说却是一个存储越来越多骄傲的蓄水池。
52、生活在别处,其实也并不是只让人想到人生无奈。
53、她就像一个旅者,面对着眼前无限美丽的风景却已疲惫之至实在无法欣赏;这爱没能让她感到一丝的愉悦,但是她知道这爱是伟大的,不应该失去。
54、诗因此而美丽妖娆。文学的热带丛林一步步掩盖着人类历史艰苦跋涉的足迹,足迹之下是掩埋祖先骸骨的土地,这唯一实在的东西。
55、“别处”即意味着远方,意味着漂浮于现实以外的人生理想。当时的捷克青年由于对社会现实感到失望,因此很多人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并把这当做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们渴望一种理想化的生活,但这种生活只有在别处才能找到。
56、自由并不始于双亲被弃或埋葬之处,而是始于他们不存在之处:
57、人的味觉的确是最重感情的,或许还有胃。回想起每次回家的前几天总会吃出十二分的饱腹感,或许只有酣食才生能让被讨好的味蕾滋生归家带来的独特幸福。与故土的阔别让食物成为了生活在别处时最好的情感寄托。相比于“我想我家了。”更常被说起的应该是“我想吃长小门口的炸洋芋了。”食物联结的,不止是味觉感官,还有季节,时令和过往。
58、我们童年时,就在课本里看到他的作品,他的《桃花心木》《和时间赛跑》等18篇作品,入选大陆中小学语文课本。
59、你拒绝,只是你的不安。我可以说穿么。我看见了自己的羞愧。
60、故事的结尾处,在一场文艺交流派对上,身体弱小的诗人的政见被他人质疑,争执之下,诗人在派对场所一处低矮的阳台处,被对方打倒在地。他不敢起身回到室内,试图以“自杀”这个充满魅力的,具有史诗般悲壮情怀的举动来收场。然而阳台低矮,他知道,跳下去未必会自杀成功,如果自杀未遂,自己将变得更为可笑。此时,米兰昆德拉抛出了冰冷的问句:不管自杀是成功还是失败,总是惟一的,同样的行动,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在同样的勇气指使下!因此,在这里,悲壮与可笑的区别又在哪里呢?只是成功的偶然?渺小与高尚的区别究竟又是在哪里呢?这仅仅是历史背景强加于人类际遇的区别?
61、小时候,林清玄在拜祖先的桌子上写作,母亲就告诉他,要多写趣味,少写心酸。
62、年纪越大越少大批人的聚会,因为大家交集越少,越没有什么可说的,与其相见的无话客套,还不如见见真正想见的几个朋友就好。
63、《生活在别处》所描写的时代被昆德拉称为一个“抒情时代”。50年代的捷克,今天的人们把它视为一个政治审讯、迫害、禁书和合法谋杀的时代。但是,昆德拉说,我们这些还记得的人必须作证:它不仅仅是一个恐怖的时代,而且是一个抒情的时代,一个充满着激情的时代。大学生们在墙上刷的标语写道:“梦想就是现实”,“做现实主义者——没有不可能的事”;千百万人振臂高呼,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昆德拉认为,他的目的并不在于描写一个时代,选择一个特定时代并非因为对它本身感兴趣,特定时代只是照亮了隐藏着的另一面,使不同环境中只处于潜伏状态的某种东西释放出来。是的,雅罗米尔是个“邪恶”的人,他毁灭了情人,也毁灭了自己。但这样的邪恶同样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在所有制度所有时代的每个年轻人身上。并不是特定时代才产生雅罗米尔,只是特定时代释放了他的这种心理因素。所有的时代都产生潜在的雅罗米尔。他并不是一个道德意义上的恶人,他是一个人性意义上的恶人。昆德拉展示了这位有天分的富有想象力和激情的年轻诗人一生的心理发展逻辑,这个逻辑的内涵是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雅罗米尔终其一生都在为进入现实的行为世界而努力。昆德拉告诫道,请别以为雅罗米尔是个低劣的诗人,这是对他一生的廉价解释。我们每个人都生存在自我与现实的对立之中,我们都需要在现实环境中实现自我。这样,对自我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恐惧便与生俱来地高悬在每一个人的头顶之上。现代心理学认为,正是这种压抑的升华产生了文学。问题便变成了这样:文学的存在论意义是什么?
64、问题:《生活在别处》的主角雅罗米尔是一位:( )
65、王小帅《地久天长》,计划生育那些事儿|电影
66、我们每一个人梦想都有一个别处,是因为美,因为静,因为情,因为说不出的理由,但是我们又无法逃离此处。正如米兰·昆德拉在《生活在别处》所说的那样。当生活在别处时,那是梦,是艺术,是诗,而当别处一旦变为此处,崇高感随即便变为生活的另一面:残酷。
67、40岁时,他完成了“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之一。
68、我们选择了这个方法正如你选择了你的命运,你我的选择都同样是不可改变的。然而,每一个人都遗憾他不能过其他的生活。你也会想过一过你所有未实现的可能性,你所有可能的生活。
69、先生终于放下笔走了,享年65岁,散文界又陨落了一颗巨星。
70、 董小姐聪明独立有魄力,吹小号的她仍然在音乐的道路上愉快生活,何小姐离开前夫过上了自己想要的日子,IRIS一如所愿的拿到了自己希望得到的收入。
71、他回答她说,他爱她就像拳击手爱蝴蝶,歌唱家爱沉寂,强盗爱上了村里的小学教师,他说他爱她就像屠夫爱上小牛犊那惊惧的眼睛,闪电爱上了屋顶的宁静。
72、他的作品,记录着人生最平凡的事,却在平凡中透着智慧,透着美好。
73、只有当一个人上了年纪,他才可能对身边的人,对公众,对未来无所顾忌。他只和即将来临的死神朝夕相伴,而死神既没有眼睛也没有耳朵,他用不着讨好死神;他可以说他喜欢说的东西,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74、她就像一个旅者,面对着眼前无限美丽的风景却已疲惫之至实在无法欣赏;这爱没能让她感到一丝的愉悦,但是她知道这爱是伟大的,不应该失去。
75、他之所以能在每部小说中对主题和人物进行如此深刻的描写,之所以能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如此渊博的知识,原因就在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最能体现出他对笔下人物有着亲身体验的例子就在他的小说《无知》中。昆德拉跟小说中的两位流亡者伊雷娜和约瑟夫一样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捷克共和国,而且和伊雷娜一样,他也移居到了法国并居住了30年左右。他的个人经历融入到了他的小说以及他与书中人物的深层联系之中,这有助于让他小说中的情境在读者眼中变得更加真实可信。作为一名深受他人影响的作家,昆德拉还从他个人生活之外的地方汲取灵感;他围绕着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和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等人的思想创作了一些作品。穆齐尔最著名的小说《没有个性的人》与昆德拉的一些作品有相似之处。《没有个性的人》审视了社会道德和智力的下降,并观察了众多人物的心理生活和精神生活。尼采着重讨论了永恒轮回和“最沉重负担”的理论,这也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重要主旨。这种来源于外部的影响与自己生活的影响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加大了昆德拉作品主题的深度。
76、那一天真的很冷。大桥旁边的塔楼入口处其实还蛮不起眼的。就简简单单地坐落在两边塔楼,看起来就好像通往地窖的秘密通道。
77、已经是梦的尾端。最美妙的时刻,是一个梦尚在持续,另一个梦已经临近的时候,这时他醒了。那双抚摸他的手,就在他一动不动地站在群山背景之中的时候抚摸他的手属于另一个梦里的女人,一个他即将要坠入其中的梦,但是克萨维尔还不知道,因此在此刻,这双手只是单独存在着的,仅仅作为手;在茫茫的空间里一双奇迹般的手;两段奇遇之间的手,两段空茫之间的手;即不属于身体也不属于头的手。
78、林清玄是他的本名,他在家里排行第十二。他出生时,父亲已经找不到合适的名字给他,因他出生时与别人不一样,是面带微笑而来,父亲就给他取名“林清怪”。
79、他觉得内在世界的独特性并不是辛勤劳动的结果,而是偶然并且自然地出现在他脑海里的念头;是他的思想给予他的,是一种馈赠。
80、过年总是热热闹闹的,家人团聚,是一年中最大的事。
81、问题:米兰·昆德拉对自己的个人生活是严密封锁的,不愿意接受外界的采访。( )
82、但是如果我们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卑贱,逃到哪里才能避开呢?只有逃向崇高借以逃避堕落!
83、美女说:“我从小就读你的文章,非常敬仰你,没想到今天看到你,很像《功夫》里的‘火云邪神’,真是相见不如怀念啊。”
84、自由并不始于双亲被弃或埋葬之处,而是始于他们不存在之处:在此,人们来到这个世界却不知道谁把他带来。在此,人由一个被扔入森林的蛋来到世间。在此,人被上天啐到地上,全无感恩之心踏入这尘世。
85、《安娜.卡列尼娜》:有夫之妇对陌生男子一见钟情,到底是对于爱情的执著与忠贞还是对于丈夫的背叛?明明相爱的两个人在一起为什么又总是无尽的争吵?关于爱情的解答,这本书或给你最好的答案。
86、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时间不会为我们的欢笑或泪水停留。在这样一个瞬时性组构的世界里,一切选择都失去了充足的理由,一切结果都变得十分的合理。幸福何堪?苦难何重?或许生活早已注定了无所谓幸与不幸。我们只是被各自的宿命局限着,茫然地生活,苦乐自知。就像每一个繁花似锦的地方,总会有一些伤感的蝴蝶从那里飞过。
87、诗人一生都在母亲的羽翼下,一开始是溺爱温泉中浸泡着的满足以及其他同学的嫉妒,可之后这个羽翼太过丰满,将他生长着的身体包裹得愈发紧实。即使男孩心理早熟,但在母亲监视下的他难以成为独立成熟的男人,他所追求的生活在别处——一种真正独立的、拥有自我空间和抉择的生活,而不是连内衣都要被过分周到以至于窒息的母爱所安排妥当(甚至是一种威胁)。
88、米兰·昆德拉通过《生活在别处》这部作品研究人性的崇高与邪恶,透视人身上最黑暗最深刻的激情。揭示它可能导致的悲剧。
89、作为一种文学类型的抒情诗具有最古老的起源,它已经存在了许多世纪,而且还将继续存在下去。G•B•维柯便把人类原初状态时所具有的思维方式称为“诗性智慧”,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是诗人。随着文明进程的发展,社会分工的产生,出现了专司诗歌的“诗人”。诗人与非诗人的分裂便产生了。诗、诗人总是与某种神秘莫测的力量联系在一起的。诗人被认为是由神灵所选中并赐予灵感的特殊而神秘的人物。曾几何时,诗与诗人成为一种神圣的价值体系的象征,屹立在宝座上,享受众人崇敬的注目和向往。但是,对于米兰•昆德拉这位东欧作家来说,他亲眼目睹了由“刽子手和诗人联合统治”的时代,他看到了他所崇敬的法国大诗人艾吕雅,在他的布拉格朋友被斯大林最高法院送上绞刑架上之时,公开正式地宣布与之脱离关系。他深受创伤。神圣不可侵犯的价值体系崩溃了。一切都变成了怀疑的对象,包括诗歌。究竟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才能接近(进入)诗歌?小说中的主人公、年轻的诗人雅罗米尔第一次作为一个诗人而诞生是在他的初恋失败之时。在一种对自己的嫌恶和耻辱之中他蓦然面对的是自己的卑贱与渺小。他依靠写诗,发现了一个隐藏的奇异世界,使他高出了现实的笨拙,得到了一个第二存在的可能性。并不是出于伟大和崇高的激情,而是它的负面,使雅罗米尔成为诗人。诗成为一种现实行为失败的补偿。诗人从诗与现实分裂的隙缝之中滑落下来。生活产生了离析,日常领域是单调乏味的空虚,“而天上却是另一个世界,到处是灯火辉煌的路标,时间分割为一道灿烂的光谱。他无比兴奋地从一道光跳到另一道光,每次都坚信落在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具有伟大创造力的时代。”
90、《幻灭》:一个有理想却很虚荣的年轻人到底是如何一步步的将自己毁掉的,幻想的破灭终究会带来无尽的痛苦与虚无。
91、做计划的时候,我是很期待有机会可以亲眼看一次布拉格的日落。
92、所以诗歌本身太过虚拟,抒情本身太过片面和逃避,这种片面性容易使自己陶醉,也容易使自己非要找寻说法和意义,而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一切就都不可挽回的露馅了。
93、布拉格是一个很神奇的城市。去之前很多去过的人跟我说布拉格怎样怎样美,我都是半信半疑的。毕竟做攻略的时候看到的图也只是很东欧的一个国家,一大堆的教堂古堡也不像什么会带给人惊喜的地方。当我去完之后想安利布拉格给别人的时候,我发现我找不到一个词去形容布拉格的魅力,也许就是因为这样才能准确的解释布拉格的吸引之处。布拉格就是昆德拉所提到的别处,那个现实与理想交汇的世界。
94、温情,是想建立一个人造的空间的企图,在这个人造的空间里,将他人当孩子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