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檀道鸾《续晋阳秋》:“至过江,佛理尤盛。故郭璞五言,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询(许询)及太原孙绰,转相祖尚,又加以三世之辞,而诗骚之体尽矣。询、绰并为一时文宗,自此作者悉体之。至义熙中,谢混始改。”(《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
2、李白和杜甫:思想内容,艺术成就,文学史地位,后世评价
3、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和雕凿的,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例如《杂诗》十二首屡次写时光的流逝,一曰“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二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三曰“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四曰“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五曰“去去转欲速,此生岂再值”;六曰:“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七曰“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句表达,都锤炼得十分精粹。掷人而去的日月,不肯待人的岁月,催人老的四时,都被赋予了生命。那“掷”字、“待”字、“催”字下得何等有力!“去去转欲速”,是说越到老年时间过得越快;“前途渐就窄”,是说越到老年人生的道路越窄,都是体验深、容量大、言简意赅的诗句。“壑舟”二句用《庄子•大宗师》的典故,也极其自然。如果没有高度的驾御语言的技巧,怎么能将诗写到这样纯熟自然的地步!
4、那么,应该具体如何挑选文献资料呢?这就涉及到高老师说的第二个支架,即思辨精神。其中又包括四个点的内容。一是知人论世,心中有数。主要是阅读陶渊明的传记,并推荐阅读钱志熙教授的《陶渊明传》;二是名家解读,浅显易懂,即推荐学生阅读叶嘉莹教授的相关著作;三是矛盾分析,全面认知,就是要求学生对陶渊明的诗歌风格和主题进行全面把握,避免得出单一的、片面的甚至是定势化的结论;四是研究前沿,不落窠臼,就是要关注陶渊明诗歌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例如武汉大学钟书林、刘林云的《古直的庐山隐逸与陶渊明研究》。这四个步骤或策略,其实也可以作为古代诗词专题阅读的文献资料选择原则。
5、对比分析:柳与周,苏辛,姜吴,秦观与李清照,婉约与豪放
6、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主要文学主张,创作实践,文学史意义
7、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思想内容,风格,艺术特色
8、(孙钧锡《陶渊明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7月,第41页)
9、如农家口语,但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却生动鲜明。苏轼云:“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如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体现了一种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巧妙构思。
10、明代四大小说:章回小说的产生体制,成书,作者,版本,思想内容,故事梗概,人物形象分析,艺术成就,小说批评分析
11、首先了解诗歌体裁类别。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每一类诗表达的感情大体是一致的。比如“山水田园诗”一般是借景抒情,表达热爱自然、向往自由、闲适恬淡、悠然自得、超然物外、厌恶官场的感情。“羁旅诗”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一般表达日暮思归、望月怀远、羁旅愁思、久戍思乡、孤寂落寞之情。
12、谈田园诗离不开陶渊明,谈陶渊明自然会想起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陶的田园诗对农村事物和恬静的环境给予了由衷的赞颂,朴实自然毫无喧饰,充分表达了诗人的真实感受。同时将农村那宁静平和的生活表现得如仙境般优美,令人神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未直接说出,而是通过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山气飞鸟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表露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了一体。
13、从其作品来看,“渴望建功立业”、“反对门阀等级”以及“隐逸避世”是左思诗歌的主要内容。
14、诗歌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态。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最后两句又深进一层,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
15、答:“自然”是陶渊明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陶渊明的诗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具体地说,陶诗的艺术特色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6、最后,在语言风格上是平淡自然的启示性语言。陶诗语言追求通俗易懂,接近口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这些都是直白如话的日常生活用语,是陶诗风格的独到之处。但陶诗的语言风格以一个“口语化”很难全部概括。前人常常用“平淡”概括陶诗的语言风格,“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是对他语言最准确的概括。他的“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都是信笔拈出,不烦绳削的佳句,真正做到了“铅华洗琢尽,出语天然”,陶诗的语言在平淡的外表下饱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达到了意味隽永、富于启示性的艺术效果。陶诗里没有奇特的想象,没有结构的波澜,却能让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他常在抒情写景中用朴素的语言阐述人生的哲理,给读者以启示,在更高层次上表现对宇宙和人生的认识。
17、不过,结合整本书阅读的理念,以及2017年版的高中新课标,进一步分析高老师的设计,我觉得还有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阐述或改进:第一是整个设计并没有紧紧围绕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方面的目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只是选取了其中的某几个点进行设计。文言知识、文章层面的内容等,在专题学习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体现。第二是整个设计,基本上还是以教师的设计为主的,没有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这一点也可以从教学目标的表述上看出来,例如“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之类,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路。这五个步骤八个课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没有进行有机的部署,依然是以陶渊明诗文本身的知识逻辑为结构的。例如阅读古诗文,了解作者,理解作者的思想及其成因等,这依然是一种古代文学史的学习思路,并没有体现真正的“整本书阅读”的理念。文学史的教学,其重点自然是作者的生平、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作者及作品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但语文教学,要落实到语言文字运用上来,要设计相关的语文活动,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第三是整个设计没有情境化、任务化、活动化的维度,只是一种知识理解与传授的思路。新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的最大特点就是设计一定情境中的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活动,这个设计基本上没有体现这些特点。当然,从探究主题上讲,主题也不够集中,甚至没有提供可供学生讨论的议题,更没有像吴泓老师那样设计出具体的学习单。
18、诗词风格简劲奇拔,感情真挚,常以比兴自吐胸臆,接近陶潜诗风,外示平淡而内实郁愤。书法能结合王羲之和怀素之长而自具面目。每作画往往题诗文于其上,或行或草,墨沈淋漓,诗、书、画相映成趣,时人号为“三绝”。
19、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人读来初觉平淡,再咏则有“平中蕴奇、枯木茂秀”之感,诗人对于语言文字的提炼运用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之中,使人读之仿佛身临其境,给人无穷的遐想,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如《饮酒》之透过文字我们看到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的隐者形象。静谧的山林与倦飞的鸟儿与诗人问答,这时作者的心境不是用语言所能描述的。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极力向往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愿望由此也可见一斑。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对于事物表现手法和意境的延伸把握是非同寻常的,寥寥数字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事的洞彻,表现得一览无余。
20、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他作诗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萧统《陶渊明集序》说陶诗“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些话正道出了陶诗的风格特点。
2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2、但这只是就其大较而言,细加寻绎,王、孟则又各具灵光:首先从内容看,孟诗的题材较王维的更为集中。
23、刘桢有一首《赠从弟》非常著名: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这首诗歌和左思的风格非常相像,可以两者参看。
24、按照《诗品》的说法,自西晋末年以来,以迄东晋,玄言诗流行,它的特点是“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恰恰和崇尚骈俪辞藻的风气相反。在这段时期中,虽有郭璞、刘琨以至东晋末期安帝义熙年间(即陶渊明的主要活动时代)谢混等人的创作特出流俗,但只是少数人的现象,未能形成风气;直至谢灵运出来,风气才大变,钟嵘认为他的成就可以上接陆机、曹植(刘琨、郭璞的诗,我们现在看来并不很华美,但比当时流行的玄言诗已算是很有文采的了)。
25、陶诗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陶诗刻画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且有无尽的神韵。如《饮酒》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全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在这首诗中,见字体现了全诗的神韵,妙在对南山自然之景的勾勒,是诗人采菊时偶然视线的触及,也是心境悠然之显。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与悠然不相适应了。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清新自然的笔法。
26、王诗既有寄情山水田园之作,自抒理想抱负之作,也有讴歌边塞将士之作,如《陇西行》、《从军行》等;也有揭露社会现实之作,以及倾诉妇女怨情之作,如《洛阳女儿行》、《西施咏》等。
27、最后要补充一点,即玄言诗中也有一部分讲对仗的,如孙绰的《兰亭》和《秋日》;但这只是部分现象,其他诸家的《兰亭》诗就大多不讲对仗。而且这种对句也很质朴,缺少文采,情况正跟陶诗中的一部分对偶句相像,跟重视藻饰的作品是大不相同的。
28、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自然,无论在叙事、写物还是描景上都是朴质无华的,诗歌的内容贴近生活,思想感情非常的浓厚真切,陶渊明的诗歌题材以田园生活为主,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寻常小事,虽平平淡淡,读起来却有滋有味,陶渊明擅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
29、意象派,主张“感性与理性的瞬间聚合、结晶。”注重意象的呈现,“没有意念,除非在物中!”则是感性与理性的隐喻性暗示。
30、比如其《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可以看到,其形式和风格与刘桢的《赠从弟》比较接近,开篇就用“讽喻”手法,引出对“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强烈不满,并且用典故来佐证自己的观感,形式严密,情感充沛。
31、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南朝文人重视骈俪辞藻,陶诗语言质朴自然,“世叹其质直”(《诗品》),在南朝不为一般文人所重视,影响亦小。另一方面,殷仲文、谢混的诗,则比较讲究对仗辞藻,“义熙中,以谢益寿(混)、殷仲文为华绮之冠”(《诗品》),成为后来谢灵运的前驱,所以得到南朝许多文人的注意和肯定。轻陶诗,重殷、谢,显然反映了南朝文人在文学欣赏和评论上的偏见。
32、这种貌似平淡实则醇美的特色,实为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非常人所知,亦非常人所能。张戒所说的“味”,当是陶诗醇美的韵味。此种韵味之所以“不可及”,原因固然众多。我们撇开文学修养、艺术才能等条件,可以说这种韵味只有像陶渊明那种不愿随俗浮沉,不肯汩泥扬波的诗人才能写出,也即只有寄心于远、心境“至闲至静”者才能写出。
33、唐传奇:兴起与发展,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名篇分析,文学史地位,后世影响
34、明乎此,前代的陶、谢与后代的韦、柳等山水田园诗人当不在其列。
35、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价: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虽然现在来看,像后来刘禹锡等人的咏史诗歌也是走的这条路,但这种思维转变的方式确实是从左思开始的。
36、陶渊明的田园诗不是对现实生活作单层次的、平面的再现,而是在情、事、景、理的统一中构成了多层次的艺术整体,给人们以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享受。如《饮酒》其五:
37、第陶诗情、景、理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境界。陶渊明笔下的景物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悟明彻的心境。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礼统摄。他的“情”是通过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他笔下的客观环境,其中包括人、事和物,都融入了他强烈的主观感受和情思,而不是客观的物象描绘,他的作品情景交融,达到物我同一的浑化境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作品中出现的麦苗、月亮、春燕、归鸟、青松、秋菊、孤云、庭院、乡间道路等许多景物,它们都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着诗人的性格。陶诗能以情化理,理入于情,不言理亦自有理趣在笔墨之外,明言理而又有真情融于意象之中,这种从容自然的境界,为后人树立了很高的艺术标准。
38、陶渊明的田园诗植根于田园生活,他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融于诗歌之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绿树繁花,远村近烟,鸡鸣狗吠,在他的细腻描写下,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如:《归园田居》之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棒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这首诗无不展示其浓厚的生活情调,以及对质朴民风的讴歌,给人以美的享受。
39、苏轼曾评论说:“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酒乎,而无材料耳。”
40、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崭新的内容和淳厚自然的风格,像一颗耀眼的明星出现在当时玄风弥漫、令人窒息的诗坛上,这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41、关于陶渊明归隐的原因,自来说法不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思想上的原因恐怕是最为根本的。他的归隐不仕,主要还是“心为形役”四个字,即酷爱自然、任真率性之“心”与沉浮官场的“形”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后前者战胜后者的结果。在他看来,弃官归田是实现他的人生理想的必由之路。他弃官如此坚决,以至后来遇到天灾人祸的各种打击也决不回头,就因为他确信自己的理想和志趣是正确的。
42、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派,但有人认为其田园诗没有反映现实,没有反映人民的疾苦,抒发的只不过是士大夫的闲情逸致。你是怎么看待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请简要谈一下。
43、盛唐边塞诗派之高岑:时代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异同,名篇分析
44、“风”和《诗经》中的“国风”有关,指作品真切、动人的渲染力。这种观感是由作品内容所带来的,但并不是作品本身。
45、清文:清初三大家(与诗那三大家不一样)桐城派,阳湖派
46、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江左风味,盛道家之言,郭璞举其灵变,许询极其名理,仲文玄气,犹不尽除,谢混情新,得名未盛。颜、谢并起,乃各擅奇。……”
47、其次,从情调看,王、孟都乐于表现隐逸生活的闲适意趣,但王诗往往夹杂着幽冷寂灭的心绪,孟诗则往往坦露出耿介郁勃的心态。
48、随手拈来,便有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阳关三叠之绝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举杯邀明月”;杜甫“性豪业嗜酒”;柳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自始至终逃之不过躲之不及一脉相承的诗人,当数陶渊明“携将酒去,载得诗归”,!一代诗风,一代酒豪。陶渊明爱酒、嗜酒,因为酒,自心底流露出无比高尚的人格魅力,也因为酒,才给中国文化在骈体文玄言诗盛极的魏晋时期独辟一代文风。
49、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50、屈原的其他作品: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的艺术特色
51、草书学巩光,山水师法董源、巨然而又独出机杼,以雄强笔法辅以丰富墨法,自有一种苍茫沉郁、古厚纯朴之气。精写竹,师李衎,晚年则专写墨竹。墨竹宗文同,为文同后又一大家。
52、所以我们只能说,陶渊明以来的一段长时期内,由于崇尚骈俪辞藻的诗歌盛行,陶诗没有受到当时人们的重视;却不能说陶诗的语言风格和当时诗风(玄言诗风)有意识地相对立。
53、 太康诗人主要有三张(张华、张载、张协;一说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还有傅玄等.他们生活在全国得到短暂统门阀势力臻于极盛的时期,不少人以攀附权贵为手段去获取政治上的地位,因此有些人的诗歌较少反映社会现实,内容浮浅者居多.在艺术表现上,他们大多追求辞藻的华美,开了中国诗歌史上雕琢堆砌的风气,尤以陆机、潘岳为最.太康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是左思和张协.左思的《咏史诗》8首,借古人古事寄托自己的怀抱,对堵塞贤路的士族门阀社会表示愤慨,在当时诗坛上,表现了独具的“风力”.张协的《杂诗》也抒发了自己的“高尚”“心曲”,批评“流俗”的“昏迷”.在诗风上,左思骨力苍劲,张协辞采华净,都与时尚有所不同.
54、比如说,曹操《蒿里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语言非常干练,但其蕴含着真挚的伤痛、深刻的社会批判力,自然就让这首诗变得刚健有力,读起来有着一种“骨”感。
55、钟嵘还说,左思的诗歌典故用得精切恰当,内容多为“怨愤”,作诗的目的多是“讽喻”。
56、 概述词体的别名,结构,体式,历史嬗变等基本知识
57、陶渊明归隐早期的田园诗在反映现实的时候,往往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他笔下的田园风光既是正常的农村生活中的寻常景象,又无一不经过诗人生活理想的洗涤。这些和谐自然的田园诗篇,反映着诗人对理想境界的不倦追求。而他归隐后期的诗歌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凋零残破的情景。可以说陶渊明的田园诗真实地反映了他半生躬耕不懈的生活,其中有劳动的甘苦,也有劳动者的希望和忧虑,他不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写农村景象。这就是陶渊明的田园诗高出于后来王维、孟浩然等人的田园山水诗之处。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陶渊明的田园诗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他在诗歌中所表达的“田家风味”,虽然有不少新鲜的、独特的体验,但是士大夫思想意识、情趣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他的悲苦和希望,与农民的生活实际还有一定的距离。但这并不足以抹煞其田园诗的积极意义。
58、建安的这种文学风格和之前汉大赋的铺陈以及后来玄言、游仙、山水、宫体等等诗歌风格都是迥异的,在此之前几乎没有出现过,所以在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鲜明的特色。
59、文学史对屈原和司马迁的评价:发愤抒情和发愤著书
60、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61、鲁迅先生说:陶渊明“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这是非常精当的评语。每个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个性不同,使他们在反映生活时往往会采用各自不同的题材。陶渊明的田园诗是抒情诗,作为抒情诗,反映现实的方式、途径自然与杜甫的“三吏”、“三别”这样的叙事诗有所不同,它主要是通过主观感受,形象地来反映现实生活。陶渊明田园诗的独特意义就在于,他从自己“躬耕自资”的生活实践出发,选取了前代诗人从未采用的题材,从田园生活这个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他对于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陶渊明的归隐具有反抗现实的积极意义,他的田园诗同样表现出对趋炎附势的官场生活的极大憎恶,包含着“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深长感慨。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在诗人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宁静,与喧嚣终日的官场十分不同,在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中,诗人“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就像鸟儿在盛夏的浓荫中找到了依托,诗人也从耕读生活中找到了人生的归宿。
62、关于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和他当时诗歌风气的关系问题,近来在不少古典文学著作中常常发生一种误会,本文打算提出来商榷一下。
63、此诗主要描摹诗人弃官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心态,体现出陶渊明决心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回归自然,陶醉在自然界中,乃至步入“得意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此诗以“心远”纲领全篇,并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
64、陶渊明的诗,语言质朴自然,集抒情、写景、议论于一体,深受人们喜爱,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饮酒二十首》。这二十首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以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充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65、高老师提出的第一个支架,姑且称之为“文献支架”或“资料支架”,就是支撑整个专题学习的各种资料。对于这个专题而言,有关陶渊明的文献资料可以说是汗牛充栋,而且学生要阅读的并不是陶渊明所有的诗文,更不是要进行文学史意义上的专题研究,而是要进行适合高中学生的语文专题教学。因此,资料的选择就要根据教学目标而确定。在高老师看来,资料的选取要考虑到以下内容:“陶渊明的诗文清新质朴,适合高一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文言),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古体诗及骈赋文的特点(文章);诗文中传达的对自然山水和生活的热爱,能激发学生的审美认知(文学);陶渊明的归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符号,自有其复杂性,值得探究(文化)。”根据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方面的目标,师生要选择的文献自然是经典的古诗以及优美的散文,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山水田园诗风以及描写隐居生活的诗文。
66、明乎此,我们也就不会把同处于盛唐时期,并且也写过山水田园诗的高、岑、李、杜划归这一流派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产生当然不是偶然的。隐逸风气盛行,庄园经济的发展,佛老思想的广为传播,分别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产生的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和思想原因。
67、此外,他的桃花源理想对后代也有积极的影响。还有,陶渊明诗中平静安谧的境界也影响了后世许多文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晚年退隐生活中,宋代文学家苏轼在谪居海南时期酷爱陶渊明,实际是在他那超脱现实的态度中寻求精神的安慰。
68、陶诗在诗歌题材上、语言锤炼上、表现手法上都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其田园诗继“风骚”,承“三曹”,开创了田园诗歌的先河,如《归园田居》。
69、 西晋东晋之交的诗人,以刘琨、郭璞为代表.他们都生活于乱世,并直接卷入社会矛盾大旋涡中,因此诗篇的现实色彩颇为浓厚.刘琨抒写自己在孤身救国逆境中的感受,“善为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钟嵘《诗品》);郭璞以游仙方式含蓄地表现自己感时惧祸,向往“高蹈”、“遗世”的心情.这些都是上承建安、正始之余绪,而与太康诗风有所不同的.但刘琨、郭璞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志趣毕竟具有独特性,他们的清刚俊逸之气,未能扭转诗坛流俗.永嘉之后,东晋时期盛行玄言诗,这是当时士族耽溺享乐、以玄学作自我迷醉的风气的反映.玄言诗作者有孙绰、许询等.他们以诗歌阐述玄理,淡乎寡味,“皆平典似《道德论》”(《诗品序》),成就不高.
70、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曾这样写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71、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出自陶渊明笔下,便有了盎然的生趣。农村生活的简朴,邻人的亲切,以及乡间风俗的淳厚,全都呈现在纸上,给人以美的享受。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陶诗的确淡,但淡得有味,是由至醇至厚转成至淡,是美的极高境界。
72、《杂诗》: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这些语句如果放在唐朝,除了李杜等大家才力雄厚之外,在其前面基本上都有一段铺陈。如此宏大的起句是很难续写的。
73、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把古典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至唐朝已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善于表现自然中静态事物的动态之美,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可以看出陶诗的影子,南北朝诗人谢灵运一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就是他刻意模仿陶诗的杰作,及至后代许多大诗人词人如白居易、苏轼等,无不受到陶渊明诗风的影响。
74、诗起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75、陶诗富有哲理,但不是抽象枯燥的哲学说教。他的诗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些朴素自然的诗句,都像格言一样,言浅意深,发人深思。清人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是很中肯的评论。
76、我们知道,陶诗不尚藻饰,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朴素自然,故前人常用“平淡”两字以概其诗风。但陶诗之平淡乃从“组丽”中来,是平而有趣,淡而有味。这种貌似平淡实则醇美的特色,实为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非常人所知,亦非常人所能。
77、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汉学界出版数部关于陶渊明的研究专著,使他成为美国汉学界研究最多的诗人。邝龑子的《陶渊明与中国诗学传统:文化身份之追寻》(1994),主要从魏晋的时代氛围与陶渊明的诗歌艺术两个维度,研究陶渊明与魏晋玄学以及陶诗与六朝文学传统特别是与玄言诗之间的关系。哈佛大学东亚系田晓菲教授的《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2005)从手抄本文化视角,揭示陶集文本如何因后世读者的趣味和需要被重构与改造的情况。罗格斯大学东亚系田菱教授的《阅读陶渊明:陶渊明接受史之范式转变(427—1900)》(2008)是西方第一部研究陶渊明接受史的专著。该书不但探索了陶渊明如何在历代被阅读,且努力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机制,特别是对关注较少的明清时代的陶渊明接受史作了探究。美国汉学界最新一部陶渊明研究专著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系的罗秉恕教授的《阅读之转输:陶渊明世界中的文本与理解》(2010)。它认为陶渊明是六朝最有“读者性”的诗人,故从六朝的阅读传统,探讨陶渊明的阅读与其思想以及诗歌的关系。
78、于是,在长期的隐逸生活中,他们成为自然美的寻求者、发现者、欣赏者、表现者,并进而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
79、如果将“才短”的“才”理解为“题材”的“材”话,倒是深中肯綮。
80、综合以上引文,可见整个东晋时代是玄言诗的时代,它的内容专谈哲理,语言枯燥,“遒丽之辞,无闻焉耳”。直至东晋末年的谢混,风气始有改变,但只是一个开头,“得名未盛”。直至谢灵运出来,玄言诗在诗坛的长期统治地位才被打倒。所以《文心雕龙·明诗》篇又说:“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亡机之谈。……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陶渊明既然是谢灵运的前辈,他的创作活动主要在东晋末期,那时还是玄言诗的时代,那时玄言诗的基础虽然已经开始动摇,但还没有失去统治力量,还没有让位于后出的山水诗。陶诗的语言风格,还是在玄言诗流行的环境中形成的。玄言诗既然并不崇尚骈俪辞藻(玄言诗的风格,看现存孙绰的诗和当时兰亭集会时诸人的诗作即可明白),因此上面所举的著作以为陶诗语言特色与当时形式主义诗风对立之说,就无法成立了。
81、“采菊东篱下”四句,古人对此评价甚高。张戒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那么,张戒所说的“味”是什么呢?为何说“此味不可及”呢?
82、在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至关重要,而情又是最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而陶诗总能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悟出之理,又呈现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他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可谓发乎事,源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83、其二就诗歌艺术而言,约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影响。第他打破了玄言诗统治诗坛的局面。第开创了田园诗创作的道路。在陶渊明之前,还没有一个诗人写过这样多的诗歌来歌咏农村的田园生活。他将自己新颖的思想、人格和田园生活完美地结合起来,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从此田园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题材领域。第他创造了一种平淡自然而又隽永的风格,后代不少诗人都将陶诗作为一种范式加以模仿,出现了不少“拟陶”、“和陶”的作品,如白居易有《效陶体涛》十六首。
84、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85、“骨”指的是作品表达形式给人带来的刚健感觉,也不是指形式本身。
86、表面看来,诗中写的都是农村极普通、极常见的物事,对诗人来说,也不是第一次接触,但他此时感到如此新鲜、亲切,就是因为“复得”,即经受了“尘网”的羁勒,从深刻的对比中,觉得这些平淡无奇的农村见闻最能体现他所理想的自然之趣。此时的诗人,宛如“羁鸟”返“旧林”,“池鱼”还“故渊”一样乐不可信。这十句诗从不同方面叙写农村日常风物的真淳。“方宅十馀亩”四句写“住”,虽说是简陋的茅屋,但榆柳荫后,桃李罗前,僻静幽深,颇饶幽居之乐。“暧暧远人村”四句写草庐周围的环境:“暖暖”二句写远眺,远处村落迷茫可见,农家的炊烟正袅袅升起。既是“远人村”,在视觉上只能见出一个模糊的轮廓,故曰“暖暖”,唯有袅袅升起的炊烟看得清晰,故“依依”之状可感可触,犹在眼前。真是运笔如绘,使人觉得浓淡适度,粗细分明,真切中饶有深味。“狗吠”二句写近闻,从语言上说,是承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之意略加点染而来。“鸡鸣”“狗吠”本是农村平常事,但却最能反映农村的气氛。在高人雅士看来,这是鄙俗的“田家语”,陶渊明不但纳入诗中,而且写出了真正的诗味。“户庭”二句是将草庐置于淳朴自然的环境中来烘托:“户庭”远离市朝,没有“尘杂”污染,四周又充满真淳适意的气氛,故乐处清贫的诗人的心境(“虚室”)要倍感悠闲了。以上种种精神上的感受,归结为最后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87、司马迁与史记:作家简介,写作背景,结构分类,纪传体,互见法
88、译文:衰荣没有固定在,彼此相互的。邵先生瓜田中,难道像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的思想总是这样。乐观的人明白他会,我将不再怀疑。忽然给一杯酒,日夕畅饮着。
89、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景和情,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正常情况下,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前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部分。绝句的后两句,律诗的后两联,词的下篇是抒情部分。当然也有少数诗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90、他以云、鸟自喻,云之无心出岫,恰似自己无意于仕而仕;鸟之倦飞知还,正像本人厌恶官场而隐。本诗中“飞鸟相与还”两句,与《归去来兮辞》中“鸟倦飞而知还”两句,其寓意实为同一。
91、“骨”的形成和作品的语言、格式以及内涵有关。简洁、真挚、深刻是形成“骨”的条件。
92、“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
93、《诗品》当中,钟嵘直接点评左思:其源出于公干,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钟嵘说左思的诗风有点类似于“公干”,也就是“建安七子”中的刘桢。
94、吴镇(1280年—1354年),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人。元代画家、书法家、诗人。