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首诗就是陶渊明“以物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
2、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陶渊明的诗歌代表作)。
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给后世留下一段佳话;他寄情山水田园,隐居世外,留下一篇篇佳赋名作。
4、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饮酒·其十三》
5、只有酒能驱除种种忧虑,只有菊才懂得益寿延龄。茅草屋里的清贫士,徒然看着时运的变更。
6、余华推荐的8本绝世经典小说,它们代表了人类文学的最顶级水准!
7、《拟挽歌辞》共有三首,陶渊明设想自己死后情景,拟此三诗,此诗为第三首。后四句道出了他对生死的豁达。视死亡如托体于山,这就不难懂他的乐天安命顺其自然了。陶渊明受道家思想影响很大,在他身上总能看到庄子的影子,只不过庄子是太不近人情的哲学家,而陶渊明则是一位想得开、说得出且做得来的诗人。
8、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诵新诗篇。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有美酒,大家同饮共欢。
9、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10、《拟挽歌辞》共有三首,陶渊明设想自己死后情景,拟此三诗,此诗为第三首。后四句道出了他对生死的豁达。视死亡如托体于山,这就不难懂他的乐天安命顺其自然了。陶渊明受道家思想影响很大,在他身上总能看到庄子的影子,只不过庄子是太不近人情的哲学家,而陶渊明则是一位想得开、说得出且做得来的诗人。
11、人生短促,忧思往往很多,可人们还是盼望成为寿星。日月依着季节来到,民间都喜欢重阳这好听的节名。
12、上前向在这里打柴的人打听:这里过去的居民迁往何处了。
13、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14、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陶渊明的诗虽然以平淡自然为主调,但是他仍有豪迈雄健的一面,对于这一点,鲁迅先生称之为“金刚怒目式”。
15、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其一》
16、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17、 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18、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19、人生在世就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又好似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生命随风飘转,人生历尽了艰难,人们都已不再是最初的样子了。
20、陶诗艺术成就很高,继承了汉魏以来五言古诗的艺术传统,以质朴、精炼的语言和“白描”手法,形成淡远淳厚的意境,具有平淡自然、韵味隽永的独特风格。陶诗开我国田园诗的先河,对唐以后的诗歌创作影响极大。
2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22、《饮酒·结庐在人境》就是一首这样的“醉语”,它借酒为题,写出了陶渊明对黑暗社会的不满,流露出了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23、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 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能不有所消减。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
24、这组诗大约作于公元四一七年,即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
25、全诗以自在之笔写自得之乐,将日常生活中邻里过从的琐碎情事串成一片行云流水。
26、“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开篇两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写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而”字对前句作转折。“车马喧”借喻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之间往来的频繁,而诗人门前却没有“车马喧”,暗示出诗人的清高孤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接着两句一问一答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真情实感的流露,从正面表现出诗人超脱世俗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